首页
(current)
文献资源
道藏
大藏经
医类
其它
全部文献
文件同步
交流
学术导航
捐赠
捐赠
捐赠列表
版权说明
关于
Search
大正藏第 16 册 No. 0656 菩萨璎珞经 No. 656 菩萨璎珞经卷第一(一名现在报) 姚秦凉州沙门竺佛念译 普称品第一 闻如是: 一时,佛在摩竭界普胜讲堂,与大比丘众俱,比丘十千、菩萨万五千人,一切大圣靡不云集。诸德具足不舍总持,其志弘普无所不包,辩才通达除去疑网,游于神通解说深义,以权方便适化随宜,慈及下劣得至彼岸,宣畅如来三昧正受。诸佛嗟叹天人所敬,所愿自在而无挂碍,普游殊胜奇特之域,神足变化众相具足,降伏众魔晓了法慧。分别诸法深知本际,观察众生昔所根原,演畅道品空无相愿,于世八事而无染着,加以大慈救济众生,护身口意无有邪见,志崇精进心若金刚。虽执勤劳于无数劫,心恒勇猛无有厌惓。在诸大众现师子威,降伏异学令不有退,以圣别号而印可之,诸佛游处悉皆履行,皆是正觉之所修行。严净道场巍巍无量,若行若坐入无底慧,心恒悦豫亦无怯弱,所讲演法平等无二,以成未成视如同类,功称名勋常得自在,修深法要训以道教,若在大众威相光光,神智妙达不可称计。弹指之顷,游于无量诸佛国土,供养十方诸正觉等。其名曰:欢曜菩萨、山雷菩萨、慧密菩萨、普明菩萨、济彼菩萨、总持菩萨、金刚菩萨、石磨王菩萨、雷震菩萨、雨渧菩萨、善算菩萨、智积菩萨、法上菩萨、息意菩萨、除幻菩萨、善称菩萨、虚空藏菩萨、威力菩萨、焰光菩萨、识机菩萨、尽慧菩萨、无边际菩萨、坚固志菩萨、月光菩萨、法炽菩萨、无见菩萨、无等菩萨、日盛明菩萨。 如是十方诸佛世界众菩萨等,普来云集诣忍世界,欲听如来说法璎珞,大智根门趣菩萨藏,不可思议权现无量。及贤劫中弥勒、濡首,十六大圣颰陀和等,八大神士、帝释四天王与忉利天人、俱焰天、兜术天、不憍乐天、化自在天、魔子导师、梵天王、梵净天王、善梵天王、梵具足天王、大神妙天、净居天、离垢光天,上至一善住天、燕居无善神,及诸树神、山神、金翅鸟神,及余一切诸大尊神,一一尊复尊,及诸天、龙、鬼神、阿须伦、迦留罗、真陀罗、摩休勒、人及非人,各与眷属来诣佛所,稽首毕而立侍焉。比丘、比丘尼、清信士、清信女,各自修敬,前为佛作礼,各坐一面。 尔时,世尊与若干百千之众营从围绕。佛升严净高广师子之座,与诸大众说法璎珞。佛在众中如须弥山,晃若金𧂐,威神光明超世无双,道德威仪巍巍无量,放大光明靡所不照。复以神变感动十方,应时空中寻有百千宝珓珞盖,众珍杂厕遍覆其上,无价宝珠照虚空珠,悬处空中光从珠出,色像无比。于其空中,而兴微云雨诸香华。时,空中华积至于膝,复出大音遍满世界。 时有菩萨名曰普照,承佛圣旨,即从座起长跪叉手,前白佛言:“今所神感未曾见闻,此何瑞应乃至于斯?唯愿大圣敷演其义,使诸会者永无狐疑。” 佛告普照:“还复汝座。吾当与汝一一分别法璎珞义,修立根门超越妄想,近一切智诸通慧地。” 尔时,世尊复以神足,观诸菩萨所入定意,其法名曰道树璎珞,净诸大士庄严道场,觉道正法而无所畏,游诸圣慧而得自在,所入道门不失辩才。复以神通璎珞其座,演畅分别不退转地,解一法界空无所有。观察众生利钝之性,坚固其心决一切法,除去尘劳随顺法要,所言信用无所染着,应对无疑来往发遣,说无碍智永离缚着,积功累德不怀希望,所说诸法真如审谛,不计有为当有成办,相则无相,为兴相为?晓了深妙十二缘起,寻究根源而不可限。 是时,普照菩萨复从座起,前白佛言:“愿欲所问,唯然听者,乃自宣陈。” 佛言:“善哉!在所欲问,若有疑者便自演畅,如来当为具发遣之。” 是时,普照见听喜踊,寻时问曰:“何谓菩萨法璎珞身?何谓菩萨除其妄见?何谓菩萨起出世法?何谓菩萨游至世界?何谓菩萨亲近如来?何谓菩萨不处母胎?何谓菩萨生辄神识不有错乱?何谓菩萨而怀笃信?云何菩萨不自为己?何谓菩萨救众缘苦?何谓菩萨法施财施?何谓菩萨分别空义?何谓菩萨除其阴盖?何谓菩萨广炽法戒?何谓菩萨闻法无厌?何谓菩萨游戏止观?何谓菩萨奉修禁戒?何谓菩萨誓离世法?何谓菩萨不处家业?何谓菩萨无著?何谓菩萨一坐一起?何谓菩萨口密心非?其所问义旨要如是。” 佛言:“普照!善哉善哉!乃问如来如此之义。汝今谛听,善思念之!戢在心怀,无令舍之在凡夫行。” 普照对曰:“唯然,世尊!愿乐欲闻大圣之法。” 是时,世尊告普照曰:“行菩萨道,当念十德璎珞其体。身口意法无说人短,于诸同学不兴轻慢,心平若空亦无增减,弃诸恶趣不加害人,视彼众生如己无异,志得由身所知无尽。复以四谛教授众生,持心寂然令寤使成。复以众智璎珞妙门,训化二乘得至所趣,勤大乘学观达诸法,修如来行功勋之德,教导以渐不行暴逸。自省己过不识彼短,逾出众难,常爱乐法,寂定无乱,蠲除诸疑望见之事,有犹豫者使得时寤,不舍道心所造德本。又教化人使不毁戒,常以大哀为人说经,所游世界不离诸佛,宣示禁戒逮一切智。复以照曜璎珞庄严诸佛宝净道场,光明璎珞靡不周遍,悉照三千大千世界,蔽此日月使无光明,正使神妙释梵四王,所有威光悉不复现。如来至真难测之光,独明独显无有及者,是谓普照!修菩萨道十德璎珞而自缠裹。常念诸佛供养如来,嗟叹圣教,劝化众生使入道门。复告众生发大弘誓,其所趣向闻佛名号,将养萌类愿生彼国,志弘大普不怀怯弱,深入圣慧不耻下问,常乐微妙,所言柔和而无自大,好喜隐居除诸贪嫉,见有行者代其欢喜,以功德力璎珞道树,报力心力及乳脯力,诸圣所居解脱之力,常以此法育养众生,慈悲喜护不舍众生。护诸缘着拔去根本,观了三世无去来今,善恶报应都无所生,法法自灭法法自生,法不见灭法不见生,心无想念无我人寿,亦无往来无所归趣,复以空法璎珞诸根。 “吾昔成佛,皆由清净空无之想,自致正觉。修行善本不造诸缘,兴起善法无放逸行,去离世事不处俗法,所可演说流布十方,亲侍礼拜诸佛世尊,所施清净舍贪无欲,心意鲜洁而无垢秽,慧无边际眼视通达,三碍六尘永已消尽,是谓菩萨法之璎珞。 “菩萨复当发弘誓心,庄严璎珞智度无极,随其本器而与授法,如所闻慧便能建立,应如斯行则不退转,执意坚牢追从善友。所行言教终不虚妄,念常恭恪不违经业,心习深智受而不失,常专一心念不错乱,了病深浅后乃投药,意乐忍辱行步审谛。所施财物亦无适莫,其意清密而无烦愦,学习根本心不流驰。人欲闻法,寻常指示令知要道,设见困厄不自济者,便能惠施自致珍宝,加以善本众妙之行,劝人持戒,所闻智慧成菩萨道。 “假使学人处在梵志,复能建立觉了所生不离忍辱,弃捐家业而修精进,观达无常因缘之本,于诸憎爱不兴二想,所为平等,令众生类得无所从生法忍。常能凭其无极大哀,渐训劝导弘誓之法,施于一切使得闻知,志性寂然知无吾我,一心禅思兴其智慧,使不断绝。其所施设不离四恩,救济危厄使至无为,护身口过不犯三事,建立至真无上之法,意断意止真如法性,修而不失,是谓,普照!皆是菩萨璎珞所建。 “复次,普照!菩萨复当思惟校计料度无极,行施修戒和颜忍辱,精进寂静不失意止。复以圣明一心定意,深察四谛甘露之道,直至无为无复虚伪,是谓智慧之所璎珞。 “常当一意纯淑其心,一切所有施而不吝,开化功勋解空脱门。若在行业训导垂诫,广接众生随顺度之,而有殊胜仁和之德。晓了时宜若干品类,宣其慈心不着苦乐,悲哀一切不避剧难,寤彼众生应正法教,施心满世护使成就,璎珞光明靡不照曜,普愍一切使济彼岸。正使有人在隐蔽处,消除其闇永使无余,无畏之力愍育一切,逸除其老病无放行。导师所至靡不从教,所含如海闻施他人,开化尘劳令无妄想。所居之处如华无著,了一切法寂寞清净,其所演教分别因缘,所造德本习而致之。 “愍世哀苦故训生类,虚空非实亦非真有,解知世法如泡如幻,众生不寤习而不舍。虽处居家能离生难,道眼清净亦如莲华,神德巍巍不可称计,正使世界众生之类,咸共嗟叹莫知其原。” 是时,世尊重告普照:“夫坐道行解无去来,若见去来则有想着,分别罪福亦无起灭,斯皆自然空无所有。相住无主而无本末,亦无愿求而可获者,能自校计如此之法,是谓菩萨趣于圣道。 “复当分别三世之法,解知无二、无我、无人,及诸境界虚无所有。若见有来,则是报应缘起之法,无起无灭乃应道教。计声有音,音无形像,分别文字斯皆无实,一切明达靡不通畅。 “菩萨璎珞,真实无虚亦无挂碍,除去阴盖悉无所有。若建所施在在所欲,设不有建斯应施度,心怀谨慎弃众不可。持此心者,乃应戒律,达了诸法自然无住亦无本际,勤修思惟建立处所,精进禅思摄身口意,慧明自曜去众秽行,乃应智慧。 “普照!复知神通所及得其报应,以其天眼便得彻视,皆由修奉施行禁戒,恒顺正见无所毁犯。修法璎珞致天耳听,念行劝助因发道意,或复成就识念神通,忆过去世皆悉自然,为生类故积功累德。每自克责不及彼证,怀来神通变化无极,舍诸识着思惟禅定平等无二,斯解因缘报应之果。以慧神通消灭众垢,因其三昧究畅圣法而不二入,尽诸有漏不失道意使人修德,加慕世俗布施之德,虽有施恩不望其报,令无数人喜乐务法。能知一切靡不通畅,能使奉行菩萨之法,皆由精进不兴懈怠,慈愍护彼一切成就。用众生故不惜身命,不贪己身珍宝之货,所生之处因奉道义,前人所求亦无疑难,闻慧信施不有犹豫,所行言教悉共信用。 “如来至真无所挂碍,所行寂静亦无放逸,坚固忍辱而乐闲居,复化众生自责不及,禅思脱门正受不乱,恒游神通以自娱乐,复以无极光明之勋,适时随宜分别一切章句义理,消灭诸患无所藏匿,恒常一心开道圣慧,示无数人报应之果。众德具足,以勇猛力不为所侵,解了三世都无所有,去来今事无有增损,然后乃应智度无极。以能布施自发道意,欲使众生一切普安,自散诸结不患己身。若人杖捶悉以能忍,亦化他人令行忍辱,具众德本加以专心,修诸佛教劝诸生类出家学道。自观恶露万物不净,辄厌恶趣功勋究竟。所行善业其心悦豫,智慧深达而不怀恨,笃信禁戒自致善德。复以和心惭愧不惑,常御神志不执粗犷,思惟地狱汤火痛苦,叹天受福无极之乐,寂然无忧无复贪欲。有所惠施自去三想,心不猗内不受外尘,修行道法众望休息,分别智慧自悟其心,空无想愿建立脱门,除去颠倒无所伤害,是谓普照!菩萨璎珞心无所著。 “其意平等空无不遍,不怀妄想,布施以备,调意安庠。为人说法不离空义,慈哀一切行不漏失。观其众生所受法识,知其志性而开化之。在所游处导为一切,遵修圣明而现道义。无极大哀开度余人,亦以善权方便之力,入诸外道异学之中,随彼法则顺从祠祀,观其志趣使得度脱,令诸梵志兴福无量。或在恶部盗贼之中,将导牵致而显其行,缘此化度无数众生,于往古世功德已备,见皆喜悦莫不恭恪,为雨甘露道法之味,除去众生瞋恨之结。若复前人以若干恼而来犯之,不以厌患,而为颁示寂然之法,知其所兴非真非实。 “如是,普照!菩萨所修心意璎珞,而游其中常乐于此,不见所乐乐无所乐,以真法性而娱乐之。明知众生根本所趣,救济使度无众尘劳,危害之患永使无余。执御其心平等如空,分别四大所兴起灭,欲化众生而训诲之。所说真正无有憎爱,降弃一切邪见之心,坚心璎珞坚固之幢。若干法品而与共战,犹如勇猛大军之将,降伏外敌使入法律。若入习俗施设法教,施便受报持戒生天,所造之德皆有报应,以此济之令至无为。夫为菩萨自顺璎珞,心初未曾随恶友语,然后乃全大士之行。意怀清白终无吾我,持心如山行无缺漏,智遍一切犹月初照。若在大众无能及者,是谓,普照!菩萨璎珞周满一切。 “觉了虚寂空无所有,所生之处恒见光明,所闻辄解至成佛道,常念颁宣根门之要,自建立业无所侵害,睹见本性自然起灭,过世八法无所挂碍,身口心意未曾有欺。复以权慧救济众生,穷厄之士令其饱足,持心如地不犯三过,日进其道不行放逸,逮不退转牢固之心,不起法忍而现在前。十力不畏觉道正观,捐弃吾我及人寿命,分别思惟有无之法,感动变化无量佛国,斯由神通而得自在。菩萨所宣言辞璎珞,超越诸见无复希望,心向正道亦无颠倒,辩才无碍而无留滞,周旋往返不生想着,蠲除一切诸缚结使,憍慢自大永灭无余。其声音响如师子吼,亦如雷震无不闻声,永立究竟乃至灭度,发于无极璎珞之云,演法雷吼法鼓电光。雨解脱味宣七觉意,念法清净不离三宝,心如明月亦无沾污,通达往来不除正业,具足众相殊胜之法,是谓,普照!菩萨璎珞而无穷尽。上中下善中间通利,怀来照曜不失禁戒,过去当来诸恒沙圣,靡不嗟叹斯菩萨德。如是,普照!贤圣道品妙法之藏,珍宝之门而不可尽。” 菩萨璎珞经识定品第二 尔时,座上有宝王菩萨,即从坐起长跪叉手,前白佛言:“唯然,世尊!菩萨所习意识璎珞,多所开寤靡不蒙度,如今十方恒沙如来,及去来今诸灭度者,云何修学璎珞戒品,使至彼岸,令众生类普闻香熏?” 尔时,世尊告宝王曰:“谛听谛听!善思念之!吾今为汝敷演其义。菩萨习行戒品璎珞,功德香熏自璎珞身。” 宝王对曰:“愿乐欲闻。” 世尊告曰:“奉遵道法,乃修戒定解脱之慧,劝众生类笃信于戒,愿其志性各充所愿,晓了随宜不失本誓,兼除一切愚惑之心。严净道场具众品宜,不以粗犷使经其心,志常慕及一生补处。总持正法深远之藏,意恒游戏百千三昧,感动变化无以为喻,一切万物悉皆无常,难得之宝不可恃怙。行权方便而无所住,众生心惑不解正道,心着吾我不明无常。 “菩萨誓心为分别说,了一切空虚而不真,虽崇大道不舍二乘,所游之刹莫不蒙庆,转加精进倍行道业,于诸经法去其妄想。菩萨法要不离十地,以次上位不越其叙,加以智慧消众尘劳,不及道者自致道门。恒念克责意自念言:‘施为是谁?受者何人?’如观财宝皆无有主,设有毁辱当自制意,后若受报端正殊妙,所游之处见莫不欢。 “若见贫匮裸形体者,躬自入海致如意珠,语以正法令知返复,以甘露法消竭众难,念不驰泆。是故,宝王!菩萨道果之所璎珞,意得自在,复以勇猛大力之教,建立训导莫不随顺。若行若坐不离十念,心在三尊未曾忽忘,了知地狱苦痛之恼,至心寂静去尘劳垢,众恶不犯无能回转,应于正理奉修禁法,德光普照皆蒙润泽。自计所有无所贪吝,施佛众僧不兴想着,或以权慧与王交接,辄能使王捐弃高位,若有人来求索头目眼耳鼻口,即能惠施不逆人意。” 尔时,座上一切弟子诸菩萨等,闻此功勋璎珞之德,踊跃欢喜不能自胜,思惟深邃善心生焉,各自兴敬佥共供养,散众名华若干珍宝,一时同声称叹其德:“我等宿福而遇善利,乃闻殊妙璎珞之训。若当众生闻斯法教,劝发菩萨识定之要,诸福功勋不可称量,安住所演谛而不虚。设有菩萨遭遇此识定璎珞者,观了诸法解无处所,识定璎珞,神心澹然,不复贪食乐念为食,所可劝助兴致福业。 “吾于昔佛上五百华,建志弘誓自致成佛,道果不朽兴隆正法。复以禁戒消除众垢,救彼众苦如救头然,令众厄难必得济度。自念往昔入海求宝,遭摩竭鱼及水形山,吾为导主入识定璎珞,寻有善神将示好道,快乐安隐还至本邦。斯由愿誓精进不退,入禅正受无若干想,诸佛世尊之所游堂,劝使众生生于梵天及无想天,皆是识定璎珞所致。 “若在人间十方国土,随俗染化讲度世道,复以十善诸道果证,利益众生令达空慧,宣示一切不违圣教,解知本空都无所造,所殖德本不自为己,皆使获于道法之果。设法倾没能为重任,若遭苦恼永无忧戚,亦无妄想识着心者,将养身口使不漏失,以权方便深入生死,为说八解正受之味,建立世俗慕崇佛道。或演一教或若干品,趣引令入在圣贤律,渐渐牵示而灭度之,能令正法住若干劫。有余众生,令至无余寂然泥洹,无生老死受形之患,不依四大地水火风。诸在邪见愚惑之部,示以正见一道之法。 “若在闲处修十二法勤苦之行,燕坐树下而无所猗,思惟禅法唯空为务,一心静定而无谬错。菩萨识定璎珞之宝,亦不念色有相无相,相自虚寂种好亦尔,分别内外了之为一,三世空寂无去来今,以识定心。复观五阴性诸衰持入,为从何来、复从何灭?一一分别知为巧伪,非有生灭不兴希望。亦复不见有是有非,不因心意得发道教,识兴则兴识灭则灭,不见相像亦无我想。亦复不着住立处所,内外六尘亦复如是。计挍耳目尚无所有,何况当有见闻之事?此则不然。 “宝王当知,菩萨璎珞心识定法,不起不灭亦无终始,缘起则起、缘灭则灭,起不见起、灭不见灭,内自思惟增减之意,无苦乐想。所以然者,离吾我念,虽复在欲众恼之中心无染着,以远三界欲色无色,意如金刚不可沮坏。知本宿命究竟根元,而断诸结不以为难,不见有极不见无极,是谓菩萨识定璎珞。 “随世训诲恭奉尊长,不望其报,于百千劫勤修精进,具足成就道慧之法,宣诸菩萨平等持忍,讽诵通利启受不忘。如来法身五分之性,一一颁畅言迹不饰,语常含笑心无所著,不起断灭二见之想。若在大众亦无适莫,于空无法亦无想念,内实充满外现咨受,亦不生意我行过量彼有短乏,离诸利养无所希望。常自思惟知身无主,从头至足达了本无,修行六度解无处所,挍计诸法悉是假号知无形质,一切诸法不可睹见,分别音响亦无所闻。 “如是,宝王!菩萨大士修法璎珞识定法者,见善不喜闻恶不戚,然后乃应精进璎珞,入百千定恬然无想,天雷地震龙电霹雳,山崩水漂师子鸣吼,心意寂定永无错乱。或时菩萨入定正受,乃经一劫及百千劫,形体软美不复仰食,斯由定意,禅悦为食、八解为浆。或时,菩萨复以神足而入三昧,其三昧名号曰普照。见于东方江河沙刹诸佛国土,礼事供养不失威仪;如是南方西方北方,各江河沙诸佛国土,悉能供养诸佛世尊,演畅思惟识定璎珞。 “如是,宝王!菩萨入定所感如是。且舍十方江河沙刹,一一诸刹满其中尘,复举一尘着诸佛刹,斯尘犹尽佛土难量。菩萨三昧皆悉睹见一切众会,亦闻彼佛演说璎珞神识定意,了诸法本虚寂无主,从初起学乃至道场,思惟发意璎珞道树,悉过诸缚淫怒痴病,其心坚固不可移转,正使天魔将众亿垓,欲来毁坏识定意者,终不为彼之所屈还,不为邪而见错误,意弘如海靡不容受,众德璎珞悉为成办,恒讲无常苦空非身,常非有常岂有身耶!诸计常者则离定远,堕于生死不能自济。 “菩萨所修唯务于道,其心恬然永无众想,不离诸佛所造德业。意如太山不可移转,独步世界而无所畏,以四智辩包纳诸法,指示众生知道慧要,内实质直而无谀谄。所以然者,用本净故。既无众垢诸冥消索,慧光普照莫不蒙泽,心大弘广而无边岸,沐浴意秽令使鲜明,随世所好悉能成办,诣佛树下自修法义。于一切法不有狐疑,于诸愍智具足成就,顺诸所闻救济鲜知,璎珞定意拔济乱者,及诸所习常得寂定,修行贤圣八道之品,立一切人使见正谛,是谓宝王!菩萨识定璎珞之要。若有闻持在于怀者,未曾远离诸佛世尊,得不退转于无上正真之道。” 佛说是识定璎珞时,于座上有无量亿百千天、龙、鬼神、人与非人,皆发无上正真道意。复有异方菩萨六十二千人,得不起法忍。复有八千清信士女,远尘离垢得法眼净;五千比丘漏尽意解;九万天子离诸贪欲。 菩萨璎珞经庄严道树品第三 尔时,世尊告诸贤者:“吾昔无数阿僧祇劫,积功累行修清净法,坐卧经行不舍四等,一时、一行、一念之顷修于十法。云何为十?一者、从兜术天降神下生,尽见十方无数佛刹,见诸菩萨一生补处,皆诣道树修净璎珞,当举右足欲诣道场慈愍众生,三千大千刹土皆悉震动。菩萨自念:‘吾昔誓愿今日已办,当坏魔界庄严佛土。’是谓菩萨摩诃萨大慈璎珞进趣道场心不退转。 “二者、尽见三千大千世界菩萨大士心识所念,又入定意三昧不乱,或见菩萨于空成道,或见闲静树下之处,或入水光空界三昧,庄严道树不离大悲,是谓菩萨摩诃萨大悲璎珞进趣道场心不退转。 “三者、菩萨摩诃萨普见三千大千世界,进趣道场不舍喜心,吾今成佛必然不疑,以我法本普润一切,悉与众生同黄金色,三十二相八十种好,无央数众前后围绕,坏魔罗网成己国土,是谓菩萨摩诃萨修喜璎珞心不退转。 “四者、菩萨摩诃萨欲趣道场诣佛树下,尽见十方阿僧祇刹,一生补处菩萨大士,尽修护心庄严道树,令无数众生同己护心,不舍一切璎珞定意,是谓菩萨摩诃萨进趣道场护心正受心不退转。 “五者、菩萨摩诃萨复见十方无数刹土,一生补处菩萨大士,皆转法轮不退转行,法无言说亦无形貌,一相无相空界无形,空犹无空况有法界,是谓菩萨摩诃萨璎珞空无无形之法。 “六者、菩萨摩诃萨普观十方恒沙刹土,通慧众生诸根淳淑,意向三乘不舍法忍,慈悲喜护行六重法,四无碍慧一向道忍,自知受决。亦复见他授其决者,或授罗汉辟支佛决,菩萨自念:‘吾从无数阿僧祇劫,舍身受身,皆是幻化非真实法,今得受决,进趣无上正真之道,成最正觉。’游空往来无所挂碍,一时、一处得总持定,诸佛所叹苦习尽道,此苦非苦,苦由何生?解苦无苦乃应明慧,习由爱兴,爱本无形亦不可见,生本无生,况法有灭?众生愚惑,从起更乐习是得是,解习无习乃应明慧,诸法无生为磨灭法,尽者无生亦无有尽。诸法无尽,众生愚惑谓尽非尽,于中兴想莫贸诸法,尽者实尽,是谓明慧。道无相貌,非眼境界之所能见,八直平正坦然无碍,是谓明慧,是谓菩萨摩诃萨进趣道树心不退转。 “七者、菩萨摩诃萨尽观三千大千刹土,众生根源高下大小,或与如来心识同趣,本行共合智无增减,大慈大悲璎珞其身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智慧、善权方便,十六妙行百千总持,其心广大不为褊狭,虽见罗汉辟支佛行,心无染着不从彼受,是谓菩萨摩诃萨庄严道树心不退转。 “八者、菩萨摩诃萨修行八百总持法门德行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众行具满庄严道树。复有普忍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普润一切雨甘露法。复有无相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尽入空行不退转地。复有音响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八等行具不闻异音。复有身行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身行清净不造众恶。复有口行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不作四过无他恶行。复有意行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意不驰想寂然灭尽。复有无念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入灭尽定观了无形。复有究竟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从此岸得至彼岸。复有无著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于生死法不起染着。复有无碍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通达往来不滞生死。复有应声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随行进趣不讥彼受。复有神足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变化自由礼事诸佛。复有清净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净于智慧无国土想。复有空行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解知诸法虚伪不真。复有幻化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观了众生权诈合数不可摸像。复有无形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众生根原不可究尽。复有道种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修三十七道品不断。复有意止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观内外身念念不断。复有意断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观察诸法无若干想。复有神足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住寿无数阿僧祇劫。复有诸根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道慧甚深牢固无碍。复有神力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安处诸法不可沮坏。复有觉意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以觉意华不为尘垢之所污染。复有道品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入定无碍心不错乱。复有空慧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安处众生永离欲怒。复有无相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使众生类怀来道故。复有无愿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教化众生除去愿求;是谓菩萨摩诃萨八百总持,略说其要,进趣道场庄严佛树,心如金刚不可沮坏。 “九者、菩萨摩诃萨观此三千大千世界,一足、二足、三足、四足至无数足,有爱欲心、无爱欲心、有瞋恚心、无瞋恚心、有愚痴心、无愚痴心、有苦乐心、无苦乐心,一时一起一念之顷皆能分别,为说苦空无我人想,是谓菩萨摩诃萨行无想定进趣道场庄严佛树。 “十者、菩萨摩诃萨复观三千大千世界,当来过去现在之心诸根寂静,行应无上正真之道,是谓菩萨摩诃萨进趣道场庄严佛树。” 佛复告族姓子:“菩萨摩诃萨初举右足行第一步,于其中间修行十法,进趣道场庄严佛树。云何为十?一者、菩萨摩诃萨当举右足蹈地之时,自称名号,三界至尊,过佛恒沙皆行七步,当来诸佛亦皆当然。吾今现在出现于世,三界独尊亦无等侣,诸佛标式不可漏脱,是谓菩萨摩诃萨进趣道场庄严佛树。 “复次,菩萨当举右足蹈地之时,便作是念:‘吾今已逮不退转地,亦使众生同我所趣,不舍弘誓广大之心。’是谓菩萨摩诃萨庄严佛树进至道场。 “复次,菩萨初举右足蹈地之时,复作是念:‘过去诸佛,先行是法,当观一生补处菩萨,绍吾处者名号是谁?’即自右旋顾谓弥勒:‘卿后如我成佛不久,百千天人闻皆欣然,异向同音称善无量。快哉!世雄!佛种不断。’当于尔时,十一那术诸天、人民见授弥勒印封,皆发无上正真之道,是谓菩萨摩诃萨庄严佛树进至道场。 “复次,菩萨初举右足蹈地之时,便作是念:‘吾今已逮众智自在,神慧无碍辩才通达,斯等众生久抱狐疑,没溺尘垢不求度脱。吾今当以智慧之火,焚烧心中狐疑之丛。’是谓菩萨摩诃萨庄严佛树进趣道场。 “复次,菩萨初举右足蹈地之时,便复念言:‘吾今已得无为解脱,当复接度有为解脱,过去恒沙诸佛世尊皆悉同我无为解脱,当来诸佛亦获此法。快哉!福报不有断灭,妄想已尽无所贪求。’是谓菩萨摩诃萨进趣道场庄严佛树。 “复次,菩萨摩诃萨初举右足蹈地之时,复生此心:‘众生永处邪见颠倒,不睹三向空无之慧。我今当演护心清净,无觉无观法性虚寂,知惭知愧众行之本,苦空非身无人无寿,当以此心普覆一切。’是谓菩萨摩诃萨进趣道场庄严佛树。 “复次,菩萨初举右足欲趣浴池,琉璃水精七宝园观,凫雁鸳鸯异类奇鸟,诸天导从不可称量。‘我今露形乃非其宜,设当入城村落人众,谓为裸形不知惭耻,宜求袈裟以障于体。’时有天子名曰福盖,即知菩萨心中所念,寻奉八万四千金缕织成袈裟。菩萨自念:‘过去诸佛法服云何?进趣行来斯用何法?’虚空神天叉手白言:‘过去诸佛皆着织成金缕袈裟,亦如今日诸天所献。’菩萨即受八万四千织成金缕袈裟,以道神力而合为一。袈裟着体,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尽皆外现,斯由曩昔施无想报行度无施,是谓菩萨摩诃萨进趣道场庄严佛树。 “复次,菩萨举右足时,便生此心:‘众生若干性行不同。吾今当以智慧光明,普照三千大千世界。’即放顶相光明,普照十方诸佛刹土。众生之类见光明者,悉来云集诣忍世界,奉事如来香华供养。威神所感,使令天地六返震动,是谓菩萨摩诃萨进趣道场庄严佛树。 “复次,菩萨当举足时,心自生念:‘生分已尽更不受胎,三界独尊无有畴匹,当号为佛、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十号具足。’十方刹土诸佛世尊,各各于其国土,告四部众、天、龙、鬼神、干沓和、阿须伦、迦留罗、紧陀罗、摩休勒、人与非人:‘今日忍界释迦文佛出现于世,众相具足如星中月,福度众生天人蒙祐,有欲兴敬供养彼佛,宜知是时。’尔时,十方诸佛世界神通菩萨辩才具足,得总持门,千七百七十七亿那术众,皆来云集诣此忍界,兴致供养华至于膝。复有八十万垓天魔波旬,皆诣忍界,兴致供养给事菩萨。复有百千亿垓神力龙王,各各七首,献奉香汤浴洗菩萨。斯由曩昔口演甘露无厌足法,是谓菩萨摩诃萨进趣道场庄严佛树。 “复次,菩萨内自生念:‘众生著有迷惑来久,设闻空无虚寂之法,意怀恐惧衣毛为竖。佛法深奥不可思议,渐当以次说道根原,分别众生根原所由,玄鉴三世生法灭法,除去想着无贪吝心,从无数劫积行已来,所以不得道者皆由恩爱。吾今当除恩爱刺本,拔济众生安处无为。’是谓菩萨摩诃萨进趣道场庄严佛树。 “如是,族姓子!菩萨大士降神出生、堕地举右足,于其中间思惟十法,庄严道树亦不退转。 “复次,族姓子!菩萨初生时,堕地行七步欲趣金机,次举左足内自思惟:‘诸佛世尊句义无量道法淳粹,应度无极无起灭法,行无生灭不可思议,非是罗汉辟支所及。道当一意多念非道,道当少欲多欲非道,道当知足多求非道,道当正见邪见非道。’是时,菩萨复作是念:‘过去诸佛所行正法,为何谓耶?’复作是念:‘过去恒沙诸佛世尊出现于世,以神足力现身威德,十根本义不可思议。云何为十?’于是,族姓子!菩萨达士先举左足,遍满三千虚空境界,不娆众生无觉知者,其有众生睹足相轮,皆发无上正真道意,斯由曩昔礼敬之报,是谓菩萨摩诃萨进趣道场庄严佛树。 “复次,族姓子!尔时,菩萨左足蹈地,心自生念:‘古昔诸佛说法,云何分别句身义味?云何过去诸佛世尊进止行来威仪法则,以一句义演出无量诸佛法藏,从劫至劫乃至百劫,不能究尽一句之义?如来秘要不可思议,非是小节所能测度。’是谓菩萨摩诃萨进趣道场庄严佛树。” 佛复告族姓子:“菩萨尔时放一毛孔光明,遍照无量诸佛刹土。于光明中,演说六度平等大法、空无想愿不起法忍,亦使众生毕志坚固,皆发无上正真道意,是谓菩萨进趣道场庄严佛树。 “复次,族姓子!菩萨尔时,内自思惟:‘吾今当以三昧正受,普游虚空诸佛法界。’尔时,菩萨即入无形想定意,遍游虚空诸佛法界,左右翼从,天世人民莫觉知者,谓为菩萨进趣金机,是谓菩萨摩诃萨进趣道场庄严佛树。 “复次,族姓子!即化一形,遍满三千大千世界,复还如故,众生之类无觉知者,是谓菩萨进趣道场庄严佛树。 “复次,族姓子!菩萨尔时,慧明之光遍照三千大千刹土,一一光中皆出音声:‘今日释迦文佛、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于阎浮利地,当转法轮度未度者,福利众生名称远布。’是谓菩萨进趣道场庄严佛树。 “复次,族姓子!菩萨尔时一念之顷,令十方界诸佛世尊,各各舒手扶接菩萨,一切众会皆悉见之,是谓菩萨进趣道场庄严佛树。 “复次,族姓子!诸佛法藏深奥难测,吾当以次布现三乘缘觉声闻菩萨之道,闻法觉寤终不中滞,是谓菩萨摩诃萨进趣道场庄严佛树。 “复次,族姓子!过去三世诸佛世尊,吾今欲成无为大道,皆当证明令我成道。诸佛称善皆在前立:‘汝从阿僧祇劫,苦行无数,布施持戒六度具足,国财妻子无所吝惜,今当成佛广度众生。我等扶接上至成佛不使中住。’是谓菩萨摩诃萨进趣道场庄严佛树。 “复次,族姓子!菩萨分别过去现在未来,空无想愿,亦是诸佛所应行法。从初发意乃至成佛,要当修习三向诸道、四等大慈、八无碍道,璎珞其身,是谓菩萨摩诃萨进趣道场庄严佛树。” 佛复告族姓子:“菩萨次举右足当蹈地时,当具足此神足十慧不可思议。云何为十?有神足慧名曰无著,菩萨得此慧者,尽游诸佛深要法藏,是谓菩萨摩诃萨进趣道场庄严佛树。 “复有神慧名曰无形,菩萨得此神慧者,入无厌定意,咨受十方诸佛言教。 “复有无二神慧,菩萨得此神慧者,劝进众生成无上等正觉,不取声闻辟支佛道。 “复有虚空神慧,菩萨得此神慧者,尽观世界空无我人。 “复有无相神慧,菩萨得此神慧者,演畅诸法解一相无相,亦无生灭着断之法。 “复有空观神慧,菩萨得此神慧者,见诸佛土成者败者,如观掌珠。 “复有弃寿神慧,菩萨得此神慧者,观寿缘报舍形受形。 “复有无言说神慧,菩萨得此神慧者,说法无法想,亦无若干念。 “复有无近远神慧,菩萨得此神慧者,不见诸法窠窟远近。 “复有无生灭神慧,菩萨得此神慧者,分别十二因缘根本,生者灭者悉无所有,是谓菩萨摩诃萨十神足慧进趣道场庄严佛树。” 佛复告族姓子:“菩萨初生举左足时,复当具足十业无量究竟。云何为十?于是,族姓子!诸佛如来之所修行,如来降形出世教化,分别三世十二牵连,三界五道尘垢缚着,沐浴诸结永无尘曀,是谓菩萨修第一业进趣道场庄严佛树。 “复次,族姓子!如来出世化诸众生,安处三乘随其所愿;或有众生,意趣罗汉不向佛门;或有众生,习缘觉行不趣佛道;或有众生,修无上道,不向声闻缘觉辟支;或有众生,退于佛道志慕小乘。 “尔时,菩萨诱进前人,逮成无上正真之道。或有众生,在凡夫地不求方便上及三乘,菩萨劝进成三乘道,是谓菩萨第二之业进趣道场庄严佛树。 “如来出世布现言教,以权方便适化众生,荷负重担为人重任。或与众生现作父母兄弟朋友,或现国师尊长道士,或现大富长者、神力鬼王,周给贫困惠施七宝,开说道教成三乘果,是谓菩萨修习三业进趣道场庄严佛树。 “如来出世转无上法轮,不失四辩,观察人心授十善行,分别演畅苦习尽道。或生迷惑没溺三界,行权拔济永离生死,是谓菩罗修第四业进趣道场庄严佛树。 “如来世尊出现于世,恒以大悲如被众生,如母爱子心不舍离。譬如龙王伊罗钵多罗,住于须弥金福山边七宝宫殿,与诸龙女共相娱乐,若欲往至忉利天宫兴致供养,化身七万由延三十二头,一一头者边有七牙,一一牙上有宝浴池,一一池中生七百莲华,一一莲华七百玉女,共相娱乐作倡伎乐,弹琴鼓瑟音声不绝。复雨七宝乃至于膝,菩萨大士亦复如是,以四等心加被众生,雨七觉意无穷法财,随其志趣皆成道果,是谓菩萨修第五业进趣道场庄严佛树。 “如来世尊以权方便随时适化,可行知行可坐知坐、可言知言可默知默,遍入众生心识所念,随病疗救不使增减,普令永处无为之岸,是谓菩萨修第六业进趣道场庄严佛树。 “复次,族姓子!如来出世,化导众生不自为身,为一人故经百千劫,代彼受苦不怀厌惓,安处佛慧成无上道,是谓菩萨修第七业进趣道场庄严佛树。 “诸佛兴出不坏法界,法性自尔亦非自尔,如尔真际亦不有坏非不有坏,修而不惧亦不恐畏,是谓菩萨修第八业进趣道场庄严佛树。 “如来出世,当复具足一相无相,弹指之顷于过去未来现在法中,出生三世诸佛世尊,实而不异亦不变易,是谓菩萨修第九业进趣道场庄严佛树。 “如来出世慈愍众生,以一日之数令三世为一劫,其中众生无觉知者,是谓菩萨初生堕地举左足修行十业进趣道场庄严佛树。” 佛复告族姓子:“菩萨初生堕地七步,于其中间复当思惟十法,降伏外道坏魔罗网,诸天侍卫,进趣道场庄严佛树,乃至灭度终不舍离。云何为十?于是族姓子,先当降魔,身被慈仁之铠,手执慧剑,善权前导,头戴无畏华鬘,摧却憍慢之众,永除贡高。是谓,族姓子!先当修此第一难得之法。 “复次,族姓子!复当思惟玄妙广义,断漏取证,摄彼外道而为上首,加以神足神力无量,设彼现一,我当现二,趣使邪部安处正见。是谓,族姓子!菩萨当念修此第二难得之法。 “复次,族姓子!菩萨大士化度众生,受法欢喜,必至坚固不趣余道,是谓菩萨修行第三难得之法。 “复次,族姓子!诸佛世尊恒所行法,日夜四时观察众生,弹指之顷周遍十方恒沙刹土,周而复始不着三界,是谓菩萨修行第四难得之法。 “复次,族姓子!行无碍智,遍满三千大千世界,虽度众生不见有度,是谓菩萨修习第五难得之法。 “复次,族姓子!菩萨大士以神足力,遍游十方恒沙刹土,遍观众生心识所念,或以一身化百千身还合为一,无觉知者,是谓菩萨修行第六难得之法。 “复次,族姓子!菩萨思惟四无碍慧,亦非罗汉辟支所修,亦非天龙鬼神八部之众所能及逮,是谓菩萨修行第七难得之法。 “复次,族姓子!如来神力不可思议,十方无量诸佛刹土入一尘孔,周旋往来无有挂碍,还复如故无觉知者,是谓菩萨修行第八难得之法。 “复次,族姓子!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得四辩才无生灭智,遍满三千大千世界,是谓菩萨修行第九难得之法。 “复次,族姓子!诸佛世尊行无尽法法门覆盖众生,十力、无畏、十八不共诸佛之法,是谓菩萨修行第十难得之法,进趣道场庄严佛树。” 菩萨璎珞经卷第一 大正藏第 16 册 No. 0656 菩萨璎珞经 菩萨璎珞经卷第二(一名现在报) 姚秦凉州沙门竺佛念译 龙王浴太子品第四 佛复告族姓子:“菩萨于时前升金机,颜色安详颜貌容豫。诸天在上散华烧香,作天伎乐娱乐菩萨,世人在下左右侍卫,异口同音声震天地,八十亿垓干沓和子,捶钟磬歌娱乐菩萨。时有摩那斯龙王、文驎龙王、伊罗钵龙王、阿耨达龙王等八十四亿,皆来云集。时诸龙王便以此偈,而赞颂曰: “‘今日离世垢, 降生阎浮利, 随俗处母胎, 愿浴除世尘, 昔于无数劫, 积功造众业, 誓愿今已果, 愿听沐圣体。 八十四亿垓, 龙从十方来, 各欲供养尊, 奉瓶贡香汤。 尊本无数劫, 苦行为众生, 巍巍德无边, 垂愍愿听之。 渴仰世雄久, 疲厌生死苦, 今得睹贤明, 如日照虚空。 尊本发弘誓, 欲度未度者, 最胜已解脱, 当复脱未解。 过去恒沙佛, 及当来现在, 功勋不可量, 尊今已具足。 设从劫至劫, 宣畅人中尊, 岂以萤火光, 敢与佛日竞? 虚空可究竟, 须弥可称量, 海水可竭尽, 尊德无边涯。 比方日月光, 摩尼明月珠, 虽照外闇冥, 未能除无明。 今日无等伦, 一毛之光明, 普照天世间, 除垢淫怒痴。 过去六如来, 尽生阎浮提, 尽受我等供, 香汤浴尊形。 今复遭天师, 亿劫乃出现, 今各顶礼足, 唯愿时沐浴。 诸天世人民, 咸欲听正法, 敷演深法本, 当礼三界尊。’ “尔时,世尊直视东方,颜色和悦,与诸龙王而说斯偈: “‘吾今以降形, 踔步阎浮利, 拔济苦恼类, 四等无边涯。 金体有明证, 众相如日光, 当觉未觉者, 今成佛不久。 观生无数世, 受形非一类, 虽有上中下, 未有如是像。 快哉牢固誓, 执意不亏损, 所现应果报, 本净如虚空。 世有三坚法, 身命财宝货, 此犹非究竟, 终始可恃怙。 吾今舍此三, 法身空无形, 无尽无生命, 自然成道根。 世宝多险危, 如幻不久停, 今获七宝财, 无形不可穷。 众生心意识, 三垢所覆盖, 今已获三明, 初中竟通达。 普为世天人, 当转不死法, 法轮覆大千, 仁慈心普润。 受生有四缚, 不离三世患, 今得四诚谛, 无缚不复染。 慧观苦圣谛, 无智寤其智, 净性如无垢, 受证永澹泊。 本习兴更乐, 染着爱无尽, 彼尘我心受, 缠结遂滋甚。 吾今观本净, 乐想苦想灭, 澹然无忧喜, 永与生死别。 过去有三行, 生痴爱本原, 已尽亦不处, 无有尘垢心。 现在六十四, 牵致冥室聚, 永舍不与俱, 获六十四明。 未来无数尘, 覆蔽于人心, 法云布三界, 润泽诸不及。 净教口柔软, 言声如哀鸾, 斯由行无欺, 说法无缺漏。 众生怀阴盖, 调戏无惭愧, 今始得惭愧, 坏灭贡高心。 佛所出现世, 降伏诸邪众, 升座师子吼, 演说本行缘。 过去诸佛记, 及未来现在, 五浊衰微世, 有佛名能仁。 今我自观察, 志性殊于常, 名号既不虚, 父称为悉达。 故在于众中, 平视无所畏, 得净总持慧, 为度不肖人。 不见诸法本, 起灭无处所, 亦复无成败, 寂然应慧观。 普分别诸法, 悉无窠窟处, 澹然无归趣, 斯乃应律行。 不以见无见, 无求无所守, 我人寂寞定, 无相愿亦然。 夫欲饮无厌, 甘露微妙味, 妄想除诸着, 斯应菩萨慧。 无人无寿命, 成就诸佛藏, 摧碎贡高心, 不兴自大意。 上智不着数, 不计有常想, 众生兴染心, 照令知净慧。 贤圣若干品, 众生根不同, 以慧观未来, 尽无若干道。 佛法有深要, 其慧无边涯, 唯空无染着, 是谓法界净。 一生经百生, 乃至无数劫, 我今永以舍, 背而前取证。 设我于中间, 计寿着法性, 恒沙诸佛过, 不履空无慧。 恒自降伏心, 分别文字法, 是故自觉寤, 建立大弘誓。 昔吾初发意, 志求缘觉乘, 闲净无人处, 四十四亿劫。 无佛法圣众, 其间七十劫, 后遇大通慧, 演畅大乘迹。 初闻未曾有, 圣慧无量觉, 慈悲护四等, 尔乃微信解。 自从是已来, 兴建功德业, 供养无数佛, 复经十九劫。 后为大国王, 飞轮皇帝王, 七宝前导从, 千子才艺具。 供养清净人, 勤修梵行者, 九十七亿垓, 无著解脱心。 及施国贫穷, 孤匮无所归, 库藏出珍宝, 周济令无乏。 复于无数劫, 躬自修净行, 舍位授太子, 出家衣法服。 忍辱性仁和, 燕居寂无念, 渐渐心疲惓, 犹人溺于渊。 善根渐渐微, 如果熟自落, 往来生死苦, 受报无数变。 意扃无大誓, 趣欲免身患, 意业被想风, 犹豫不究竟。 如是在生死, 轮转不能出, 复经六十劫, 值遇宝璎佛。 权化济渡人, 一乘无二道, 不闻小节名, 空慧尽漏人。 敷演道一相, 甚深纯淑行, 始从彼发意, 弘誓心难沮。 从彼至今日, 七亿阿僧祇, 将护顺正法, 今乃自觉寤。’” 佛复告族姓子:“尔时,菩萨与诸众生,天龙鬼神八部之众,及诸十方神通菩萨,叹说此偈,受深妙义。即于座上,八十四垓人皆发无上正真道意,复有无数众生逮得法忍。” 佛复告族姓子:“若有众生,闻此一偈讽诵读持,为人解说分别其义,不为众魔之所得便。何以故?斯等众生,皆由过去众行具足,曾更供养无央数佛,誓愿纯淑各各发愿:‘若我后生,要从一生补处菩萨闻说正法,即于彼佛坦然大寤,逮得无生无起灭法。’云何?族姓子!若有一人便说斯言:‘吾乃知无形之法以形教授,虚空之相以实教授。’此人兴建斯意,宁能不乎?” 时,有无畏大护菩萨,过此三千大千世界,有佛土名曰贤豪,佛名普贤。无畏大护菩萨从彼刹来,逮得总持立不退转,即从坐起,偏露右肩长跪叉手,前白佛言:“世尊!无形之法以形教授,虚空无相以相教授,甚难甚难,终不可逮。所以者何?虚空无形无能染污,况当欲使有形质乎?此事不然。” 佛告无畏大护菩萨:“族姓子!斯犹可获,欲从一生补处菩萨闻此法者,终不可得。何以故?诸法无数,岂当以无数中行有数法乎?无缘对法有缘对乎?虚空之法有形质乎?此事不然。但为如来世尊大慈广布,开化众生令立牢固,敷演道教分别诸法,无言无说。世多愚惑兴是非心,斯是漏法、是非漏法,是缘对法、非缘对法,是可护持、是非护持,是法有我、是法无我,是世俗法、是泥洹法,是法染着、是非染着,是法有数、是法无数,是法断灭、是非断灭,是法滓浊、是非滓浊。复自相诫,各说是言:‘习是舍是,学是置是,学法非学法,此声闻法,辟支佛法,非声闻法,非辟支佛法,是菩萨法非菩萨法。’不以此观成最正觉。何以故?有相着观非第一空观,无求无相亦无知见,乃成空观。 “夫观诸法无我无寿,不见刹土分别境界,无依无所依,是为法观,空无所有。如是观者,诸法亦寂,道果亦寂,受证亦寂。假使菩萨空观如是,于诸悕望便无颠倒,祐利众生而发大哀,兴建佛法,虽度众生无众生想。空观菩萨岂见度者?此事不然。若有菩萨摩诃萨,得此空观者,便获具足十无我法。云何为十?于是,无畏!菩萨摩诃萨,若族姓子、族姓女,于佛法众不见净秽,亦复不起彼此之念,此是法身此思欲身,前知过去后察未来,斯皆清净而无我想,是谓菩萨空观无我。 “复次,无畏!菩萨摩诃萨,法服齐整执持应器,观见当来过去现在诸佛世尊入城教化,不见豪贵及下劣者,于中不起吾我二见,是谓菩萨空观无我。 “复次,无畏!菩萨摩诃萨,玄见无数佛刹严净国土坦然平正,不说今日佛土秽恶,执意清净无若干想,念念一定识不流驰,是谓菩萨空观无我。 “复次,无畏!菩萨摩诃萨,众生染着,猗身解空,菩萨空慧三世无猗,是谓菩萨空观无我。 “复次,无畏!菩萨摩诃萨,诸佛世尊教化若干,本无清净亦不有异,是谓菩萨空观无我。” 佛告无畏:“菩萨摩诃萨,若族姓子女,行度无极无尽法藏,众宝华鬘以自严饰,如是无尽亦不见尽,于中成就尽不尽者,是谓菩萨空观无我。 “复次,无畏!菩萨摩诃萨,当观诸佛色像无量,入于本际寂然之法,分别义趣解色本无,普入法界化导众生,不见色像化众生者,是谓菩萨空观无我。 “复次,无畏!菩萨摩诃萨,得佛圣慧深奥之藏,四事无畏,离八缚着得八解脱,雨法润泽亦无老死,为师子吼志如金刚,离彼此中亦无染着,是谓菩萨空观无我。 “复次,无畏!菩萨摩诃萨,渐当亲近习宿命通,观察无数阿僧祇劫,某国某佛诸佛世尊,虽现泥洹不取灭度,净众生迹不怀懈怠,不以劫数厌患众生,亦复不以泥洹快乐欲取灭度,心如虚空不可沾污,是谓菩萨空观无我。 “复次,无畏!菩萨摩诃萨,以无边涯智拔济众生,正使极远在恒沙表,一一沙者尽为恒沙,如是计算周而复始,如是遍满八方上下,亦游虚空无量境界,要济众生不令堕落,不自称叹通慧果报,是谓菩萨摩诃萨十无我法。一生补处胎分尽者,乃应是行。” 尔时,座上色欲天子十九垓众,即得顶忍;复有无数诸天世人,逮得空观尽信之行;诸阅叉龙鬼,信向三尊受三自归。 佛复告族姓子:“尔时,菩萨在金机上,国王、居士、天龙、鬼神、十方菩萨,各各兴敬欲浴菩萨。时有菩萨名曰月精,于众菩萨最为上首,摄持威仪法服安详,即从座起长跪叉手,以偈赞曰: “‘尊今无碍形, 不染三界尘, 洗以八解汤, 世水安可堪, 心垢尽清明, 内外无障碍, 江海河泉源, 斯浴非久净。 昔在琉璃池, 禅头龙宫时, 专意发大乘, 要灭爱欲魔; 今已果本愿, 三界无等伦, 愿升无畏座。 何为现洗浴? 生天六十二, 那术劫数中, 天伎五乐至, 福响自然报, 法身众智具, 演说无碍道, 周讫托生此, 迦惟罗卫城。 现世有三灾, 灭以三明报, 三慧通三达, 三要今具足, 三等观三世, 不染三界有, 三分法身具, 当礼三界尊。 诸来会众生, 诸天须伦鬼, 咸各怀踊跃, 敬承兴供养, 前后卫清妙, 行至琉璃园, 右攀莲华枝, 降神生阎浮。 当生堕地时, 净如紫磨金, 天地六反动, 神感诸天至, 地狱诸考掠, 一时皆休息, 清净无瑕秽, 如华不着水。 十方诸佛刹, 如来等正觉, 各各于其国, 宣告四部众, 今日忍世界, 世雄降出现, 垂愍诸众生, 永在三涂者, 当转正法轮, 鹿野清明园, 为久饥虚者, 润以甘露法。 八道尊独寤, 究尽十二缘, 无尽江海宝, 充饱一切人。 设从劫至劫, 佛佛叹其德, 犹尚不能宣, 况我萤火光? 昔在无畏刹, 不眴佛土中, 初观无言法, 未得无生慧, 誓生言教中, 敷演无穷法, 今日期已至, 愿转尊法轮。’ “是时,菩萨心意澹然,默然熟视亦无言说,内自思惟:‘如我今日为人说法,讲论清净不退转地,不怀吾我之性。诸法自然生者亦尔,随人根源而为说法,法性自尔无有变易,何况众生有受法者?众生本净不见染污,建立智慧发弘誓心,寻究众生皆悉清净,本净自然、无我自然、无形自然、人物自然。云何本净自然?从久远已来流转生死,发意求道乃至泥洹,本自清净,斯乃名曰本净自然。云何无我自然?本有今无、今有本无,亦不言我我本生有,亦复不言有从我生,我不自知无我,有不自知有有,斯乃名曰无我自然。云何无形自然?无形者,识也神也寿也。此三句义常存不变,在空为空、在形为形、在有为有、在相为相、在无相为无相,无形之识空性自然,斯乃名曰无形自然。云何人物自然?寻究人物不见窠窟,意识幻化不达本源,愚惑相承言父言母,国财妻子渐生众想,染着三有。我今已舍永不与处,以此自然明达空慧,空慧自然诸法亦尔。诸法自然,逮正觉者亦复自然,一切诸法但假名号,因号有名亦复自然,论说自然便为论说,无起灭法,斯则名曰人物自然。吾今若说空寂之法,众生不信倍生疑网,设我复说形质之法,不尽根原况当灭度?宜且寂静贤圣默然。’ “是时,有天子名宝璎,通达圣心同佛性行,六道清彻晓了一相,永离八法不处尘劳,堪转法轮颁宣佛教,四谛圣慧霍然除垢,具足五分如来法身,逮六无碍神通道果,形神俱游无所触碍,得七觉意而自璎珞,八道具足,诸法不共,得四无畏,力如金刚不可沮坏,以知菩萨贤圣默然,不与众生敷演法教。时,天子宝璎即从座起,偏露右肩,叉手前白佛言:‘世尊!我今不以佛眼、法眼、慧眼、天眼观众生类,应贤圣法律。我今乃以肉眼,观见十方恒沙刹土,应受证者、修禅定者、或在一住至十住者,复见善男子临欲成佛,得不退转一生补处,往诣道场庄严佛树者。此等之类,应从一生补处菩萨闻平等法诸法无二,志愿于道皆悉成就。’ “是时,宝璎天子殷勤劝请乃至三四,复以此偈而赞颂曰: “‘金颜尊无比, 面像百叶华, 堕地自称号, 声逾梵天音, 建立智慧渊, 说法不有无。 众生有常想, 寂然不起二。 光曜照十方, 闇冥悉见明, 人中尊难有, 今故重自归, 苦行无数世, 慈悲难有双, 功勋已具足, 今我重自归。 正使叹尊足, 𨄔跟膝髀腰, 皮毛七处平, 平立左右亭, 手臂指纤细, 掌文合缦理, 无畏广长舌, 千叶莲花文, 含齿方四十, 色如白雪珂。 当其说法时, 唇像珠火明, 八声非男女, 亦非雌雄音, 感动十方界, 听闻无厌足。 耳方双部珰, 如空明月珠, 眼视白黑分, 上下而俱眴, 头发色绀青, 肉髻毛右旋, 相好无边涯, 熟视如金山。 众德璎珞身, 亦如众花敷, 消灭众尘埃, 独步三界尊。 斯等众生类, 普从十方集, 欲听尊正法, 无上至道要, 天人龙鬼神, 渴仰思闻法, 愿愍一切故, 速为转法转。’ “尔时,十方世界大梵天王,八十四亿识乾天王最为第一,即从座起偏露右臂,长跪叉手在于佛前,以偈叹佛而作颂曰: “‘无著舍众秽, 漏尽无欲污, 行一应尊教, 游意空无慧, 本在兜术天, 说法如驶流, 云何今寂然, 不开慧明华? 尊光照幽冥, 蠲除三世闇, 十力无沾污, 唯愿时演法, 今日十方界, 诸尊菩萨集, 咸欲悉听闻, 未曾所转法。 意净行无漏, 亦如星中月, 已过佛相愿, 唯愿时说法。 众生今没溺, 流转生死海, 愿以平等舡, 救彼没溺者。 奇光甚巍巍, 覆蔽日月精, 抑遏热恼患, 清净无众瑕, 尊本造誓愿, 勇猛无亏损, 慈悲平等意, 说法无增减。 戒具以禅寂, 神足力无畏, 空相无畏法, 正受游疆界, 本行六度法, 不怀忧戚心, 卑意礼恭敬, 供奉师尊长。 故使尊肉髻, 无敢熟视者, 何况欲施心, 观睹如来项? 十力哀出世, 降步度群萌, 众人咸渴仰, 惟垂转法轮。’ “尔时,识干梵天王以此偈赞已,起绕佛三匝还复本座。是时,释提洹因即从座起,偏露右臂整衣服,长跪叉手三自称号:‘我是天帝释,名曰拘翼。’在菩萨前而叹颂曰: “‘不语应寂然, 不教行自具, 不习应无际, 自然应无为, 本行无相施, 今获空无果, 当礼虚空神, 寂然无言迹。 在世先觉寤, 安隐危厄人, 导示正见路, 盲冥受正行, 众生迷惑久, 欲闻甘露法, 愿开无尽藏, 润及天世人。 行慈修德本, 善权无增减, 演布无为教, 充足一切人。 生世尊难遇, 正法亦难值, 欲遭贤圣会, 亦复不可得。 过去诸如来, 于此成正觉, 愿尊时屈神, 贪此世荣为? 尊本乐闲净, 思惟无为道, 已果本誓愿, 何为处愦闹? 阎浮五鼎沸, 剧于汤火炽, 唯愿速出家, 离世贪欲缚。 念我过去世, 诸佛成等觉, 即诣树王下, 朝坐暮成道。 尊今如有疑, 方欲乐生死, 恩爱如朽城, 此乐何可贪? 世有生死患, 唯道永寂然, 恩爱如过电, 幻化不真正, 世间尽闇冥, 五蔽使覆盖, 唯愿开慧明, 普照令得眼。 变化形无数, 应适前众生, 随其本行愿, 各充禅力行。 如今何为静, 不转上法轮? 唯愿时敷演, 使渴得饱满。 忆本所造福, 盖亦微少耳, 由致天王位, 所领无疆畔。 供奉诸过去, 如来等正觉, 四佛一补处, 是尊非将来。 无数亿那术, 沈翳生死久, 愿执弘誓舆, 运济至彼岸。 今唯劝请说, 甘露无厌法, 八解无所著, 无污无染尘。 尊今或入定, 不度应度国, 愿先化此类, 执心不动者。 虚空性无染, 平等坦然壹, 无趣不见得, 唯愿无有疑。 深妙无极藏, 非劣所守掌, 今遇天世师, 愿开使布现。 尊本发愿度, 同日不易时, 如今何为默, 自济不度余?’ “是时,释提洹因说此偈赞佛已,绕佛三匝还复本座。尔时,魔王名曰怒害,将诸魔众即从座起,头面礼足,前白佛言:‘唯愿,世尊!久抱狐疑不获真道,今欲闻说无比法轮,唯见垂愍演畅正教,我等久处不入法律,虽各有心慕及空慧,犹未遭遇大化训典。’尔时,魔王即于佛前,以偈颂曰: “‘于亿百千劫, 无著时乃出, 如华离尘水, 心净超于彼, 劫数无有穷, 经历积苦行, 不舍四弘誓, 金刚不可沮。 口演八无碍, 充满天世间, 受者永充足, 无复老死患, 一生至百生, 名号诸种姓, 悉知诸根原, 化以无比慧。 十住还本际, 退成犹复进, 最胜度此难, 时演勿有疑, 去佛恒沙数, 尽游此苑间, 转无上法轮, 度人无有量。 正使当来世, 诸佛成道果, 皆当于此处, 当转尊法轮。 曾闻如来藏, 如来秘要慧, 名曰普严土, 菩萨璎珞经。 今日正是时, 难遇不可值, 拔济诸苦厄, 从是布道慧。 或有众生类, 厌患处身苦, 欲闻微妙法, 蠲除四大法。 复有入道捡, 知生灭无常, 欲闻空无道, 悉知无所有。 复有处岩穴, 自守无他想, 计身非久器, 不兴想着念。 虽复念道根, 未闻不得寤, 唯愿尊降神, 令彼无疑滞。 眼如青莲华, 彻视无有碍, 观察三世苦, 尘曀染污者。 尊本所经历, 供奉诸世尊, 谦卑下下人, 今获无形结。 于相不著相, 不假众好色, 是故众贤圣, 无能见其顶。 眉间清净光, 普照无数土, 见光除热恼, 如夏遇重荫。 尊一师子吼, 降伏诸异道, 摧碎邪见林, 如明永除闇。 说言言不妄, 志趣必成办, 说法法真谛, 至道道根原。 亿尊昔在此, 十二小中劫, 展转共相系, 不断转轮种。 追师求高明, 辨取若干慧, 庄严体无极, 无形不可名。 无信立以信, 根力不亏损, 无畏离彼此, 唯愿时演说。 三界尊无极, 正法御一切, 非法坏成道, 永除吾我想。 诸人贪着身, 玩习不能离, 世苦所缠络, 何由有出期? 慧明照世间, 拔断贪爱心, 自度复济彼, 人中甚难有。 惠施无吾我, 已超三界表, 一时一意念, 平等无男女。 众生怀倒见, 不达空无慧, 发意着五欲, 计有身实用。 以是堕五趣, 不睹非常证, 佛现出世间, 灭彼有无想。 入禅不着贪, 永除世荣饰, 观此无常形, 非有非无者。 大慈济众生, 广大无边涯, 宿愿今已果, 速起复坐为。 观此炽然人, 流转不自觉, 如何尊静默, 无言无所说? 世垢有五难, 不睹佛法众, 体信中国生, 父母为五事。 光明色无色, 不见形质像, 将入灭尽定, 乃寂无音响。 大众远方集, 迦留干沓和, 听尊演无厌, 广长舌无为。 有法不思议, 化不自觉化, 欲令知本末, 此亦未曾有。 菩萨不退转, 且未获其法, 况复向道门, 而欲知本要? 尊今观四辈, 志趣若干种, 幸为敷演法, 各各蒙得度。 众生染三有, 欲求去离缚, 常想非常想, 悉照向灭尽。 魔鬼有亿千, 皆从十方来, 得信不起忍, 行地不退转。 复有亿千众, 意趣随我等, 斯等族姓子, 必至坚固地。 复有无数人, 行地不著有, 悉求空无相, 进趣向道场。 罗汉意自鄙, 随类入其俗, 所说苦不浅, 终无一切智。 亦是菩萨印, 印彼成道果, 禀受大乘行, 本无无若干。 尊本初发心, 修习四意止, 行地无高下, 唯道从慧通。 正使无央数, 恒沙诸劫数, 苦行不邪念, 如今悉果愿。 将来诸恒沙, 方欲成佛者, 不舍彼此愿, 必至如今觉。 如来大慈愍, 舍命不为己, 施等无高下, 故成六度慧。 去来今现在, 生灭本无穷, 生者生自生, 莫知本根原。 十行离人身, 五行为法王, 思惟灭本原, 慈愍演大法。 或复于异时, 经行坐卧念, 斯由得总持, 四辩无疆界。 菩萨愍一切, 不计有常想, 念世处非常, 安隐永至安。 神力四无畏, 觉道八等行, 如来十八法, 尊今已具足。 众生自生念, 无获不可获, 遂自堕深渊, 不向解脱门。’ “是时,怒害魔王说此偈已,绕佛三匝还复本位。尔时,忉利诸天将诸天众往至佛所,头面礼足,在一面立。斯须之顷,前白佛言:‘我等于世尊宿有福业,遭值圣颜降神阎浮利内,敷演法轮,王三千世界。’复以华香:拘勿头华、分陀利华、须干提华,散如来上。尔时,诸天复以此偈而赞颂曰: “‘世雄今降步, 王此阎浮提, 既生八不闲, 众生所居处, 永离不染着, 内不生思想, 无息寂然灭, 愿具演说法。 尊德不思议, 功勋不可记, 众相璎珞身, 如月在星明, 行尽不造本, 端坐于道场, 亦自无心识, 岂当染世着? 已过众行本, 德充满诸情, 音响过于梵, 自归天中天, 本造由四魔, 魔欲离生死, 八等不染污, 自归无等伦。 尊今趣一法, 泥洹不起灭, 灭意意不生, 不见果报证。 尊本修二行, 止灭不起观, 行尽不见尽, 世雄最第一。 如来三法本, 空无相无愿, 进趣泥洹道, 无利无所染。 立愿甚坚固, 积行无所违, 不念无著行, 亦不处三有。 神足有四业, 随缘住其寿, 行过无边涯, 慈仁最第一。 既生处五浊, 合会无是非, 真人无染行, 行权入众生, 平等行五根, 信慧精进力, 不染去倒见, 清净为第一。 尊德过天世, 永不着八法, 定意不错乱, 是故礼最胜。 当尊下降神, 震动三千世, 觉久寐众生, 离此三世患。’ “尔时,忉利诸天说此偈赞佛已,绕佛三匝,还复本座。 “尔时,菩萨内自思惟:‘今此众会皆悉普会,十方世界六通圣智一生补处四等具足皆悉云集,欲得闻法不退转地。今我宁可执无畏法众行德本璎珞其身,如诸过佛所行法则。’即于座上,入自然无性三昧,分别定意观佛所行。菩萨璎珞有八万品,其德殊特无以为喻,菩萨摩诃萨得此缨络法门者,便能一意进趣道场。未入道迹众生,能令得至彼岸。” 尔时,世尊出广长舌相,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,告四部众:比丘、比丘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,天、龙、鬼神:“谛听谛听!善思念之!吾当与汝演说菩萨无相璎珞。若善男子、善女人得此璎珞庄严身者,便能进趣无所挂碍。”◎ 菩萨璎珞经◎法门品第五 尔时,世尊告族姓子、族姓女:“吾今当说菩萨璎珞八万法门。云何八万?于是族姓子,或有璎珞名曰尽信,如来得此法门者,令地狱众生受苦恼者,使无众患。复有等慈璎珞,菩萨得此璎珞者,令彼受畜生形者永无伤害。复有无忘璎珞,菩萨得此璎珞者,使饿鬼之类永无饥渴之想。复有清净璎珞,菩萨得此璎珞者,令迷惑众生知其道径。复有彻听璎珞,菩萨得此璎珞者,使无闻众生悉闻正教。复有自寤璎珞,菩萨得此璎珞者,使愚痴众生心不邪乱。复有捡意璎珞,菩萨得此璎珞者,教诲众生行十善行。复有直信璎珞,菩萨得此璎珞者,使邪见众生安处正见。复有弘誓璎珞,菩萨得此璎珞者,不以劫数为远。 “复有超越璎珞,菩萨得此璎珞者,使懈怠众生奉持正律。复有无恚璎珞,菩萨得此璎珞者,令恚害众生修行忍辱。复有勇猛璎珞,菩萨得此璎珞者,使慢惰众生精进不废。复有一意璎珞,菩萨得此璎珞者,使乱意众生禅定不亏。复有炽然璎珞,菩萨得此璎珞者,使愚痴众生,成就智慧。复有坚固璎珞,菩萨得此璎珞者,未履道迹者,令立道迹。复有多闻璎珞,菩萨得此璎珞者,使少智众生强记不忘。 “复有威仪璎珞,菩萨得此璎珞者,使无惭愧众生令知惭愧。复有恶露璎珞,菩萨得此璎珞者,使着欲众生令知不净。复有快乐璎珞,菩萨得此璎珞者,使瞋恚众生永断无余。复有普曜璎珞,菩萨得此璎珞者,悉逮慧明永除闇冥。复有遍普璎珞,菩萨得此璎珞者,使等分众生不起狐疑。复有形色变化璎珞,菩萨得此璎珞者,睹见无量形色之变,皆发无上正真道意。 “是谓,族姓子!斯等璎珞至八万法门,菩萨不可穷尽,吾今略说不悉其事。若有众生从劫至劫、至百千劫,欲尽菩萨璎珞行者,此则不然。” 时有菩萨名曰无形,立不退转,即从座起,偏露右肩,长跪叉手,前白佛言:“甚奇!甚特!未曾所闻。如来变化不可穷尽,乃能演说璎珞妙法。诸有菩萨摩诃萨,执持讽诵璎珞名者,皆是诸佛之所拥护。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遭遇如来说法璎珞,便为值遇如来法藏。” 尔时,世尊重告四部众:“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一心一意受持讽诵,便得十无碍功德。云何为十?得虚空藏威仪深入,所闻强记不失辩才,观了诸念如幻如化,游心解脱亦不计常,恒离八法不处愦闹,闻辄欢悦心无二见,解空无相亦不著相,复能深入寂灭定意,神足无碍得捷疾智,知法自生不见起灭。是谓善男子、善女人,便能具足十无碍功德。” 尔时,舍利弗即从座起,偏露右臂,叉手前白佛言:“唯然,世尊!诸法无形不可睹见。无形之法,非是罗汉辟支所及。云何世尊言‘善男子、善女人,执持讽诵十无碍功德,便成道果入泥洹门?’无碍泥洹岂异法乎?泥洹无为无碍无著,如来现在逮等正觉,云何以无碍功德而说泥洹?若使众生得十无碍功德,便为已得泥洹。若使众生已得泥洹者,则为泥洹非泥洹也。云何世尊言:‘得十无碍功德,便是泥洹。’” 佛告舍利弗:“如汝所问,皆佛威神非汝境界。云何?舍利弗!泥洹色耶?” 对曰:“非也。” “云何?舍利弗!泥洹无色耶?” 对曰:“非也。” “云何?舍利弗!泥洹色无色耶?” 对曰:“非也。” “云何?舍利弗!泥洹非色非不色耶?” 对曰:“非也。” “云何?舍利弗!无碍诸法,是常非常?有起有灭耶?” 对曰:“非也。世尊!” 佛告舍利弗:“若使无碍诸法乃至泥洹,非色、非无色,亦非色、亦非无色,亦无生灭断着,无形不可见。云何复言泥洹名乎?” 舍利弗白佛言:“世尊!泥洹无名,非眼识境界所能见也。” 佛言:“如是,如是。舍利弗!如汝所言,非眼识境界所能见也。云何?舍利弗!识有形乎?” 对曰:“随其形相。” 佛告舍利弗:“如汝所言,随其形相,则有识者。云何复言非眼识境界耶?” 舍利弗白佛言:“随有形相是有为识,随无形相是无为识。无碍泥洹,非有为相非有为识、非无为相非无为识。” “云何?舍利弗!无碍泥洹非有为相非有为识、非无为相非无为识,有为有识无为无识。泥洹非此非彼,更异识乎?” 舍利弗白佛言:“非也。世尊!” 佛告舍利弗:“泥洹非此非彼,亦非异识,相则非相,云何泥洹别立名耶?假使泥洹别立名号,随其形相则有识生;若使泥洹不别立名号,随无为相便有无为识。云何说言泥洹,不有为相不有为识、不无为相不无为识,亦不异识,复非别立名号?如今云何称泥洹乎?” 舍利弗白佛言:“世尊!泥洹泥洹。” 佛言:“云何泥洹泥洹?” 舍利弗言:“如泥洹尽。” 佛言:“云何如泥洹尽?” 舍利弗言:“如尽无尽。” 佛言:“善哉,善哉!舍利弗!如汝所言,本说无碍泥洹,非有为相非有为识、非无为相非无为识,亦非异识,相则无相不别立名。云何复言无碍泥洹如尽无尽?” 时,舍利弗白佛言:“世尊!非我境界说无碍泥洹,但无碍泥洹无尽非无尽。” 佛告舍利弗:“吾今与汝引喻,智者以譬喻自解。犹如士夫仰射虚空,于空求空,复向人说:‘吾昔游空自陷于渊,今得空便射而报仇。何其快哉!果我所愿。’云何?舍利弗!斯人志趣为审然不乎?” 舍利弗白佛言:“世尊!彼射虚空欲报其怨,审然不虚。” “云何?舍利弗!于空射空,箭着空耶?” 对曰:“不着。” 佛言:“云何于空报怨?” 舍利弗言:“虚空无相,不见有报无报。” 佛言:“如是,如是。如汝所言,虚空无报。” 佛告舍利弗:“无碍泥洹亦复如是,在有为相随有为识、在无为相随无为识,不在此相不在彼相,亦非有识亦非无识,是谓无碍泥洹非有识非无识也。” 时有五百比丘,闻此虚空无尽之法,即从座起,收摄衣钵涉道而去。何以故?斯等比丘,于空求空欲报空怨,计心染着谓空有空,正使将来恒沙诸佛立前说法,斯等比丘于空染空终不解脱。 尔时,座上凡夫、立信、学无学人,未能尽苦至无为界。时,舍利弗承佛威神,告四部众:“云何?诸贤!汝等审解此深法乎?” 对曰:“唯然。贤者舍利弗!永断尘劳所作已办。” 舍利弗言:“云何尽尘劳耶?” 对曰:“众智不杂,非造非不造故,故尽尘劳。” 舍利弗言:“善哉,善哉!族姓子!尘劳之畴是众生本,于众生中成无上道,于如来福田净一切智。”舍利弗言:“净亦无净,云何于福田净一切智?” 对曰:“未得道果,于一切智未净其迹。”又问:“舍利弗!菩萨净一切智凡有几品?” 舍利弗言:“菩萨净一切智,不为世法所拘。” 又问:“云何不为世法所拘?” 舍利弗言:“诸法无著不怀倒见。” 又问:“菩萨璎珞云何成就?” 答曰:“不失佛道至竟成就,不失菩萨璎珞,是谓,族姓子!斯由本行不失善愿。” 又问:“云何?舍利弗!菩萨摩诃萨云何凭善知识,成就菩萨众行璎珞?” 答曰:“于一切众生不惜身命,是谓菩萨摩诃萨善知识。” 又问:“用何等智成就众行璎珞?” 答曰:“不断佛种,更不造新。” 又问:“云何于诸如来,承事供养庄严佛土?” 答曰:“不以劫数为期,是谓庄严佛土。” 又问:“云何于如来所,贤圣默然不起众想?” 答曰:“宁失身命,不缺于戒。” 又问:“云何分别八百根门?” 答曰:“持心连续,不失守意出入息念。” 又问:“云何具足六坚之法?” 答曰:“不实之身、不实之命,易实身命。” 又问:“云何具足无尽藏?” 答曰:“已得菩萨无碍璎珞,便能具足七财无尽。” 又问:“云何于世少欲知足?” 答曰:“于诸众智不相违背,是谓少欲。” 又问:“云何游心闲居不染三有?” 答曰:“不愿求于三界。” 又问:“云何用智觉三世患?” 答曰:“尽苦元本,不生尘劳。” 又问:“云何于三痛法无有想念?” 答曰:“不见苦乐,无苦无乐。” 又问:“云何菩萨受无所受?” 答曰:“分别五阴,色痛想行识。” 又问:“云何菩萨深入法本?” 答曰:“舍外六入,内不造六尘。” 又问:“云何以度度也?” 答曰:“分别诸道不染道果。” “云何菩萨舍悭惠施不起想着?” 答曰:“于一切众生心无三碍。” 又问:“云何菩萨守戒不缺?” 答曰:“从初发意乃至成佛,不舍道心柔顺法忍。” 又问:“云何修忍不起恚怒?” 答曰:“伏心摄意,计空无形。” 又问:“云何菩萨用心精进,不起懈怠?” 答曰:“分别思惟,如救火然。” 又问:“云何菩萨禅意不亏,游至十方心意不错?” 答曰:“意等无二,不失智慧。” 又问:“云何慧眼普照无碍?” 答曰:“一切诸法,不见形相。” 又问:“云何菩萨入慈等定,摄取众生不见有度?” 答曰:“观了众生心意识本。” “云何菩萨愍念悲泣诸不度者?” 答曰:“不起法想、见有高下。” 又问:“云何菩萨喜心不绝入无量定?” 答曰:“行本自然,不见生灭。” 又问:“云何菩萨行三三昧至泥洹门?” 答曰:“不舍如来,八道径路。” 尔时,舍利弗以无数方便,与诸会者说微妙法无碍璎珞。时,一千二百比丘信心坚固立不退转。复有无数天人,皆发无上正真道意。 时有菩萨名无顶相,即从座起,前白佛言:“甚奇!甚特!未曾所闻!如贤者舍利弗说智慧界,非有非无,不见爱憎喜怒诸法之相。如我观见十方世界诸佛世尊敷演道教,或说有教渐至无为,或说无教亦至无为,或说身苦令知厌患,或除识想知离本际。云何菩萨普入诸法,一一分别不起增减?今闻如来身相之法,有为自尔行不改易,无为无形不可测度。今欲闻如来璎珞之本,唯愿解说。有为色身有几璎珞而自严饰?无为色身有几璎珞而自严饰?有为无色身有几璎珞而自严饰?无为无色身有几璎珞而自严饰?” 尔时,世尊告无顶相菩萨曰:“善哉,善哉!族姓子!乃能于如来前为师子吼,今当为汝一一分别。谛听谛听!善思念之!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乃至成佛,恒当具足捡身口意,庄严六度了色本无,不见色本,于色庄严六璎珞法,逮得如来深藏璎珞。 “云何为六?于是善男子、善女人,若眼见色,知彼起色,众生淫怒痴,应进便进,应退便退,眼非彼色色非即眼,念除彼色不起眼想,是谓一法清净璎珞。 “复次,族姓子!色性自然识亦自然,彼色我识不兴尘劳,速解彼缚不染我有,是谓二法清净璎珞。 “复次,族姓子!诸善根本,于色无形分别思惟,根本清净色亦清净,是谓三法清净璎珞。 “复次,族姓子!着色染欲,非色有欲;色性本无,况复淫欲?是谓四法清净璎珞。 “复次,族姓子!计色有常非眼境界,意识分别便起犹豫,计常无常乃至无我,色性虚寂永无起灭,是谓五法清净璎珞。 “复次,族姓子!色是外入,眼识往受,有色有为有色无为,有为色识便败道根,无为色识果报成就,思惟分别有无相者,是谓六法清净璎珞。 “复次,族姓子!自摄色识复有六事。云何为六?于是,族姓子!识相无形流驰万端,前有外尘便生尘劳,善则善识恶则恶识,恶识无善善识无恶,菩萨摄意不起善恶识者,是谓一法清净璎珞。 “复次,族姓子!眼识观空悉无所有,便生空想无善恶报,不见今生后复受报,于中摄意不起颠倒想者,是谓二法清净璎珞。 “复次,族姓子!识别无我,或时有见根门不净而计有净,或复有念根门有净而计不净,于中摄意不起二想者,是谓三法清净璎珞。 “复次,族姓子!识见彼恚有善不善,善谓常善,不善亦尔,于中摄意具足忍辱者,是谓四法清净璎珞。 “复次,族姓子!识知众生有趣善者、不趣善者,有坚住行地、不坚住行地,于中摄意心不退转者,是谓五法清净璎珞。 “复次,族姓子!识观前色有道有俗,见道不知是道、见俗不知是俗,于中摄意善分别道俗者,是谓六法清净璎珞。 “耳识趣想,复有六事。云何为六?于是,族姓子!若耳闻声十八变动,或闻风声树木山崩,或时鸟兽音乐之声,声有善恶可记不可记,于中摄意耳识不错者,是谓一法清净璎珞。 “复次,族姓子!有时众生,便得世俗通彻之听,或百逾旬二百逾旬,复至无数诸佛国土,犹如猛雄世尊进趣道场欲成等正觉,尔时天地六返震动,分别音响悉归虚空,于中摄意不起想著者,是谓二法清净璎珞。 “复次,族姓子!耳识闻声本无所有,便生众想起若干念,于中摄意无邪念者,是谓三法清净璎珞。 “复次,族姓子!耳通清净,知彼受形有清有浊,见浊不起尘劳、见清不生道心,于中摄意不起彼我者,是谓四法清净璎珞。 “复次,族姓子!或时耳识闻他方异刹演说五分法身,现处母胎不染尘欲,复现出家心不改变,在树王下成等正觉,于中摄意分别道俗者,是谓五法清净璎珞。 “复次,族姓子!耳识听察十方国土诸佛世尊转虚空法轮,弹指之顷拔济无量众生之类,不自称说吾有所度,于中摄意不计化众生者,是谓六法清净璎珞。” 佛复告无顶相菩萨曰:“依彼耳识,当修行六法。云何为六?于是,族姓子!行权方便记本所造,修习璎珞不越次叙,是谓一法清净璎珞。 “复次,族姓子!猗行无我不计身本,是谓二法清净璎珞。 “复次,族姓子!具足六法不毁戒性,是谓三法清净璎珞。 “复次,族姓子!耳识玄鉴通达无碍,不舍弘誓大慈之心,是谓四法清净璎珞。 “复次,族姓子!耳识了知进趣行步,斯法善道、斯法恶道,斯法有为、斯法无为,于中分别耳识不错者,是谓五法清净璎珞。 “复次,族姓子!耳识分别诸佛世界,听闻殊特深妙之法,一一承事诸佛世尊,是谓六法清净璎珞。 “复有六法当念修行。云何为六?如来世尊色身清净非爱欲身,身放众香,普遍十方无量世界,一一香气皆演无量璎珞法门,不猗众生有众生想,于中成就具足鼻识,是谓一法清净璎珞。 “复次,族姓子!如来世尊无量香界,以戒德香普周十方恒沙刹土,于中摄取无量众生,是谓二法清净璎珞。 “复次,族姓子!复以鼻识察彼香界,应从三道断诸缚着,不失鼻识应行之本,是谓三法清净璎珞。 “复次,族姓子!因彼鼻通演出无量审谛之教,鼻识清净众行具足,是谓四法清净璎珞。 “复次,族姓子!鼻识有三,界外入内识,嗅善恶香,分别八道十六圣迹,是谓五法清净璎珞。 “复次,族姓子!鼻识嗅香,一念一意,知彼众生心所念法,一一演畅无量法门,是谓六法清净璎珞。” 佛复告无顶相菩萨曰:“复当具足六法,佛相无相不可护持,庄严成道以自庄饰。云何为六?于是,族姓子!坐佛树下修习一相,观见众生所行不在,从兜术天降神母胎,虽现俗变不失贤圣,如来禁戒德香普遍无量世界,是谓一法清净璎珞。 “复次,族姓子!修鼻识相,普知十方诸佛世界,知所趣生受形不同,复以神足而教化之,是谓二法清净璎珞。 “复次,族姓子!鼻识分别相相无厌,复观十方无量世界,悉见一生补处菩萨香气遍满十方世界,于中摄意而不分散,是谓三法清净璎珞。 “复次,族姓子!初坐佛树内自思惟:‘今吾成佛必然不疑。以何证验?令天、龙、鬼神,乃至十方诸佛世尊,知我今坐佛树下。’即放诸毛孔一一众香,令十方界悉来宿卫拥护菩萨至成作佛,是谓四法清净璎珞。 “复次,族姓子!于树王下已成等觉,众相具足,一夜之中成三明慧。初夜自念:‘过去恒沙诸佛世尊在此成道,先布何法?云何教化?’如是思惟,复至中夜:‘古昔诸佛在此成道,皆说无量诸度无极,我今亦应如诸佛法。’便入众香无形定意。复从定起,复更思惟:‘古昔诸佛虽于此处成佛,先度何人?云何说法?’尔时,便闻十方世界一切众香,各有斯音度应度者。复于彼处一一思惟,乃至后夜,如是不退不阙香界,是谓五法清净璎珞。 “复次,族姓子!已获鼻相内自思惟:‘世香无常种生死法,以何方便求道德之香?’便自入定,分别慧定五分法身,以识往别,戒香摄身、定香摄意、慧香摄乱、解慧摄倒见、度知摄无明,是谓如来五分法香璎珞其身,是谓六法清净璎珞。” 佛复告无顶相菩萨曰:“如来舌相众相中妙,演布言教不漏四过,本所造愿说法教化,口教清净不失舌识,是谓一法清净璎珞。 “复次,族姓子!本修清净守护三行,知彼众生神识所趣,辄便说法不失次绪,舌识清净,是谓二法清净璎珞。 “复次,族姓子!虽口说法有教有响,言从识发外辄受化,复采彼语而为说法,于中自摄舌识清净,是谓三法清净璎珞。 “复次,族姓子!舌有众相相相不同,一一化识说法无穷,不失四辩舌识清净,乃至无量恒沙刹土,言从语用无不受信,是谓四法清净璎珞。 “复次,族姓子!或时有人闻彼说法,或善或不善,或说邪见或说正见,复能反诘寻究义趣,于中具足不失舌识,是谓五法清净璎珞。 “复次,族姓子!过去诸佛所说言教,有行有智有趣,当来诸佛,有行有智有趣,现在诸佛,有行有智有趣。云何过去诸佛,有行有智有趣?于是,族姓子!过去如来、无所著、等正觉,身灭相灭色灭。云何身灭?过去如来身不常住,色身变易非一非二,生生自灭,虽复久久灭尽,犹有身名不灭,此有为身不入无为境。如来身者,五分法性,常定不变有佛无佛,是谓身灭非五分身灭。所谓相灭者,有相有色、有相无色。云何有相有色、有相无色?眼识境界外六入本,是谓有相有色也。有相无色者,诸有为法无为法、定法无定法,非眼识境界也,是谓有相无色也。所谓色灭者,色有三品,有形色、无形色、增大色。云何有形色?口所吐教、心识造行,随前染着,是谓有形色也。云何无形色?如今说言,有善有恶知后有报,必然不疑。今处现在,造过去未来行,非今眼识所见,是谓无形色。云何增大色?色有不尽非色有尽,有色亦尽无色亦尽,是谓增大色。如是,族姓子!便具六法清净璎珞。” 尔时,无顶相菩萨前白佛言:“云何舌识言教?演出无量本慧定意,舌识非识亦非平等,一切音响耳识境界,外诸色像眼识境界,众香好丑鼻识境界,口所说言有声而无形,主知外法而不自知,云何舌识受耳识相?” 佛告无顶相菩萨曰:“云何?族姓子!声从耳出,为从外来?” 答曰:“外识,不从内识。” 又问:“口出言教或大或小,由口耳识闻,不由口耳识闻?” 答曰:“或由口闻,或不由口闻。” 又问:“云何由口闻?不由口闻?” 答曰:“口出音响,此则由口闻;地水火风山河石壁,此不由口闻。” 又问:“口出音响得称为识,地水火风可无识乎?” 答曰:“地水火风非口识也。” 又问:“云何成就口识?”答曰:“四大也。” 又问:“口非四大,今言四大耶?” 答曰:“有识四大,不言无识四大。” 又问:“云何言有识四大,不言无识四大?” 答曰:“有识四大,口识是也。无识四大,地水火风也。” 又问:“有识四大,岂非地水火风乎?” 对曰:“然。” 又问:“无识四大,何者是耶?” 答曰:“地离水则无识,水离火则无识,火离风则无识,风离空则无识,空离识则无识,是谓四大无识。” 又问:“有识四大所出音响,地耶?水耶?火耶?风耶?空耶?识耶?” 答曰:“普聚。” 又问:“除四大,识为所在?” 答曰:“识无所猗。” 又问:“地水火风同声同响,不说识乎?” 答曰:“识独无侣,故无识也。” 又问:“识独得称识耶?” 答曰:“识独非识。” 又问:“识独非识,云何依地水火风耶?有为耶?无为耶?” 答曰:“如是。” 又问:“识离死胎,复有处耶?” 答曰:“有。” 又问:“何者尽苦本?” 答曰:“无尽识是也。” 时,无顶相菩萨复问:“大成就识?识成就大?” 答曰:“大成就识。” 又问:“识所猗耶?” 答曰:“诸大。” 又问:“地水火风空,离地水火风空,识为所在?” 答曰:“识无所在。” 又问:“灭尽耶?” 答曰:“非也。” 又问:“非灭耶?” 答曰:“非也。” 又问:“识非趣非不趣,此法非泥洹乎?” 答曰:“非也。” 又问:“识、泥洹有异乎?” 答曰:“不异。” 又问:“有泥洹四大?” 答曰:“无泥洹四大也。” 又问:“有泥洹识耶?” 答曰:“有泥洹识。” 又问:“地水火风识,及泥洹识,有何差别?” 答曰:“地水火风识转,泥洹识不转,是谓差别。” 又问:“地水火风离识,泥洹离识,有何差别?” 答曰:“四大离识,不离过去当来现在;泥洹离识,永离过去当来现在。” 又问:“离四大识、离泥洹识,此识未在四大、未在泥洹,复有异乎?” 答曰:“非也。” 又问:“四大离识,泥洹离识,不异乎?” 答曰:“不异。” 又问:“识处泥洹成无为法,识处四大成有为法,不别耶?” 答曰:“不别。” 又问:“若使不别,云何此有为识、此无为识,有何异?” 答曰:“有为识成就四大,无为识不成就四大,是故有异。” 尔时,无顶相菩萨前白佛言:“世尊!离四大识、离泥洹识,亦不一亦不二。何以故?识在四大,便有过去当来现在;识在泥洹,便无过去当来现在也。此识彼识复有异耶?” 答曰:“不异。” 又问:“何以故说此四大识、此泥洹识?” 答曰:“假号,非诚谛教。” 时,无顶相菩萨内自思惟:“我今所问四大离识有果报行,今以无果报行报我。将无我问非耶?报我非乎?” 尔时,世尊知彼无顶相菩萨心中所念,便告无顶相菩萨曰:“有为四大识,非无为四大识;无为四大识,非有为四大识。云何四大识非此非彼乎?” 答曰:“非也。” 又问:“非四大识、非泥洹识,非无识耶?” 答曰:“识灭识不灭。” “云何识灭?” 答曰:“非现在。” “云何识不灭?” 答曰:“现在。” 又问:“识有灭耶?” 答曰:“现在。” 又问:“无为法复现在耶?” 答曰:“不也。” 又问:“有为法复现在耶?” 答曰:“不也。” 又问:“有为无为相,非现非无现,为何所依?” 答曰:“依无所依。” 又问:“善哉!识有依耶?” 答曰:“识无依。” 又问:“云何识无有依?有界耶?” 答曰:“有三界:身界、法界、空界,是谓三界。” 时,无顶相菩萨前白佛言:“有染污识、无染污识。云何无染污识而成染污识?” 佛告无顶相菩萨曰:“染污识动为无染污识,无染污识不为染污识。何以故?识性常住亦不变易,无生灭着断。以是故,动识为住识,住识不为动识。” 尔时,世尊复告无顶相菩萨:“吾今成佛三界特尊,众相具足,四无所畏、十八不共法,众德普备,今得住识未得动识。” 时,无顶相菩萨前白佛言:“世尊!云何住识不得动识?” 佛言:“所谓动识有为法界,所谓住识无为法界。非无为识成有为识,以是故,动识成住识,非住识成动识。” 是时,世尊说此语时,无顶相菩萨及百千天人,皆发无上立住识行;无数众生皆发无上正真道意。 时,无顶相菩萨即于佛前,而作颂曰: “众相具足, 成如来身, 不着三界, 如空无我。 已除心垢, 神通自在, 由逮动识, 不逮住识。 法界虚空, 亦不变易, 如来久如, 当逮住识。 过去如来, 数如恒沙, 为得住识, 悉动识乎? 我今有疑, 不达法界, 唯愿垂愍, 令无妄想。 众生志趣, 性行不同, 闻说妙空, 不究根原。 虚空无相, 行一平等, 云何住识, 乃谓清净? 如今时至, 宜为演畅, 本际通慧, 甚奇难有。 四辈无畏, 咸欲闻知, 住识动识, 分别其性。 过佛常尔, 法界平等, 当来诸圣, 法性亦然。 如今众生, 入寂不乱, 复从何识, 而获定意? 今此定意, 永寂无响, 为是住识, 为是动识? 愿一一说, 法界根本, 永除疑结, 不怀犹豫。” 尔时,世尊复以此偈,报无顶相菩萨曰: “过去诸如来, 神智无有穷, 虽身取灭度, 住识不变易。 动识有二品, 有住不住识; 设入无为境, 不见二名号。 如来无所著, 安明山不动, 行过无与等, 愍度下劣者。 国界诸村落, 众祐所经过, 非识不由此, 为疑动住识。 设从无数劫, 难计诸如来, 欲算如来识, 动住不动住。 佛慧无边崖, 识周无量法, 身相弘誓备, 无相不可见。 当我初生时, 天地豁然明, 执心弘誓牢, 无形无为识。 二足人中尊, 如象离钩锁, 自然音乐伎, 充满虚空中。 无数诸天人, 各自修礼敬, 各以若干颂, 歌叹如来德。 以逮等正觉, 目视无厌足, 转无上法轮, 演说无比法。 一切众生类, 宗奉尊圣教, 不计去来今, 世雄如师子。 积功无数劫, 不失总持行, 四等无所畏, 润益一切人。 道果自庄严, 不计寿吾我, 无相应正觉, 如空覆无碍。 今日得五眼, 未住不处住, 怀来无颠倒, 无住不见识。 如来奇特慧, 印以无相法, 行尽无所缺, 无财非世荣。 一行意一念, 菩萨观无乱, 动识众识妙, 住识非第一。 思惟过去佛, 及以方当来, 如我今现在, 不由住证成。 如来三达智, 无偶亦无伴, 行过不可灭, 不见识所在。” 尔时,世尊复重告菩萨曰:“无身身识,身无身识,此法有六。云何为六?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身入十六受外尘垢,身识一一分别,乃至净地,是谓一法清净璎珞。 “以无身之识,以起身识,于中分别悉由更乐,是谓二法清净璎珞。 “吾昔有愿,修其身相有行百五,乃谓身相,复有百五乃成身相,是谓三法清净璎珞。 “过去久远,众生已灭,于彼受身,有为无为、有行无行。若好若丑,有苦有乐,一一识别法界非法界,此法界身识、此非法界身识,是谓四法清净璎珞。 “身识造色,复有十事,真身化体亦无端绪,知彼身识趣无所趣,是谓五法清净璎珞。 “了身识本岁日不同,本身今身变易不住,知本受形今亦变易,便能于中不失身识,是谓六法清净璎珞。 “复次,族姓子!复有六事。云何为六?身行清净不为众恶,口亦清净不说邪业,意修清净不造众尘,是谓一法清净璎珞。 “过身已灭,有善有罪,善身善福分别善识,恶身恶业分别恶识,一一思惟善恶身识,是谓二法清净璎珞。 “六身相法离善离恶,复能起念不舍身识。又时众生,计身清净有清净识,计身不清净有不清净识,于中分别净身识、不净身识,是谓三法清净璎珞。 “忆本所造有为身无为身,过去未来现在身,悉能分别不失身识,是谓四法清净璎珞。 “心所念法非一非二,强记不忘知识所起,是谓五法清净璎珞。 “无形识身,复有五事。云何为五?有染着身无染着身,有形身无形身,有识身无识身,有俗身有道身,有一身有非一身,于中悉皆分别,是谓六法清净璎珞。” 佛告无顶相菩萨:“复有六事。云何为六?无尽法身有尽法身,分别有无法识清净,是谓一法清净璎珞。 “无为法性行无增减,知法有善知法无善,知有生法知有灭法,晓了法识不失法性,是谓二法清净璎珞(诸本少第三法)。 “有常住身无常住身,法不常住知不常住,诸法常住亦知常住,思惟诸法住识无住识,是谓四法清净璎珞。 “诸法寂然,诸法色亦复寂然,有为非识知有为识,无为非识知无为识,思惟不失法界,是谓五法清净璎珞。 “法身无数无形不可见,非眼界所摄,从初发意不起二想,分别诸法不失法身,是谓六法清净璎珞。” 菩萨璎珞经卷第二 大正藏第 16 册 No. 0656 菩萨璎珞经 菩萨璎珞经卷第三(一名现在报) 姚秦凉州沙门竺佛念译 识界品第六 尔时,座上有菩萨名曰豪贤,乃从东方十六恒沙刹土来诣此界,听受璎珞妙法。即从座起,偏露右臂,长跪叉手,白佛言:“唯然,世尊!若见听者,乃敢陈启。” 世尊告曰:“善哉,善哉!族姓子!吾当与汝一一分别。” 尔时,豪贤菩萨白佛言:“世尊!云何识持诸识境界?如世尊言:‘识从有为不从无为。’又复说言:‘识从无为不从有为。’云何此识彼识?名曰识界乎?” 佛告豪贤菩萨曰:“识非有识,从法生识。” 豪贤白佛言:“云何识非有识,从法生识?” 答曰:“识非常识,随法有识。” 又问:“云何为识?” “遍一切识知一切法,是谓识非常识。” 又问:“识有智耶?为无智耶?” 答曰:“识有智如如,识无智如如,一切众生识有智如如,无学贤圣识无智如如。是谓,族姓子!有识如如、无识如如。” 又问:“云何有识?云何无识?云何有识如如?云何无识如如?” 答曰:“悉能分别有识智、无识智如如,是谓分别识界。” 豪贤菩萨白佛言:“如来今说定义识义,倍生狐疑。” 佛告豪贤:“谛听谛听!善思念之!或有智识非智识,或有法识非法识。云何法识非法识?从最第一义至辟支佛,是谓法识。从见地、薄地、性地、无碍地,至一生补处,是谓法识。法识复有五事。云何为五?一趣道慧、二识宿命、三趣分别慧、四入空门、五观心本,是谓法识成就五事。复有五事成就法识。云何为五?一修梵行不猗三毒、二处胞胎不染生死、三行无相空无愿法、四修神通神足无碍、五立觉意一相无相,是谓成就法识清净。” 佛复告豪贤菩萨:“法识清净复有五事。云何为五?学识不变思惟学迹、无学无迹不见法趣、不见有教亦不见无教、亦复不见道性非道性、有生道意不生道意,是谓法识成就五事观法识定。 “复有五事。云何为五?一定灭本垢不见处所、二念无量空寂定意、三建道本不与道会、四心断念求坐道场、五修福田蠲除妄想,是谓五事法识清净。 “无生法识,复有五事。云何为五?识观过去不起生灭、识观现在不见生灭、识观未来不见生灭、观识本末不见生灭、识观如性不见生灭,是谓五事法界清净。” 佛复告豪贤菩萨:“如来等正觉复当修习法识,音响通有十一行。云何为十一?法界无著不见识本,于中具足神足道行,欲得净修法界识者,初意如山如墙壁,渐渐乃至思惟身本知身离身。复舍身已知心离心,复离心已知空离空,复舍空已还从一意至百千意,未化之意尽能修之,复知化法而无所有,是谓法识起神足道。 “以无身识修身识行,或以身识造无身识行,识别身识非身识,是谓法识修神足行。 “于无二法分别一切诸法,于中成等正觉,不见生识成等正觉,过去亿百千数悉能分别诸阴入持,不失众生本行所趣,是谓法识修神足行。 “无化之法,不见变易,于中造识不可穷尽,是谓法识修神足行。 “于是入定分别空界,复自计身如彼无异,是谓法识修神足行。 “观诸世界亦不见尽,一切世界成界不成界悉能了知,是谓法识修神足行。 “夫法界识成五阴形,有生有灭,不见五阴有生灭者,是谓法识修神足行。 “法界无著不见形相,过识非今,今识非过,不见现在因缘本末,是谓法识修神足行。 “一一分别法性所起一切诸法,不见窠窟,摄意灭想亦不生智,是谓法识修神足行。 “诸法不生不见起灭,复能思惟生灭之法,本性自然一相无相。是谓,族姓子!菩萨所修神足之行。” 佛复告:“族姓子!无著法界,复有十事。云何为十?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出现于世,便能具足三世身识想,是谓法识修无我行。 “渐化众生以三灭法,亦不见灭亦不见不灭,是谓法识修无我行。 “分别句义一一了知,复以权慧示现本业,是谓法识修无我行。 “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分别思惟四无量慧,不见断灭有常之想,是谓法识修无我行。 “复以妙慧悉化众生,不舍大慈,是谓法识修无我行。 “尽观众生有淳淑有不淳淑,随类而化不舍其性,是谓法识修无我行。 “如来世尊行权方便,尽化众生不见化者,是谓法识修无我行。 “佛慧无量不见成败,有生有灭非如来本誓,是谓法识修无我行。 “如来一相,不染过去当来现在,修无猗行,乃逮至真等正觉,是谓法识修无我行。 “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以无数亿千万劫以为一日,于一日中化度众生不可称极,是谓法识修无我行。” 佛复告豪贤菩萨曰:“过去无数阿僧祇劫,自念修行无形法识。有佛名曰弘誓无愿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、明行成为、善逝、世间解、无上士、道法御、天人师,号佛、世尊,为说法界无著之行。夫法界者一百七事。云何为一百七事?不求空行,不念有常,观世如梦,自灭吾我,生识不起,分别界相,永断妄见,施心不阙,心常一定在众不乱,身识空识无若干想,菩萨有数不著名号,观了诸法非一非二,众生起恚,便为方便说除无本身识之行,十二因缘,四谛圣慧,思惟苦本有苦识耶?无苦识耶? “或时有识,在眼耳鼻舌身意;或时有识,离眼耳鼻舌身意;或时有识,着色不染识;或时有识,不着色不染识,此识微妙非退转菩萨所能了知;或时有识,着声不染识;或时有识,不着声不染识,亦无音响,故名清净识。 “或时有识,着香不染识;或时有识,不着香不染识,一一分别不失法识;或时有识,着味不染识;或时有识,不着味不染识,亦复分别不失次绪;或时有识,着身更乐不染识;或时有识,不着身更乐不染识,一一分别不起想着;或时有识,了知诸法起者灭者,有为法无为法,有定有乱,是谓菩萨摩诃萨分别识性亦无所染。 “复次,族姓子!分别四无量慧,慈悲喜护,遍满一切救摄众生,亦无所著。或时有族姓子,入定三昧修行一法,已行一法,便获百千总持法门,如响如幻,渐渐乃至灭尽定意,身行清净不造恶本,心念慈心不施众恶,解知三世除去缚着。是谓,族姓子!菩萨正行有起不起。 “复次,有定意法门,一切诸法皆来入中,有身无身想,有念无念意,无一无二亦复无识。吾昔无数阿僧祇劫,初入法律乃应斯行,识法有十二造因缘本,无明缘行乃至老死不见起灭,是谓定意名曰无尽。已得定意,悉知一切三界所趣,或有众生有常想无常想,有苦想无苦想,有定想无定想,一一分别不起染着。” 佛复告族姓子:“菩萨摩诃萨,当念修行三十七品道法之要。何谓三十七?所谓四意止,除淫怒痴永灭三毒。复当思惟四意断法,断去念求不生果报,乃获四神足行。已得神足,往至十方诸佛世界,不自称说神足。如来五根成就法身,戒身、定身、慧身、解脱身、解脱知见身,是谓如来五分法身、如来神智不毁法身。 “云何为五力?信力、精进力、念力、定力、慧力。所谓信力者,一向无为不染三界,正使恒沙诸魔变形作佛,不能变动此意,是谓信力。云何精进力?所谓精进力,曾闻有法法界识者,或在一由延至百千由延,或在一佛境界或百千佛境界,守信立戒不舍弘誓,是谓精进力。云何为念力?所谓念力者,继念在前无他余想,正使恒沙诸魔官属,欲来毁此定意者,徒自劳苦不获本愿,是谓成就念力。云何定力?所谓定力者,立根上位菩萨摩诃萨,摄意去想不怀狐疑,是谓定力亦不可坏。云何慧力?所谓慧力者,无量法界不可思议,悉摄诸慧善权法本,不毁法界慧性之行,是谓慧力众德具足。 “复当分别七觉意法,觉了一切有形无形心识所念,从欲界至色界无色界,斯可分别、是不可分别,摄意不乱,是谓定意。 “慧性八道平等,亦无恐畏,入空三昧,一行无二不可本末,有限无限已离生死,不生余智,知起灭法净不生众想,是谓八道清净无二。 “复当思念六十二见,有常想无常想,有道想无道想,有今世无今世,有父母想无父母想,有着身想无著身想。或时有识分别诸道清净无瑕,一一分别三处爱本,五处欲本,七处淫行。有时有行在闲静处,若在树下露地冢间,观出入息,有时有长、有时有短,有时有寒、有时有暖,诸法生生因缘共会、思惟分别意不错乱。所以行者知出入息,息长亦知息短亦知,前息亦知前息,后息亦知后息,渐渐乃成一禅之行。如来圣达禅意不同,修行四禅入想知灭,如此定意三乘共有。 “又复如来无上定意。云何名曰无上定意?所谓无上定者,心有上中下,行人入定无复出入长短息,惟分别刹土专心一意。观过去未来现在,何者是我所化非我所化?复自思惟:‘设我在闲静处,不分别众生者,是非我宜;今当往至无数刹土,自化化彼乃成我愿。’是谓初定亦不可毁。 “复次,行人初入定意,内自思惟有苦有乐皆由身本,已过此行复当宣传,使彼众生而悉知之,是谓入定成就二行。 “复次,心法非有非无,无身有身想,不得神通游化十方,摄意自捡净其种姓,是谓定意不毁法识。 “有心意识思惟止观,我自无我况有众生,先自知空却观众生,以神足道,心神往化身不往彼。复于十方诸佛刹土,以此定意济度无数百千众生,于彼复修十虚空慧。云何为十?所说法教摧却魔宫,进趣道场成无量觉,心若虚空无有增减,是谓族姓子修虚空慧。 “复次,族姓子!初化外道异学之类,去其邪业使立正见,皆使归趣无复悭嫉,是谓修虚空慧。 “又复,世尊化众生类,随其所愿皆令具足,虽说此法心无所著,是谓修虚空慧。 “复以无碍智神通道,游至无量世界,布现诸法而化众生,不见众生亦不见化,是谓修虚空慧。 “复有如来智,名曰怀空,成就法界不毁本性,持心如空不生染污,是谓修虚空慧。 “如来等正觉,或以一身游虚空界,或无数身,或复示现灭尽泥洹,不着一身,不起若干想,亦复不着尽灭泥洹,是谓修虚空慧。 “诸佛世尊有七十二无碍辩才、十四舌相报,教化众生智不停滞,使众生类皆成慧明。云何七十二无碍辩才?于是,族姓子!如来初修功德相本,自发弘誓:‘若我后成无量等正觉,所生国土众生之类,不闻无明淫怒痴名,令我国土净如虚空,如净居天少欲知足,意趣于道中间无滞,亦复不生八无闲处。在于豪贵中不自贡高,不鄙卑贱,于中摄意行布施福,求浆与浆,求食与食,国财妻子尽施与之,心施无碍不生乱想。复教众生持戒完具,精进一心修六重法,若有众生遭百千苦,辄能往度不令坠落失贤圣类。’是谓八法修虚空慧。 “如来等正觉欲转法轮,先入等定自摄身意,自知时至:‘吾今宜可与众生类转无上法轮。’游心六通,一一毛孔放诸光明,然后乃转无上法轮。不起不灭无所著法,一相无真无染污法,所说如空言迹不现,不见众生有增有减,是谓九法修虚空慧。 “复次,如来从无生法界成等正觉,悉观诸法如幻如化,不见成就道果者,不失神通慧分别,如来十力亦不染着,是谓十法修虚空慧。” 尔时,世尊告四部众:“汝等各各于如来前,自说空慧无所著法。” 时有菩萨,名曰空行,去此东南五十六江河沙诸佛刹土,从彼国来,来至此土,叉手白佛言:“国土清净,无有法说义说,知净不净悉如虚空,是谓空慧无著之法。” 无我菩萨曰:“无见非空,见亦非空,不见见亦不见无见,是谓空慧无著之法。” 法住菩萨曰:“未立行迹生染污识,不可计劫本无识性,是谓虚空无著之法。” 过行菩萨曰:“于身口意不造众恶,定不起想,是谓空行无著之法。” 无行菩萨曰:“法身无尽,不见猗着,定心一意,是谓空慧无著行也。” 宝藏菩萨曰:“不见前后法界处所,亦复不见罪福恶报,是谓空慧无著行也。” 习苦菩萨曰:“诸佛世尊悉知过去、当来、现在,入自在慧不起妄见,是谓空慧无著行也。” 慈意菩萨曰:“吾我无形,专心行道无他异想,无猗无著法,自然起灭,是谓空慧无著行也。” 宝计菩萨曰:“四无我行无著无染,有身有苦识想亦苦,解不起灭,是谓空慧无著行也。” 善算菩萨曰:“不见诸法有数无数。云何诸法有数无数?俗是有数、道是无数,有为有数、无为无数,不见数无数者,是谓空慧无著行也。” 尽生菩萨曰:“诸法无生亦不见生,净无净想,生死已尽永灭不起,是谓空慧无著行也。” 梵行菩萨曰:“习三三昧不念受身,念空不离空,念无相不离无相,念无愿不离无愿,亦复不念受清净福,是谓空慧无著行也。” 光相菩萨曰:“分别三毒为闇冥法,不见三达为清净法,是谓空慧无著行也。” 所作菩萨曰:“不见一相,分别无相,不见苦不见离苦,无苦不苦亦无所作,是谓空慧无著行也。” 不受形菩萨曰:“无四大本亦不见境界所在,一向无为不生三意,是谓空慧无著行也。” 无等菩萨曰:“离世苦乐不着八法,见有称誉不以为欢,设见毁谤不怀忧戚,忍心如地,是谓空慧无著行也。” 无垢菩萨曰:“不见内六情造外六尘,不见六尘与六情为对,是谓空慧无著行也。” 重观菩萨曰:“外色不起内识,识亦不着外色,识不知我为色,色不知我为识,声香味细滑法亦复如是,法不知我为识,识不知我为法,一切诸法各不相知,是谓空慧无著行也。” 远离菩萨曰:“不见五阴有染有着。何以故?五阴性诸法性,常住不变易,是谓空慧无著行也。” 贤护菩萨曰:“诸法总持不见有望无望,不见有法可说不可说,将护众生立不退转,是谓空慧无著行也。” 宝来菩萨曰:“诸法常定无有若干,亦不分别佛法菩萨法,俗法道法、有形法无形法、可护持法不可护持法,亦无分别,是谓空慧无著行也。” 尔时,座上无数四部众,闻说此法空慧清净无著之法,倍生狐疑不达究竟。世尊即知心中所念,应从空慧解,缘会未至。即自化身高四百由延,出大音声,告十方世界诸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现在说法:“欲闻听受菩萨璎珞,悉皆云集,欲诣忍界,遣化菩萨无央数众,尽礼十方诸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。” “今能仁如来于沙呵刹土,演说菩萨璎珞,我等宜可普集彼土。”如是十方诸如来无所著,寻如其像摄持威仪,诣沙呵刹土。立信菩萨得十住者,尽见如来礼拜供养,各各以次坐无畏座;未立信人在凡夫地,未得天眼诸通未具,亦不见十方如来。何以故?凡夫意小恐失梵行。或有如来定坐于此,身至梵天,或有如来变身遍满一千刹土二千刹土,乃至三千大千刹土。何以故?众生受化,应见形受法、应听闻受法。 尔时,东方过二江河沙刹土,有如来号曰本净,即与大众因偈说此法言: “虚空无边涯, 想着生狐疑, 本际行已尽, 无二无等侣。 欲说虚空相, 本质无生兆, 何得疑空慧, 欲于中求无。 吾今虽成佛, 怀有无所染, 垢尽自致尊, 不复有起灭, 已入平正路, 不从狭小意, 计我无生心, 得道从是灭。 吾寿有劫数, 所度不可量, 断意永灭寂, 岂有度人识? 七观璎珞身, 道华色不变, 无形入诸趣, 斯谓菩萨行。 如来有二业, 道本众德具, 权现幻化法, 乃应无起灭。 天世众生类, 无形无有数, 何得有形人, 善知无色法? 世雄无尽藏, 非色欲能尽, 况复未得道, 欲究平等慧? 虽经百千劫, 未曾自息意, 众生有懈怠, 中住不建意。 大乘平等法, 听受何可尽, 今粗说空慧, 何复疑于空。” 尔时,如来说此偈已,忽然不现。 南方去此十八亿江河沙数,彼有佛刹名曰严净,佛名离垢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十号具足。现身色相无极巍巍,在大众中复说颂曰: “吾本从道有, 闻空平等慧, 经于十二劫, 乃得此定意。 思惟前后来, 六度四等行, 皆由空慧业, 然炽诸法本。 发意有阶差, 弘誓不有异, 无著慧观念, 化人无若干。 如我所游国, 严净沙璎珞, 颁宣殊特慧, 国无三恶道。 唯演空慧行, 不著有无处。 我既无心行, 云何当说有? 如性无形相, 法界亦清净, 解了已尽灭, 是故无起灭。 复过严净刹, 十亿诸刹土, 彼乃有此法, 清净无为行。 说言不有言, 不著有相本, 故应寂然定, 行尽无名号。 众生心所趣, 随类起本识, 如我永澹泊, 不见有无行。 所以无数劫, 断求不著有, 欲求不起灭, 逮得始成就。 今以空无身, 现形如所趣, 佛慧无边涯, 终不为所染。 自然性清净, 不见有常想, 道慧众德具, 故号名离垢。 自从成道果, 遍游虚空界, 或作天帝释, 大尊梵天王。 所以变化形, 化彼著有者, 尽趣无生慧, 清净至究竟。 复作转轮王, 统领无数城, 舍而行学道, 知之非久长。 复入声闻中, 现如不及道, 辄便从师受, 断诸想着结。 复到净居天, 说行清净本, 使离彼天福, 此等不尽苦。 无色色众生, 计常不去想, 憍慢自放恣, 尽令入道门。 本无等正觉, 所化无有形, 要尽死生本, 终不舍入寂。 况汝今四部, 初闻便懈怠? 此类自有期, 非速能使成。” 尔时,如来说此偈已,忽然不现。 西方去此百亿恒沙诸佛刹土,刹名水精,佛名净尊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十号具足——彼土众生奉持一法,亦无六度众行业本——复在大众而说斯颂: “八行无高下, 亘然归灭尽, 舍身复受身, 但益尘劳垢。 虚空无二法, 无住亦无迹, 八道平等慧, 诸佛所游处。 吾昔自建行, 弘誓转于法, 体信归于无, 今得人中尊。 诸佛所居刹, 善权法各异, 在在处处现, 现欲化群有。 更乐所缚着, 永处于冥室, 道从本无誓, 然后乃得离。 如我国土人, 摄心不造恶, 至终崇无为, 如是自近道。 淫怒痴垢薄, 亦不大殷勤, 自然入律行, 如华随时敷。 道意不移动, 苦乐心永断, 往来诣刹土, 尽修于空慧。 我今既一行, 彼众亦不异, 今闻能仁尊, 故现修等慧。 大圣皆云集, 豪尊无高下, 虽现国土异, 所修同一法。 今观五趣人, 无明行所蔽, 没溺于生死, 转增勤劳苦。 何不自建意, 体信空慧道, 速可得解脱, 如外刹众生。” 如来说此偈已,忽然不现。 北方去此三恒沙佛土,刹名普照,佛名机辩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十号具足,复于大众而作颂曰: “如来道一相, 本从名色生, 勤苦经无数, 乃尽尘劳患。 如人欲度空, 不求巧方便, 但忆望空法, 无由而果获。 意想之所缚, 不计物非常, 欲求不死地, 此亦未曾得。 安住所以离, 不住有无境, 已得履空慧, 自然无染着。 道从身本生, 然后成正觉, 迷惑心意错, 离心外求空。 外苦虽有号, 不离其识想, 法界清净道, 乃应清净慧。 众生处生死, 没溺不自拔, 欲得离众恼, 先当去意识。 如来所显现, 畅演无比法。 一想无染污, 何由复染空? 最胜三达智, 已过有碍形, 今念非本念, 缘众生有念。 诸法不思议, 非有亦不无, 因声乃有响, 众生乃有佛。 受化众生等, 常自厌患身, 道能灭非道, 无有非真法。” 尔时,如来说此偈已,忽然不现。 东北方去此九十二亿恒沙刹土,刹名净观,佛名法观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十号具足,于此大众而说颂曰: “色本无有色, 亦非有色相, 痛法无起灭, 亦非生更乐, 意识如野马, 水泡不久停, 无身慧自净, 是谓平等空。 一观一意止, 清净尊梵行, 吾我著有想, 不至有无境。 自觉复觉彼, 令达虚空慧, 众生不自觉, 是以怀犹豫。 性有上中下, 善恶常有对, 舍恶而行善, 不得空无慧。 能不见善恶, 心正无颠倒, 尔乃信解空, 逮得清净慧。 本从平等意, 不见群萌类, 久久乃自达, 应于无上道。 慧观除贪着, 洗心净无垢, 仁智如空慧, 故谓真人法。 慈愍世间类, 故演虚无道, 不念善恶对, 无形无情想。 我本从等意, 如来受斯法, 闻辄达空慧, 念化净观刹。 受命阿僧祇, 说法终教化, 导引无数人, 入此法界本。” 尔时,世尊说此偈已,忽然不现。 东南去此一亿佛土,刹名极妙,佛名微妙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十号具足,复说颂曰: “识本因五阴, 因缘共合会, 流转无数劫, 自起自然灭。 愚惑众生等, 不达生死本, 终竟处胞胎, 不求离灾患。 如人一念顷, 纯生颠倒见, 缚着遂滋甚, 况复生道根? 计念众生类, 爱乐三毒本, 五盖翳心神, 无眼何有观? 如来执大炬, 消灭尘欲本, 虽复见慧明, 犹生不笃信。 我观十方世, 发意欲求道, 行尽复受生, 当更三涂恼。 四处非本愿, 自投于四渊, 不离四生门, 不成四道果。 有时离四法, 便生五盛阴, 无著增上慢, 不尽放逸行。 渐至无数法, 不睹圣行原, 犹人意游荡, 心不自防虑。 如来六通行, 非空不异空, 永去生死本, 乃应平等慧。 本自无生死, 流转染着色, 遂成法界色, 灭有不著有。 有道则有识, 此识非本无, 能不见道识, 乃应慧定法。 道从识更乐, 现身无数变, 自知成定慧, 乃应众相变。 无住不变易, 无疑犹豫想, 降伏诸尘劳, 乃应平等慧。 人行有三碍, 由想不舍空, 未兴众行本, 此业无有成。” 尔时,如来说此偈已,忽然不现。 西南去此十三亿佛土,刹名广胜,佛名妙迹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十号具足,在于大众而说颂曰: “觉生是幻法, 不在深法要, 道尚无名号, 况空见言迹? 诸外入内入, 分别悉无有, 无形不可见, 乃应清净慧。 计欲不从心, 亦复不着空, 彼此无染着, 逮成最正觉。 愚惑未睹明, 计从心识起, 六法生六尘, 由是起疑想。 因识受此身, 自然成四大, 轮转向五趣, 不解空性法。 如有一人念, 自说染本无, 身心俱生碍, 岂达有无想? 妙观照三世, 示现说诸法, 诸佛体妙教, 不有亦不无。 世苦由无明, 平等空无猗, 观了等有无, 故谓平等慧。 有时识有无, 此非如来慧, 不染彼此者, 心平如响应。 八道尽苦原, 八解洗心尘, 八响悉归虚, 八慧不起生。 自离复离彼, 中间无有碍, 随识所染着, 是谓平等慧。 人本在虚空, 染识三有道, 唐自着尘劳, 不入本无际。 本从初发意, 不减空性慧, 由复经无量, 后乃获此定。 吾解众会心, 离识欲求空, 何不自念识, 内空外亦然。 如法法无相, 慧见亦复然, 念定除去乱, 是谓平等慧。 此身悉归空, 永寂无起灭, 如来普弘誓, 济此群萌类。” 尔时,世尊说此偈已,忽然不现。 西北去此五十四亿江河沙数诸佛国土,刹名柔顺,佛名众相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十号具足,在于众会而作颂曰: “如我观空行, 一意无高下, 有无是非心, 皆由生死起。 欲求佛深藏, 究尽诸行本, 未曾能究畅, 如来神慧通。 如有一士夫, 从劫复至劫, 如是亿百千, 其数不增减。 彼人诸根具, 六情不缺减, 欲闻如来慧, 未便卒果获。 况复初发意, 欲至平等慧? 但自转有损, 无益于道法。 要修大慈悲, 权慧自防卫, 坚固无畏誓, 然后乃降心。 设复游世界, 欲供养诸佛, 不起所造功, 自然应圣行。 如来十力圣, 降伏诸邪见, 忍知无我想, 故得人中尊。 了法住不住, 不见功德行, 尽生更不受, 是世雄境界。 欲成众相好, 不断诸善本, 灭意不起想, 是谓平等慧。 我观众生类, 时空不自知, 是故数疲劳, 不入永寂处。 欲速行道果, 众德庄严身, 但念断心本, 云何起狐疑?” 尔时,世尊说此偈已,忽然不现。 上方去此无数佛土,尽众生界,刹名回转,佛名音响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十号具足,在彼大众而说颂曰: “虚空无形识, 不有彼此岸, 不见有众生, 况有游法界? 现在求道者, 游空求于空, 不净已识者, 复求外空为。 愍念此等人, 意不解圣慧, 思惟此慧观, 亦获无常道。 今受三界身, 通慧自分别, 定识无形想, 种断为道意。 人自思惟识, 四大为窠窟, 正使在外空, 不异于四大。 但今未得慧, 未了内外情, 此等可慈愍, 众祐不尤责。 丈夫无等伦, 行过无想定, 是谓诸佛法。 迷惑自计我, 本无起尽法, 究竟悉清净。 梵行终竟净, 不生三世念, 前说非今说, 念念自变易, 以此可为证, 何故生狐疑? 我既不自称, 权假为凡人, 思惟此四大, 识法为何从, 宣说过去法, 无形不可见。 虽有未来识, 亦未受四大, 现在为二品, 今为一一说, 各各莫怀疑, 于此平等慧。 分别过去识, 死者非今形, 此识不腐败, 为称过去识。 设识今现住, 四大因缘合, 此识恒不变, 复称识现在。 且复舍现在, 未来未有生, 彼识亦非今, 何由称三世? 识性恒自住, 无去今现在, 欲求识根本, 窠窟何所在? 如来无等智, 乃达识本无, 空性恬然一, 勿复有疑想。 欲成等正觉, 不染想着行, 悉知无识性, 故号平等慧。” 尔时,如来说此偈已,忽然不现。 下方去此十一恒沙,刹名无减,佛名普愿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、明行成为、善逝、世间解、无上士、道法御、天人师,号佛、世尊,在于彼会而说颂曰: “十方诸佛集, 平等无有二, 尽说于空定, 寂然无有行。 众生有常想, 谓为空有限, 达本无染污, 是谓悉归空。 不施心缚着, 以失本愿行, 遂生诽谤业, 无佛法圣众。 如来戒德身, 清净无瑕疵, 已度未度者, 三世无观想。 空识自有名, 自生自然灭, 此生非空识, 识灭亦复然。 由彼不达本, 流驰求识相, 假空名为识, 空识岂有异? 身相犹无形, 生一复一生, 但为愚惑人, 起识有若干。 众智成法体, 相好自严身, 身灭智归空, 复可言有识。 推寻无三世, 无识无四大, 乃得游法界, 知有亦不有。 诸佛无量智, 权现无增减, 以此无识形, 遍游诸佛刹。 此疑久已有, 非汝我亦尔, 通慧普悉照, 尔乃应佛识。” 尔时,如来说此偈已,忽然不现。即时,在会十一那术诸众生,悉得平等空慧之观。复有无量众生天龙鬼神,闻说此法,皆发无上正真道意。◎ 菩萨璎珞经◎诸佛劝助品第七 尔时,世尊自升无畏座,放舌相光明,普照三千大千世界,及照十方无央数恒沙诸佛国土,及十方恒沙地狱、畜生、饿鬼,乃至十方虚空众生悉见光明。 尔时,世尊放无央数亿百千光明,彼彼众生自相谓言:“从久远以来,未曾见此微妙光明,亦非星辰、日月、天子有此光明。甚奇!甚特!未曾所闻,未曾所见。”尔时,十方诸国众生各生此念:“将不有佛出现于世?” 尔时,世尊即知十方众生心中所念,现诸光明皆有化佛,一一化佛,皆有无央数众,前后围绕而为说法。所谓说法者,无形相法,无言教法,无生、无老、无病死法。有后闻此音,诸不睹光见形色者,皆闻如来说法音响,空慧法慧说无著心。 尔时,世尊告诸来会四部众曰:“汝等颇见此舌相光明不思议法,普至十方无央数恒沙刹土,悉照无量众生之类,及诸化佛而说法言,汝等众生为见不乎?” 时,诸神通菩萨大士皆白佛言:“唯然,世尊!我等悉见。” 诸在凡夫着欲众生,复自陈说前白佛言:“我等,世尊!虽见光明,不知此光是何瑞应?” 尔时,世尊知彼众生心中所念,欲去狐疑不着妄想,便告软首菩萨摩诃萨曰:“如来、至真、成无上等正觉,身黄金色圆光七尺,声如羯毗鸟柔软无瑕,众相严身,皆由过去无央数劫,积福行善众德具足。不犯口过,所说言教无有增减,故使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今得十四舌相报法:一者、言声至诚无欺;二者、所说闻辄信解;三者、口行不失根门;四者、知时说法无阙;五者、自乐演布禁戒;六者、名句次第相应;七者、大慈加被不舍施心;八者、睹佛形像不怀疑滞;九者、得佛神通而自游戏;十者、已入法界不舍佛慧;十一者、获无量慧无尽之藏;十二者、佛意无形皆悉得入;十三者、权慧无碍不见有度;十四者、住诚谛慧人皆笃信;是谓十四舌相之报。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得此十四舌相报者,便能放此无量光明,照诸十方诸佛刹土,皆由曩昔言无欺诈。” 佛复告软首:“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执持讽诵此深法者,便获身相十无厌报。云何为十?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升于无畏座,先以平等观摄意寂默,内自思惟:‘吾今在众为人中雄,今坐此座大有所济。’复自思惟:‘众生之类不可思议,或在信地欲退转者,或在初地乃至六地欲退转者,宜且别置不在圣例。或复众生淫怒痴心缚着偏多,此亦别之不在圣例。或有众生,意崇豪贵不造德本,此亦舍置不在圣例。或有众生,无明心盛起憍慢行,此亦舍置不在圣例。或有众生,心解幻法观见如来此幻非佛,此亦舍置不在圣例。 “‘或有众生得世俗通,观佛神德与己无异,此亦舍置不在圣例。或有众生体性强记,不信如来总持之行,此亦舍置不在圣例。或有众生施心偏多,闻如来施与我何异?此亦舍置不在圣例。或有众生纯有戒心,闻如来戒与我何异?此亦舍置不在圣例。或有众生心恒慈忍,今世尊忍与我何异?此亦舍置不在圣例。或有众生所为精进,世尊精进与我何异?此亦舍置不在圣例。或有众生心乐禅行,世尊行禅与我何异?此亦舍置不在圣例。或有众生得世辩才,世尊说慧与我何异?此亦舍置不在圣例。 “‘或有众生偏有慈心,如来说慈与我何异?此亦舍置不在圣例。或有众生悲意不断,如来行悲与我何异?此亦舍置不在圣例。或有众生恒怀欢喜,如来欢喜与我何异?此亦舍置不在圣例。或有众生心恒放舍,如来放舍与我何异?此亦舍置不在圣例。 “‘或有众生心恒念空,如来行空与我何异?此亦舍置不在圣例。或有众生心不摸贸,如来无愿与我何异?此亦舍置不在圣例。或有众生不生想着,如来无想与我何异?此亦舍置不在此例。’” 尔时,世尊告软首菩萨:“众生所处志趣不同,一切十方诸佛世界,欲界色界无色界,众生心念各异不同。或有欲界众生,娱乐五欲不舍五阴,此亦舍置不在圣例。或有众生,计色存怀内不着欲,此亦舍置不在圣例。或有众生愿乐无色,此亦舍置不在圣例。” 佛告软首菩萨曰:“众生之类心识不同,所行各异。所以然者,皆由颠倒卒不可寤。如我今日观众生类,知心所趣愿求何道,至十方界无数刹土,一一了知而不错谬。犹如士夫有目之者,躬自手执明月神珠,审然不惑无他余想。我今亦尔,分别众生神识本行之所趣也。或有众生,意一念顷一行二行,此亦舍置不在圣例。或有众生,一念之中具足众行,行亦无记,此亦舍置不在圣例。或有众生,有戒无施、有施无戒,此亦舍置不在圣例。或有众生,具足六行、不具六行,此亦舍置不在圣例。过去恒沙无数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先具三品后乃说法。正使将来,恒沙诸佛如来欲说法者,亦当具此三品妙行。云何为三?一者、观众生念念念不同;二者、诸佛庄严无畏道场,非声闻缘觉能建此场;三者、本未闻法如来与说悉归空慧;是谓如来三品妙行,当说法时悉无缺减。” 尔时,软首菩萨白佛言:“世尊!云何如来三品妙行所建不同?” 尔时,世尊报曰:“如是如是,如汝所言,今当为汝一一演说,何谓菩萨三品妙行。如来至真初入定意众相三昧,普为众生一会说法,如此等无央数众,心同一识所念亦同,闻说苦义非余法典,此则得入在如来例。又复,族姓子!过去当来今现在佛,知彼众生心中所念,先从等觉乃成无上正法,然说有法不离想着,此亦不应在圣贤例。 “又复,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先摄十意无乱想行,然后乃演深妙法藏,使众生类所闻言教寻得解了。云何为十?如来欲说法时,一向无碍悉观众生,为应何法而得度脱?有复众生意有深浅,以何方便而得拔济?或复说法一行无二,今此众生为应此法不耶?观无量空识心所念,为从何法?然后得解奋迅三昧,行无点污,一念之顷诸法悉具,悉观法界无始无终,行诸佛事亦无挂碍,以无量慧普润一切。众会已定,以神足力照彼心意,皆识本缘而为说法,乃在圣例。 “复次,软首!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升无畏座,复当具足十无尽法。云何为十?诸佛法藏不可思议,佛身无量法亦无量。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复有无尽无形法海,施为佛事,复有无尽非眼识所摄,普观十方有形无形识。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善权方便拯济众生,不舍本愿,普立一切修十善行。 “复次,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内常一意外现说法,不以一定应寂然法,不以说法外现有乱。 “复次,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当说法时降甘露法雨,有情无情有识无识,普使周遍皆蒙润泽。 “复次,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居家成就色相殊特,正使大众处在高者伏心自卑,不自称说我姓豪贵,卑者不说如来本从出族姓。 “复次,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以宿命智识前生,无极不可计量,难度众生生在五趣,本造此缘,今复报缘因缘得寤。 “复次,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发大弘誓四等之心,能使十方有形众生,一日成佛众相具足,如实如愿皆成佛道。 “复次,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建意牢固不舍本心,复使无量诸佛世界,普共一日尽取灭度,如其所念亦不违错,是谓十无尽如来法要。升无畏座具此法要,宣畅如来无穷尽法,亦非罗汉辟支佛所能宣传。” 尔时,世尊告软首菩萨曰:“云何?族姓子!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习行空无相愿,皆立信地修菩萨行,其福宁为多不?” 软首菩萨白佛言:“甚多甚多。世尊!不可称量,无以为喻。” 佛告软首:“不如善男子、善女人执持讽诵十无尽藏,其福胜彼善男子、善女人者上。” 佛复告软首菩萨:“云何?族姓子!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已在二地具足众行,不怀懈怠有下劣心,并复供养如前立信。十方恒沙诸佛国土皆如此类,其福宁多不乎?” 软首白佛言:“甚多甚多,不可称计。何以故?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修行诸法,从信地至二地,如此等类遍满十方无量世界,甚奇!甚特!不可为喻。” 佛复告族姓子:“故不如此善男子、善女人,奉持修行十无尽法,其福甚多甚多,不可为喻。” 佛复告软首菩萨曰:“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修行诸法成就三地,皆使具足成诸法本,并前信地二地,十方恒沙诸佛国土皆如此类,其福宁多不乎?” 软首白佛言:“甚多甚多,不可称计。何以故?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奉修诸法从信地至二地三地,如此等类遍满十方无量世界,不可以喻。” 佛复告族姓子:“故不如是善男子、善女人,奉持修行十无尽法,其福甚多甚多,不可以喻。” 佛复告软首菩萨:“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修行诸法成就四地,皆使具足如上信地二地三地,其福宁为多不?” 软首白佛言:“甚多甚多。世尊!” 佛言:“故不如此善男子、善女人,执持讽诵十无尽藏,其福胜彼善男子、善女人上。” 佛复告软首菩萨:“云何?族姓子!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具足诚谛不狐疑法,不舍五地如来法印,及行信地乃至四地遍满十方无量世界,其福宁多不乎?” 软首白佛言:“世尊!甚多甚多。” 佛言:“故不如此善男子、善女人奉持修行十无尽法,其福甚多,不可以喻。” 佛复告软首菩萨:“复舍此已,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已在六地具足众行,已得越彼空无相愿,必然不疑,并行信地乃至五地遍满十方无量世界。云何?族姓子!其福宁为多不?” 软首白佛言:“甚多甚多。” 佛言:“故不如此善男子、善女人执持讽诵十无尽藏,其福出彼上。” 佛复告软首:“云何?族姓子!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弘誓坚固,在于七地住不退转,具足诸法而无彼我,从信地乃至六地,众德具足诸行皆备。云何?族姓子!其福宁多不乎?” 软首白佛言:“甚多甚多。世尊!” 佛言:“故不如是善男子、善女人执持讽诵十无尽藏,其福出彼上。” 佛复告软首菩萨:“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已过七地进前成佛。吾今已住无彼此想,如我自觉必然不疑,如此等类遍满十方,供养如前从信地乃至七地,其福宁为多不?” 软首白佛言:“甚多甚多。世尊!” 佛言:“故不如是善男子、善女人执持讽诵十无尽藏,其福出彼上。” 佛复告软首菩萨:“若有菩萨摩诃萨,已得无生无起灭法,心如虚空不可点污,唯须权慧诣树王下。如此等类,始从信地乃至八地,具足众行成佛不久,遍满三千无量世界。云何?族姓子!其福宁为多不?” 软首白佛言:“甚多甚多。世尊!何以故?是善男子、善女人,已住佛伴便名为佛,况复十方无量世界,从信地乃至八地?故不如九地菩萨摩诃萨一念之德。” 佛言:“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执持讽诵十无尽藏,如我今日成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、明行成为、善逝、世间解、无上士、道法御、天人师,犹尚不得十无尽藏。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欲得修习十无尽藏者,尽知十方如来一时得道者、同时般泥洹者、尽灭众生心识想著者、欲在前成佛者、欲摄众生同如佛心者,当修习是十无尽藏。” 尔时,释迦文佛在于大众,而说斯颂: “吾今虽成佛, 由昔劝助报, 正法不可移, 大道无若干。 自念过去世, 承事供诸佛, 劝助以道法, 舍形至无形。 复于无数劫, 不获无尽藏, 建意无有想, 渐至无为岸。 如来等正觉, 三达六通慧, 劝助众行具, 乃获无尽藏。 本愿今得报, 故号天中天, 斯由劝助福, 自致无极尊。 江海可竭尽, 山河亦崩落, 日月有亏盈, 法藏不可尽。 诸佛权慧道, 其力不可思, 育养诸众生, 慈愍转于法。 或现在母胎, 欲化于父母, 复作转轮王, 统领无数土。 快哉斯果报, 获此无尽藏, 修行得成佛, 变化无有穷。 昔在无数世, 作福建功德, 劝助为第一, 无有出是上。 金银七宝具, 色相无有比, 皆由劝助报, 无尽诸法藏。 虚空无所有, 由造形色相, 此法甚深妙, 真谛不可毁。” 尔时,释迦文如来说此偈已,复告善男子、善女人:“若有菩萨摩诃萨,从初发意乃至成佛,令一切众生如己不异者,当习是十无尽藏。” 尔时,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将欲说法转于法轮,便入无尽藏定意,感动十方恒沙诸佛,应时面见,同时一响,各说颂曰: “现法离四义, 如来无著行, 修一得佛道, 念进无有怠。 三向平等空, 号曰无尽藏, 不舍十行本, 是谓如来藏。 佛法不思议, 如空有所受, 我识不见我, 是应无尽藏。 佛行非有尽, 所演不可量, 慈愍一切故, 示现无所有。 如来诸佛相, 成道无差特, 随彼众生意, 知相有高下。 我今无有等, 厌患众生苦, 以道自摄意, 降伏诸外道。 一切诸法本, 无缘亦不合, 道从平等觉, 乃逮如来慧。 诸佛不思议, 法本不思议, 缘报不思议, 分别不思议。 我住经千劫, 佛佛自称叹, 未能尽法藏, 毫厘有损减。 我等已成佛, 具足空法身, 昔修无尽藏, 自致人中尊。 欲界多尘劳, 断欲非余处, 于欲能离欲, 皆由无尽藏。 虽住不处住, 亦无形色相, 分别诸识着, 佛识无形相。 如来无色相, 为众生现相, 无著无染污, 如来身亦空。 遍满十方界, 如今等正觉, 本识不可思, 演说无尽义。” 是时,十方诸佛说此偈已,八方上下六反震动。座上有六百比丘本趣罗汉,寻时回意逮无尽藏。有十三亿众生,亦得无尽法藏。 菩萨璎珞经如来品第八 尔时,软首菩萨白佛言:“世尊!诸族姓子云何修习无尽法藏?” 佛言:“若有善男子、女人,欲得修无尽法者,当修五苦法门。云何为五苦法门?若有众生见十方界,当闻苦慧苦识便能随形而往接度,是谓一法。 “复次,族姓子!若有善男子、女人,欲观无量世界众生所念空无所有,欲得空苦慧者,当建此意亦不退转,是谓二法。 “复次,族姓子!诸比丘、比丘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,皆得平等意,行无尽慈,未获者获、未得者得、未度者度,是谓三法。 “复次,族姓子!若有善男子、女人,居家成就种姓亦尔,皆知苦慧心不在乐,是谓四法。 “复次,族姓子!若有善男子、女人,如来无量法门、无尽法藏众智自在,是谓五法无尽法藏。 “复次,族姓子!若有善男子女人,欲得具足无尽法藏者,复有五事。云何为五?诸佛世尊常在等定,有时入虚空观分别众生,有在贤圣法律、不在贤圣法律,悉能安处各充其愿,是谓一法。 “复次,族姓子!若欲生天,便当修行诸天戒法,有爱欲天、无爱欲天,或时有天著于爱乐、不着爱乐,能具足二事悉无染着,乃应无尽法。 “复次,族姓子!复当具足四果报行,便乘神通游无量世界。云何四果报行?诸佛如来恒处寂寞,若有诸天、龙神、干沓和、阿须伦,欲从如来闻真实者,未发问顷,如来已知此族姓子当问是义,是谓一法四果报行。” 佛复告族姓子:“若善男子、女人,心意寂然不欲闻法,如来悉知是可从、是不可从,斯欲闻法、不欲闻法,是谓,族姓子!第二果报。 “复次,族姓子!若善男子、女人,已得如来印,便能印可众生心意,是谓第三果报。 “复次,族姓子!若善男子、女人,已闻正法,非心所度非念所测,皆使平等无有二想,是谓第四果报。 “复次,族姓子!欲得具足四神足行,亦当念此四事果报。云何四神足?于是菩萨摩诃萨,从初发意、一地二地乃至十地,各有神足行行不同。或有菩萨已在一地,便得身识游行十方无量世界,未得定意知众生心。 “复有菩萨既在一地,得佛色相众好具足,亦复游观十方世界,礼事供养诸佛世尊。虽得身通,未能堪任教化众生净佛国土。 “复有菩萨摩诃萨,已得神通,礼事供养诸佛世尊,便能说法教化众生。 “复有菩萨摩诃萨,已在初地净修佛国,未能自知第一地事。 “复有菩萨摩诃萨,未具弘誓大乘之心,于中便生犹豫想着,如此等比必堕声闻缘觉道中。 “复有菩萨摩诃萨,修治一地清净之行,复以神通广游十方无量世界,遍知众生心中所念,然未能度彼众生安处道捡。 “复有菩萨摩诃萨,已在初地得四神足:第一神足名曰苦观,菩萨得此神足者,恒游诸佛世界,诸苦众生得处无为;第二神足名曰音响,菩萨得此法者,遍游十方无量世界,诸有众生应从音响而得度者,闻菩萨所说无不信解;复有神足名曰发意,菩萨得此神足者,遍游十方无量世界,诸有众生发意趣道,辄能拥护令得成就;复有神足名曰感动,菩萨得此神足者,遍游十方观众生心,应从空观而得度者,是谓初地菩萨摩诃萨,具足是四神足行。 “二地菩萨复有四事。云何为四?菩萨有神足名曰灭种,得是神足者,遍游十方无量世界,尽知众生意识所念,灭凡夫种入圣谛境;复有灭神足,得此神足者,遍游十方无量世界,尽观众生心中所念有善恶想,能灭恶想入于圣谛;复有神足名曰除垢,得此神足者,遍游十方无量世界,观知众生心中所念垢欲缠心,便能蠲除凡夫识念入于圣谛;复有三巧便神足,菩萨得此神足者,遍游十方无量世界,观知众生心识所念,能建彼意立三等法。是谓菩萨摩诃萨,得此四神足法,能游十方无量世界,则能具足二地行法。” 佛复告族姓子:“菩萨摩诃萨在三地中,复有四璎珞神足,能变此身成无量形,还合为一。云何为四?有本要神足,得此神足者遍游十方无量世界,普观众生心中所念,如我所念而度脱之;复有法行然炽神足,菩萨得此神足,遍游十方无量世界,尽观众生心中所念,见有喜怒无喜怒者,以然炽法而教化之;复有无形神足,得此神足者,遍游十方无量世界,观众生心中所念,以无心识而教化之;复有三清净神足,得此神足者,遍游十方无量世界,观知众生所念,说三法行使灭三想。云何为三法行?一者、空;二者、识;三者、我。是谓菩萨摩诃萨在三地中具足四神足行。” 佛复告族姓子:“菩萨摩诃萨住四地中,复当具此四神足。云何为四?复有神足名曰无相,菩萨得此神足者遍游十方无量世界,从三色天至虚空际,普令众生得无相法;复有除贪神足,得此神足者,遍游十方无量世界,尽观众生心中所念,以定意法而教化之;复有转法轮神足,得此神足者,遍游十方无量世界,转四无畏不死甘露法,久饥渴者令得充足;复有等慧神足,得此神足者,遍游十方无量世界,尽观众生心中所念,以平等慧而度脱之。是谓菩萨摩诃萨住于四地具足四神足行。” 佛复告族姓子:“菩萨摩诃萨在五地中,复有四神足。云何为四?有神足名曰无量门,菩萨得是无量门者,尽观众生心中所念,以解脱慧而度脱之;复有行神足,得此神足者,遍游十方无量世界,悉了众生所念,即说法本通达法门;复有受报神足门,得是神足者,以现行法报而度脱之。是谓菩萨在五住地具足是四神足行。” 佛复告族姓子:“菩萨在六地中,复当具足四神足行。云何为四?有神足名曰堕落,菩萨得此神足者,遍游十方无量世界,尽观众生心中所念,诸恶果报应淳淑者,渐与说法令使堕落;复有无根神足,得是神足者,遍游十方无量世界,尽观众生心中所念,掘其根本永断不生;复有神足名离垢出要,得此神足者,遍游十方无量世界,尽观众生心中所念,令彼众生得出道要(不了梵本阙一事)。” 佛复告族姓子:“菩萨摩诃萨以在七地,名曰不退转法,便当具足四神足法。云何为四?有神足名曰众生身不净,菩萨得此神足者,能示现恶露不净,因此教化无数众生;复有神足名曰道德,菩萨得此神足者,能以正道舍于三道得阿罗汉;复有神足名曰觉正,菩萨得此神足者,能令众生皆立信地令不退转。是谓菩萨摩诃萨在七地中具神足法。” 佛复告族姓子:“菩萨摩诃萨在八地中,具足四神足,广大无边非声闻辟支佛所能及知。云何为四?或有神足本未发道心,菩萨得此神足者,令彼众生始立信地,余行未就;复有神足名曰无生,菩萨得此神足者,一一观察诸行无我;复有神足名曰贪着,菩萨得此神足者,贪乐诸佛相好;复有尽漏神足,菩萨得是神足者,能使一意断诸漏法。是谓菩萨摩诃萨在八地中具四神足。” 佛复告族姓子:“菩萨在九住中,便当具足四神足法。云何为四?有神足名曰众海,菩萨得此神足者,诸有四使趣来向门,秽垢已尽便得入门,心垢未尽不得入门,是谓菩萨在九地中具四神足。” 佛复告族姓子:“菩萨在十地中,具四神足。云何为四?有神足名曰光明,菩萨得是神足者,游腾十方无数佛土,尽观众生心中所念,坐树王下结加趺坐,尔乃具足弘誓之心;复有神足名曰无量门,菩萨得此神足者,分别所趣尽趣一乘;复有神足名曰一念,菩萨得此神足者,尽令十方无量众生一念成道;复有神足名曰庄严,菩萨得此神足者,一日之中尽共庄严诸佛刹土,同字同时一时成道。是谓十住菩萨摩诃萨具四神足法。” 菩萨璎珞经卷第三 大正藏第 16 册 No. 0656 菩萨璎珞经 菩萨璎珞经卷第四(一名现在报) 姚秦凉州沙门竺佛念译 音响品第九 尔时,世尊复欲重宣如来神足无量法义,便以一偈遍满十方无量世界。尔时,如来即说颂曰: “有无从空生, 彼声非我有, 声声各各异, 故说尊法教。 佛行不可量, 非有亦不无, 一音演诸法, 由此得成佛。” 尔时,世尊说此偈已,便见十方诸佛世尊各称叹说:“善哉,善哉!诸佛清净众行齐同,十方无央数世雄最胜,同一音响演说诸法,六度无极一一度中,皆有无量诸佛种姓,无尽之法不可思议。云何种姓不可思议?如十方佛尽同一响,以一偈义普使十方无量众生尽入无尽法门,皆同志趣一日一时悉皆成道。复以一音遍满无量恒沙刹土,使彼众生闻此音声,自然识缚永得解脱。” 时有菩萨名曰解释,即从座起执持威仪,已舍众望晓了诸法,众智自在逮不起法忍,偏露右臂长跪叉手,前白佛言:“甚奇!甚特!今闻如来一音一响一度之中,尽说法典具足众行,亦非罗汉辟支佛所能逮及。今欲所问,云何以音响之中具足如来众行之法,为彼众生先得诸法,后闻此音乃得觉寤乎?为音声中出诸法名耶?” 尔时,世尊闻解释菩萨所问,即报曰:“善哉,善哉!族姓子!汝今乃问空无形法,非是罗汉辟支所及,今当与汝一一分别。谛听谛听!善思念之!如来音响如空无形故,出生诸法不可思议。” 解释菩萨白佛言:“云何?世尊!如来音响如空无形,云何复言出生诸法?” 佛告解释菩萨曰:“如来音响为有形耶?” 答曰:“无形。” 又问:“音响无形,响从何出?” 答曰:“四大因缘,有识分别。” 佛复告族姓子:“如汝所问,如来音响如空无形,云何以无形法出生诸法?响从四大,非空法界乎?” 答曰:“不然。” 佛复告解释菩萨:“云何?族姓子!如来音响本出四大,响灭复归何处?” 答曰:“响无所归。” 佛复问曰:“若有异空出此响乎?” 答曰:“非然,不从异空而出音响。” 佛言:“亦非异空,亦非此空,将非如来于汝有各。” 解释菩萨白佛言:“世尊自称,如来音响如空无形,便能出生诸法。审知此法由如来响乃出生诸法,云何复言于虚空界复出生诸法?如人于冥求明甚为难得,今我怀疑甚倍于彼。” 佛复告解释菩萨曰:“云何?族姓子!今此诸法名生,云何而有?为从空耶?不从空耶?” 答曰:“今诸法之法性自本空,空性亦空,空空自空,岂有诸法乎?” 佛言:“如是,如是。如汝所言,如来诸法如空无形,四大音响出于四大。如来音响及虚空界岂不异乎?” 答曰:“不然。如我所问,如来音响出本四大,便出生一切诸法,此则不疑。云何虚空复言出生诸法乎?” 佛言:“止止!族姓子!今汝发问者皆是如来威神。云何?族姓子!如来音响有耶?” 答曰:“无也。” “云何?族姓子!如来音响无耶?” 答曰:“如如。” 佛复问:“如来音响非有非无,当何名此法乎?” 答曰:“此法当称曰空。” 佛言:“空自无形,亦非此、亦非彼、亦无中间。云何得称为空?” 解释菩萨白佛言:“如来广长舌自说空性,非有非无亦无若干。如我所观本无此空,况我当复立空名号乎?” 佛言:“族姓子!空非有非无亦无中间,如我今日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十号具足,亦非有、亦非无、亦无中间,所说诸法亦复如是。何以谤如来言,称空名号出于如来?” 尔时,世尊欲解诸会心中所疑,便告四部众:“如来一音便能出生一切诸法,说此非虚非不有是,但为众生生计着想故,处迷惑永在四流。如来神智不可思议,如佛识所念以无量行本,悉能识知一切众生所应果报,亦非罗汉辟支佛境界。是故,如来一音尽能出生一切诸法。” 尔时,解释菩萨复白佛言:“世尊!甚奇!甚特!众生境界不可思议。或有弘誓趣于大乘,或发罗汉辟支佛心,或乐空定无相无愿,复有乐在天人受福,如此等类不可思议,彼彼众生彼彼心识,所念不同行亦非一。云何以一音出生诸法,尽能周遍一切众生?” 尔时,世尊告解释菩萨曰:“如来神智无形不可睹见,有智名曰速疾自在,尽能遍知众生心识有深有浅,皆能分别。” 时解释菩萨复白佛言:“众生神识非有非无,或计有常、或计无常,云何以捷疾自在智,尽能出生一切智乎?” 佛告解释菩萨:“今当与汝引喻,智者以喻自解。云何?族姓子!如日天子受四大身十二由延,内宫墙壁去外墙壁七由延,其间光照倍明无量。第二宫墙去第三宫墙复去七由延,光明转减,乃至第七各相去七由延,光明所照各各不如。最第七墙外复有卫护墙,相去二由延,光明转复不如。在内第一宫墙名曰如意随珠所作,其间热如无根本火也;第二墙名曰随焰珠所造,其热如黑绳火也;第三墙名曰焰光影,其热如焰火也;第四墙名曰勇焰珠,其热如灰沸火也;第五墙名曰极焰阴,其热如铜叶火也;第六墙名曰琉璃,其热如红莲华火也;第七墙名曰水精,其热如青莲华火也。云何?族姓子!此日天子一日一夜,周遍四域行极速疾,其光明照四天下,青黄赤白若高若下,城郭丘聚姓字名号,悉能自见一一分别。云何?族姓子!众生无量形品不同,云何日天子光明,悉能照彼尽同一色?为从日光中出无量光照无量形?为从一光照无量形?” 尔时,解释菩萨前白佛言:“如我所问,如来一音出生无量诸法,此之音声出于四大,当来过去今现在,所出言教我则不疑。今日光明性分自尔,云何以言教同耶?” 佛告族姓子:“如来四大所出音响悉各有教,尽能出生一切诸法。诸佛世尊当说法时,亦不念言说是置是,心寂然灭不念若干。犹日天子一光所照普遍诸域,亦不有念我有所照,其蒙光者各知所趣,是谓,解释菩萨!如来捷疾自在之智多有所益,遍知十方有形之识化而度之。” 尔时,解释菩萨复白佛言:“如来所出音响,有明无明、有闇无闇,皆能进趣成于道教。日光所照多有所伤,乐闇者多,何得以此为喻耶?” 佛告族姓子:“如人游空意迷难悟,汝今如是未解吾譬。吾今所说如来音响出于四大,尽能出生一切诸法,日光天子光悉能遍照一切有形,一者能出生诸法,二者能遍照有形。有何差别而怀狐疑?” 尔时,解释菩萨深自思惟豁然大悟,复重白佛言:“善哉!世尊!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以无形法以形教授、以无言教法以言教授。今重所启,唯愿如来以时发遣使无狐疑。” 佛言:“善哉,善哉!族姓子!如来当以权便而发遣之。” “云何?世尊!有常神通、无常神通、自识宿命神通、识他宿命神通、眼识神通、耳识神通,此六法义有何差别?” 尔时,世尊告解释菩萨:“如是,如是。如汝所问,此六神通各各不异,今当与汝说。菩萨摩诃萨得有常通,尽观万物生生不绝,前生是前生、后生是后生,若经一劫至百千劫,劫起则起、劫灭则灭,观见此识亦不腐败。何以故?无明根深不可得败。 “复次,无常通者,亦复观见一切众生有形之类,有生者灭者,从一劫乃至百千劫,劫起则起、劫灭则灭,知彼受形悉归磨灭而不常存,是谓菩萨摩诃萨有常通、无常通各各差别。” 佛复告解释菩萨曰:“于是,族姓子!若菩萨摩诃萨若获自识通者,便能自见一身二身至百千身,从劫至劫其中经历尽能自识,我生某国某县,姓字如是种姓如是。复自识知初受四大受形若干,悉能分别善恶之行,自谓自识通也。” 佛复告族姓子:“菩萨摩诃萨得他人神通智者,从此欲色界乃至有想无想天,尽能分别一一所趣,从一岁至百千万岁,从一劫至百千万劫,其中成败所经历处,尽能分别悉皆识知,是谓菩萨摩诃萨知他人神通。” 佛复告族姓子:“菩萨摩诃萨得眼识通,观三千大千世界,知受形者、不受形者,悉能见有形。从一岁至百千万岁,从一劫至百千万劫,皆悉观见而不错乱,是谓菩萨摩诃萨具眼神通而无所著。” 佛复告族姓子:“菩萨摩诃萨得耳识通,悉闻十方众生有苦乐声者、无苦乐声者、闻受善恶报声者、不受善恶报声者,皆悉闻知而不错乱,是为菩萨摩诃萨具耳识通而无所著。是谓六法各各差别。” 尔时,解释菩萨白佛言:“世尊!有常通菩萨得此通者,尽知有形质者生生不绝,无常通者生生而灭。如今观见前生非后生,云何称言生生不绝?复次,如来以得自识通尽识宿命,一身二身至百千身,一劫二劫至百千万劫,今身非后身,此身异于前身。今识非后识,此识异于后识。识离此识则同于众生,云何世尊言称自识宿命通?又,世尊言菩萨摩诃萨得知他人心通者,尽知一切众生心识所,知自识心通亦知己心他心,知他人心通亦知己心他心,此二神通有何差别?如世尊言,菩萨摩诃萨得眼通者,观见十方,从欲界上至有想无想天,皆悉观见有受形不受形者、有受善恶报不受善恶报者。复言得耳通菩萨,悉闻十方有苦乐声无苦乐声者、闻受善恶报不受善恶报者。眼通亦见、耳识亦闻,此二有何差别?唯愿,世尊!重演分别,使我等永无狐疑。” 佛告解释菩萨曰:“菩萨摩诃萨得有常通,觉了诸法知住法性不变。菩萨摩诃萨得无常通,觉了诸法皆有变易,是谓无常通。 “复次,诸法体性自尔,有佛无佛亦无生灭,是谓有常通。复次,诸法无常通者,悉归磨灭亦不久存,生生不住,是谓无常通。 “复次,菩萨摩诃萨得有常通,便为具足如来诸法,四意止、四意断、四神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觉意、八贤圣道,是为有常通。复次,诸法当来过去现在,善法恶法悉无所有,是谓无常通。 “复次,菩萨摩诃萨复观众生发三乘道应得罗汉,求师觉悟果如所愿必然不疑;复见众生发缘觉心,独处旷野如其所果必然不疑;复见众生发菩萨心,如其所愿必然不疑。是谓菩萨摩诃萨有常神通。若有善男子、女人,初求罗汉辟支佛道及行菩萨道,于中退转在凡夫地不成就者,是谓无常神通。 “复次,若有菩萨摩诃萨已得自识宿命通,自知无数宿命,初发道意建立功德,承事供养诸佛世尊定获道果,复自忆识未受四大倚空不着色,是乃名曰自识宿命。或有菩萨得知他人心通,彼彼受身彼彼受形,然不能知本所从来,是谓世俗他心智。复有善男子、女人,既得神通知他人心智,尽能具足内外神通,是谓自识神通、知他人心智各各有别。 “若有善男子、女人,已获眼通内外清净,尽见三世众生根原。或有菩萨以天眼见一千刹土,或有菩萨见二千刹土,或有菩萨见三千大千刹土,或有菩萨以天眼见一佛国,见二国土见三国土,于中悉知有退转者不退转者,是谓菩萨摩诃萨得天眼通,悉知诸界而无所有。” 佛复告族姓子:“若有菩萨摩诃萨已得耳通,尽闻十方诸刹音响,有善音、无善音、有好音、无好音。复有善男子、女人,闻一千二千三千刹土,或有菩萨闻一佛国土、二佛国土、三佛国土,乃至无数佛国音响。” 尔时,佛告解释菩萨曰:“于六事法便得具足,各有差别。” 尔时,解释菩萨白佛言:“世尊!如来大慈说无量辩,一一分别众生牢固,说六神通不可思议,非是罗汉辟支佛所能及知。如世尊言:‘演说六通无著法行犹怀狐疑。’如世尊言:‘有常神通说泥洹法,无常神通说有为法。’若使善男子、女人得有为神通,便为身意即灭度乎?” 佛言:“不然。” 解释菩萨言:“一切诸法无生无灭,今日如来身识即灭度乎?何以复有言教耶?” 世尊告曰:“非不说有常泥洹,亦不说无常神通。但我神通知有知无,故说之耳。” 尔时,世尊复告族姓子:“若有善男子、女人得有常神通者,便名为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。得无常神通者,此人或在圣地,或在凡夫地,是谓二事各有差别。” 尔时,解释菩萨白佛言:“世尊!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已得眼识神通,尽能了见过去当来现在三世众生,乃名曰神通。复言耳听过去当来现在无数世声。若言眼见过去色耶?过去已灭。未来色耶?未有形兆。眼识现在法界则我不疑。唯愿,世尊!使无闻众生永得开悟。” 尔时,世尊告解释菩萨曰:“谛听谛听!善思念之!吾当为汝分别其义。云何?族姓子!如有众生已得天眼,遍观一切有形色相,尽能分别亦无疑惑。忆过去色忽然在前,尽皆了之无有障碍。耳识神通亦复如是,念亦在前耳无所障悉皆了之。” 解释菩萨复白佛言:“如今所闻倍生狐疑。云何眼通耳通,见过去事闻过去声?如我现在自识宿命,便能自知宿命事,如我耳识,现在知现在事?云何得知过去未来?” 佛告解释菩萨曰:“或有眼通眼定识,或有眼通非眼定识;或有耳通耳定识,或有耳通非耳定识。若菩萨摩诃萨得眼识定通、耳识定通、便能见此从初受形至今后身,若大若小,其间分别不失定意通。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,入此定意者观一佛境界,复坏此界观无数刹土,于中变现成就五阴、不成就五阴。或现小五阴,或现地五阴,或现水五阴,或现四天下五阴,或现宝山五阴,或现须弥山五阴,或现铁围山五阴,或现大铁围山五阴,或现人世城郭村聚五阴,或现游戏浴池所居处五阴,或现诸天所居宫殿五阴,或现龙宫五阴,或现八部鬼神五阴,或现欲界众生形,或现色界作色界众生形,或现无色界作无色形,或现小世界作小世界形,或现千世界二千世界乃至三千大千世界。或现众生受果报不受果报,一时一日一月一岁,成劫败劫清浊好丑善趣恶趣,诸佛出世菩萨翼从,尽能分别,是谓定眼识通、定耳识通。得诸如来神识感动到十方佛国,承事供养诸佛世尊。复见诸菩萨兴致供养衣被、饭食、床褥、卧具、病瘦、医药。复见佛国清净者、不清净者,复见众生修梵行者、不修梵行者,见五趣众生受行不同所修各异。是谓菩萨摩诃萨得定眼识通、得定耳识通,尽观过去当来今现在事而无所失。 “复次,菩萨摩诃萨得眼识通,权现无数众生境界不可思议,便能变化种种珍宝。诸有众生往取珍宝者,悉施与之皆令充足。或复示现诸佛国土本行清净,皆已毕故更不造新。是谓菩萨摩诃萨得定识眼通、得定识耳通,尽能具足一切众行。” 尔时,解释菩萨白佛言:“世尊!得定眼识通、得定耳识通,是等善男子、善女人为在何地?为供养诸佛几时?” 佛言:“是善男子、善女人,奉持修习定眼识通、定耳识通,已供养过去恒沙诸佛,已得总持不退转行,诸根已具相好成就,父母端正种姓成就。复有菩萨虽得供养诸佛世尊,从一佛国至一佛国,承事礼敬诸佛世尊,然未得眼识通、耳识通。或有菩萨摩诃萨,虽得眼通未能具足众行之本,以神足力游至十方无量世界,承事供养诸佛世尊。或有菩萨摩诃萨,虽得眼通、耳通,未得定识者,不能悉知众生所念,不能净佛国土教化众生。或有菩萨摩诃萨,六通清彻内外无碍,不能具足四法门行。或有菩萨在一佛刹,周旋教化无所染着,未能备悉众生根原。或有菩萨自净其刹,无淫怒痴众生生其国土,虽生其国不尽苦本。或有菩萨发弘誓心:‘若我后生已刹土生者,使我国人无三乘之名。’此菩萨等不得定眼识通、定耳识通。复有菩萨发弘誓心:‘我本誓愿求无上正真道,使我国人尽同一行,国土清净同一形像。’如彼所愿已得不疑,如此等菩萨犹未得定眼识通、定耳识通。复有菩萨发大弘誓心:‘如我后成佛时,诸有众生在我国者,一日成道尽取灭度。’如此等菩萨摩诃萨,犹未得定眼识通、定耳识通。复有菩萨发弘誓心:‘若我后作佛时,使我国土一切众生同日成佛。’如此等菩萨便得定眼识通、定耳识通。” 尔时,解释菩萨白佛言:“世尊!颇有菩萨摩诃萨发弘誓心:‘若我成佛时,一切众生皆得一时成佛不乎?’” 佛言:“有!过去无数阿僧祇劫有佛,名号住无住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、明行成为、善逝、世间解、无上士、道法御、天人师,号佛、世尊。国土名法妙,人寿三万岁。尔时,住无住如来寿十万岁,发弘誓心使己国土众生同日同时尽成佛道,即于彼日尽取灭度。” 尔时,解释菩萨复白佛言:“颇有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发弘誓心:‘若我后作佛时,使我十方世界虚空神识尽得佛道不耶?’” 佛言:“不也。何以故?众生境界不可思议,虚空边际无有涯底,过去灭尽不可称量,将来生者亦无有限。” 佛复告族姓子:“此贤劫前过去无数阿僧祇劫,过此数已复过无数阿僧祇劫,有佛名平等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、明行成为、善逝、世间解、无上士、道法御、天人师,号佛、世尊,出现于世。人寿千岁,国土清净。一日之中,现十方无数尽虚空界有形之类,尽同一日皆成无上正真之道,即于一日尽取般泥洹。” 尔时,解释菩萨复白佛言:“平等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既成佛已,复使一切众生十方无量世界虚空无边际众生,尽同一日皆成佛道。云何今日复有如来及我等耶?一切众生乎?云何复有天道、人道、畜生、饿鬼、地狱道乎?” 佛告解释菩萨曰:“止止!族姓子!吾先已说得人身者,不说余道也。” 尔时,解释菩萨复白佛言:“世尊!颇有菩萨摩诃萨发弘誓心,一日之中使五趣众生同己同日成佛不乎?” 答曰:“无也。何以故?众生性行志趣不同,岂当以饿鬼、畜生、地狱形成佛耶?此事不然。何以故?终不以非身得成人中尊,权化示现可假遍济。” 佛复告解释菩萨曰:“无数诸佛过去本发弘誓心,令一切众生有形之类及虚空界,悉令成佛尽般泥洹。然彼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即于其日先化三趣众生,拔其苦本尽复人身,得人道已,诸根具足六情完具,然后一日之中同成佛道,众相具足,如我今日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神智自在辩才无碍,悉取灭度。” 尔时,解释菩萨白佛言:“弘誓菩萨教化众生,其中苦行经无量劫。何以故不即于三趣众生悉令得佛道乎?” 佛言:“不可成道。云何?族姓子!此三趣道非三善道。云何欲于中得成佛道乎?此事不然。犹如有人欲求七宝,舍七宝𧂐反从空求,此人能获不乎?” 答曰:“不也。世尊!” 佛言:“如是如是。族姓子!欲使三趣众生成佛道者,此事不然。” 菩萨璎珞经因缘品第十 佛告族姓子:“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受持讽诵定眼识、定耳识者,便获十功德。云何为十?于是菩萨摩诃萨以无等心获虚空像,不以言教教化众生净佛国土。善男子、善女人自知无数形识本末,知其虚寂悉无所有,起无生法忍。 “复次,族姓子!若有菩萨摩诃萨当坐道场,便能具足法界清净。但为如来一相无形,或有菩萨得一法印,演说无量如来法教,非从师受自然而觉。 “复次,族姓子!行一法本广大无底,以无相法生诸法本。云何无相生有相?” 佛言:“如外有色,有青、有白、有赤、有黑、有黄。” 解释菩萨言:“如来所说神在虚空,非过去当来现在,亦无有五阴名。云何言青、黄、赤、白、黑?” “此因缘法不可思议,由众生自起缘想,有行则有识,由识生痴则成人身。” 解释菩萨白佛言:“如世尊言:‘虚空无形,由四大色地水火风而有色。’今问如来,云何名曰地、水、火、风、青、黄、白、黑?如世尊言:‘如青、黄、白、黑空识在空中。’何以不说,青、黄、赤、白中,青、黄、赤、白尽非空耶?” 答曰:“不然。何以故?各各自空,空性不知有性,有性不知无性。犹如菩萨摩诃萨一念之顷,知无量恒沙刹土诸佛世界,成劫败劫一一知之。了知其中而无他相,诸法因缘自生自灭,本我因空生生不灭。复观无量阿僧祇刹土,观见诸菩萨受慧庄严刹土,净众生种,因彼佛国土演布道教。阿僧祇诸佛如来,尽知所出之处,一一分别亦无我想。复于诸佛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闻深法要奉持承受,不舍诸法之本。 “尔时,菩萨亦不自见有我无我,行菩萨行不见有行,是谓因有起于无相,于中不自灭相。身虽生观亦不自见无所觉知,已无所觉亦无此念起吾我想,自校计已便能分别一切诸法。无明缘行,行缘识,识缘名色,名色缘更乐,乃至生老死亦复如是。尔时,具行菩萨复作是念:‘一切诸法因缘相生、因缘相灭。’从初发意乃至成佛,一一观了诸法之相,缘生则生、缘灭则灭,无明灭则行灭,行灭则识灭,识灭则名色灭,名色灭则更乐灭,更乐灭则爱灭,爱灭则受灭,受灭则有灭,有灭则生灭,生灭则老病死忧悲苦恼灭。取要言之、五盛阴众行之本,无猗不可猗,然知起所从来处,于彼自省观诸法界,法慧清净不舍辩才。菩萨摩诃萨思惟分别十二因缘,云何无明缘行?于是善男子、女人,由无明本造善恶行,尽生十二诸不善本,渐渐成五盛形,是谓无明缘行。” 尔时,过行比丘即从座起,偏露右臂右膝着地,叉手白佛言:“如我所学十二因缘甚深之法,我今当说。无明缘行便生十二,行缘识便生十二,识缘名色便生十二,名色缘更乐便生十二,更乐缘六入便生十二,六入缘爱便生十二,爱缘受便生十二,受缘有便生十二,有缘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复生十二。如我所解十二因缘,痴灭则行灭,行灭则识灭,识灭则名色灭,名色灭则更乐灭,更乐灭则六入灭,六入灭则爱灭,爱灭则受灭,受灭则有灭,有灭则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灭。” 佛言:“比丘!不坏法相,犹如幻师住于此地现其幻法,然彼幻法不损此地,地亦不损幻法。然此幻师造作此化无有昼夜,其有见此幻者悉皆信解。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,以神足力分别十二因缘。无佛境界现其刹土,本无有世今现有世,复以有佛刹土能现无佛刹土,以无色刹土现有形色,不以一坏二,不以二坏一。何以故?如彼幻法能使一切世界尽如幻术,犹如一切世界随人所喜尽为幻法,幻有若干非有一法。 “或有幻法名曰无量诸法门,菩萨得此幻法者,便能现一切诸法皆如幻法,已得幻法便得幻智而不忘失,已得幻智便得幻行能尽众苦。菩萨摩诃萨已获幻智行幻,便能于中以幻智尽能分别众行,一一思惟不失本际,如彼幻法不依内地,现于外法亦不依外,使诸众生现有内法。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,不以空性内外分别,言:‘我当越一切世界。’亦不以世界在内外空法。何以故?虚空性尔不坏法界,法界不坏空性。 “菩萨摩诃萨于中得虚空性,种种观一切法界,亦不观法界亦不坏法界,不但不见此世界有若干形,亦不见众生善行恶行之报,一一分别究寻其事,性空自尔无能使尔。观已复观分别三有,于中计校十二因缘,由痴起眼识有三行事。云何为三?犹如,族姓子!眼见外色,若善不善尽不分别,斯由本识无明行染。或复善男子、善女人,起身口意行三不善法,意渐自悟:‘咄我本所造,由无明本今乃致十二因缘。’知从无明不能自改。 “复次,善男子、善女人由痴致行,众罪根原由罪而生:‘我今当念寂静定意,观此十二因缘为由痴耶?为从行乎?’复自思惟:‘无明澹静隐匿之法,何由能出诸缘着乎?非我身口行造,无由得生?’是谓菩萨摩诃萨分别三行而无所有。 “菩萨摩诃萨得空观定意,分别十二因缘,缘痴有行便有缘报,痴非本原,何由而有行乎?身口意法三事相因乃生诸法。所以如来于无数劫,分别思惟十二因缘,今得成佛始得信解。吾初发意求菩萨道,舍身受身分别十二因缘,思惟苦本未尽其原。今我成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乃得畅达十二因缘。” 佛复告过行比丘:“汝今虽在如来前说十二因缘,未能具其原本。何以故本无?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住寿经恒沙劫,宣说十二因缘犹不能尽,何况汝今欲得尽乎?” 尔时,彼比丘在如来前极怀惭愧:“将我得无失神足乎?”即从座起头面礼世尊足,便退而去。 菩萨璎珞经心品第十一 尔时,座上诸欲天人、诸色天人、天、龙、鬼神、干沓和、阿须伦、迦留罗、旃陀罗、摩休勒,闻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说此甚深之法,皆有渴仰欲得见如来正心定意。 尔时,世尊知众生心中所念,欲令众会心定三昧。尔时,世尊即于座上入面现定意,今诸菩萨摩诃萨皆悉见之。去此十五江河沙数,有佛土名曰如幻,佛名等心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、明行成为、善逝、世间解、无上士、道法御、天人师,号佛、世尊。彼国清净不猗想着,无有饿鬼、畜生、地狱道,所行纯厚不自计我,心不趣小亦无声闻辟支佛音。令一切会皆悉见之。 尔时,世尊从彼定起,复入月盛定意,令一切众生尽见金色,悉闻十方诸佛说无相行:“云何为无相?诸法寂然澹泊无形,诸法不起忍诸恚怒,诸法摄心不起外想,诸法定意现已国净,诸法善观不以劫数为限,诸法乐行永离恩爱,诸法现明不生痴想。诸法去贪,具足施度无极;诸法无有所犯,具足戒度无极;诸法不起恚想,具足忍度无极;诸法精进无有懈怠,具足进度无极;诸法不兴乱意,摄心不起常乐于禅,具足禅度无极;诸法尽除愚惑无他异念,具足智度无极。 “复有名四意止,菩萨摩诃萨所修行法。云何为四意止?若有善男子、女人,分别内身意止,从头至足一一分别生不净观,自观己身观他人身,自观己心观他人心,内外诸法悉皆如是。菩萨摩诃萨复自观诸法:四意断、四神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觉意、八贤圣道,是谓菩萨摩诃萨无相行。” 佛复告族姓子:“菩萨摩诃萨自观身已观他人身,一一分别从头至足起不净想,是谓菩萨摩诃萨观内外身悉无所有。” 尔时,世尊即说此偈而叹颂曰: “不猗心意识, 分别诸行本, 道存无想念, 乃应贤圣谛。 佛慧无边涯, 不见有合离, 成佛由无相, 乃应果实行。 佛道本无二, 亦复无一相, 真人慈善普, 示现若干法。 本我不造我, 染有成五阴, 圣谛慧无量, 进趣自灭意。 不有亦不无, 生死起染着, 灭相自成佛, 故号天中天。 生值人道难, 六根完具难, 灭十二缘难, 生天受福难。 遭遇贤圣难, 入定除想难, 观内外身难, 面受圣教难。” 尔时,世尊说此偈已,座上诸天、人民、天龙、鬼神、八部之众,皆发无上正真道意,复有无数众生得不起法忍也。◎ 菩萨璎珞经◎四圣谛品第十二 尔时,佛告文殊师利:“过去无数阿僧祇劫有佛,名大身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、明行成为、善逝、世间解、无上士、道法御、天人师,号佛、世尊。刹名空寂,正于此处成无上等正觉,与四部众说微妙法四贤圣谛,广化众生皆令至无余泥洹界而取灭度。 “云何四圣谛?一为无量圣谛,菩萨得此圣谛者,一念之中自灭心垢亦能灭他心垢,不见尘垢有尽无尽;二名行尽圣谛,菩萨得此圣谛者,一念之中尽令众生觉了身口意行,若善、若恶尽趣道门,悉令众生至无余泥洹界;三名速疾圣谛,菩萨得此圣谛者,能使一切众生弹指之顷尽成佛道,无限无量不可称数一日成道,复令无数阿僧祇刹土众生之类,各生善心兴敬供养诸佛世尊,香华缯彩作倡伎乐,阿僧祇诸佛刹土化作一宝盖,而用供养出过诸天世人上,尽持天上自然饮食、衣被、床、卧具、病瘦、医药,一念之顷悉能成办;四名曰等圣谛,菩萨得此圣谛者,能使一切众生尽同一趣无若干相,于无余泥洹界而般泥洹,犹如焰幻野马,世界空寂无形不可获持。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,教化众生净佛国土,亦不见众生有得度者,亦复不见受化者,非不有众生非不无众生,非不有净众生非不无净众生,非不有浊非不无浊,非不有受胎非不无受胎,非不有非不无有,非不有生死非不无生死,一一分别悉无所有,知十二因缘亦复如是,从痴至十二因缘非有非无,犹如野马,世界不可获持无近无远,虽化众生不见有化。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,观诸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不见有起不见有灭,亦不有相亦不无相。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以无相之法,教化众生净佛国土。虽有佛无有佛想,虽有法无有法想,虽有比丘僧无有比丘僧想,是谓,文殊师利!菩萨摩诃萨已得无相法者,住不退转而无有碍。譬如有人于梦中或为国王、或为转轮圣王,觉已便忆梦中所作亦不忘失。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,观诸众生成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亦不见有成相,亦不见无成相。” 尔时,佛告诸会大众:“尔时,大身如来,说法清净无形不可见,岂异人乎?莫造斯观。何以故?尔时大身如来,今文殊师利是。” 尔时,世尊便说此偈言: “过去无数世, 佛号大身尊, 于此成正觉, 无有邪部行。 恒以无相法, 分别四圣谛, 权现游世界, 现有所咨受。 佛道不思议, 神力不可极, 教化众生类, 尽同为一相。 吾今自成佛, 三界第一尊, 不为彼所染, 不更生老死。” 尔时,世尊说此偈已,有无量众生皆发无上正真道意。 菩萨璎珞经成道品第十三 尔时,有菩萨名无畏,曾供养过去无数诸佛,已得总持分别三世成败所趣,即从座起偏露右臂,叉手长跪,白佛言:“唯然,世尊!今闻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说四贤圣难有之法,未曾所闻、未曾所见。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受持讽诵四圣谛名者,便能与人作良祐福田。何以故?世尊!此善男子、女人,兴建弘誓不自为身,欲于空际济度众生,皆得至无余泥洹界而般泥洹。菩萨摩诃萨得此四圣谛者,观了众生悉无所有,空观菩萨不自有身亦无众生,执弘誓之心,以空举空,于无数劫积功累德,观见诸佛出现于世。分别诸法无有形貌,不着世利,利衰毁誉称讥苦乐,亦知众生我人寿命、当来过去现在心识,一一分别能使成就。” 尔时,无畏菩萨复白佛言:“云何?世尊!众生之类不可称记,非是罗汉辟支所及,过去恒沙无央数佛,颇有发意求菩萨道,言:‘我久久当成无上正真之道,我能尽虚空际知虚空际众生根本,已能分别虚空众生,复能分别识有趣无趣,如是等众生尽令一日之中能使成道。’有此不乎?” 尔时,世尊告无畏菩萨曰:“当来过去今现在识,非汝境界所能分别,今汝发问者皆佛威神。何以故?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乃能一一宣畅深法。” 佛言:“族姓子!过去识如汝所问,尽知识流转天上人中四道,乃至八部识所经历所趣尽能分别。” 无畏菩萨白佛言:“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发弘誓心,尽能拔济过去当来今现在。云何一日之中尽得成佛耶?” 佛言:“无畏菩萨所问甚大,今当为汝一一分别,知其所趣所问。过去识不于过去中使过去识令得成佛,不于现在中使现在识令得成佛,不于未来中使未来识得至成佛。何以故?过去识非本过去识,未来识非未来识,现在识非现在识。 “无畏菩萨当知,过去成佛有三事行。云何为三?有初心、有生心、有众生心。云何为初心?无畏菩萨当知,本无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即于彼而教化之,同日同时尽成佛道,是谓初心。云何生心?所谓生心者,已受尘垢方当灭心除垢。云何为众生心?如有众生从劫至劫乃至百千劫,复尽无数生死尘劳;然此菩萨摩诃萨,要当灭彼无数尘劳,及济无数众生。是谓,无畏菩萨!于过去中成就三事。 “无畏当知,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于当来世亦当具三法。云何为三?如当来心未受现在是亦可进。复次,无畏!未来心已经一日便有尘垢,菩萨摩诃萨要当灭一日尘垢。族姓子当知,未来移转从一劫至百劫,乃至无数阿僧祇劫,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知此身识及与尘劳,是谓于未来中当具此三法。” 佛复告族姓子:“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于现在中复当具是三法。云何为三?初识现在未染尘劳,即令彼识一日灭度。若一、若二便生尘劳,能灭一二及与尘劳,然彼乃得成佛。” 佛复告族姓子:“若于现在,从一身至百千身生诸尘劳,是谓菩萨摩诃萨于现在中具足三法。” 佛复告无畏菩萨:“过去初心一日度者,即是过去普施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。过去生心蒙得度者,即是无等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。过去众生蒙得济者,即是原本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。未来初心蒙得度者,即是空色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。未来一二蒙得度者,即是空门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。未来无数身蒙得度者,即是定意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。现在初心得度者,即是无身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。现在一二身得度者,即是善星宿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。现在无数身得度者,即是月光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。 “云何?族姓子!汝于九品中何所志趣?为欲从过去初心耶?过去生心耶?过去众生心耶?为欲从未来初心耶?未来一二心耶?未来无数劫心耶?为欲从现在初心耶?现在一二心耶?现在无数心耶?” 尔时,无畏菩萨前白佛言:“如我初发心求无上正真道,未能自知为求何道。今闻如来说九品行,今始欲发弘誓大心,欲度过去初心未受尘垢者。” 佛言:“止!止!族姓子!汝今已坠堕初心,云何欲得于初心成无上等正觉乎?此则不然。” 无畏菩萨白佛言:“世尊!今于过去初心已坠落,愿欲求过去度生心众生普同等慧成无上等正觉。” 佛言:“汝今已越此境坠堕下地,未能成办拔济众生成无上等正觉。” 尔时,无畏菩萨复白佛言:“云何?世尊!于过去尘劳众生,发弘誓心得成无上等正觉不乎?” 佛言:“无也。何以故?过去无数已灭已尽,非今现身尽彼尘劳,以是故不得成无上等正觉。” 尔时,无畏菩萨白佛言:“我今于过去三分永无所得。在上亦不在下故,不得无上至真等正觉。” “何以故?汝本发弘誓心,非彼非此故不得成。” 无畏菩萨白佛言:“云何?世尊!我今欲舍未来一二,舍未来尘劳,复可从现在初心得成无上等正觉不乎?” 佛言:“不也。汝本发意心系有在,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随其变化观见国土,应适系有在,非汝本愿。” 无畏菩萨白佛言:“世尊!于未来中舍一心二心,复于未来中舍尘劳众生,复于现在舍现在众生,颇于现在一心二心众生,使成无上等正觉不乎?” 佛言:“无也。何以故?汝本发意心系有在,非汝本愿。” 无畏菩萨白佛言:“世尊!且舍一心二心,复舍未来众生尘劳,复舍现在初心,复舍现在一心二心,今欲发愿于现在尘劳众生,为可得不乎?” 佛言:“不也。何以故?已过此境。” 时无畏菩萨白佛言:“世尊!今日如来于九品中为在何地?” 佛言:“吾舍过去三、未来三、现在三。” “复可于未来初心成等正觉,使未来初心众生成等正觉不乎?” 佛言:“无也。何以故?汝身非未来。云何欲得成等正觉度未来众生?此事不然。” 无畏菩萨白佛言:“世尊!我今坠堕未来初心,复欲发弘誓愿于未来一二心成等正觉不乎?” 佛言:“然也!果汝所愿。何以故。汝本无数阿僧祇劫恒发弘誓广大之心,即于此身当升上方清净世界于中成佛,如今汝号无畏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。” 无畏菩萨得受别已,欢喜踊跃,即自面见清净世界,所化众生如己无异。何以故?皆佛威神令彼悉见。尔时,无畏菩萨白佛言:“世尊!我今复发弘誓心,供养无数恒沙诸佛,愿欲度未来尘劳众生于中成等正觉可获不乎?” 佛言:“不也。汝求道已来心不中际,除二在尘劳众生中,成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、明行成为、善逝、世间解、无上士、道法御、天人师,号佛、世尊。”◎ 菩萨璎珞经卷第四 大正藏第 16 册 No. 0656 菩萨璎珞经 菩萨璎珞经卷第五(一名现在报) 姚秦凉州沙门竺佛念译 ◎生佛品第十四 尔时,座上有菩萨摩诃萨,名分别说施,普于无量诸佛世尊造众德本,即从坐起,前白佛言:“善哉,善哉!世尊!颇有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于过去世未来现在,一时一日中,知过去三事、未来现在三事,得成佛不乎?” 答曰:“无也。何以故?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随其变化观见国土,应适众生乃有所成耳。犹如菩萨摩诃萨不以国土为国土,不以众生为众生,分别法界法智所生。如来神智非世俗智,世俗智者从欲色界至有想无想天,乃谓世俗智。今日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已过此智,云何出生诸法,成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乎?此事不然。何以故?如来如。如如来如,如世界如,诸法性如、不思议如、未来如、于彼世界劫数如。如来劫数如,一如不二如。诸有如、诸法性空如,亦不生亦不灭,亦无著断。诸佛世尊所出名号,于彼劫数无限无量不可称记,不见有长亦不见短,亦不见生亦不见灭,云何出生诸法?无形不可见未来未起,无记不见有记。如无形法种种异,名句身亦尔,味身亦尔,无各各名身,无各各句身,无各各味身。何以故?一切诸法各各虚空,亦不有善亦不有恶,亦不有福非不有福,或有行或无行。” 尔时,有菩萨名无尽慧,得此性空如如无法,即从坐起白佛言:“我今堪任于如来前,说有行无行如空性如如法。” 佛言:“善哉,善哉!族姓子!恣汝所说。” 无尽慧菩萨白佛言:“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修习有行无行,便能具足一切诸法成等正觉。云何有行无行?诸法不生不灭,无过去当来今现在,是谓无行。必终诸法分别过去当来今现在,是谓菩萨有行。无量有名身不见本末,无量有句身不见本末,无量味身不见本末,是谓菩萨无行。若善男子、善女人知三世法有生有灭,于中分别悉无所有,是谓菩萨有行。” 尔时,无尽慧复白佛言:“未究竟法使令究竟,未灭尽法使令灭尽,是谓菩萨无行。若有菩萨摩诃萨于过去当来今现在,不见有量不见无量,是谓菩萨有行。 “复次,善男子、女人!初生道心行无上正真道,不以称讥苦乐利衰毁誉甘乐其中,是谓菩萨无行。如三千大千世界其中众生一意一心,分别三世断灭之法,是谓菩萨有行。 “复次,善男子、女人于无量劫中行勤苦行,欲得闻受如来言教,是谓菩萨无行。复次,善男子、女人行四等心,不以四等以自称叹,是谓菩萨有行。 “不染不污无过去当来今现在,是谓菩萨无行。若善男子、女人非义非无义,非有成非无成,亦不有对亦不无对,是谓菩萨有行。 “或以国土清净无所染,自不见国土有所成就,是谓菩萨无行。若复于诸法不生妄见而无所起,以无尽法能自缨络,是谓有行。亦不有亦不无,是谓菩萨无行。 “复次,善男子、女人,观一刹土如空无异,不以异刹系在一国,是谓菩萨有行。复自观见本有三世诸佛菩萨摩诃萨,有过去当来今现在,是谓菩萨无行。 “复次,族姓子!若善男子、女人一一分别,界非我界,世非我世,有非我有,是谓菩萨有行。复次,族姓子!分别三界行无所行,不见作亦不见不作,是谓菩萨无行。” 尔时,如来问无尽慧菩萨曰:“汝住何等法而说此乎?无行起于有行?有行起于无行?何由而从如来而自说有行无行耶?” 无尽慧菩萨复白佛言:“本从自觉,如今始果,唯愿世尊敷演宣畅。” 佛言:“善哉,善哉!善男子!如汝所言,善思念之,今日如来当为汝敷演其教。云何?族姓子!汝本发意成无上等正觉,为从有行?为从无行?” 答曰:“不从有行,不从无行。” 佛言:“云何?族姓子!若不从有行、不从无行,云何得成等正觉乎?” 答曰:“有如如,如亦如如,是故不从有行、不从无行。” 佛言:“汝本何以不发此问?吾先已说有行无行。” 菩萨璎珞经本末品第十五 尔时,世尊将欲示现菩萨之行,即入本净三昧,令一切众生悉见过去未来现在诸法本末。复令众生见诸佛无量世界诸佛世尊,有成就者、不成就者,或从一地乃至十地,有现在身行、不现在身行,令一切众生一一分别。 尔时,如来、无所著、等正觉,将欲度众生便笑,从面门出大光明,乃照无量恒沙刹土,从欲界上至有想无想天,悉见光明。于彼光明演出无量众生根本。云何为众生本末?于是善男子、善女人,修行一法无量智慧便能具足,净佛国土教化众生。 尔时,世尊告诸会等诸无著行:“云何无著行?从初发意乃至成佛,五十四法不着空行。于是,善男子、善女人常当思惟不离须臾。云何为五十四?一者分别五阴,起亦知起灭亦知灭,然彼五阴有生无生,有圣行无圣行,有空观无空观。 “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分别五阴何由而生?何由而灭?色本无生如今有生,解色非有非无,或有色有,或有色本,过去当来今现在色亦复如是。本无有色不见本色,于过去中不见过去色,于未来中不见未来色,于现在中不见现在色,过去色非现在色非未来色,未来色非过去色非现在色,现在色非过去色非未来色,菩萨摩诃萨尽能分别一一悉知。 “复次,善男子、女人!分别痛法解知痛无所起,观过去痛本无此痛,亦知此痛非有过去,过去痛非未来现在,未来痛非过去现在,现在痛非过去未来。何以故?未来痛本无此痛。若善男子、女人观现在痛亦非前痛,亦非后痛,非过去痛,非未来痛,痛亦不自知痛,然后乃知本净末净。 “若善男子、女人,复当思惟过去五阴想,法本无此想,过去五阴想不知未来现在想,未来想不知过去现在想,现在想不知过去未来想,想无有想。 “若善男子、女人,于未来中分别未来想,未来想不自知未来想,未来想不知过去现在想,未来过去想不知未来,过去想不知未来现在想。 “若善男子、女人,于现在中分别过去想亦无有过去想,分别未来想亦无有未来想,分别现在想亦无有现在想,于现在过去亦无过去想,于现在未来亦无现在未来想,于现在想亦无有想。 “若善男子、女人,复当于过去分别五阴行何由生?复何由灭?过去行亦不有行,分别过去行非过去行,过去行非未来行非现在行,未来行非过去行非现在行,现在行非过去行非未来行,过去未来行非过去未来行,过去现在行非过去现在行。何以故?行本无所有亦不有行。 “若善男子、女人,于未来中便当具足于未来行,于未来中不见过去行、不见现在行,于未来中不见未来过去行、不见未来现在行,亦不见未来现在行。何以故?本无有此行。 “若善男子、女人,于现在中复当分别,过去行亦无过去行,亦无未来行亦无现在行。于现在行观现在过去行,亦不见现在过去行,于现在观现在未来行,亦不见现在未来行,观了诸行悉无所有。 “若善男子、女人,于过去中观过去识,亦不见过去识,于未来识亦不见未来识,于现在识亦不见现在识,于过去识亦不见过去未来识,于过去中亦不见过去现在识,亦不见识。 “若善男子、女人,于未来中不见过去识未来识,于未来中不见未来过去识,不见未来现在识。若善男子、女人,于现在识不见过去识,不见未来识,于现在中不见现在过去识,不见现在中未来识,是谓善男子、女人分别五阴本未空也。”◎ ◎菩萨璎珞经非有识非无识品第十六 尔时,形响菩萨白佛言:“世尊!向闻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已说众生根本。如我今日欲承如来威神说有识无识。唯愿,世尊!听者,果敢当说。” 佛言:“族姓子!乐说便说。” 形响菩萨即于佛前以偈赞佛: “世尊大弘誓, 知众生根原, 今日已得听, 神尊口言教。 本从无数佛, 恒求闻此要, 今闻圣尊教, 听说有无教。 昔我无数劫, 承事诸圣尊, 如我今已获, 音响辩第一。 相亦不有相, 亦不见有无, 无尘无诸垢, 今号人中尊。 人生本无生, 况我复有生? 以我无生意, 欲说小慧本, 不敢以愚情, 宣畅如来教。 自忆昔行本, 唯听不敢疑, 生死无有量, 受身复受身, 至竟怀狐疑, 唯听敷演之。” 尔时,形响菩萨说此偈已,前白佛言:“世尊!解第一义不别彼识此识者,是谓有识无识。不见有行执、不见无行执,诸法一相悉无悉有,是谓菩萨摩诃萨有识无识。分别种姓,此清净识、此非清净识,我相好成就、彼相好不成就,悉能观了而无所有,是谓菩萨摩诃萨有识无识。分别时节睹见诸佛,此劫有佛、彼劫无佛,不以有佛而怀喜悦,正使无佛亦复不戚,是谓菩萨有识无识。我复观见众生之类,有权方便者、无权方便者,于中不起想行,是谓菩萨有识无识。复观众生知其年岁限数,或有众生应从前劫而得度者,复有众生应从后劫而得度者,或有众生应从现在劫而得度者,亦不见此劫有度无度,是谓菩萨有识无识。” 尔时,有菩萨名众相具足,即从坐起,前白佛言:“世尊!我亦堪任于如来前说有识无识。”复以此偈而说颂曰: “于恒沙诸佛, 造此众德业, 心念等正觉, 积行识宿命。 不着我人寿, 生死无根本, 道相无形兆, 今遭人中尊。 三世平等慧, 非识非无识, 行尽不造行, 乃授弟子决。 一识亦无一, 觉寤深法要, 超越诸佛刹, 无量诸佛土。 本从无数世, 闻说乃得寤, 愿于如来前, 听说识无识。 分别深妙法, 今遭人中尊, 尽达泥洹境, 唯愿听说之。” 尔时,众相具足菩萨白佛言:“世尊!如我今日号曰众相具足,相起不知相起、相灭不知相灭,是谓菩萨摩诃萨有识无识。” 众相具足菩萨白佛言:“世尊!如我自念,昔从识慧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闻说此要,诸有众生从初发意乃至成佛不见识相,是谓菩萨有识无识。若善男子、女人,一一分别六衰六入,知过去衰非过去衰,知未来衰非未来衰,知现在衰非现在衰,于中不起想著者,是谓有识无识。” 种姓生菩萨白佛言:“世尊!今日于如来前,闻音响菩萨说有识无识,复闻众相菩萨说有识无识。云何?世尊!所言识,云何为识?” 佛言:“如空等也。” 种姓生菩萨复白佛言:“世尊!云何如空等耶?” 佛言:“不生不灭不着断也。” 种姓生菩萨白佛言:“今问如来识所起,乃以空报我耶?” 佛言:“不然。我今说识非有非无,故号有识无识。” 种姓生菩萨言:“识为有相、为无相乎?” 佛言:“识亦非有相、非无相也。” 种姓生菩萨白佛言:“云何识非有相非无相乎?” 佛言:“本不有相亦非今相,故曰本识非今识;今识非本识,故曰识非有相、非无相也。” 尔时,种姓生菩萨白佛言:“若使有相非识、无相非识,何以故说识识?” 佛言:“随识所起。识起则起、识灭则灭,是故非有相、非无相也。” 佛复告族姓子:“云何?种姓生菩萨!汝今识有乎?” 答曰:“无也。何以故?无形无像,非今有、非过去有、非未来有。” 佛言:“汝已自说识无有识,非今非未来非过去,汝今言是谁乎?” 答曰:“欲言识耶?种姓生乎?” 佛言:“我不问此识菩萨生,但问识为有为无。” 答曰:“识非有非无。” 佛言:“如是,如是。族姓子!” 尔时,种姓生菩萨白佛言:“云何?世尊!如今日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为从识说有说无?为不从识说有说无?” 佛言:“汝以何等义而问如来?” 种姓生菩萨白佛言:“向如来问:‘汝今说有识无识乎?有当来今现在过去乎?无当来今现在过去乎?’我报曰:‘无也。世尊!’如今世尊言亦无今当来过去识。我与如来识何所在?” 佛言:“我已先说非有识非无识,但为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以若干法觉寤众生。云何?族姓子!若善男子、女人体知此法者,便能具足一切诸法。” 尔时,有菩萨名曰力盛,即从坐起复白佛言:“我亦堪任说有识无识。”力盛菩萨即于佛前而说颂曰: “本从十力尊, 闻此有无识, 贤圣八等道, 演畅无碍慧。 音声各各异, 众生界不同, 施惠无等想, 称号为十力。 若我后成佛, 分别诸法界, 从一行无二, 唯愿听说识。 道本从我生, 由我不生识, 计了无思想, 非有识无识。 积小至大行, 乃自致觉寤, 生死非可量, 神识岂可尽? 我今承尊神, 少欲自演说, 唯愿在圣颜, 得近诸佛藏。” 尔时,力盛菩萨说此偈已,便白佛言:“云何?世尊!若有分别如来十力不可沮坏,云何如来十力不可沮坏?一者如来发意求无上等正觉不可沮坏,是谓菩萨有识无识。复知和合彼此不见本末,是谓菩萨有识无识。观众生行本了自然,乃知无量本所从来,是谓菩萨有识无识。一切诸法本无有形,积由痴故便生此识,分别此痴不知所从起灭,是谓菩萨有识无识。分别众智,有三事行本,从有明还堕四颠倒,于四颠倒了为幻化,亦不见倒亦不见非倒,是谓菩萨有识无识。复于四事,观众生本末具足五行者寻能思惟,即成五事。若善男子、女人,于本无行、行无行迹。何谓为五?一者、念;二者、转念;三者、本;四者、痴;五者、无尽,是谓菩萨摩诃萨有识无识。复有识法不可思议,无或善权非人所测,有四事行,睹见诸佛刹土有生起灭,便能成就不见起灭,是谓菩萨有识无识。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观过去当来现在,亦不见过去当来现在根本。若生五趣受五趣众生形已,得分别五趣随彼所入,复能分别受有形根无形根。若菩萨摩诃萨已受天根不受龙根,虽然欲受龙根便能降诸法雨。若善男子、女人得阅叉根,离彼阅叉根受阿须伦根,复能具足有识无识。舍彼阿须伦根受彼干沓和根,舍彼根已便能具足有识无识。旃陀罗、魔休勒、人与非人亦复如是,是谓菩萨摩诃萨通尽法藏不可思议。” 菩萨璎珞经无量品第十七 “复次,善男子、善女人,菩萨摩诃萨复能尽知诸佛设教有定有量无量。云何?族姓子!菩萨摩诃萨诸佛世尊入此三昧,尽知诸佛所设教有量无量,尽能知一切诸佛说口行说身行说意行。或复示现游十方世界,度东方无量世界度所度界,不失东方诸佛设教;度南方无量世界度所度界,不失南方诸佛设教;度西方无量世界度所度界,不失西方诸佛设教;北方无量世界度所度界,不失北方诸佛设教;度东北方无量世界度所度界,不失东北方诸佛设教;度东南方无量世界度所度界,不失东南方诸佛设教;度西南方无量世界度所度界,不失西南方诸佛设教;度西北方无量世界度所度界,不失西北方诸佛设教。复游上方无量世界度所度界,不失上方诸佛设教。复至下方无量世界度所度界,不失下方诸佛设教。” 尔时,世尊出广长舌放大光明,普照无数十方世界,尽令众会闻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说甚深设教,度所度界:“此有十八慧明。于是,族姓子、族姓女!便能具足如来设教,能使界有非界想,能使非界有界想,于彼世界说一观法,是谓善男子女人于十八慧明成就一法。 “复次,善男子、女人!豫察未来无数世事,及知过去现在佛、非佛、菩萨、非菩萨,是谓菩萨于十八慧明成就二法。 “复次,善男子、女人!过去无量无缘无数尽不见尽起不见起,是谓菩萨于十八慧明成就三法。 “复次,善男子、善女人!内外分别四非常行,于中自观身行具足者,是谓菩萨于十八慧明成就四法。 “复次,善男子、善女人!佛界无量不可思议,便能分别诸佛二事痴爱悉知性空,是谓善男子、善女人于十八明慧,成就五法。 “复次,善男子、善女人!若能一一观内外空,我非彼有、彼非我有,一一知空寂而无所有,是谓善男子、善女人于十八法成就六法。 “复次,族姓子!虚空无相不可以与虚空作相,于中自分别身如彼空等者,是谓善男子,善女人于十八法成就七法。 “复次,善男子、善女人!若有形、无形,若有声、无声,于中分别悉无所有,是谓善男子、善女人于十八法成就八法。 “复次,善男子、善女人!知七观所生四谛圣法总持十八空行,是谓善男子、善女人于十八法成就九法。 “复次,善男子、善女人!知无形法性亦在有生亦在无生,于中分别悉无所有,是谓菩萨于十八明慧成就十法。 “复次,善男子、善女人!观无量世界知有起有灭,犹如幻师观镜中像,是谓菩萨于十八明慧成就十一法。 “复次,善男子、善女人!复当知七苦根本。云何为七?一者、知此心不从彼出,彼心亦不在此;二者、彼苦心无我无人,此苦心无我无人;三者、诸佛世界不可思议,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尽能度彼量;四者、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内自思惟苦空非我,不见有身如镜照像;五者、若我受形断十身法,亦不见十身本从我有;六者、以无畏法不娆彼受,诸有受教者意不移易;七者、观行、无行、本行、我行、未来行、非有非不有、非无非不无,此号七苦行;是谓菩萨于十八明慧成就十二法。 “复次,善男子、善女人!观无量空,于无量空想,不自生念亦不见彼念。何以故?以无量世界空无相故。是谓菩萨于十八明慧成就十三法。 “复次,善男子、善女人!复当观无量四苦。云何为四苦?于阎浮利内观无量众生诸苦原本:一者、生苦,知生本末恒念胎厄;二者、老苦,形异色变壮意不存;三者、病苦,一大增则一病增,四大增则四病增,一大灭则一病灭,四大灭则四病灭。云何?族姓子!病为起灭、为不起灭?” 尔时,菩萨名本灭,前白佛言:“世尊!四大本灭,非起灭也。” 佛言:“族姓子!云何四大本灭非起灭?” 答曰:“本无四大,今生非本有,是故本灭非起灭。” 佛言:“族姓子!云何为本灭?云何为起灭?” 答曰:“本无有形、本无有生,不见苦、不见非苦,是谓本灭;所言起灭者,我心现在,能令此心潜伏不起,是谓起灭。” 佛言:“云何?族姓子!过去心现在心,过去心非现在心,现在心非过去心,云何本灭起灭?” 答曰:“本者无灭,起者无灭。” 佛言:“族姓子!本灭起灭何由而生?” 答曰:“无生故生。” 尔时,世尊!叹本灭菩萨曰:“善哉,善哉!族姓子!乃能于如来前快作是言:‘所谓死苦,临欲死时,舍身受身中间停住,未知所趣当来过去现在,当于尔时,神便恐怖,是谓死苦。’是谓菩萨于十八明慧成就十四法。 “复次,族姓子!若男子、女人,分别无我苦空非身,具此四行便能受如来莂。云何为四?于是,族姓子!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计我无我非有色非无色,解了无所有者,是谓无我。若复善男子、善女人,思惟法界苦无根本,说非有苦亦不有生灭,是谓分别苦无苦。如众生无量想遍满虚空界,遍知此想本识所生皆尽于空,是乃为空。云何为非身?所谓非身我得我分别,我无我、见无见、闻无闻,非有见非有闻,是谓非身,是谓菩萨于十八明慧成就十五法。 “复次,族姓子!如我如诸佛法如,与诸佛法如不异,不有佛法不有如亦复不异,是谓菩萨于十八明慧成就十六法。 “复次,族姓子!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于本行愿知等分众生三毒多少,不见三毒三清净法,是谓菩萨于十八明慧成就十七法。 “复次,族姓子!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自念过去无数恒沙劫,复知现在无数恒沙劫,复知当来无数恒沙劫,于中一一分别而无所有,是谓菩萨于十八明慧成就十八法。 “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分别十八明慧在大众中无所畏惧,犹勇健国王有所典领,诸有亲附者皆承王教无有阙失。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,得圣慧法教以法印所封,则能备悉无量慧门。云何为无量慧门?诸佛不可思议,诸佛刹土不可思议,诸法不可思议,诸法法性不可思议,比丘僧不可思议,僧法不可思议,僧刹不可思议。如此法行,复有四事。云何为四?一者本从无数经历劫限,恒为一意而不错谬。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守一行本知有尽无尽,知诸佛有尽无尽,乃能具足平等道行。” 尔时,有菩萨名月光照,即从座起白佛言:“世尊!我今堪任说有尽无尽诸法门行。云何菩萨摩诃萨于四法本具足五行,便能尽知如来根本?云何为四?一者在世尽知去就,分别道法世法,是谓成就一法。 “复以无形色相定意感诸国土,于彼国土教化众生示现无为之教,是谓善男子、善女人成就二法。 “复次,善男子、女人,于己身法不自见身,能度于无量众生,终不舍众生法界,是谓成就三法。 “复次,善男子、女人,分别如来三法行本。云何为三法行本?一者、经行,可去知去、可来知来、可坐知坐,系意明想心不愦乱;二者、坐禅,若欲诣座结加趺坐,便去众想一意一心不转其身,终竟禅定初不错乱;若复兴作施诸善事,所造必成无他余想,是谓于三法中成就四法。 “复次,善男子、女人,于过去当来现在,尽知当生未生已生,便能于中作师子吼不失本行之法,是谓成就五法。 “复次,善男子、女人,菩萨摩诃萨当复觉知如来三行,如来禅定非世俗禅,亦非罗汉辟支佛禅,亦非一地二地乃至十地禅。何以故?余禅有限,如来禅者亦无有限。” 尔时,世尊告月光照菩萨曰:“云何?族姓子!为世俗禅、为学禅、为无学禅,从一地乃至十地禅?” 月光照菩萨白佛言:“世尊!如我从如来所闻其中诸事,诸有欲界众生若男子、女人,从初发意乃至成佛,初在道地未处菩萨位中,便得三禅:有过去禅、有未来禅、有现在禅。是善男子、善女人虽得此三禅,正可自知身中过去身、身中未来身、身中现在身,未能知他身中过去身、未能知他身中未来身、未能知他身中现在身。如此善男子、女人,云何知身中过去身?于是,世尊!若坐禅时,便自观身起不净想,便自思惟:‘咄!我此身为磨灭法。’一意一念唯知不净,未能知其所趣。尔时,善男子、善女人,复自思惟:‘我今舍此身已当更求观,如我今身解知无我,然知外物亦复如是,一一分别悉无所有。’是谓于现在身便能思惟过去未来。 “复次,善男子、善女人,自观己身外物已,舍此心当更求观:‘我今此身悉皆分别非有非无。彼众生者如我身不?’便分别外人内过去身,咄嗟此身磨灭不久,便起不净想。已生不净想,知外人内过去身如己无异。 “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舍此外人内过去身已,复当生观:‘云何此人内过去心,为从何生?为从何灭?’复自思惟:‘且舍外人内过去心。’便复思惟外人内未来心。‘咄哉!此身为从何来?为从何灭?’是谓善男子、女人在菩萨位者,便能具足三禅之行。” 佛复问月光照菩萨曰:“云何学地修三禅法?” 月光照菩萨白佛言:“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已在信地名曰学人,便欲前进向所趣道,即诣六静处,若树下、冢间、无事及虚空露靖,便能结加趺坐,端心思惟,自欲具足三禅行法。是时善男子、善女人,内自思惟:‘自观内过去身本从何生?复从何灭?’复自思惟:‘咄嗟!此身本无所生、本无所灭。’善男子、善女人,即舍此身已复更求观:‘我今此身为从何生?为从何灭?未来身者亦复然耶?’便自思惟:‘内未来身为从何生?为从何灭?’便自生念:‘此内未来身亦不有生亦不有灭。’是谓善男子、善女人于学地内身具足三禅。 “云何学地观内身于他身具足三禅?是时善男子、善女人,舍此身已自观外身,内过去身本从何生?本从何灭?复自思惟:‘咄!他内过去身,为从何生?为从何灭?’复自思惟:‘此内过去身亦不生亦不灭。’复舍此已而更求观:‘此内过去身,已不复生、已不复灭。此内未来身为从何生?为从何灭?’便自生念:‘此内未来身,亦不生亦不灭。’是谓善男子、善女人于他身内过去未来身,具足三禅。” 佛告月光照菩萨曰:“云何无学地善男子、善女人具足三禅?” 月光照菩萨白佛言:“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欲趣漏地断无漏法,便自思惟,结加趺坐,内自思惟:‘此内过去身为从何生?为从何灭?’复自思惟:‘此内过去身亦不生亦不灭。’尔时,无学善男子、善女人,舍此观已,复更思惟:‘我今已观内过去身,当复观我我过去身,亦不见灭亦不见生,亦劫无有亦无生死亦无刹土。’是谓善男子、善女人于无学地具足三禅。” 世尊复问月光照菩萨曰:“云何一地菩萨不尽诸行具足三禅?” 答曰:“以无身观观身念,以无念本不失念行,不以声受音响,过初菩萨地,三过信地、三越一切诸法,是谓善男子、善女人具足三禅。” 世尊问月光照菩萨曰:“云何?族姓子!不见汝一地三禅乎?” 答曰:“不见有界,是故不说。” 佛言:“无身耶?有身耶?何以故不说。” 答曰:“有身。” 佛复问曰:“身为法身?为四大身?” 答曰:“是父母身。” 佛言:“汝今以父母身,云何成就三禅?” 月光照菩萨白佛言:“如我初求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坐树王下无畏亦无恐惧心,便念三界然炽法。即自思惟:‘过去诸佛悉般泥洹,为能度几所众生过去须陀洹?过去斯陀含?过去阿那含?过去阿罗汉?过去辟支佛?’复自思惟:‘于未来亦复如是。’是谓一地菩萨具足一禅行。如我一地菩萨观见三界,一地行本越次罗汉辟支佛上,是谓一地菩萨成就二禅。若一地善男子、善女人,分别内外守身三空,演说法教无有差错,是谓一地中成就三禅。” 佛复问月光照菩萨曰:“汝何不说斯陀含、阿那含三禅耶?” 答曰:“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已在见地便自思惟:‘己身内过去身内未来身亦不有此身,亦无佛想亦无法想亦不见身想。’是谓内过去身具足三禅。云何内未来身具足三行?尔时,斯陀含复自观内外,舍诸尘劳,于三禅地系念不忘,虽自获证不坏自相,犹如法法自相,自分别名身句身味身。复观外无量众生不兴佛想,成就佛想平等无二悉令清净,不见往来无有近远,是谓斯陀含于内未来身具足三禅。复次,善男子、善女人端坐思惟,以得不还道,便自分别:‘吾今定在受证之地,不坏诸法自然之相,审自证明。吾已过一、已过二、已过三,不复往来处在生死,心意澹然不可移转。’是谓善男子、善女人于己身观过去,未来亦复如是。” 尔时,世尊问月光照菩萨曰:“阿那含获过去法耶?未获过去法耶?” 答曰:“阿那含获过去法、未尽过去法。何谓获过去法、未尽过去法?然阿那含身在过去、法在未来,是谓获过去法、未尽过去法。又复,阿那含身在未来、法已过去,此亦获过去法、未尽过去法。复次,善男子、善女人,若阿那含身未过去、身未现在,法已过去、法已现在前,是谓阿那含获过去法、未尽过去法。” 世尊复问月光照菩萨曰:“斯陀含获过去法、尽过去法乎?” 答曰:“斯陀含虽有过去身,不获过去法、不尽过去法。” “云何斯陀含有过去身,不获过去法不尽过去法?” 答曰:“斯陀含过去身已灭、过去法未尽,未来法自观已过去、法亦无所有。如阿那含无过去身、有过去法,是故斯陀含不尔。犹如明镜观其面像,不如面面相见,是故斯陀含不如。阿那含识如纯炼金,斯陀含识如未炼金,故有差别。” 佛复问:“云何?族姓子!如汝所言,阿那含获过去法、尽过去法,获未来法、尽未来法,已成就所未成就法耶?” 答曰:“不然。虽为炼金犹未成器,可有金名未有形像。” 佛言:“善哉,善哉!族姓子!善说此义。如阿那含无过去法、尽过去法,无未来法、尽未来法。如今阿罗汉获过去法、尽过去法耶?获未来法、尽未来法耶?” 答曰:“获过去法、未尽过去法,获未来法、未尽未来法,是故有差别。” 尔时,世尊问月光照菩萨曰:“云何二地菩萨具足三禅行?” 答曰:“犹如二地菩萨发无上至真等正觉,不见内身不见外身,系念在前,便自思惟:‘我今内身有内过去身耶?无内过去身耶?有内未来身耶?无内未来身耶?’舍此观已,复更思惟:‘我今已无内身、已无外身,云何于内身求内过去身、求内未来身?’是谓二地菩萨于己内外身具足三禅。尔时,二地菩萨复作是念:‘我今于内外身悉皆分别,当复次观他内外身法与我有异不乎?转自前进观他内外身有过去身耶?无过去身耶?有未来身耶?无未来身耶?’是善男子、善女人在二地者,于他观过去身无过去身,于他观未来身无未来身。是谓二地善男子、善女人于他过去身成就三禅。” 世尊复问月光照菩萨曰:“云何三地善男子、善女人于三地中成就三禅?” 答曰:“若三地善男子、善女人端坐思惟:‘于内观过去身,有过去身耶?无过去身耶?于内观未来身,有未来身耶?无未来身耶?’复自思惟:‘我无初地内过去身、不过去身,亦复无初地内未来身、不未来身,亦复无初地他内过去身、不过去身,亦复无初地他内未来身、不未来身。’复观二地内观过去身,有过去身耶?无过去身耶?内观未来身,有未来身耶?无未来身耶?复自思惟:‘我无二地内过去身、不过去身,亦复无二地内未来身、不未来身,亦复无二地他内过去身、不过去身,亦复无二地他内未来身、不未来身。如我今观,我三地中内过去身无内过去身。复自观内未来身无内未来身,自于地中观他内过去身无他内过去身,观他内未来身无他内未来身,况当我有身无身乎?’是谓善男子、善女人于三地中具足三禅。” 尔时,世尊复问月光照菩萨曰:“云何善男子、善女人于四地中具足三禅?” 答曰:“若四地善男子、善女人端坐思惟:‘于内观过去身,有过去身耶?无过去身耶?于内观未来身,有未来身耶?无未来身耶?’复自思惟:‘我无初地、二地、三地过去身亦无未来身,何况当有四地内过去身?四地内无过去身,四地内未来身,四地内无未来身。’是谓善男子、善女人于四地中成就三禅。” 尔时,世尊复问月光照菩萨曰:“云何五地善男子、善女人于五地中具足三禅?” 答曰:“若五地善男子、善女人端坐思惟:‘内观过去身,有过去身耶?无过去身耶?内观未来身,有未来身耶?无未来身耶?’复自思惟:‘我今已舍一地、二地乃至四地,于四地中于内观过去身无过去身,于内观未来身无未来身。复舍此已,观他内过去身无过去身,观他内未来身无未来身,况我于五地于内有过去身无过去身?于他观未来身无未来身。’是谓善男子、善女人于五地中具足三禅。” 世尊复问月光照菩萨曰:“云何六地善男子、善女人于六地中具足三禅?” 答曰:“若六地善男子、善女人端坐思惟:‘观我无身,于无我身中观内有过去身耶?无过去身耶?于内观未来身,有未来身耶?无未来身耶?’是谓六地善男子、善女人于六地中成就三禅。六地善男子、善女人舍无我身已,于他观内有过去身耶?无过去身耶?于他观内有未来身耶?无未来身耶?复自思惟:‘于他内观过去身无过去身,于他内观未来身无未来身。’是谓善男子、善女人于六地中成就三禅。” 佛复问月光照菩萨曰:“七地善男子、善女人,云何于七地中成就三禅?” 答曰:“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在闲静处端坐思惟:‘观内过去身,有过去身耶?无过去身耶?复观内未来身,有未来身耶?无未来身耶?’善男子、善女人复作是念:‘我今已舍一地内过去身无过去身,内未来身无未来身,乃至六地内过去身无内过去身,内未来身无未来身。云何当于七地中有内过去身无内过去身?有内未来身无内未来身?’是谓善男子、善女人于七地中成就三禅。” 佛复问月光照曰:“云何善男子、善女人于七地中观他内过去身不过去身?观他内未来身不未来身乎?” 答曰:“善男子、女人观他内过去身非有他内过去身,观他内未来身非有他内未来身。” 佛言:“止止!族姓子!非汝境界。何以故?七地善男子、善女人,观他内过去身亦不有他内过去身,唯无有他内未来身。汝何以故说善男子、善女人于七地中成就他内未来身?” 月光照菩萨复白佛言:“如我观他内未来身非有非无,是故说成就。” 佛复问月光照菩萨曰:“云何八地善男子、善女人于八地中成就三禅?” 答曰:“若善男子、善女人端坐思惟:‘观内过去身无内过去身,观内未来身无内未来身,观他内过去身无内过去身,观他内未来身无内未来身。或时善男子、善女人,自观内过去身时非有非无犹如虚空,未能灭内未来身;或时观内未来身时,未能灭内过去身;或时观他内过去身时,未能灭他内未来身;观他内未来身时,未能灭他内过去身。’是谓善男子、善女人于八地中成就三禅。” 佛复问月光照菩萨曰:“云何九地善男子、善女人于九地中成就三禅?” 答曰:“若善男子、善女人端坐思惟:‘观内有过去身耶?无过去身耶?自观内未来身,有未来身耶?无未来身耶?’善男子、善女人舍此观已,复观他内过去身,有过去身耶?无过去身耶?观他内未来身,有内未来身耶?无内未来身耶?舍此观已,复作是思惟:‘我本无内过去身无过去身,本无内未来身无未来身,何况当有他外过去身无过去身?他外未来身无未来身,执心牢固不舍本誓。’是谓善男子、善女人于九地中成就三禅。 “复次,九地善男子、善女人当复修三禅行至坐道场,而不违失。云何为三?一者、观;二者、行;三者、本。若成就三禅者,便能具足得至道场。云何为观?分别法界,知众根本庄严众相,是谓为观。云何为行?往诣佛树现身色相,诸漏已尽,不为尘垢之所染污,诸佛如来之所常行四非常法,是谓为行。云何为本?菩萨摩诃萨自念:‘我今弘誓已备,当使众生备此弘誓。’是谓为本。善男子、善女人具此三行者,便能具足得至道场。 “复次,善男子、善女人!复当具三禅得至道场。云何为三?一者、空空;二者、空想;三者、空识。若具此三空者,便能具足得至道场。云何为空空?所谓空者,观内法空外法空,观一世界、二世界,乃至无数阿僧祇世界,是谓为空法。云何为空想?便入定意尽观世界,亦不生念有空无空、有我无我,是谓为空想。何谓空识?入定意时,复作是观:‘吾今以众生念更无他想,当净众生如我无异。然此众生有无量识,吾今当以何识化彼众识?吾今当以空识令此世界皆悉如空,令彼众生分别识着。’是谓善男子、善女人于九地中具此三禅。 “复有三法所可修行。云何为三?一者、分别世界;二者、分别众生界;三者、分别第一义。若修此三法者,便能进趣道场而无所畏。云何分别世界?尽能遍观一切诸界,有清净者不清净者,皆悉了知亦无错谬,随意选择修治佛土,是谓世界。云何众生界?复当遍观一切众生,常以权便而教化之,不舍弘誓旷大之心,经历劫数不以为难。是谓善男子、善女人成就众生界。云何成就第一义?一一分别众生义趣悉归于空,无我人寿命亦无一二,至一切法亦复如是,是谓分别第一义也。若善男子、善女人成就三法者,便能具足进趣道场。 “复有三神足法。云何为三?一者、神足知过去法;二者、神足知未来法;三者、神足知现在法。若善男子、善女人具此三法者,便能具足得至道场。云何神足知过去法?于是九地善男子、善女人,知过去法如虚空想,分别过去众生,有欲怒痴染污心者、无欲怒痴不染污心者,一一分别而无所著,是谓神足知过去法。云何神足知未来法?于是九地善男子、善女人,知未来受形众生,有欲怒痴染污心者、无欲怒痴不染污心者,一一分别而无所著,是谓神足知未来法。复次,九地善男子、善女人、知现在一切众生、有欲怒痴染污心者、无欲怒痴不染污心者,一一分别而无所著,是谓神足知现在法。是谓九地成就三法进趣道场。 “复次,九地善男子、善女人复有三法得至道场。云何为三?一者、身净;二者、口净;三者、意净。具此三法得至道场。云何身净?身已越过无量德行,本行已灭更不造身行,身身通达无所挂碍,是谓九地菩萨身净。云何口净?出无量教。未曾亏损甚深妙藏,是谓口净。云何意净?除去染着不受尘垢,是谓意净。” 尔时,月光照菩萨便说斯偈: “身净无瑕秽, 内外无所染, 德高无等侣, 永灭欲怒名。 口净演诸教, 不漏诸过失, 乃至取灭度, 口教无有穷。 意净除贪着, 慈愍无增减, 受生无量中, 觉寤不寤者。 九地过法界, 非有亦不无, 此等善男子, 已入如来境。 我本无量世, 勤学追师侣, 由未履此行, 况余坠落者? 守行无所著, 积一得作佛, 行过出三界, 人中师子吼。 “是谓九地善男子、善女人成就三法。”◎ 菩萨璎珞经卷第五 大正藏第 16 册 No. 0656 菩萨璎珞经 菩萨璎珞经卷第六(一名现在报) 姚秦凉州沙门竺佛念译 ◎无量迳品第十八 佛告善男子、善女人:“奉持修习三禅行者,便获具足诸善功德,游诸佛国供养承事诸佛世尊。” 尔时,世尊在大众中便说斯偈: “过去恒沙佛, 皆由三禅法, 无相不愿法, 乃应圣律行。 三禅根本法, 自致得泥洹, 正使无量诵, 未能尽其法。 若使一士夫, 住寿无量劫, 于中欲宣说, 不尽三禅本。 自观过去识, 非意所能宣。 未来识亦然, 非有非无识, 无形不可见, 然种生死病, 思惟九地法, 后乃得觉𡩺。 梵行清净法, 拥护如来教, 欲一一分别, 未畅如来身。 三世无等尊, 破有诸欲网, 牵连诸缚着, 永尽而无余。 观世诸有变, 生生不常停, 况欲知识本, 现身六窠窟。 本我不造有, 染有乃生垢, 皆由三禅法, 乃坐道树下。 若有族姓子, 施心欲量计, 分别如来身, 来悉如毫毛。 过去诸法界, 一一不思议, 斯由此三禅, 乃得称名号。 若欲计识本, 分别非有法, 所趣无数变, 乃应三禅行。 我生既自安, 亦能安众人, 然人思想多, 我导引使知。 我从本等定, 行观觉三禅, 非有地识想, 超越过去行。 生本从我人, 流转趣五道, 能尽一生垢, 乃谓应三禅。 究竟有三法, 审鉴本染要, 二为现在慧, 道观是谓三。 能尽此义趣, 三禅无量行, 此亦不可思, 究尽三法行。 又知恩爱本, 渐渐转入定, 既自从师受, 后乃成道觉。 或现三千世, 如人掌观珠, 一一入净观, 洗浴诸尘劳。 若人图度定, 欲以斗斛量, 虽可建此心, 岂当有此理? 心念无边涯, 生生无有息, 如水趣于海, 不见有增减。 况人欲得量, 心之本根原, 欲寻心所念, 岂当有此理? 圣人所以降, 示现出于世, 故欲量度空, 令知斛斗量。 分别念生生, 前后及中间, 一一悉能知, 断种生死本。 人心非一类, 造行若干种, 自坠堕本际, 遂自陷于渊。 过去诸恒沙, 诸法悉同等, 皆由三禅行, 得成无上道。 将来诸如来, 亦当执此行, 安处诸众生, 俱同成道觉。 如我今成佛, 王此诸世界, 亦由三世慧, 得成无上道。” 尔时,世尊说此偈已,便告善男子、善女人:“过去无数恒沙劫中有佛出现,名曰见无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、明行成为、善逝、世间解、无上士、道法御、天人师,号佛、世尊,亦于此处成佛。时有国王名曰吉满,于此治化,人民炽盛、五谷丰熟,七宝成就。所谓七宝者:珠宝、轮宝、玉女宝、马宝、象宝、典藏宝、典兵宝。复有千子,多伎勇捍六艺备具。尔时,吉满大王年既衰末,欲舍王位,从彼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净修梵行,即授王位与第一太子,便诣见无佛所,求修梵行,追寻彼佛十二年中修此三禅,时犹未解一句之义。复从彼佛去世已来,中间二十大劫无佛,后有佛出,复诣彼佛修于梵行,如是经历十二亿那术诸佛,一一诸佛所净修梵行。复从彼来供养无数诸佛,久久后乃遇光明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从彼受三禅慧,至今方乃得之。” 佛告诸来会者:“尔时,吉满国王者岂异人乎?莫造斯观。何以故?尔时吉满国王,今我释迦文佛、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是。从彼已来,今乃获此三禅本行,自致成佛坐于道场。” 尔时,世尊复说颂曰: “念我积功德, 经历无数佛, 遭遇诸尘劳, 未能自拔济。 其间复供养, 恒沙无数佛, 妻子国财施, 未获此三法。 后遇光明尊, 始得此尊慧, 其间修净行, 始寤三禅法。 澹然无忧畏, 无生无染污, 众相自严饰, 故号人中尊。 由我平等慧, 不起众想着, 化此天世人, 典领三界尊。” 尔时,世尊说此偈已,时座上百千亿众生皆发无上正真道意。复有诸天、世人随所念道各自成就。 尔时,有菩萨名曰净,白佛言:“夫转轮圣王典四天下,便能具足七宝,然后乃名为转轮圣王。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有七法度无极,然后乃名为至真、等正觉。今问如来!七法为有形?为无形?” 佛言:“止止!族姓子!吾今解汝机辩。如族姓子所问,如来七法则无有形。何以故?此法甚深不可穷尽,但为众生故现有穷尽,然此七法无有穷尽。” 尔时,净菩萨白佛言:“转轮七宝复有形耶?无有形耶?” 佛言:“亦有形有情,亦有形亦无情。云何有形有情?玉女宝、象宝、马宝、典藏宝、典兵宝,是为有形有情。云何有形无情?轮宝、珠宝,是为有形无情。” 尔时,净菩萨白佛言:“世尊!如转轮圣王在天之坐,意有所念寻念即至,尔时有形有情王念便至,为有情而至?无情而至?” 佛言:“此虽有情王念便至,非彼知王意至。” 净菩萨白佛言:“彼虽有情,何异轮宝、珠宝乎?” 佛言:“云何?族姓子!轮宝、珠宝亦由念至,然此二者,有音响言教不乎?” 净菩萨言:“无有言教。” 佛言:“如是,族姓子!虽有情以念故则至,不取言教。” 净菩萨复白佛言:“云何?世尊!若转轮圣王心念便至,欲使轮宝、珠宝有言教者得不乎?” 佛言:“得。何以故?转轮王威力使然,便有言教。” 净菩萨言:“转轮圣王非通非感,云何使无情而有言教?” 佛言:“转轮圣王得世俗通,能使世物如念所应,但未能使有情之物令至无情。” 净菩萨复言:“云何使有情之物令至无情?” 佛言:“族姓子!今当为汝一一分别,有情之物令至无情,无情之物令至有情。善思念之,今当为汝说。如转轮圣王观彼有形有情众生,爱而乐者未能舍离,欲使永存终无变易。自念己身受王圣位,但睹其福不睹磨灭,是谓无形之物欲使有情。如善男子、善女人已成道迹,恒自思惟:‘我今舍故不复爱乐,欲灭此形无染于识。’是谓有形而灭于情。” 佛言:“族姓子!如四法界,一法界增、诸界有损,诸界悉增、一界有损,此由有情而增,不由无情而增。” 净菩萨复白佛言:“如世尊言,我今当说有情至无情,无情至有情;今如来但说有情至无情,不闻如来说无情至有情。” 佛言:“善哉,善哉!族姓子!今发汝问者皆佛威神。我今反问汝,当一一报我。云何?族姓子!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初在学地成就学法七无漏观,是时复有凡夫过去当来现在心不乎?” 答曰:“无也。世尊!” 佛言:“如是如是。族姓子!是谓无情于有情。” 佛复问净菩萨:“云何?族姓子!如今无学修九清净道,尔时复有七无漏观不乎?” 答曰:“无也。世尊!” 佛复言:“族姓子!不退转菩萨得虚空观修十六圣行,尔时无学修九清净道不乎?” 答曰:“不也。世尊!” 佛言:“如是如是。族姓子!是谓无情于有情。” 佛复问:“云何?族姓子!如今八住菩萨得佛形相、获三十二圣谛,尔时复有九清净道不乎?” 答曰:“无也。世尊!” 佛言:“如是如是。族姓子!是谓无情于有情。” 佛复问净菩萨曰:“云何?族姓子!九地菩萨,尔时复有三十二圣谛不乎?” 答曰:“无也。世尊!” 佛言:“如是如是。族姓子!是谓无情于有情。” 佛复问净菩萨曰:“云何?族姓子!如今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最后降伏十四诸尘垢,尔时复有三禅行不乎?” 答曰:“无也。世尊!” 佛言:“如是如是。族姓子!是谓无情于有情。” 佛复告净菩萨:“今已为汝说有情于无情、无情于有情,便能具足如来道教,上菩萨位进趣道场,犹如月光众星中明,普曜一切莫不蒙照。菩萨摩诃萨具此有情于无情、无情于有情者,便能具足如来圣行,身黄金色众德巍巍,犹紫磨金山,众智自在。” 尔时,净菩萨白佛言:“世尊!今日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有情于无情耶?无情于有情耶?” 尔时,世尊闻净菩萨问此义已,便放身支节光明,普照无量诸佛刹土,尽令金色。还摄光明,便告净菩萨曰:“善哉,善哉!族姓子!今以无相之法而问如来此义。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已过九地故,有情于无情至成得佛乃至道场,是谓无情于有情。何以故?皆由众生有想着故。” 尔时,净菩萨复白佛言:“如世尊所说,以众生故无情于有情,如来今日未离耶?” 佛言:“已离,虽处亦不染。” 又问:“云何?世尊!如来别情乃使无情于有情,唯有无情于有情耶?” 佛言:“族姓子!如来无复别情,更有无情于有情;但以第一义故,无情于有情。” 净菩萨复问:“云何于无情?云何于有情?” 佛言:“族姓子!我无辟支佛阿罗汉心,然有慈悲喜护,是谓无情于有情。” 净菩萨言:“如来今日无情于有情,颇有无情于无情乎?” 佛言:“有。” 净菩萨问曰:“何者是?” 佛言:“我今心灭托在无为,是谓无情于无情。” 净菩萨问曰:“无为亦有情,无情亦有情,名假号耶?云何?世尊言我今心灭托在无为?” 佛言:“族姓子!如是如是。如汝所言,一切诸法皆悉假号,是亦有情于无情,无情于有情。” 净菩萨复白佛言:“如世尊所说,诸法乱、诸法不定、诸法无常。云何于假号法中,复说无情于有情,有情于无情?” 佛言:“云何?族姓子!我今当以第一义问汝,汝当以一一报我。汝今有情耶?无情耶?” 答曰:“有情。” 佛言:“汝情何所立?” 答曰:“立于无情。” 佛言:“汝今有情,云何立于无情?” 答曰:“舍有趣无,故立于无情。” 佛言:“无情既无,为何所立?” 答曰:“立无所立。” 佛言:“汝今用何等法立无所立?” 答曰:“我今不见有情、不见无情,故立无所立。” 佛言:“族姓子!汝言一切诸法假号。云何于假号法中,说有情于无情,说无情于有情?若当尔者,诸法乱、诸法不定、诸法无常;汝今复说,亦不有情亦不无情,故立无所立。” 尔时,净菩萨默然不报。佛言:“族姓子!汝观何等义默然不报?” 净菩萨言:“我观第一义中无言无说,故默然耳。” 佛言:“如是如是。族姓子!一切诸法皆悉假号,于假号法中非真非有,以染污心故众生不达,各自称说此是泥洹、此是生死;以第一义清净观者,亦无泥洹亦无生死。” 尔时,世尊便说斯偈: “一切诸法界, 本无无所有, 生死不达观, 谓为法自尔。 经历三世俗, 进求菩萨道, 退转如恒沙, 岂有达本无? 十力哀现世, 愍念群品等, 为演假号法, 令知至道明。 解脱无等侣, 速疾演法音, 无量众生类, 充以法甘露。 大道无形像, 非有情无情, 但生染污心, 不获三禅本。 若欲修习本, 清净七无漏, 宣畅九净地, 是谓趣道门。 初欲趣道场, 系着十四心, 得佛乃当灭, 然后成道果。 十六诸圣谛, 菩萨诸法印, 授莂甘露慧, 因号为如来。 三十二法本, 菩萨神通慧, 消灭三世患, 渐至于泥洹。 夫欲求佛道, 庄严佛刹土, 声遍十方世, 修禅乃得获。 无漏三禅行, 诸佛深奥藏, 为众生立誓, 为说无死法。 行尽不造行, 果亦无果报, 道从平等慧, 心一无邪念。 四信如来宝, 六种为世尘, 七觉清净鬘, 八道具乃成。 世俗五通道, 如鸟逝虚空, 系命在地大, 不免生死难。 六通大乘道, 游戏虚空渊, 至竟不退转, 斯安非有余。 慧观达清净, 悉照闇冥中, 无著亦不染, 故号为天尊。 道生不自生, 因缘乃有道, 法法不自知, 虚寂何为道? 人本处生死, 流浪不自觉, 精进不懈怠, 渐渐应圣律。 心珠素自明, 不假外光明, 日月有五翳, 何能有所照? 佛本行清净, 心慧无瑕尘, 自济复济彼, 所至无挂碍。 能断诸悕望, 蠲除诸缚着, 照以诸法光, 莫知愚冥闇。 泥洹性清净, 不见有往还, 深微不可睹, 澹然不变易。 入禅一定意, 感动诸十方, 神足道力强, 八等不亏损。 所以发弘誓, 雨泪愍众生, 咸念代受苦, 此为实奇特。 人不计无常, 贪着三界荣, 如风吹落叶, 流转随所趣。 虚空无边际, 道行亦无边, 空报以音响, 虚寂无根本。 人本出母胎, 随行染五趣, 善恶追人形, 如影随其身。 若能灭五阴, 神识还归空, 不复生老死, 是处实快乐。 若知诸佛藏, 深奥不可睹, 越界超三世, 顾眄生死岸。 本我为愚惑, 入此然炽镬, 今得离此灾, 游戏清净渊。 我今虽免苦, 自离彼不离, 独善非弘誓, 何必取灭度? 复来还现生, 权化处尘劳, 旷济无有涯, 不厌劫数期。 日度如恒沙, 如己无等侣, 不计如毫厘, 宣畅自功勋, 不念度者近, 未度者为远, 心识澹然一, 至竟无挂碍。 色相是身具, 容好无双比, 诸根遂纯熟, 乃至为大喜。 利根具足行, 觉寤犹复渐, 会值愚痴者, 此乃甚为难。 菩萨入定意, 不念有无想, 独步无所畏, 德过诸山岳。 行者有五品, 进退中间法, 立志如安明, 心坚不可动。 六度大神慧, 神足通往来, 法界无三念, 故能转法轮。 本积无量善, 自致仁中圣, 道等无三本, 心计内外净。 性行有若干, 行法无有异, 但为世辩者, 分别有差品。 过行有累劫, 未曾起想念, 故游心无疆, 虚空无有滞。 地为至诚本, 能忍秽不秽, 慧心所含容, 不见度不度。 圣人行甚奇, 能忍此众苦, 亿劫行功德, 乃成一法本。 三定空无相, 无愿行诸法, 众智十力慧, 超越无生处。 本修音响慧, 八声甚净妙, 分别五阴行, 蠲除思想贪。 沉湮生死本, 不求出要路, 三本不舍本, 乃出于道要。 自识宿命通, 法身不思议, 坏有成无等, 是力不可沮。 虚空无量界, 非一非二三, 随行本誓愿, 净修众妙道。 生死滓浊法, 愚士所贪乐, 慧观无染着, 永除愚惑法。 菩萨乐寂静, 思惟无量法, 现在不生灭, 非有非不有。 自识宿命智, 观本生死根, 如人临江海, 尔乃战栗惧。 弘誓度无极, 平正道地行, 坐卧入深藏, 常离秽污行。 地水火风空, 神识猗着住, 欲求禅窟处, 不知神识趣。 人亦信复然, 因缘共合会, 识离四大空, 不知各所趣。 法海无有涯, 受入内外尘, 本性自清净, 不识别污染。 大道本无法, 观法内外净, 不念去来今, 世智无等双。 晓众一切音, 有量无量法, 劫数磨灭法, 岂有常存者? 能断众生厄, 永离四魔地, 贪嫉本无性, 尔乃应净观。 本坐树王下, 初夜中亦然, 一心一意止, 定意无复乱。 七日体不倾, 咸察三世法, 灭一无复一, 从是乃觉寤。 今既得成佛, 愍念未度者, 兴转无上法, 在于鹿野苑。 先说四明慧, 苦习尽道慧, 为未觉寤者, 三说乃成就。 一切无量众, 初闻甘露法, 皆得无生心, 无复有生灭。 虽现于此生, 神游无量界, 在在转法轮, 处处现变化。 于此现作佛, 十月处母胎, 圣人无尘垢, 不耽在五欲。 是故精进学, 念离有无识, 体性行自然, 不毁于法界。 过者不可量, 来者亦无尽, 现在复变易, 神识为所在。 识为生死本, 流浪无穷已, 欲至无为岸, 三禅为第一。 愿得无色法, 染以无形服, 于无自娱乐, 不愿处三有。 念我本牢誓, 为本际众生, 故复随俗人, 不阙弘誓心。 菩萨行三本, 互有胜负心, 我今乃自达, 为精进中最。 如来所现变, 无有能思量, 或处岩石间, 寂默无言说。 分别内六尘, 无我无人想, 外法亦当尔, 常想非常想。 吾从初发意, 立行不为己, 今虽得先寤, 岂不为余者? 所以力勤学, 恐负本所愿, 故度未度者, 是谓如来誓。 佛本初发愿, 不念劫数难, 虽处于尘欲, 此苦亦不久。 正法本无一, 差品有三号, 道如日月照, 无有高下心。 一智及一慧, 本从一愿成, 我今不舍一, 故号第一尊。 二观从一法, 从念过三苦, 本无苦境界, 法身自分别。 菩萨执权慧, 教人无法想, 真人意常净, 不念起无起。 恒以大慈心, 不念众生阙, 由是自璎珞, 法义具足慧。 道本自无我, 此出众生口, 不可为众生, 说本自无我。 今当说有行, 渐令见道迹, 令知无常想, 久当自觉寤。 在世修圣行, 终不失义本, 不以文字故, 显现于世人。 从诸佛受教, 游戏诸定意, 人中神龙步, 获四无所畏。 如来别有谛, 一一不思议, 无猗无所染, 故号人中尊。 凡人学世典, 齐可至无想, 不如一句义, 不与生死处。” 尔时,世尊说此偈已:“云何?族姓子!审解此义有情无情不乎?” 答曰:“如是。世尊!实无等伦。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讽诵受持有情于无情、无情于有情义者,便能具足一切诸法。何以故?诸佛世尊一切贤圣皆由此义而得成佛。自今已后,我等善男子、善女人,皆当拥护是善男子、善女人,受持讽诵有情于无情、无情于有情者。何以故?如我所观如来所说,过去当来今现在佛,皆由此义而得成就,我等亦当逮此法义。” 尔时,有菩萨名曰无观,即从座起,偏露右臂叉手长跪,白佛言:“世尊!我等八人于此贤劫中,当拥护是善男子、善女人受持讽诵是句义者,便当获十功德福。云何为十?一者、得无形相法;二者、深入法藏;三者辩才第一;四者、得无量法;五者、获捷疾智;六者、不舍弘誓心;七者、定意自在;八者、逆知众生念;九者、立无生心;十者、行本自然。若善男子、善女人受持讽诵此句义者,便当获十功德。若使三千大千刹土满中善男子、善女人,皆令成就得菩萨道,故不如是善男子、善女人受持讽诵此一句义。何以故?诸善功德皆由是生。” 尔时,世尊告净菩萨:“云何?族姓子!令三千大千刹土众生尽为释提桓因,其功德福宁为多不?” 净菩萨白言:“甚多甚多。世尊!” 佛言:“故不如立信善男子、善女人修三禅本,其功德福甚多甚多。” 佛言:“云何?族姓子!若三千大千刹土众生尽为梵天,一一梵天神德无量,其功德福宁为多不?” 净菩萨白佛言:“甚多甚多。世尊!” 佛言:“故不如一地菩萨摩诃萨修三禅行,其功德福不可称量,不可以譬喻为比。” 佛复告净菩萨曰:“云何?族姓子!若善男子、善女人已在一地得菩萨号,遍满三千大千世界,其功德福宁为多不?” 净菩萨白佛言:“甚多甚多。世尊!” 佛言:“故不如二地菩萨摩诃萨修三禅行,其功德福不可称量。何以故?二地三禅行非一地所能及。” 佛复告净菩萨曰:“云何?族姓子!若二地菩萨皆令成就,遍满三千大千世界,其功德福宁为多不?” 净菩萨白佛言:“甚多甚多。世尊!” 佛言:“故不如三地菩萨摩诃萨修三禅行,其功德福不可称量。何以故?三地菩萨非二地所及。” 佛复告净菩萨曰:“云何?族姓子!若三地菩萨摩诃萨具足三禅,遍满三千大千世界,其功德福宁为多不?” 净菩萨白佛言:“甚多甚多。世尊!” 佛言:“故不如四地菩萨摩诃萨修三禅行,其功德福不可称量。何以故?四地三禅非三地三禅所及。” 佛复告净菩萨曰:“云何?族姓子!四地菩萨摩诃萨具足三禅,遍满三千大千世界,其功德福宁为多不?” 净菩萨白佛言:“甚多甚多。世尊!” 佛言:“故不如五地菩萨修三禅行,其功德福不可称量。何以故?五地三禅非四地三禅所及。” 佛复告净菩萨曰:“云何?族姓子!若五地菩萨摩诃萨具足三禅,遍满三千大千世界,其功德福宁为多不?” 净菩萨白佛言:“甚多甚多。世尊!” 佛言:“故不如六地菩萨修三禅行,其功德福不可称量。何以故?六地三禅非五地三禅所及。” 佛复告净菩萨曰:“云何?族姓子!六地菩萨具足三禅,遍满三千大千世界,其功德福宁为多不?” 净菩萨白佛言:“甚多甚多。世尊!” 佛言:“故不如七地菩萨修三禅行,其功德福不可称量。何以故?七地三禅非六地三禅所及。” 佛复告净菩萨曰:“云何?族姓子!若七地菩萨具足三禅,遍满三千大千世界,其功德福宁为多不?” 净菩萨白佛言:“甚多甚多。世尊!” 佛言:“故不如八地菩萨修三禅行,其功德福不可称量。何以故?八地三禅非七地三禅所及。” 佛复告净菩萨曰:“云何?族姓子!九地菩萨具足三禅,遍满三千大千世界,其功德福宁为多不?” 净菩萨白佛言:“甚多甚多。世尊!” 佛言:“故不如十地菩萨摩诃萨修三禅行,其功德福不可称量。何以故?十地三禅非九地三禅所及。” 佛复告净菩萨曰:“云何?族姓子!十地菩萨具足三禅,遍满三千大千世界,其功德福宁为多不?” 净菩萨白佛言:“甚多甚多。世尊!” 佛言:“故不如一生补处菩萨摩诃萨。何以故?一生补处三禅非十住三禅所及。” 佛复告净菩萨曰:“云何?族姓子!一生补处菩萨修三禅行,遍满三千大千世界。云何?族姓子!其功德福宁为多不?” 净菩萨白佛言:“甚多甚多。世尊!” 佛言:“故不如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须臾之间念三禅得其功德,其功德福不可称量。一切诸佛世尊由是三禅,而得具足一切诸法。” 尔时,世尊便说斯偈: “三禅诸佛母, 出生一切法, 拔济众生苦, 得为人中尊。 十地菩萨种, 所获禅不同, 本慧无若干, 息心为第一。 现在十六法, 于中自娱乐, 不猗三毒本, 乃应十句义。 超越无量界, 不失本观行, 度脱诸众生, 是谓三禅行。 诸法如梦幻, 非有非不有, 尽化一切类, 是谓三禅行。 虽未在十地, 能施作佛事, 能现种种变, 是谓三禅行。 无等十二轮, 畅演本无行, 受入诸根本, 是谓三禅行。 生死无有量, 不滞三有道, 识神自然转, 是谓三禅行。 人既知非常, 不着世荣宠, 真人断彼此, 是谓三禅行。 有情非有情, 无情亦复然, 道行过三界, 是谓三禅行。 生死本无兆, 因缘有诸法, 彼彼不相知, 是谓三禅行。 慈愍普育养, 不着身想本, 法性无高下, 是谓三禅行。 菩萨根本行, 惟空无相愿, 得趣泥洹门, 是谓三禅行。 道从四等心, 弘誓不可动, 十慧超众道, 是谓三禅行。 具檀度无极, 拯济下劣人, 随所充其念, 是谓三禅行。 守戒无所犯, 如护吉祥瓶, 念念不杂想, 是谓三禅行。 忍辱行之本, 受对心不变, 无想如虚空, 是谓三禅行。 无数劫精进, 终不怀懈怠, 教训众生类, 是谓三禅行。 正受三禅行, 一意念不变, 感动十方界, 是谓三禅行。 智慧大海渊, 平等无有二, 蠲除诸妄想, 是谓三禅行。 善权无方法, 变现无有量, 不计有贵贱, 是谓三禅行。” 尔时,世尊说此偈已,百千亿众生皆发无上心,得三禅行。◎ ◎菩萨璎珞经随行品第十九 尔时,天、龙、鬼神、阿须伦、迦留罗、旃陀罗、摩休勒、人与非人,及诸菩萨摩诃萨,比丘、比丘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,各自生念:“我等欲观如来神智变化无量,游诸世界还复故处无觉知者。” 时有梵天名曰尊复尊,从他方佛刹来,行过三禅无所复畏,即从座起,偏露右臂,叉手长跪,而作颂曰: “天尊三达智, 悉观三世本, 断惑去狐疑, 为现神智道。 如尔性自然, 行过超三有, 菩萨璎珞慧, 为总何等行? 道树诸法本, 无生心第一, 自寤无师受, 为随何行得? 超越下劣地, 上慕菩萨道, 宣畅四要法, 梵行清净本。 天世众生类, 念念各不同, 灭想令不起, 何由而得成? 法界本自空, 受慧有若干, 一行得作佛, 复由何等办? 生死十二海, 流转尚不停, 佛慧无边际, 寻究而度之。 道本从一相, 断灭无所生, 观外身尘劳, 内法亦复然。 来处去此远, 愿乐欲闻法, 唯尊一一演, 永令无尘湮。” 尔时,世尊告尊复尊曰:“善哉,善哉!族姓子!能于如来前而问斯义,今当以偈一一分别。 “本从无数世, 亲近善知识, 不见本末空, 是谓随行得。 思惟无量法, 分别本末空, 道果不染污, 是谓随行得。 所念不处邪, 不离正法本, 一相本自寂, 是谓随行得。 十力王三千, 永度彼此岸, 修行本无法, 消灭五阴苦, 慧明所照处, 上彻空无际, 善化随本教, 是谓随行得。 空性澹然安, 无愿相亦然, 三定等有伴, 是谓随行得。 当其入定时, 诸法无所有, 舍身染一身, 是谓随行得。 诸佛法不异, 分别随其人, 过去已灭行, 岂复有根兆? 人智所修习, 守信为权法, 自灭吾我想, 是谓随行得。 从久远以来, 众生染著有, 有竟不自知, 岂识无想法? 但为大圣人, 分别随其类, 导引以正要, 是谓随行得。 劫数亦不难, 令可如弹指, 难寤痴惑人, 就善乃为难, 一身复一身, 经历亿万垓, 愍以无念想, 不度终不舍, 行本由自然, 利钝各有品, 今蒙大光明, 是谓随行得。 本我自造行, 今复受其报, 行尽无三界, 独立无所猗, 人想众常想, 非是圣律教, 能舍彼此想, 是谓随行得。 计身本自无, 况有识神念? 愚惑众生类, 初不能舍离, 道忍有五行, 初念中亦然, 思惟不净观, 是谓随行得。 身净无瑕垢, 终不造邪业, 所以口真诚, 由本无欺故, 道润所及处, 辄得有所济, 由前有粗涩, 岂怨润不及? 弘誓恒平等, 不念粗以细, 行等无彼此, 是谓随行得。 人知超其难, 自守无他念, 自济复济彼, 是谓随行得。 如人视五色, 自起其识想, 痛阴由是滋, 不离大灾患。 识法不可见, 缘生若干念, 一生复一灭, 欲免甚为难。 道慧有五相, 分别成败法, 行尽无窠窟, 时识竟所在。 一形受一形, 身身不磨灭, 夫欲伐其树, 欲尽勿舍根。 识根为蔓莚, 所至无有碍, 力士诸仙道, 谁能寻其本? 唯有三界尊, 能摄使不逸, 烧以智慧火, 莫知闇冥处。 无明众行灾, 抑遏善根本。 洗以八解水, 除垢无尘堙。 生死往来苦, 今世就后世, 咄嗟此苦恼! 非圣孰能济? 诸天受福堂, 四梵亦复然, 行由清净果, 德为人中上。 思惟古昔来, 本无三恶趣, 本造今自受, 何为复有疑? 若使诸世尊, 不显曜道教, 便于如来所, 可讥说其过。 吾亦愍念汝, 受生不达本, 如此众生类, 不受圣训教。 过佛无有量, 汝由不睹闻, 将来恒沙佛, 岂从得蒙济? 人心霍然寤, 不待劫数期, 一闻便成佛, 不历诸法界。 但念群品党, 不殷勤于道, 所以自坠落, 永处五道渊。 如鸟飞虚空, 凭翅乃得逝, 人无止观定, 何由获空慧? 生死无限齐, 道力过百行, 染以无形服, 自致道果成。 五阴本无形, 为作形色相, 德过诸释梵, 为说无相法。 行人观外色, 内识往分别, 彼色非我造, 我心自往染。 色本非我本, 色性竟有无, 计我识亦尔, 本从何所生? 尔乃自觉悟, 外色自空寂, 内识亦复尔, 澹然本无生。 人念非常空, 自观身本法, 尔乃得至彼, 永处无为岸。 本受五阴身, 欲脱未能离, 受胎是大患, 未离有何益? 五分法身具, 戒定慧解成, 熏以道德香, 蠲除世臭秽。 人解修明慧, 亿劫不懈怠, 众德自然具, 故号无等伦。 戾意随习俗, 处尊不为憍, 随行从高下, 令立永处安。 或入三涂苦, 为现权慧智, 外如代受苦, 内心无所染。 吾昔无数世, 修行菩萨道, 以获尽信忍, 行过二住地。 尔时诸佛集, 普从十方来, 为一下劣故, 欲令免无救。 诸佛各伸手, 障令不至罪, 罪力难可蔽, 攘手牵入狱。 诸佛寻其后, 复到地狱中, 欲救彼罪人, 令离众苦恼。 如来神智力, 身放大光明, 普曜地狱中, 晃若同一色。 罪人见光明, 无复身痛想, 皆悉蒙光明, 得离地狱难。 唯彼一众生, 诸佛不能救, 五逆不慎行, 乃致是苦恼。 吾从是以来, 进行不懈怠, 不以生死苦, 中有变悔心。 今既得成佛, 号字释迦文, 坏败五阴身, 众德普备具。 受罪无终竟, 不识善根原, 行尽超众德, 乃应虚空性。 恐今亦当有, 受罪无救者, 非神力所能, 制住令不往。 空性虽清净, 行满乃得具, 神足五通法, 未能离此恼。 五阴各有性, 所造非一品, 忍智度无极, 行具乃得成。 道生诸法本, 滋长无有法, 立志如安明, 终不可沮坏。 譬如有士夫, 为空施畔齐, 此由冀可得, 欲免罪甚难。 七宝诸宫室, 象马国财宝, 斯尽如幻化, 暂有不常停。 转轮圣王位, 统领四天下, 是亦磨灭法, 无常不久存。 如彼修行人, 分别色根原, 解知本自尔, 是谓成色阴。 身痛有百八, 内外中间法, 知痛所出生, 是应痛阴法, 想如野马游, 坏有无所有, 抑制想不生, 是谓应想阴。 三行成三法, 灭三乃应三, 拔断三毒根, 不染三世有。 五法已成具, 不受识无识, 无内外六尘, 是谓为识阴。 执四方便道, 乘四无畏慧, 超四道果证, 故应四聚要。 生死海无疆, 旷大无边涯, 乘六神足道, 乃得游其渊。 愍念愚惑种, 忨习不舍离, 形如芭蕉树, 有皮里无实。 我今树王下, 璎珞诸道品, 功勋超百亿, 世雄尊第一。 今日无等伦, 现生于五浊, 不为尘垢染, 如莲华无著。 当守护其心, 不为尘劳惑, 内以八正觉, 璎珞身心法, 外以诸相好, 庄严诸国土, 明慧修二观, 相好自严饰。 本从四大成, 成败无所有, 前念非后念, 新新成尘劳。 施心于一切, 高下无所逆, 内具度无极, 无猗无所处。 守戒常一心, 观彼无所犯, 拥护众道德, 不阙戒性行。 三地有十法, 无形不可见, 权诈入生死, 示现世径路。 生世众苦患, 忧畏无数变, 圣人能往来, 不以此为危。 大道本无形, 非有无生慧, 相相度无极, 而自璎珞身。 眼视上下眴, 远睹无有疆, 修净度无极, 获此无碍报。 脚跟细平正, 修治大圣座, 今获无垢报, 具道度无极。 𨄔如布重金, 亦不受尘水, 举足如旋风, 机关无触碍。 心华不着尘, 内悦色外发, 皆由忍辱报, 故号度无极。 执心如金刚, 演布道地法, 知过无量世, 具足无碍度。 口演八种音, 悉布诸言教, 至诚不染有, 是谓不欺度。 道由三观想, 能逮平等慧, 心不着是非, 应于无生度。 初发弘誓心, 不为少许人, 自然成道觉, 是名具空度。 神足游佛土, 身心无限碍, 一意无移易, 神足度无极。 本由色堕有, 知色非有常, 今受此色身, 众好度无极。 痛法有内外, 非苦非有乐, 蠲除内外法, 无行度无极。 五根有五法, 要由十八持, 分别除去五, 无报度无极。 守护身口意, 摄令无放逸, 净响普照曜, 八道度无极。 不猗三觉观, 亦无生起灭, 息意不复生, 无言度无极。 清净如莲华, 博闻无所染, 常训化众生, 净教度无极。 平等无二想, 不怀偏局心, 如日照虚空, 慧观度无极。 仁智不可量, 无生不可见, 施心无量慧, 道智度无极。 观三千世界, 起灭无所有, 善觉寤一切, 无想度无极。 知生本无主, 因缘生诸法, 成就有无道, 平等度无极。 总持无碍道, 解脱成就慧, 分别无我想, 空净度无极。 生死有五难, 染着世俗尘, 游空无量境, 权智度无极。 已脱生死缚, 游戏解脱中, 清净无乱想, 果报度无极。 在世现苦行, 执心如金刚, 已超三有道, 自然度无极。 或在虚空界, 念法无乱想, 如空有所容, 无形度无极。 快哉无生道, 永断诸尘劳, 不见有往来, 无行度无极。 神足有四事, 恒游十方刹, 身心俱虚寂, 明慧度无极。 本从平等心, 一意无所染, 心超无量界, 微妙度无极。 观了生世苦, 一相无所起, 道心不可转, 金刚度无极。 无学修梵行, 超越九次第, 行尽不炽然, 璎珞度无极。 道从三慧观, 分别定意行, 自息心不起, 无量度无极。 济拔四恶道, 越次不受证, 自然灭无明, 等分度无极。 道教实微妙, 精进不可逾, 平等无二法, 众行度无极。 生世众苦难, 常习无上道, 不见有无迹, 众想度无极。 生死多限碍, 不睹智慧光, 道力以宣畅, 积行度无极。 成就九禅法, 不染世俗智, 一一分别想, 戒训度无极。 所以显现法, 愍念一切人, 不见度无度, 寂意度无极。 游至无量界, 承事诸贤圣, 受教不忽忘, 总持度无极。 复能现变化, 感动诸佛刹, 亦不自贡高, 灭意度无极。 追念过去世, 普修菩萨道, 不着内诸漏, 观行度无极。 修治诸佛土, 清净无瑕垢, 度脱无量人, 法界度无极。 众生根无量, 身体极清净, 内外不染有, 了法度无极。 知生不足贪, 权现无有方, 不生众想念, 无等度无极。 身法若干种, 亦不生尘垢, 庄严身体相, 功德度无极。 从无央数劫, 积累修法本, 积累不为己, 神通度无极。 六情不著有, 分别无量慧, 得过虚空际, 一心度无极。 生在人中难, 受身无有量, 眼不着外色, 无念度无极。 执意无贪着, 生生亦不息, 自灭内众行, 空观度无极。 无畏无所著, 不见内外法, 道意无若干, 神智度无极。 佛身本自净, 不为尘垢染, 智达过百劫, 无心度无极。 前心非今心, 生生而不绝, 一意无所起, 大智度无极。 亿百千众生, 度亦不见度, 心念无非邪, 娱乐度无极。 行尽受苦证, 达知三世本, 不有小乘意, 本末度无极。 于苦不念苦, 了知四非常, 尽生更无身, 圣谛度无极。 本从无量佛, 受决当作佛, 亦不自欢庆, 等施度无极。 心本不思议, 德超无有量, 分别有无观, 静寂度无极。 五道众苦原, 不生清白法, 八等过道行, 现身度无极。 人体本无法, 不见法界相, 上智过百行, 无畏度无极。 一心一念顷, 受证无有难, 永离诸漏法, 大圣度无极。 本末永自离, 亦不见吾我, 神力如虚空, 知足度无极。 自摄持威仪, 不着诸相好, 自守无所犯, 亲近度无极。 吾从无数世, 供养诸世尊, 不毁诸法界, 无愿度无极。 亦不有悕望, 侥幸于诸法, 非有无所生, 积行度无极。 不念彼此岸, 超越生死海, 究尽一切根, 无尽度无极。 十六不思议, 亦名十六慧, 从苦至无法, 无著度无极。 生死无有底, 或出或隐没, 尽能观了知, 性空度无极。 身法三十二, 污染不净行, 一一能分别, 无著度无极。 眼识有内外, 不受外身入, 无畏无所动, 慈心度无极。 如我坐佛树, 庄严金刚座, 降魔无所畏, 大慈度无极。 愍念众生类, 度人不见度, 旷济无有疆, 自离度无极。 过去不复生, 不染当来尘, 慧心无内外, 无疑度无极。 内外阴持入, 不生诸尘垢, 守一不放逸, 神足度无极。 眼不着外色, 舌亦复知味, 除去贪着想, 无形度无极。 分别菩萨心, 净观无所著, 道从平等慧, 威仪度无极。 自识宿命智, 知本所从来, 不复兴想念, 现生度无极。 智者在世化, 尽苦无有余, 拔断生死本, 苦行度无极。 愍过慈母育, 慧普无高下, 内不自见身, 无贪度无极。 德游无量境, 无有觉知者, 亦不自称叹, 法身度无极。 复从诸佛受, 空慧无量法, 自然尽苦际, 不起度无极。 道从平等慧, 不染三有想, 从是获神足, 无我度无极。 凡夫缚着四, 不离三界患, 尽生更不造, 通慧度无极。 从无央数劫, 定意不错乱, 意亦无移易, 本际度无极。 神智无边涯, 永除贪著有, 逮得不起忍, 寂灭度无极。 道慧观七品, 法界无参差, 一相不可见, 无形度无极。 泥洹无生灭, 行迹无所有, 能离彼此中, 随行度无极。 无明众行本, 流转十二海, 不为识所染, 无著度无极。 如尔四圣谛, 出生诸道果, 灭意由四禅, 定意度无极。 如来八解脱, 无苦亦无乐, 能灭现在结, 无患度无极。 不猗着三界, 造立于尘劳, 修习神通慧, 快乐度无极。 无住无往来, 亦不坏法性, 永灭尘劳畴, 无变度无极。 如色本无色, 色性常自然, 了知三世苦, 灭意度无极。 不受外尘垢, 定意无他想, 生尽更不造, 无受度无极。 现变无央数, 终不自为己, 道慧无三碍, 本际度无极。 入定除三想, 不见我人寿, 执信无驰骋, 众智度无极。 空无相愿法, 三昧圣道观, 寂然灭一意, 怀来度无极。 道生无量法, 从是得到彼, 玄达三世苦, 受乐度无极。 知生为大灾, 穿漏诸法界, 舍一不染着, 众妙度无极。 慈悲四等心, 普润于一切, 化导无尊卑, 大智度无极。 四大因缘形, 体性不可转, 欲达解脱门, 三向度无极。 若劫欲尽烧, 不怀恐惧心, 自然通道力, 无想度无极。 亦不自生念, 分别若干想, 佛慧无有穷, 大海度无极。 功勋过众行, 本业无有量, 无一不见一, 离群度无极。 弘誓具足愿, 观身无形相, 破坏四魔患, 庄严度无极。 无念诸法本, 泥洹寂然净, 诸佛所游处, 深藏度无极。 无相不可见, 从一乃成佛, 去离心本法, 一义度无极。 究尽诸道果, 不有三窠窟, 慧照无边涯, 立本度无极。 生死诸艰难, 无为澹然安, 不生五尘垢, 总持度无极。 遍游无量世, 教化众生类, 经历生死苦, 断苦度无极。 现处母胞胎, 实不染著有, 心净如虚空, 本慧度无极。 不见有受报, 果证诸明慧, 分别四道本, 修荷度无极。 本从无量世, 法界不思议, 平等无二心, 广慧度无极。 佛法甚深妙, 非二乘所及, 超越无量行, 无疑度无极。 先净其眼根, 净修心本行, 慕及菩萨道, 净意度无极。 执意如金刚, 清净无瑕秽, 永离有无界, 道果度无极。 古昔诸世尊, 坐此元吉树, 降伏四魔怨, 忍力度无极。 神识在虚空, 初无恚怒心, 亦不生尘垢, 超越度无极。 神力超无量, 一切诸世界, 亦不着可欲, 无垢度无极。 夫欲究尽空, 内净外亦然, 分别非常想, 因缘度无极。 光明照诸界, 蠲除诸闇昧, 不起若干想, 断垢度无极。 慧观有三法, 永除欲怒痴, 不为色所染, 智行度无极。 设从亿千劫, 意志弘誓心, 不见众生类, 净教度无极。 八等大道行, 内外无我想, 佛界法界净, 无量度无极。 人本修其行, 拔断十二缘, 除贪不著有, 一意度无极。 欲修人道行, 先护身口意, 十善众行本, 应法度无极。 我本不造痴, 根本为所在, 十慧无量智, 本无度无极。 法界不思议, 成就无畏法, 尽生死根本, 重担度无极。 如来慈慧等, 养育无高下, 除去染污心, 无望度无极。 发趣大乘意, 接度诸有碍, 不见生死本, 远离度无极。 弘誓执勤苦, 游戏诸定意, 常怀反复心, 忘报度无极。 众生平等慧, 尽知诸根本, 不怀尘欲心, 权慧度无极。 大道甚为妙, 不为尘欲动, 三空舍本意, 究意度无极。 于此贤劫中, 诸佛兴出世, 拔苦无三碍, 周旋度无极。 身放平等光, 接度无数众, 知生不染生, 善友度无极。 欲成无上道, 亲近善知识, 能尽苦本际, 无尽度无极。 四道无往来, 住寿无数劫, 究尽道根本, 无变度无极。 欲究尽生死, 勿怀退转心, 勇健不可坏, 立志度无极。 行施无所爱, 亦不兴三想, 本末悉自空, 解慧度无极。 道力如虚空, 不计五阴身, 色本非有色, 清净度无极。 无生众慧本, 常想非有真, 不见有教化, 智力度无极。 过去无数劫, 有佛如我号, 修平等法本, 无形度无极。 大辩如来出, 消灭爱欲尘, 教训众生类, 信根度无极。 有佛名无碍, 苦行无量劫, 摄意不放逸, 守戒度无极。 次名弘誓佛, 教化无高下, 意等如虚空, 忍辱度无极。 有佛名大愿, 究尽生死根, 变化无数身, 殷勤度无极。 道本自清净, 不见虚空慧, 无形不可见, 慈悲度无极。 更乐八十六, 菩萨所修行, 无有三毒本, 不起度无极。 贤圣十六心, 悉知无所有, 不坏诸法界, 无身度无极。 一心一念中, 不离禅定观, 复从一意起, 无想度无极。 虚空无边涯, 寂意无染污, 舍一不着一, 定意度无极。 吾本应此行, 寂然无想念, 息意处现在, 无碍度无极。 禅定自灭意, 净观灭三想, 道慧自然净, 除染度无极。 佛境不思议, 众生界亦然, 法性自然寂, 无形度无极。 能度生死难, 不念三界苦, 忍意不起想, 澹泊度无极。 入三世定意, 尽知众生根, 自观内外身, 无愿度无极。 八部鬼神界, 随彼而教化, 为现神足力, 灭迹度无极。 善权教众生, 不离本末空, 分别四无畏, 无我度无极。 思惟内外身, 分别空无慧, 不观有吾我, 法意度无极。 生遇贤圣乐, 八解无所著, 不兴众想念, 如幻度无极。 正法无男女, 意由思想生, 深法不可见, 恶露度无极。 分身无量形, 复还合为一, 无能觉知者, 身密度无极。 如来众相具, 色身游世间, 神足而教化, 无猗度无极。 凡夫未入学, 不观内外身, 圣慧甚深妙, 相好度无极。 本从神足起, 意法无高下, 菩萨无形观, 安乐度无极。 禅定无念待, 息心无所著, 游戏八解池, 至诚度无极。 人知五苦法, 仰修无为道, 六通无漏法, 贤圣度无极。 神通游世间, 常习圣贤律, 不观内外法, 无名度无极。 习行无憍慢, 不怀颠倒心, 不起诸结缚, 无秽度无极。 若复死尸观, 不念净不净, 内外无所著, 无慢度无极。 威仪如法律, 举动不虚妄, 众智自卫护, 无对度无极。 无身为道要, 不为尘所染, 坐卧心常定, 自守度无极。 圣人愍念俗, 为雨甘露法, 演畅无量慧, 受化度无极。 博施多恩惠, 觉观除心本, 蠲除苦恼患, 挌战度无极。 心念无量法, 示现无量变, 寻忆通慧本, 奋迅度无极。 内法无所念, 恒为外尘染, 以彼无生智, 从愿度无极。 众定自璎珞, 眼识不起想, 彼亦不自有, 无移度无极。 修习众智慧, 解脱度知见, 欲饮不死浆, 甘露度无极。 净观无贪着, 慧度空无异, 分别四道果, 流转度无极。 犹如有士夫, 堪忍受尘劳, 心慧无尘染, 随愿度无极。 相相各有报, 非有行有法, 超越四禅行, 生尽度无极。 前世由本行, 无恚怒于人, 自然离八难, 超越度无极。 常人之所念, 合会有别离, 非圣弘誓心, 分别度无极。 以无照本有, 彻睹无有外, 形累自然灭, 无见度无极。 往诣虚空界, 速疾无所碍, 不念中间法, 应律度无极。 了本为一法, 志趣各有别, 随世染其色, 解缚度无极。 分别三毒本, 行尽乃应行, 知本非我有, 身本度无极。 心游得自在, 观欲如炽然, 消灭五道趣, 清凉度无极。 无愿在三有, 贪着五欲法, 永离八无闲, 言说度无极。 起灭无有定, 总持不忽忘, 一切智慧足, 博闻度无极。 受慧有四品, 他觉自不知, 缘是逮七空, 捷疾度无极。 佛道难究尽, 非心所能测, 悉知无道观, 七觉度无极。 分别三十七, 如来圣道径, 一意不起想, 名身度无极。 包识远近法, 不念无碍道, 十号一一异, 无数度无极。 讲授深要法, 心不怀怯弱, 不愿求无相, 智力度无极。 入正八等慧, 不坏空性行, 内自思惟法, 逮果度无极。 名色若干变, 爱入尘劳病, 不能达本无, 善察度无极。 十法空无变, 意念缚着想, 不念去外入, 限齐度无极。 愍念世苦人, 忧畏无端数, 建立权方便, 现化度无极。 心坚如金刚, 非有为能坏, 灌以甘露法, 深要度无极。 本因虚空慧, 解脱无所碍, 智明去尘垢, 见闻度无极。 知奉贤圣律, 戒闻慧定心, 道意志力强, 无阙度无极。 知身本无形, 煎熬生死法, 澹然归虚寂, 解缚度无极。 智者随俗变, 终不着更乐, 除结断苦本, 尊上度无极。 人中世雄师, 行过无量世, 至诚不怀欺, 言应度无极。 心念不思议, 究尽深法藏, 分别如来界, 道觉度无极。 如来十句义, 各各无形相, 寂然无音声, 授决度无极。 观身空无形, 清净无所染, 增上本无法, 行尽度无极。 如来授记莂, 如如不变易, 不见生灭本, 本净度无极。 正觉所教授, 不舍一切众, 尽令得覆护, 无比度无极。 为人作桥梁, 究尽一切法, 渐渐入深藏, 离苦度无极。 教化众生类, 不离法境界, 进趣于道场, 自守度无极。 众生所归趣, 尽向于道门, 众智自在慧, 无患度无极。 与世作炬明, 为众生作眼, 令知所归趣, 大道度无极。 十力所现世, 拔断忧苦人, 智慧坏诸有, 神慧度无极。 乐在闲静处, 修习本所行, 能变现众生, 径路度无极。 于无量劫中, 守苦不舍苦, 具足十法宝, 无离度无极。 观定如空等, 普能有所照, 自观复观彼, 等性度无极。 观诸佛刹土, 众智自璎珞, 遍游十方界, 寂然度无极。 复有无量法, 如来所宣畅, 消灭非法本, 牢固度无极。 众生应受化, 闻法便得寤, 斯等宿识利, 捷疾度无极。 一切诸法本, 非有亦不无, 道从无想生, 八法度无极。◎ ◎智慧照无量, 如师子无畏, 观见无常法, 无生度无极。 说法不有说, 度人无有度, 善权过百劫, 无染度无极。 不没亦不尽, 照曜一切人, 宣畅如来慧, 无欲度无极。 说法无法想, 不见吾我人, 大慈度有无, 转轮度无极。 众鸟乐于池, 青莲芙蓉间, 禅寂永除想, 无事度无极。 说法有三事, 除其本末空, 度此无量界, 无猗度无极。 念察人根源, 观彼心识意, 不离菩萨誓, 毕竟度无极。 随时行方便, 不以苦经心, 永舍增减意, 如法度无极。 幻术着眼识, 不见有出生, 耳识闻彼声, 解空度无极。 若彼大幻师, 现化诸饮食, 鼻识而分别, 香熏度无极。 如化之所造, 其义不可思, 欲得究尽者, 味识度无极。 本我造更乐, 身想诸法本, 摄意自然伏, 权现度无极。 以清净音响, 周遍十方界, 戒德香亦尔, 无犯度无极。 幻术不真实, 诳惑愚痴等, 导引真实法, 真际度无极。 推寻众生根, 非圣无能测, 权化大圣人, 立教度无极。 清净如莲华, 终不受尘垢, 越次众行表, 捡意度无极。◎ 菩萨璎珞经卷第六 大正藏第 16 册 No. 0656 菩萨璎珞经 菩萨璎珞经卷第七(一名现在报) 姚秦凉州沙门竺佛念译随行品第十九之余 “◎行过超三界, 无形不可睹, 普照三千世, 法愍度无极。 一意一念顷, 具足众相好, 不染于尘劳, 空界度无极。 若能宣畅法, 普润诸萌类, 四谛如尔相, 苦尽度无极。 佛土普清净, 无有三乘心, 自然通道教, 定意度无极。 人本从空生, 法界无增减, 不违诸法本, 方便度无极。 幻化不真实, 行超三界表, 超过无量国, 通达度无极。 无想众生等, 猗识不解慧, 贤圣得往来, 微识度无极。 自然如尔性, 法慧多所益, 四大本自然, 终始度无极。 不见吾我人, 寿命众行本, 一相无有相, 无形度无极。 无数诸佛土, 庄严佛道场, 演出佛光明, 法宝度无极。 摄意无有乱, 永除三毒心, 平等无若干, 诚信度无极。 猗识由五道, 不能解缚着, 拔济苦根源, 远离度无极。 虽复处胞胎, 不为欲所染, 永离淫怒痴, 解脱度无极。 佛法甚深妙, 神力过三界, 现形在五浊, 忍辱度无极。 若复遭苦乐, 不生增减心, 执意如虚空, 无疆度无极。 道不从空生, 亦不离人心, 分身满虚空, 灭尽度无极。 不见吾我人, 不坏本无相, 一行成正觉, 观世度无极。 不生亦不灭, 无有生死本, 从此至彼岸, 超越度无极。 众苦本无形, 本智由境界, 心识不可毁, 幻行度无极。 幻有二根本, 行幻深智幻, 能解此幻法, 无疑度无极。 智幻超三界, 行幻亦复然, 八正道清净, 道品度无极。 世幻非真实, 贤圣不染着, 愚者抱常想, 通慧度无极。 六尘外六入, 十二牵连法, 名色由更乐, 缘想度无极。 行从愚惑生, 流驰无数念, 若当念有形, 具足度无极。 虚空无边际, 亦不见行迹, 得寻生死岸, 自然度无极。 人寿有长短, 今世亦后世, 唯道澹然安, 澹然度无极。 法界各有性, 不见受入处, 无猗不可染, 无怀度无极。 佛土无央数, 法智不思议, 慧海不可量, 受入度无极。 人智无增减, 贤圣行平等, 分别空无慧, 阴盖度无极。 本从无数世, 苦行无有量, 不念劫数期, 闲静度无极。 念在兜术天, 论讲无形法, 导引无量人, 无二度无极。 着乐不以欢, 处苦亦不忧, 见谛成就道, 真实度无极。 降神阎浮内, 转法于鹿野, 尽舍世秽浊, 望断度无极。 菩萨行成就, 不着六尘劳, 学智甚深法, 牢固度无极。 智术权方便, 深入无有碍, 分别无量身, 在所度无极。 勇超无量劫, 穷尽生死本, 庄严佛土净, 微妙度无极。 人能信本源, 不滞于生死, 心正无乱想, 一想度无极。 行施不见施, 亦无去来想, 观物如虚空, 无厌度无极。 观世非有世, 亦无三涂苦, 自济复济彼, 大慈度无极。 设见众生类, 染着在三有, 劝导以正教, 大悲度无极。 周旋无量界, 执信如安明, 和颜常一心, 欢喜度无极。 菩萨初发意, 不为一人故, 旷济无边崖, 放舍度无极。 当我初生时, 佛土黄金色, 庄严于道场, 神感度无极。 不自灭名想, 亦不着寿命, 空无愿无相, 根门度无极。 本从平等慧, 今自致正觉, 不舍金刚意, 三观度无极。 殷勤于道德, 日夜常经行, 法说亦义说, 进趣度无极。 知足道第一, 舍意无所贪, 三十七道品, 无为度无极。 菩萨刹土净, 种姓不杂错, 恒生真正家, 豪族度无极。 降神处母胎, 示现婴儿相, 执心净无垢, 变化度无极。 既得出母胎, 举足行七步, 足足度七垓, 示现度无极。 常在金机上, 现以香水浴, 无量诸佛集, 劝进度无极。 三十二相具, 八十好庄严, 天地六反动, 容颜度无极。 诸法无形相, 现以色相法, 独步无有侣, 最尊度无极。 一一思法界, 不失本要誓, 诸法悉如聋, 默然度无极。 贤圣八等行, 止观无想行, 不舍空无慧, 一入度无极。 常以妙道法, 讲授诸法门, 劝导一切人, 法响度无极。 十善众行本, 无著不可染, 修一得成一, 不退度无极。 世人怀悭贪, 永处于幽冥, 导该无量法, 学习度无极。 如来无所著, 受法不舍离, 永离众生居, 独拔度无极。 虽处父王宫, 寂静思惟道, 不贪五欲乐, 无秽度无极。 观身干树皮, 亦如久朽灰, 自察无识想, 出息度无极。 一数不离一, 止观本行愿, 系意在目前, 道智度无极。 人处生死久, 不计本末空, 能舍不与俱, 总持度无极。 所以获四辩, 法义捷疾智, 宣畅无量义, 应适度无极。 无数大圣集, 闻法欲无厌, 平等通大智, 等慧度无极。 设复于无量, 成败诸劫数, 未尽如来藏, 远离度无极。 一生百千生, 欲究如来德, 未有斯等类, 广及度无极。 虚空有边际, 须弥可称量, 岂有大导师, 无限度无极。 从无央数劫, 积累诸德本, 行尽更不造, 流转度无极。 世雄慈盖普, 润及众生类, 闻法不疑滞, 信解度无极。 勇猛超众生, 无有下劣心, 降伏魔官属, 忍意度无极。 吾昔发誓愿, 不自惜身命, 故自独持出, 金刚度无极。 若中间有疑, 不成最正觉, 累功德无量, 人尊度无极。 尔乃道玄妙, 法藏不可思, 超过三有表, 纯熟度无极。 一相不可见, 真如性亦尔, 舍本就其末, 无碍度无极。 不教自然寤, 无师一切智, 独善无所忧, 无尤度无极。 坏六十二见, 爱欲诸罗网, 闭塞生死门, 快乐度无极。 息心自灭意, 不怀沾污心, 执心如大海, 无违度无极。 观身如怨仇, 诸孔流不净, 分别内外法, 解本度无极。 一心一念顷, 流驰不可制, 至坐树王下, 弘誓度无极。 法行如莲华, 常以三道教, 虽处不染着, 一意度无极。 等意如大道, 永除小节心, 三十三法尽, 无垢度无极。 人当求出要, 分别内外法, 思惟不舍离, 精进度无极。 观身当观法, 五阴聚散行, 如人观掌珠, 真谛度无极。 破碎四魔垢, 摧坏憍慢山, 慧火焚三毒, 舍离度无极。 卿等设有疑, 各自宣说本, 当以智慧光, 照曜度无极。 足下众相明, 印文炳然现, 诸有睹此相, 恩泽度无极。 鹿腨如金刚, 内外朗然现, 趾立不倾侧, 端严度无极。 皮毛极软细, 红华不着水, 一一众好具, 行足度无极。 当我举足时, 入城行分卫, 福祐无贫富, 不择度无极。 分卫讫周遍, 还诣静房室, 道法自娱乐, 思惟度无极。 日夜恒经行, 观谁应先度, 不违本弘誓, 清净度无极。 是以恒自修, 不与世事诤, 自离复离彼, 离趣度无极。 四大各有性, 高下亦不同, 由识神分别, 法义度无极。 菩萨自观空, 无微不省察, 防护诸恶业, 慧见度无极。 谛观诸刹土, 不兴苦乐想, 解诸法甚深, 善法度无极。 可进知其进, 亦不怀狐疑, 出要无二道, 虚寂度无极。 悉观诸行本, 受报亦清净, 不求功德业, 忘施度无极。 过去不复生, 未来不可见, 现在自然法, 愿求度无极。 泥洹无体性, 亦无受入处, 观诸受法报, 知本度无极。 静意三昧定, 永与乱意别, 无常苦无我, 体行度无极。 如实观察法, 知一不可动, 不坏法本心, 自然度无极。 悉知法无我, 生生不见生, 转诸法轮行, 旷济度无极。 能灭诸法性, 亦不求解脱, 诚信游五道, 尽生度无极。 如来至密行, 心意识亦然, 逮得无生心, 了达度无极。 计吾本所行, 住寿恒沙劫, 功劳自然着, 行迹度无极。 生死本所从, 如幻无真实, 寂灭不可污, 匿藏度无极。 贤圣十二品, 悉归于无为, 无生永不生, 行胜度无极。 念昔在香林, 端坐思惟道, 形体不倾侧, 初禅度无极。 又本在师子, 旷普讲堂所, 无想诸天卫, 二禅度无极。 复于此贤劫, 护法大城中, 自隐求道教, 三禅度无极。 如今于此座, 广演无量法, 内外无所碍, 四禅度无极。 行道无沾污, 不兴若干念, 故令自致尊, 离世度无极。 如日初放光, 令人自所见, 吾今演道教, 现明度无极。 无数阿僧祇, 如来不思议, 各各布道教, 无生度无极。 正使亿百千, 七宝满世境, 不如一意念, 一意度无极。 不起亦不灭, 知本所从来, 解了三世观, 梵行度无极。 若能崇慧本, 次第不越序, 修道无二心, 玄寂度无极。 大慈不思议, 广济众生类, 师子一雷吼, 普闻度无极。 诸有众生类, 信乐空无法, 顺理无所犯, 造行度无极。 内修六重法, 乐静不处闹, 自识宿命行, 知本度无极。 今世受胎分, 欲灭勤修行, 一失命根识, 受决度无极。 诸法不娆乱, 修行清白法, 念生离生本, 无本度无极。 人游五道渊, 如河奔大海, 速驶不复还, 归趣度无极。 常念世间苦, 念离不与俱, 独逝不怀忧, 无双度无极。 如种诸谷子, 稻麻诸花果, 本子非生苗, 变易度无极。 人生不学道, 临死有变悔, 欲离勿懈怠, 学进度无极。 若欲拔根本, 勿复种其识, 此尽无过是, 香熏度无极。 观诸世间法, 悉空无所有, 当观是非法, 不动度无极。 劝助诸福业, 一一无所碍, 登祚十住行, 一生度无极。 悉观诸法门, 总持无忘失, 诸法界相应, 断结度无极。 若欲游虚空, 神足无所碍, 无人无我想, 习行度无极。 一一思惟法, 轻举无所碍, 以身量度空, 神足度无极。 如实观人本, 道行无所违, 不与二见心, 正定度无极。 如镜观面像, 信已无瑕秽, 尘劳自然灭, 百福度无极。 宿愿不可尽, 积行今乃获, 诚信如日初, 择法度无极。 勤念入深要, 搜求无量法, 谦恭下下意, 牢固度无极。 菩萨有八法, 修行至道场, 解慧不着空, 无想度无极。 若欲猗空慧, 知空非真实, 慧本知三碍, 空相度无极。 有法名战格, 奋迅无畏定, 亦不怀怯弱, 众智度无极。 因缘各相生, 生死是道本, 二事不相离, 拔苦度无极。 一生非本根, 亦无众生根, 识神染著有, 假号度无极。 真道无形质, 微妙不思议, 道实非有道, 震动度无极。 观诸佛土净, 清净无瑕秽, 常以平等道, 神通度无极。 菩萨常观察, 不着形相法, 知生过五道, 无名度无极。 或有修一法, 超越众行表, 最胜自然达, 越次度无极。 空观一切人, 息心无所念, 应一无所污, 齐限度无极。 大圣德无量, 不为尘欲染, 究尽尘劳原, 无底度无极。 本无有五道, 由尘垢而生, 幻化非常想, 圣慧度无极。 诸法相受入, 菩萨所修行, 不见众苦本, 无我度无极。 亦不在劫数, 生死无形兆, 当来不常停, 速疾度无极。 分别四非常, 苦空无我身, 以慧自庄严, 修治度无极。 如人欲行空, 修禅乃果获, 定意不错乱, 志密度无极。 口出无量音, 不毁于法性, 如月众星满, 果实度无极。 神足不可量, 慧海如恒沙, 善权摄自在, 受入度无极。 若欲化众生, 入定观察心, 先以权慧导, 渐现度无极。 佛经不可数, 唯佛能记之, 诸法相应相, 劝乐度无极。 度脱一切众, 不限劫远近, 真道无男女, 顺一度无极。 欲修菩萨道, 先净身口意, 无从十恶行, 本净度无极。 一意念道教, 永离欲界行, 中间不起想, 灭欲度无极。 诸法无名号, 着色求功报, 色亦非本无, 离色度无极。 菩萨受记别, 如来所印可, 行尽更不造, 补处度无极。 有数本无数, 无数亦复然, 起亦不见起, 断结度无极。 灭生非有生, 无生亦复然, 知生非常生, 无生度无极。 无有本非有, 非有亦复然, 解有非有者, 一向度无极。 一亦本非一, 无一亦复然, 一亦本无住, 无名度无极。 假号出本无, 权诈非真实, 无著归灭尽, 怀道度无极。 人本从积行, 观世如幻化, 不以众多想, 绝迹度无极。 经历一切劫, 拔擢离劫数, 不着诸音响, 无声度无极。 如人眼视色, 色本非眼候, 犹识内外别, 无识度无极。 声香味细滑, 意法亦复然, 本无有此识, 自然度无极。 无色观诸法, 无痛更乐生, 威仪众行具, 造行度无极。 本无有此生, 贪识乐此生, 随形受生分, 断贪度无极。 神识本无形, 性本自然息, 后受六入苦, 断入度无极。 念离五道渊, 思惟虚空观, 竖立法大幢, 显曜度无极。 无想亦不生, 不从师禀受, 能从中自寤, 越次度无极。 诸法如虚空, 非思欲之数, 悉解众音响, 闻说度无极。 其声净妙好, 所说无滞碍, 不起六更乐, 妙法度无极。 诸法无有量, 如来尽超过, 道智通三达, 正观度无极。 现为师禀受, 不怀高下意, 意超三界表, 独步度无极。 无行不造行, 行本无因缘, 缘尽则无行, 神德度无极。 三痛由苦乐, 报应随其法, 无苦无乐痛, 痛止度无极。 成就七观行, 三处自然灭, 阴入不复生, 爱止度无极。 寻色本从空, 以生诸法想, 非我本造彼, 见正度无极。 无行亦无报, 端坐无所念, 思惟自成道, 常住度无极。 执意不可动, 澹然如虚空, 非有非不有, 布行度无极。 正使后灭度, 定意不错乱, 不念有常想, 广行度无极。 转法无法想, 况有受法人? 解了悉空寂, 知时度无极。 声弥满世界, 皆演妙法音, 声本自无生, 无声度无极。 慎身守护口, 意莫念非邪? 与道不相违, 无憎度无极。 思惟诸法界, 不坏法轮行, 具足九次第, 法界度无极。 无畏不可尽, 无内外远近, 离四诸受入, 无量度无极。 不坏形色法, 亦不与相应, 不败自然相, 相应度无极。 道行本无一, 甚深不可量, 随根原适化, 随智度无极。 如有欲解法, 现法有境界, 便能寻根原, 无尽度无极。 从亿百千劫, 教化众生类, 欲令悉成就, 方便度无极。 随时现方便, 不染着三有, 拔断诸阴盖, 等慧度无极。 总持诸法门, 不失正行本, 不自称叹己, 满足度无极。 生法非有生, 尽法非有尽, 知生尽本无, 空响度无极。 譬如人音声, 等正觉所说, 悉归于空无, 如实度无极。 诸根不错乱, 护念众相具, 清净归本无, 道慧度无极。 人结无量缚, 非有所能坏, 自然通圣达, 化生度无极。 如来最正觉, 玄鉴过去法, 彼彼自然化, 深藏度无极。 未来有生本, 受苦无有量, 方便断未来, 本尽度无极。 现在无量行, 众生不可量, 随形往化生, 净刹度无极。 当说法门品, 功福无有尽, 不望功福报, 道树度无极。 神足行有本, 所说法不同, 现法有增损, 周旋度无极。 无量智无碍, 所说无亏损, 道意甚深固, 演畅度无极。 佛法无二相, 唯在身意净, 法处无猗着, 不住度无极。 虽得神通道, 不习算术法, 行讫不具足, 非来度无极。 如实非有一, 亦无若干想, 行尽得致一, 供养度无极。 诸佛世尊等, 于法得自在, 化身得自在, 法法度无极。 既知前无数, 难计无量劫, 教尽复流化, 舒迟度无极。 当来阿僧祇, 无量众生类, 知不唐勤劳, 普接度无极。 观察种种类, 过去无量佛, 亦说真如法, 无猗度无极。 实亦非本实, 实亦自然生, 实亦非常住, 身转度无极。 文字通道法, 行迹无疑难, 不疑三世苦, 身本度无极。 不计本无法, 智从无量生, 观世尽为惑, 教授度无极。 从初发意来, 恒愍众生类, 不处城国邑, 离众度无极。 分别身支节, 身相诸秽浊, 解知本无形, 无著度无极。 法性非常住, 亦非今后世, 离法不获果, 未来度无极。 亦不与同处, 行迹各差别, 尽归于灭度, 齐等度无极。 实空不可离, 况当无实空? 念善力勤学, 达妙度无极。 一切众相具, 本无为一形, 法从空慧得, 自生度无极。 念本无怒佛, 没命善觉尊, 由是今成佛, 立志度无极。 受形虽被谤, 不为荣辱屈, 故号人中尊, 摄意度无极。 未受本无慧, 道意有移转, 现光于世间, 发意度无极。 灭度有四品, 皆由三毒本, 名号人中尊, 种类度无极。 道亦有三相, 真如法性本, 现在获三报, 成就度无极。 如来真实法, 非有能护持, 分别身空本, 怀来度无极。 得通不可测, 心形俱然住, 道练心尘垢, 往来度无极。 本无有心意, 自生自然灭, 我本亦自无, 空寂度无极。 佛不由三世, 当来现在道, 转易不常停, 速疾度无极。 法相常自住, 神识自流转, 非刹非有刹, 慧静度无极。 身法有六行, 非想意所造, 苦行三十七, 颁宣度无极。 非彼吾所造, 为说非常空, 出现诸佛法, 世界度无极。 神智广长舌, 所说如言教, 斯由功德成, 心通度无极。 惠施知恩义, 慎莫有侥幸, 唯道自将护, 现法度无极。 道行深义法, 神通解脱禅, 以权随时化, 众德度无极。 法身思欲身, 此非最真正, 获彼泥洹性, 灭色度无极。 随宜适化前, 勿为尘劳屈, 殊胜奇特变, 降伏度无极。 初无经苦心, 造化不可逮, 戒身自然具, 德意度无极。 信意向三宝, 下下无自高, 达本究尽苦, 除痴度无极。 分别识诸慧, 不着吾我法, 自然通圣达, 自至度无极。 宣畅十二缘, 一一而了别, 三药除三爱, 摄口度无极。 现化诸刹土, 演布虚无慧, 亦不猗着身, 察众度无极。 度人如恒沙, 闻法不可量, 周游虚空界, 等无度无极。 八法无生度, 善权照一切, 不见诸法相, 常法度无极。 众慧无所碍, 修习去更乐, 神归于大道, 向门度无极。 总持有十事, 身口意为本, 除十成就十, 报应度无极。 能与众生类, 示现无上慧, 德过众圣表, 断苦度无极。 清净空无形, 不见正觉道, 将导入解脱, 道趣度无极。 设于百劫中, 恭奉贤圣人, 不如一道本, 垂愍度无极。 昔吾初受决, 先获无生慧, 犹经劫数期, 空慧度无极。 正觉本发心, 成就十号本, 既获如所求, 桥梁度无极。 圣德过于天, 光泽无有边, 玄化度众生, 恩纯度无极。 虽在俗中教, 严训如所誓, 广宣无量宝, 随时度无极。 若人不观世, 无常诸变易, 寿命积无量, 住劫度无极。 如我所经历, 现在自所睹, 厌患五阴身, 净观度无极。 虽欲求泥洹, 除去身想着, 念修现在定, 无犯度无极。 十八本持法, 念灭缘入法, 不起妄想者, 吉药度无极。 受法有三义, 自专身口意, 断求不念空, 了达度无极。 一一分别身, 佛法众亦然, 入定观诸想, 无边度无极。 诸佛无尽藏, 演出无量定, 遍观一切界, 究竟度无极。 诸佛常威仪, 修戒最第一, 出入安详法, 摄心度无极。 欲有所感应, 要当先入定, 了知本末空, 平等度无极。 佛本所修习, 观身无所贪, 自利复利彼, 行际度无极。 观察前后法, 超越有无境, 自在诸想寂, 众教度无极。 身法有三事, 不犯杀盗淫, 专精求法界, 本行度无极。 口不犯四过, 不妄有所说, 自护复护彼, 等觉度无极。 意法有三事, 不起众乱想, 得佛所住处, 坚固度无极。 本从等空来, 教化满世界, 断求不着空, 如实度无极。 行由三世起, 染着爱欲缚, 了以真际法, 成愿度无极。 三达五通智, 所往无挂碍, 净刹化众生, 游识度无极。 本无今日有, 有亦非本生, 缘行致苦乐, 缘对度无极。 本觉不思议, 现变无有量, 分身还合一, 神智度无极。 亦不处彼此, 亦不住法界, 观身如无身, 行业度无极。 着生无有量, 缘致生老病, 内外悉空寂, 无人度无极。 本由平等慧, 不见有往来, 解三无三法, 等定度无极。 三行有三事, 觉观无有觉, 进趣泥洹路, 遍现度无极。 觉观诸法种, 生三十七品, 进趣泥洹路, 安隐度无极。 无学觉观法, 亦不见生灭, 坐卧由自在, 不起度无极。 观人无所观, 不见诸法主, 现行无起灭, 无量度无极。 人生遇众苦, 经历无数身, 欲灭此众难, 修学度无极。 受此四大身, 欲灭无有方, 智达悉观察, 断欲度无极。 诸法纯熟性, 净诸功德业, 积此得致佛, 三垢度无极。 充足众生愿, 令各得成就, 悉归于灭尽, 禁戒度无极。 佛所教化处, 要以空性本, 说无不见无, 欢喜度无极。 若有众生类, 欲修五德行, 合聚无量法, 众慧度无极。 修五分法身, 戒定慧解度, 量尽无有量, 法本度无极。 最初无有生, 无佛亦无众, 因缘自造行, 自起度无极。 当受无量苦, 生老众痛恼, 无形受胞胎, 勇进度无极。 诸佛恒入定, 雨泪众生故, 三等六度法, 望断度无极。 修习诸善本, 觉意入诸定, 虽生能离生, 识相度无极。 功勋过亿劫, 不着诸更乐, 念善修道本, 离尘度无极。 入定得欢喜, 游心无量空, 一一别众相, 成道度无极。 欲具深法藏, 先修空无相, 教诫神足德, 严净度无极。 如来一切智, 知人本末空, 为说四谛法, 果实度无极。 大圣人中尊, 广训无有崖, 智业成五法, 箧藏度无极。 五业成五行, 五愿断五道, 五性五分身, 五业度无极。 若能修德业, 求本本无业, 然炽众道果, 广曜度无极。 十慧十乐道, 十法悉具足, 十住十所从, 十妙度无极。 三千二百福, 一一众相具, 容颜好无比, 自净度无极。 慈哀劝一切, 务使成道果, 累劫无量德, 毕竟度无极。 兴建众德本, 不见吾我人, 故号人中尊, 无穷度无极。 善权所适化, 巧便不可尽, 随时隐现法, 尽生度无极。 福报于三界, 不别诸眷属, 现佛威仪德, 成就度无极。 吾今说璎珞, 诸佛之宝印, 庄严佛土净, 华鬘度无极。 有受持此法, 获福二十德, 计身心识具, 成办度无极。 耳目自聪明, 自识本所更, 辩智通达利, 宿命度无极。 恒见十方佛, 禀受此总持, 闻法辄解寤, 法要度无极。 所言人信用, 终不被诽谤, 身体皆得具, 戒香度无极。”◎ ◎菩萨璎珞经光明品第二十 尔时,世尊告善男子、善女人:“若有菩萨摩诃萨,受持讽诵尊复尊大梵天王所问句义不思议法,便当得身相不二法门,眼入清净得法界自在。菩萨摩诃萨定意正受,即于己身诸毛孔间,一一毛孔现法界自在,接度众生不可穷尽,不坏法界清净之行。若菩萨摩诃萨入此定意者,便能具足一切诸法,亦能现化诸法如幻,能知世界诸法所出,从一佛刹至一佛刹,乃至无数亿百千世,一一分别众生根原。复能思惟威仪礼节,可坐知坐可卧知卧。复于彼劫无数亿百千世,分别根义、苦义、空义、无形像义,为说空观、无名字观、内观、外观、非众生观、净不净观,平等无二习大乘行,进趣无为不退转行。” 尔时,世尊欲与诸来会者解释狐疑,即于座上,便放身诸支节毛孔光明,悉照十方无量世界。其中众生蜎飞蠕动有形之类尽见此光,自识宿命根本之法。复于光明闻此言教苦义、空义、无形像义,即于彼劫见百劫事、知千劫事、知亿劫事、知亿百千劫事、知无限劫事、知阿僧祇劫事、知无量劫事、知无边劫事、知无数劫事、知无际劫事、知无称劫事、知不思议劫事、知不可平量劫事、知无穷尽劫事,复知无限无量不可称计诸佛刹土众生起尽劫事。复见菩萨摩诃萨所行法则威仪礼节,专意修习不违本行。 尔时,菩萨见此光明心意开解,复自入己身诸毛孔定意,复见十方无量众生亿百千劫所修行本。尔时,菩萨摩诃萨复从彼三昧起,见诸佛光如前不异。 尔时,有菩萨名曰照明,即从座起,偏露右臂,长跪叉手,白佛言:“世尊!向见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身诸支节毛孔光明,尽照十方无量世界,皆使众生自识宿命无量世事,亦使诸菩萨摩诃萨神力自在,复能得入身诸支节毛孔定意,亦知十方众生宿命。甚奇!甚特!不可思议!唯愿,世尊!敢有所问,若见听者乃得陈说。” 尔时,世尊已知彼意,便告照明菩萨曰:“汝所问者,皆是如来境界。谛听,谛听!善思念之!汝所问者吾知不乎?” 答曰:“如是,世尊!如来诸法之藏,愿具演说永无狐疑。” 佛言:“族姓子!汝向所问,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、明行成为、善逝、世间解、无上士、道法御、天人师,号佛、众祐世尊,今日放身诸支节光明,遍照十方无量世界,尽令众生之类自识宿命本所从来,一光明德所度无量,凡夫学地上至无学,皆蒙此光而得济度。如来何不恒放此光济度无量众生之类?云何?照明菩萨!汝所问者为尔不乎?” 答曰:“如是如是。世尊!甚奇!甚特!向欲所问,其义如是。” “云何?族姓子!如来当以此义见报,光明示现众定法门,不可以言教有所教化。汝复当报我:‘云何?世尊!今此日月照四天下,无不蒙光。时日月光有时有益、有时有损不乎?’我时答曰:‘无也。族姓子!’” 佛言:“汝所问者为尔不乎?” 答曰:“如是,世尊!” “时汝复当作是问:‘日月光明普有所照常无亏损,如来今日放大光明,有时有损、有时无损耶?’我复当以此义报汝:‘云何?族姓子!日月所照,能以昼为夜、以夜为昼不乎?’汝当报我:‘不也。世尊!日月光明,不能以昼为夜、以夜为昼。’我言:‘族姓子!如是如是。如来光明能以昼为夜、以夜为昼,是谓各各差别。’族姓子!汝复当以此义问我:‘云何?世尊!若尘雾五翳蔽日月光无有所照,今如来光明亦有尘翳耶?’我言:‘不也。族姓子!何以故?如来光明内外通彻,非有尘雾之所遏绝,超过三界为无上尊。’云何?照明!汝复当作是问:‘如来光明无所障碍,众生三毒为是尘翳不乎?若是尘翳者,与日月五翳复有何异?’时我答言:‘善哉,善哉!族姓子!快说斯言,吾今与汝一一分别。’如来光明不可思议,超过三界为无有等,法光明者有十藏行。云何为十?一者、勇猛道场不毁诸法;二者、诸法无尽得四无畏;三者、辩才通利离世八法;四者、六通彻达无所挂碍;五者、演畅妙法不怀怯弱;六者、不行放逸永离五盖;七者、慈悲喜护普愍一切;八者、游诸佛国化导一切;九者、根门具足不乐下劣;十者、修无上道不舍法意。是谓,族姓子!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修此十法,乃应如来十光明慧。犹如,族姓子!摩尼珠光神德无量,其光明者,照一天下、照二天下、照三天下、照四天下,其光明照千世界、二千世界、三千世界,照小千世界、中千世界,复照三千大千世界。复有得摩尼神珠,照一佛世界、二佛世界、三佛世界,乃至无数三千大千世界。其光明德不可称量。无情之光其德如是。况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放大光明普照无量诸佛国土?其中众生有形之类见光明者,除三垢净皆发无上正真道意。 “复次,照明菩萨摩诃萨!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笃信承受信如来慧获大光明,有十事行。云何为十?未曾有法如来悉知,是谓一事。 “未曾所转善权方便,能现佛法众所觉知,是谓二事。 “于诸外法未得自在,各各狐疑起是非心,不见言见、不缚言缚、不解言解、不持言持、不成言成,于诸法中悉得自在,如实如尔实无虚妄,使诸佛世尊于一切法悉得自在,于诸法界无所挂碍,是谓三事。 “复次,族姓子!譬如有人一念之顷净诸心垢豁然大寤,不复经历劫数之期,从一佛国至一佛国,教化众生而无有碍,尽超三有不以为难,是谓四事。 “复次,照明菩萨摩诃萨!或遭劫烧其间旷绝,前佛过去后佛未出,法性恒住而不变易,有弘誓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便能澄神寂定虚空,不于无余泥洹而取灭度。所以然者,由其本要弘誓重故,是谓五事。 “复次,照明菩萨摩诃萨!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观察人心应受化者、不受化者,如来悉知如实而不虚,如来悉知从此欲界至有想无想天,心识所念若善、若丑、若苦、若乐,便能于中教化令度,是谓六事。 “复次,照明菩萨摩诃萨!如来化身不可测度,游于无量诸佛刹土,行禅解脱九次第法,是谓七事。 “复次,照明菩萨摩诃萨!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修五德行怀忍辱心不讥彼受,亦复无此生若干意我胜彼不如,复无此心彼胜我不如,或复生心彼与我等我与彼等,是谓八事。 “复次,照明菩萨摩诃萨!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无量诸法不可思议,入诸五趣心中所念,弹指之顷悉皆知之。有愚痴心无愚痴心,有爱欲心无爱欲心,有瞋恚心无瞋恚心,一一分别悉皆知之,是谓九事。 “复次,照明菩萨摩诃萨!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游诸十方诸佛世界,劝进人民施为佛事,便说五趣受形之恼。虽复生天非是常道,人身百变生死无量,抵突畜生终无解脱,贪餮饿鬼受形丑陋,地狱受报罪毕乃出;唯有泥洹快乐无比,指示径路进趣无为。是谓,照明菩萨摩诃萨!十事行,非是二乘所能及知。” 菩萨璎珞经无想品第二十一 尔时,座上有法造菩萨,闻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说十光明慧,欣然踊跃即从座起,偏露右臂右膝着地,前白佛言:“敢有所问,尊见听者乃当陈启。” 佛告法造菩萨曰:“族姓子!今大众云集悉无所畏,有所疑难便可问之。” 时法造菩萨白佛言:“世尊!云何有想云何无想?云何有行云何无行?云何有痛云何无痛?” 佛告法造菩萨:“善哉,善哉!族姓子!汝所问者皆持佛威神。谛听,谛听!善思念之!吾当与汝一一分别。” 法造菩萨言:“愿乐欲闻。” 佛言:“族姓子!我今问汝,汝当一一报我。云何?族姓子!最正觉者为有想耶?为无想耶?” 法造菩萨言:“最正觉者是有想耶?非无想耶?” 佛言:“云何?族姓子!清净法身为有想耶?为无想耶?” 法造菩萨白佛言:“世尊!清净法身是有想、非无想。” 佛言:“云何?族姓子!戒身、定身、慧身、解脱身、度知见身,为有想耶?为无想耶?” 法造菩萨白佛言:“世尊!戒身、定身、慧身、解脱身、度知见身,皆是有想、非无想耶。” 佛复问:“云何?族姓子!四意止、四意断、四神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觉意、八贤圣道、空无相愿,从须陀洹乃至佛,为有想耶?为无想耶?” 法造菩萨白佛言:“世尊!从一切诸法至佛,皆是有想、非是无想。” 佛复问:“云何?族姓子!从一切诸法乃至等正觉,皆是有想、非是无想?何者是无想耶?” 法造菩萨白佛言:“本无慧、无余泥洹慧,是谓无想。” 佛复问法造菩萨曰:“云何?族姓子!汝今已得本无慧、无余泥洹慧乎?” 对曰:“非也。世尊!” 佛言:“族姓子!云何知本无慧、无余泥洹慧,是无想、非有想耶?” 尔时,法造菩萨即以偈报曰: “昔从天中天, 如来等正觉, 闻说本无慧, 无余泥洹道。 无生非有生, 寂然无想着, 澹然不变易, 安静无起灭。 今故报如来, 本无无有想, 无著不可污, 何况有众念?” 佛复以偈报法造菩萨曰: “如来等正觉, 三达无所碍, 分别诸法想, 犹未尽根原, 泥洹寂然定, 法性不可坏, 想在转不转, 何为无想乎? 过去恒沙佛, 法说义亦然, 设本无无想, 云何化众生?” 尔时,法造菩萨白佛言:“世尊!云何是有想?云何是无想?” 佛言:“族姓子!求佛是想,得佛是无想。求清净法身是想,得清净法身是无想。求五分法身是想,得五分法身是无想。四意止初乃至空无相愿,从须陀洹乃至佛,求者是想,得者无想。” 尔时,法造菩萨白佛言:“世尊!从清净法身一切诸法,乃至等正觉,为有形乎?为无形耶?若使有形,我则无疑。若使无形,求则有想、得则无想。无形之法不可护持,云何不可护持之法,有求有得?” 佛言:“止止!族姓子!吾今问汝,此虚空界有形乎?无形耶?” 法造菩萨白佛言:“世尊!此虚空界空如空,非有形、非无形。” 佛言:“族姓子!云何空如空,非有形、非无形?” 法造菩萨白佛言:“世尊!内外法有形无形空如空,无余泥洹道,是谓非有形、非无形。” 佛复问法造菩萨:“云何无余泥洹,非有形、非无形?” 法造白佛言:“虚空界者眼识所摄,以此观之非有形、非无形。” 佛复问法造:“既眼空耶?非空耶?” 对曰:“非也。世尊!” 佛复问:“若眼识非空,云何以识知空?” 法造菩萨曰:“以识非空故知,空如空非有形、非无形。” 佛复问:“云何?族姓子!如汝所言以识知无识,颇有无识知有识乎?” 法造白佛言:“本无如来是。” 佛复问:“云何为本无如来?” “不住、不变易、不坏法界故,号为本无如来。” 佛复问:“族姓子!不坏、不住,族姓子!以果耶?” 对曰:“非也。世尊!” 佛言:“云何知不住为本无如来?” 法造白佛言:“过去无形,现在不住,当来未至。” 佛言:“汝今已得此法性乎?” 对曰:“非也。世尊!” 佛言:“未知三世住不住法,云何知有形无形耶?” 法造白佛言:“世尊!今问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为在有余泥洹?为在无余泥洹?” 佛言:“我今亦在有余泥洹,亦在无余泥洹。” 法造菩萨白佛言:“世尊!云何亦在有余泥洹,亦在无余泥洹?” 佛言:“如我三十二相成此色身,则有余泥洹。观过去诸佛如恒沙数无形不可见,则是无余泥洹。” 法造复问:“云何?世尊!泥洹法界有可记不可记耶?” 佛言:“族姓子!泥洹法界不可记也。” 法造白佛:“泥洹无记,云何说过去恒沙不可数,名曰无余泥洹?” 佛言:“止止!族姓子!如汝所言,此法权诈无名号性,所谓泥洹非有非无,非有形非无形,但为众生着空染空、着法界染法界,不知有形至无形,不知无形至有形,故使如来说此义耳!” 法造菩萨白佛言:“世尊!若使空如空,亦是有形亦是无形。如来今日为体有形?为体无形?假使体无形者,今日如来未入无余泥洹界。云何知无余泥洹界为无形乎?若使如来知无余泥洹界为无形者,过去诸佛亦当如是。何以故?世尊言法性常住而不变易。过去诸佛如恒沙数,不起不灭故号为本无如来。” 佛告法造菩萨:“善哉!族姓子!如汝所言,过去诸佛现在当来各无有想,过去非当来,当来非过去,过去非现在,现在非过去,我所说者其义如是。” 法造菩萨复白佛言:“过去想无想,现在想无想,当来想无想,为有异、不异乎?” 佛告法造菩萨:“过去非今,今非现在,各无异。” 法造菩萨白佛言:“云何为有行?云何为无行?” 佛告法造:“清净法身,是谓有行;离清净法身是谓无行。戒身、定身、慧身、解脱身、度知见身,是谓有行;离则无行。三十七品从须陀洹乃至于佛,是谓有行;离则无行。” 法造:“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今说有行无行,云何为有行?云何为无行?” 佛言:“族姓子!地大、水大、火大、风大、色、痛、想、行识,是谓为有行;空性、法性、无形像性,是谓无行。” 佛告族姓子:“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亦在有行,亦在无行。云何在有行?云何在无行?有佛境界是则有行,无佛境界是则无行,故谓有行、无行。” 法造菩萨复白佛言:“云何有佛境界则有行?无佛境界则无行?” 佛告法造菩萨曰:“行有三事:一者、恒在空泽;二者、在虚空界;三者、在人众中大寂泥洹。” 尔时,法造菩萨复白佛言:“云何为有痛?云何为无痛?” 佛言:“初欲行檀是谓为痛,施而无悔是谓无痛。习戒不犯是谓为痛,戒心牢固是谓无痛。执心如地不舍忍辱是谓为痛,忍能和众不离彼此是谓无痛。奉法殷勤初无变悔是谓为痛,进法如旧不舍道本是谓无痛。虽得久定心在无相是谓有痛,不坏道本一意不乱是谓无痛。化导众生摄以一道是谓为痛,不见吾我去相着心是谓无痛。”◎ 菩萨璎珞经卷第七 大正藏第 16 册 No. 0656 菩萨璎珞经 菩萨璎珞经卷第八(一名现在报) 姚秦凉州沙门竺佛念译 ◎无识品第二十二 尔时,有菩萨名曰净观,即从座起偏露右臂,右膝着地,长跪叉手,前白佛言:“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受持讽诵此经典者,我代其欢喜。何以故?皆过去诸如来、无所著、等正觉之所修行,当来诸如来亦当习此法而得成就。如我今日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颁宣此法,善权方便化导众生。” 尔时,净观菩萨复白佛言:“若有菩萨摩诃萨宣传此法布现世人,功德有二十行。云何为二十?总持璎珞,不坏法界;种姓璎珞,居家成就;善权璎珞,不减耗诸法;化生璎珞,不受胞胎;净教璎珞,无欺诤法;法身璎珞,解性清净;受入璎珞,空行成就;众生璎珞,化一切故;灭度璎珞,无尘垢故;生尽璎珞,本无心识;无量璎珞,垢自净故;劫数璎珞,无远近故;知生璎珞,叹本无故;道德璎珞,行自灭故;大乘璎珞,诸根具足故;解脱璎珞,不见众生故;法王璎珞,说法无穷故;无厌璎珞,受法不疲故;文字璎珞,强记不忘故;法界璎珞,行具足故;法本璎珞,本无泥洹故;法性璎珞,无生灭故;弘誓璎珞,道性自性故;真如璎珞,善本具足故;清净璎珞,离生本无故;无碍璎珞,通达往来故;法起璎珞,不着三处故。若有比丘、比丘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,受持讽诵法璎珞者,便当具足二十功德总持法门。” 尔时,净观复白佛言:“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遍满三千大千世界,一一众生起七宝塔,不如善男子、善女人讽诵此法,法璎珞者,其功德福不可称量。何以故?诸佛世尊皆由而得成就。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起七宝塔遍三千大千世界,不如善男子、善女人受持讽诵法璎珞业,其功德福不可称量。” 尔时,世尊告净观菩萨:“善哉,善哉!族姓子!乃能于如来前作师子吼。云何?族姓子!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受持讽诵此法璎珞,复有恒沙众生成就五戒,其福宁多不乎?” 净观菩萨白佛言:“甚多甚多!世尊!” 佛言:“故不如善男子、善女人得法璎珞无尽之藏,其功德福不可称量,百倍、千倍、万倍、巨亿万倍,不可以譬喻为比。何以故?一恒沙众生成就五戒,皆由法璎珞而得具足诸道果报。” 佛复告净观菩萨:“云何?族姓子!若有一恒沙众生,尽得五通皆悉成就,加修五戒十善,其功德福宁为多不?” 净观菩萨白佛言:“甚多甚多!世尊!” 佛言:“故不如善男子、善女人受持讽诵法璎珞业,其功德福不可称量。何以故?一恒沙众生悉得五通各各成就,皆由法璎珞而得具足诸道果报。” 佛复告净观菩萨:“云何?族姓子!若有一恒沙众生,行四等心慈悲喜护,行第一禅、第二、第三、第四禅,念持喜安自守,复行四空定,一一具足,其功德福宁为多不?” 净观菩萨白佛言:“甚多甚多!世尊!” 佛言:“故不如善男子、善女人受持讽诵法璎珞业,其功德福不可称量。何以故?一恒沙众生行四等心慈悲喜护,行第一禅、第二、第三、第四禅,念持喜安自守行四空定,皆由法璎珞而得具足诸道果报。” 佛复告净观菩萨:“云何?族姓子!若有一恒沙众生,尽得须陀洹果断诸妄想,皆悉成就了了通达,其功德福宁为多不?” 净观菩萨白佛言:“甚多甚多!世尊!” 佛言:“故不如善男子、善女人受持讽诵法璎珞业,其功德福不可称量。何以故?一恒沙众生悉得须陀洹道一一成就,皆由法璎珞而得具足诸道果报。” 佛复告净观菩萨:“云何?族姓子!若有一恒沙众生,尽得斯陀含果,无复狐疑悉皆成就,其功德福宁为多不?” 净观菩萨复白佛言:“甚多甚多!世尊!” 佛言:“故不如善男子、善女人受持讽诵法璎珞业,其功德福不可称量。何以故?一恒沙众生悉得斯陀含,一一成就而无狐疑,皆由法璎珞而得具足诸道果报。” 佛复告净观菩萨:“云何?族姓子!若有一恒沙众生尽得阿那含果,无复狐疑悉皆成就,其功德福宁为多不?” 净观菩萨复白佛言:“甚多甚多!世尊!” 佛言:“故不如善男子、善女人受持讽诵法璎珞业,其功德福不可种量。何以故?一恒沙众生悉得阿那含,一一成就而无狐疑,皆由法璎珞而得具足诸道果报。” 佛复告净观菩萨:“云何?族姓子!若有一恒沙众生尽得阿罗汉果,无复狐疑悉皆成就,其功德福宁为多不?” 净观菩萨复白佛言:“甚多甚多!世尊!” 佛言:“故不如善男子、善女人受持讽诵法璎珞业,其功德福不可称量。何以故?一恒沙众生悉得阿罗汉,一一成就而无狐疑,皆由法璎珞而得具足诸道果报。” 佛复告净观菩萨:“云何?族姓子!若有一恒沙众生悉得辟支佛,一一成就而无狐疑,其功德福宁为多不?” 净观菩萨白佛言:“甚多甚多!世尊!” 佛言:“故不如善男子、善女人受持讽诵法璎珞业,其功德福不可称量。何以故?一恒沙众生悉得辟支佛,一一成就而无狐疑,皆由法璎珞而得具足诸道果报。” 佛复告净观菩萨:“云何?族姓子!若有一恒沙众生,成一住行发意趣道,修十八法、三十七品、空无相愿,其功德福宁为多不?” 净观菩萨白佛言:“甚多甚多!世尊!” 佛言:“故不如善男子、善女人受持讽诵法璎珞业,其功德福不可称量。何以故?一恒沙众生悉得成一住行发意趣道,修十八法三十七品空无相愿,一一成就而无狐疑,皆由法璎珞而得具足诸道果报。” 佛复告净观菩萨:“云何?族姓子!若有一恒沙众生,超一地住第二地,修行八法并修十八法、三十七品、空无相愿,其功德福宁为多不?” 净观菩萨白佛言:“甚多甚多!世尊!” 佛言:“故不如善男子、善女人法璎珞业,其功德福不可称量。何以故?一恒沙众生超一地住第二地,修行八法并十八法、三十七品、空无相愿,一一成就而无狐疑,皆由法璎珞而得具足诸道果报。” 佛复告净观菩萨曰:“云何?族姓子!若有一恒沙众生,超一地、二地在三地中,修五净法行五观法,修行八法并十八法、三十七品、空无相愿,其功德福宁为多不?” 净观菩萨白佛言:“甚多甚多!世尊!” 佛言:“故不如善男子、善女人法璎珞业,其功德福不可称量。何以故?一恒沙众生超一地、二地在三地中,修五净法行五观法,并修八法及十八法、三十七品、空无相愿,一一成就而无狐疑,皆由法璎珞而得具足诸道果报。” 佛复告净观菩萨曰:“云何?族姓子!若有一恒沙众生,从一地二地三地住四地中,修四法及七观行并五净法,行五观法,修行八法并十八法、三十七品、空无相愿,其功德福宁为多不?” 净观菩萨白佛言:“甚多甚多!” 佛言:“故不如善男子、善女人法璎珞业,其功德福不可称量。何以故?一恒沙众生在第四地,修行四法及七观行,修五净法行五观法,修行八法及十八法、三十七品、空无相愿,一一成就而无狐疑,皆由法璎珞而得具足诸道果报。” 佛复告净观菩萨曰:“云何?族姓子!若有一恒沙众生,在五住地修十二法心意不惑,堪任教化及修四法行七观行,修五净法行五观法,修行八法及十八法、三十七品、空无相愿,其功德福宁为多不?” 净观菩萨白佛言:“甚多甚多!世尊!” 佛言:“故不如善男子、善女人法璎珞业,其功德福不可称量。何以故?一恒沙众生在五地中,修十二行心意不惑,堪任教化及修四行、修五净法,行五观行、行七观行,修行八法及十八法、三十七品、空无相愿,一一成就而无狐疑,皆由法璎珞而得具足诸道果报。” 佛复告净观菩萨曰:“云何?族姓子!一恒沙众生皆在六地,行六度无极:布施、持戒、精进、忍辱、一心、智慧,修十二法心意不惑,堪任教化及修四法、行七观行,修五净法、行五观法,及修八法及十八法、三十七品、空无相愿,其功德福宁为多不?” 净观菩萨白佛言:“甚多甚多!世尊!” 佛言:“故不如善男子、善女人法璎珞业,其功德福不可称量。何以故?一恒沙众生在六地中,行六度无极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一心、智慧,修十二法堪任教化,及修四法、行七观行,修五净法、行五观行,及修八法及十八法、三十七品、空无相愿,法璎珞业其功德福不可称量,一一成就而无狐疑,皆由法璎珞而得具足诸道果报。” 佛复告净观菩萨曰:“云何?族姓子!一恒沙众生在七地中,逮不退转行十三法,毕志坚固当成无上等正觉,得四无畏,获四辩才,行六度无极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一心、智慧,修十二法心意不惑,堪任教化及修四法、行七观行,修五净法、行五观行,及修八法及十八法、三十七品、空无相愿,其功德福宁为多不?” 净观菩萨白佛言:“甚多甚多!世尊!” 佛言:“故不如善男子、善女人法璎珞业,其功德福不可称量。何以故?一恒沙众生在七地中逮不退转行十三法,毕志坚固当成无上等正觉,得四无畏获四辩才,行六度无极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一心、智慧,修十二法心意不惑,堪任教化及修四法、行七观行,修五净法、行五观行,及修八法及十八法、三十七品、空无相愿,法璎珞业其功德福不可称量,一一成就而无狐疑,皆由法璎珞而得具足诸道果报。” 佛复告净观菩萨曰:“云何?族姓子!一恒沙众生在八地中立童真行,成就十二妙法及五慧业行十三法,毕志坚固当成无上等正觉,得四无畏获四辩才,行六度无极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一心、智慧,修十二法心意不惑,堪任教化及修四法、行七观行,修五净法、行五观行,及修八法及十八法、三十七品、空无相愿,其功德福宁为多不?” 净观菩萨白佛言:“甚多甚多!” 佛言:“故不如善男子、善女人法璎珞业,其功德福不可称量。何以故?一恒沙众生在八地中立童真行,成就十二妙法心意不惑,堪任教化及修四法、行七观行,修五净法、行五观行,及修八法及十八法、三十七品、空无相愿,法璎珞业其功德福不可称量,一一成就而无狐疑,皆由法璎珞而得具足诸道果报。” 佛复告净观菩萨曰:“云何?族姓子!一恒沙众生在九地中,必当坚住得佛无量神德之业,尽舍诸法不复修习,进当成佛无复退转,其功德福宁为多不?” 净观菩萨白佛言:“甚多!甚多!世尊!” 佛言:“故不如善男子、善女人法璎珞业,其功德福不可称量。何以故?一恒沙众生在九地中立童真行,成就十二妙法,心意不惑堪任教化,如此之比满十方恒沙及前一地二地乃至九地,故不如法璎珞业,其功德福不可称量,一一成就而无狐疑,皆由法璎珞而得具足诸道果报。” 尔时,世尊告净观菩萨:“如我今日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三界独尊,尽统三千大千世界,故号天中之天。斯由法璎珞业而得成就,其功德福不可称量,具足深要诸道果报。” 尔时,有菩萨名曰辩通,即从座起,长跪叉手,前白佛言:“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心意好乐,欲得修习法璎珞者,云何用心?当行何法而得成就法璎珞慧?” 佛言:“善哉,善哉!族姓子!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欲得修习法璎珞者,当去妄想不生识着,诸念具足得入众定,游至十方无量世界,从一佛国至一佛国,承事供养诸佛世尊。何以故?皆由无识着想,而得具足诸道果报。”◎ 菩萨璎珞经◎受迦叶劝行品第二十三 尔时,佛告比丘、比丘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,及诸大众普来会者,及菩萨摩诃萨:“谁能堪任于如来前,说有行无行不可思议众智之门?” 尔时,一切大众闻如来说有行无行不可思议众智之门,默然不对。尔时,世尊放舌相光明,普照无数无量国土,使无量众生皆见光明,其见光者,皆发无上正真道意。 时东方去此十亿江河沙数,过是数已有佛土名莲华净,佛名净教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见释迦文放大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佛土,即遣菩萨万二千人来至忍土,至世尊所,头面礼足在一面坐。 南方去此十亿江河沙数诸佛国土,有佛名一道,复见光明,寻遣菩萨八千大士来至忍界,至如来所,绕佛三匝在一面坐。 西方去此七江河沙等诸佛世界,有佛名曰无碍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见此光明普有所照,即遣千二百大士,尽得神通行过魔界,来至忍土,至如来所,头面礼足在一面坐。 北方去此十三亿江河沙数,有佛土名曰如(乡本妙)像,佛名正意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复见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,寻遣五万菩萨,悉皆神足六通清彻,来至忍界世尊所,头面礼足在一面坐。 东北角方去此八江河沙数,有佛土名曰除垢,佛名等行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见此光明,复遣菩萨七千大士来至忍土,至如来所,头面礼足在一面坐。 东南角去此三亿佛土,有佛国名曰积宝,佛名善积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复见光明,寻遣七百正士,皆得神通获无碍慧,来至忍界,至世尊所,头面礼足在一面坐。 西南角去此十江河沙数诸佛国土,有佛土名曰一相,佛名等慧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见此光明,寻遣千五百大士来至忍界,至世尊所,头面礼足在一面坐。 西北角去此十四亿江河沙数诸佛国土,有国土名曰清净,佛名众德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见此光已,寻遣五千菩萨来至忍界,至世尊所,头面礼足在一面坐。 上方去此过众生界,复过二恒沙世界,有佛土名曰普慈,佛名弘等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见此光明,寻遣五千菩萨来至忍界,至世尊所,头面礼足在一面坐。 下方去此三十二亿江河沙数,有佛土名曰坚固,佛名不舍弘誓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见释迦文佛放大光明,复遣十千大士从下方来,至世尊所,头面礼足在一面坐。 是时,世尊见众坐已定,便告诸来会者:“吾今当说有行无行。谛听谛听!善思念之!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从须陀洹乃至阿罗汉,未得如来道慧藏者,斯等之类不在圣例。” 尔时,座上有九万二千无著阿罗汉,从异方世界来诣忍土,欲从如来听法璎珞有行无行。今闻世尊吐如此教,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从须陀洹乃至阿罗汉,未践如来道慧藏者,斯等之类不在圣例。是时,九万二千得道阿罗汉,诸漏已尽缚结以解,更不受生如实知之。时摩诃迦叶、阿若拘邻、舍利弗、摩诃目犍连、宾头卢、摩诃迦旃延、离越、须菩提、满愿子,九万二千人等,即从座起,头面礼如来足,绕佛三匝各自长跪,前白佛言:“世尊!我等虽得四果、六通清彻,犹尚不如凡夫行人。所以然者,今闻如来说道慧深藏,非我等所入境界。唯愿,世尊!得闻斯法,使久寐众生永无犹豫。”尔时,世尊默然不对。 时,大迦叶重白佛言:“我等罗汉虽获称为佛子,皆是如来之咎,非我等过。何以故?若使如来誓无三乘者,我等岂非成等正觉乎?何为如来不见听在圣例乎?” 时,大迦叶及九万二千真人,尽脱袈裟,哀号悲泣五体投地。当尔之时,三千大千刹土六变震动,诸天、龙、鬼神、阿须伦、迦留罗、真陀罗、摩休勒、干塔和、人及非人怪未曾有。 尔时,世尊欲解诸人心中狐疑,便舒右手扶迦叶起,各使复坐。尔时,世尊即说斯偈: “本无如来业, 道慧藏第一, 诸度无量智, 渐入如来境。 大道无三乘, 况有四道果? 观净如虚空, 耆年迦叶是。 我今观斯心, 非有亦不无, 多现无量变, 不舍佛弘誓。 从久远以来, 修神足璎珞, 六度旷大法, 何有声闻名? 佛界无疆畔, 所化亦不同, 故使众生惑, 谓为道若干。” 尔时,座上有无央数众生闻如来说此偈已,悉皆发意,信乐欲闻道慧深藏甚深之法,皆发无上正真道意。复有无央数众生,正心解脱得尽信之行。 菩萨璎珞经有行无行品第二十四 尔时,无顶相菩萨即从座起,偏露右臂,长跪叉手,前白佛言:“我能堪任于如来前说有行无行。” 佛言:“善哉,善哉!族姓子!若能说者今正是时。” 无顶相菩萨白佛言:“世尊!若有菩萨摩诃萨,解了本无是谓有行,本无自然空寂无形是谓无行。” 广进菩萨曰:“现彼佛土神足教化是谓有行,不见国土化众生者是谓无行。” 知生菩萨曰:“泥洹寂静无起灭者是谓有行,不见泥洹及泥洹相是谓无行。” 法宝菩萨曰:“说道非道是谓有行,亦非有道亦非无道是谓无行。” 净妙菩萨曰:“清净法观是谓有行,亦不见清净法观是谓无行。” 趣道菩萨曰:“见佛神力是谓有行,亦不见佛亦无神力是谓无行。” 普施菩萨曰:“现有入定是谓有行,亦不见修行亦不见入定是谓无行。” 月光照菩萨曰:“见佛身相遍满三千大千世界是谓有行,亦不见佛及相好者是谓无行。” 哀世菩萨曰:“有吾我寿命是谓有行,亦不见寿命亦不见吾我是谓无行。” 无畏菩萨曰:“说法无法想是谓有行,亦不见法非无有法是谓无行。如是菩萨摩诃萨,于有行无行,便得具足菩萨璎珞。” 无量菩萨曰:“以过佛量而不可限是谓有行,亦不见量亦不见非量是谓无行。” 心念菩萨曰:“以六神通游诸佛国不自称誉叹神通道是谓有行,不见国土有所接度是谓无行。” 贤护菩萨曰:“能化一切尽为佛形是谓有行,亦不见化复不见佛是谓无行。” 无边际菩萨曰:“佛界无量总持不忘是谓有行,本无总持亦无三宝是谓无行。” 常悲菩萨曰:“诸有众生发大乘心是谓有行,亦无大乘复无有道是谓无行。” 不思议菩萨曰:“佛不思议正法亦然法不思议受报亦然是谓有行,亦不见思议亦不见不思议是谓无行。” 周旋菩萨曰:“空慧是一非不有慧是谓有行,慧亦虚寂亦不有慧亦不无慧是谓无行。” 法造菩萨曰:“如来为一真际亦尔是谓有行,亦不见如来亦不见真际无一无不一是谓无行。” 善权菩萨曰:“慧观分别一切诸法是谓有行,亦无慧观复无诸法是谓无行。” 无与等菩萨曰:“一相无相是谓有行,亦不见相亦不见无相是谓无行。如是菩萨摩诃萨,于有行无行,便能具足菩萨璎珞。” 功勋菩萨曰:“亦不见生亦不见不生是谓有行,生亦无生复无生生是谓无行。” 觉悟菩萨曰:“有常无常是谓有行,亦不见常亦不见非常是谓无行。” 成就菩萨曰:“不造身行亦无所著是谓有行,亦不见造亦不见不造是谓无行。” 愿乐菩萨曰:“不造口行亦无所著是谓有行,亦不见造亦不见不造是谓无行。” 无处所菩萨曰:“不造意行亦无所著是谓有行,亦不见造亦不见不造是谓无行。” 无碍智菩萨曰:“觉无所觉是谓有行,亦不见觉亦复不起有众生想是谓无行。” 香积菩萨曰:“解道本无法性不异是谓有行,亦不见道复无法性是谓无行。” 转法轮菩萨曰:“在树王下颁宣演畅四道果证是谓有行,说法无法想亦不见四道是谓无行。” 自观菩萨曰:“说色痛想行识空是谓有行,亦不见五阴成败是谓无行。” 众智菩萨曰:“其有观四意止知内外空是谓有行,分别意止本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是谓无行。” 多闻菩萨曰:“然炽诸法乃至三十七品是谓有行,亦不见然炽及一切诸法是谓无行。” 法身菩萨曰:“见一切诸法有动转者不动转者是谓有行,亦不动转非不动转是谓无行。” 无怒菩萨曰:“一切法自然、法观亦尔,法观自然、一切法亦尔,是谓有行;本无诸法亦无法观是谓无行。” 上首菩萨曰:“分别佛慧知之虚寂是谓有行;观佛深慧本性自尔亦无名号是谓无行。” 道议菩萨曰:“了五分法身而无远离是谓有行,一一观察性自无形亦无起灭是谓无行。” 本祚菩萨曰:“一切诸法亦无所倚,不倚内空亦不倚外空是谓有行;了内外空及一切诸法,亦不见生亦不见灭,悉无所著是谓无行。” 权现菩萨曰:“周旋往来礼事诸佛,亦不见佛土净及以不净,众生好恶,是谓有行;不见己身及诸佛国好恶清浊是谓无行。” 无想着菩萨曰:“诸法不乱、澹然不移,不计苦乐、是常非常、若好若丑,是谓有行;无量智慧悉归于空,不见乱定苦乐好丑是谓无行。” 大慈菩萨曰:“不见诸法有趣无趣是谓有行,永无有趣亦不见趣是谓无行。” 忍行菩萨曰:“解空无相愿及虚空识界真如一性是谓有行;空无相愿亦是空,空亦是空,无相愿复无报应是谓无行。” 宝掌菩萨曰:“入一定意悉知诸佛威仪所行法则之道是谓有行,虽入禅定永无法相是谓无行。” 喜庆菩萨曰:“三毒根本自然起灭,生不知所以生、灭不知所以灭,是谓有行;观三毒根本自无形兆,永无起灭,是谓无行。” 观进菩萨曰:“奉律无所犯亦不见有犯是谓有行;本无有律亦无有犯,本性自尔是谓无行。” 常喜菩萨曰:“分别解脱十二法门是谓有行,亦不见解脱及诸法宝有起有灭是谓无行。” 宣畅菩萨曰:“法生苦生本无处所是谓有行,知苦本际而不可睹是谓无行。” 修道菩萨曰:“大道一相泥洹无形,不见志求无上之道是谓有行;所演道教而无精微,法界自然无能回转,是谓无行。” 讲法菩萨曰:“所建立道不可思议,虽处秽浊如无所处是谓有行;了知五净及五浊性虚而非真亦无所有,是谓无行。” 尔时,十方无央数江河沙数诸菩萨等,各各自说有行无行已,各还复坐。时,大迦叶便从座起,整衣服,长跪叉手,前白佛言:“世尊!我亦堪任说有行无行,若见听者敢宣所怀。” 佛告迦叶:“今大众集渴仰来久,若堪说者今正是时。” 尔时,大迦叶白佛言:“世尊!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奉持正律十二头陀难得之法,无所漏失如毫厘许,亦不起想生是非心,斯乃名曰第一有行。” 时,大迦叶复白佛言:“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一意所念专精不忘,能演道教各充志趣,乃至成佛不改大誓,斯亦名曰第一有行。” 时,大迦叶复白佛言:“若复善男子、善女人,进学修习禅观法门,于诸通慧无所染着,志求道者各令欢喜,复能诱导将示道迳,随前人心果其所愿,求大乘者毕志成就,不使堕落中间挂碍。若复欲得辟支佛者,亦复将护令得无为,斯亦名曰第一有行。” 时,大迦叶复白佛言:“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欲得修习无行法者,一切众生罪根深固难可拔济,然此罪人与我无缘无由得度,然我世尊微设权巧渐伺子便,知彼去就为造因缘得蒙覆盖,是谓无行。” 时,大迦叶复白佛言:“世尊!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本无道心在凡夫地,即能指授使发道意,至竟成就终不中堕在二地中,是谓无行。 “复次,世尊!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从无数劫积功累德发大弘誓:‘若我成道,在某国生,遭遇某圣,弟子翼从亦各如是。’然彼善男子、善女人,违本所愿中遭贤圣有佛出世,即从彼佛而取灭度,是谓无行。” 尔时,世尊告迦叶言:“止止。耆年!汝今滓浊偏狭之心所能测度。何以故?立根得力菩萨摩诃萨,犹尚未悉有行无行,况汝小节欲得悉乎?此则不然,还复汝座如常威仪。”时,大迦叶容颜变常极大惭愧,礼佛足下还复本座。 尔时,长老阿若拘邻复从座起,前白佛言:“世尊!我今堪任于如来前,颁宣道教有行无行。” 佛言:“善哉!族姓子!今正是时,恣汝所陈。” 时,阿若拘邻白佛言:“世尊!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修八正道,于八法中不起狐疑,是谓有行。若复善男子、善女人,得无量法慧,分别八法悉无所有,本无一法况有八正?无名号之法亦无窠窟,斯乃曰第一最胜无行之法。 “复次,世尊!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于四禅行一一思惟意不分散,系意在明不失法宜,必有所果无有狐疑,是谓,世尊!第一有行。若复善男子、善女人,从初至竟端坐思惟诸无形法,不见出生本无端绪,名号虚诈非真非有,斯乃名曰无行之法。” 时,长老阿若拘邻复白佛言:“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分别空慧心不染空,于空求空生颠倒想,是谓有行。若于空慧不生染污,不兴妄见起若干意,本自无本况当有今?是谓无行。 “复次,世尊!若复善男子、善女人,内思明慧空寂定意,持心牢固无增无减,是谓有行。分别内外六情无主,本无六情况今有识,识非三世不着三有,是谓无行。” 是时,长老阿若拘邻,说菩萨摩诃萨有行无行已,即礼佛足。 佛言:“善哉,善哉!族姓子!宣畅如来深妙之法,甚奇甚特!实未曾有。还复汝座,如常威仪。” 是时,尊者舍利弗即从座起,齐整法服,长跪叉手,白佛言:“世尊!抱疑日久欲有所问,唯愿世尊一一发遣。” 佛告舍利弗言:“善哉!族姓子!欲有所问今正是时,如来一一当酬汝问。” 时,舍利弗白佛言:“世尊!云何为有行?云何为无行?如世尊言,现造则有行,本无则无行。今问如来,为有行至无行,乃名无行耶?为有行常有、无行常无,乃名无行乎?若言有行,则尊者大迦叶所宣有行无有错谬。假使无行,则无言教,云何以无言教之法,令有言教耶?唯愿世尊一一分别。” 佛告舍利弗言:“云何?舍利弗!有行体性为空不乎?” 舍利弗白佛言:“世尊!有行体性空如空。” 佛复问舍利弗:“云何?族姓子!无行空性如何?” 舍利弗白佛言:“世尊!无行空性,即有行空性是也。” 佛告舍利弗:“若无行空性即有行空性者,今大迦叶何以故但说有行、不说有行空,亦不说无行、亦不说无行空性耶?” 舍利弗白佛言:“世尊!云何有行空性?云何无行空性?” 佛告舍利弗言:“谛听谛听!善思念之!吾当与汝敷演其义。” 对曰:“如是。世尊!” 佛告舍利弗:“云何?族姓子!成五阴身四大成就舍本所生,如此众生若外见色,于眼识中自起尘劳,分别此识不从外来亦不从内出,由识分别乃生此患。云何?族姓子!五阴法界为尔不乎?” 舍利弗言:“如是如是。世尊!皆由眼识起此尘劳耳。” 佛复告舍利弗:“云何?族姓子!若有目之士,思惟眼识分别尘劳,本从何来?为从何灭?欲求尘劳窠窟,为可得不乎?” 舍利弗白佛言:“不也。世尊!眼识无形而不可见。” 佛言:“如是如是。舍利弗!是乃名曰有行空性。复次,舍利弗!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于空离空不染空识,息心永灭不兴想着,默然无言,斯乃名曰无行空性也。” 佛复告舍利弗:“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耳闻外声,鼻嗅外香,舌知外味,身知外更内乐,意法体知外行。思惟此识,亦不从外来、亦不内生,由妄分别乃起此患。云何?族姓子!五阴法界为尔不乎?” 舍利弗白佛言:“如是。世尊!斯由识法生诸尘劳。” 佛告舍利弗:“云何?族姓子!若有目之士,思惟法识分别尘劳,为从何来?复从何灭?欲求尘劳窠窟为可得不乎?” 舍利弗白佛言:“不也。世尊!法识无形而不可见。” 佛言:“如是,舍利弗!是乃名曰有行空性。” 佛复告舍利弗:“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于空离空不染空识,灭意永寂不兴想着,静然无语亦无道教,斯乃名曰无行空性也。” 佛复告舍利弗:“夫诸法性住不变易,法起则起、法灭则灭,起亦不知所以起、灭亦不知所以灭,有目之士而观察之,亦不见起亦不见灭,故号为本无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、明行成为、善逝、世间解、无上士、道法御、天人师,号佛、世尊,超过三界为天人尊。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受持讽诵此深法要有行无行法本者,便得具足众相之慧。” 佛说此有行无行法时,有百亿那术众生,皆舍本行执牢固誓,进趣佛乘不退转地。复有诸天世人无央数众,皆得道忍离凡夫地。 是时,尊者大目犍连,复从座起头面礼足,前白佛言:“我亦堪任畅达演说有行无行不思议法。” 佛言:“善哉!族姓子!若乐说者今正是时。” 目连白佛言:“世尊!今闻如来包识众法以为有行无行,如我观省如来正法,非我声闻有行无行也。所以然者,弟子缘觉诸根淳淑,不复窥望平等正觉,我于如来则无行也。若使如来欲舍慧海去诸众智,求为弟子缘觉道者,如来于我则无行也。又,世尊言:‘一切诸法皆虚皆寂,无生灭着断。’审如是者,何复限制弟子缘觉不在圣例?益使我等九万二千人悉皆六通,倍生狐疑。又闻佛言:‘我法旷大亦无边涯,不计吾我有着众生。’若当尔者,如来今日于清净法界则有阙也。” 尔时,世尊告目连曰:“善哉,善哉!族姓子!乃能于如来前宣畅此门。我今问汝,汝当一一报我。” 目连对曰:“如是。世尊!” “云何?目连!行有报乎?” 目连白佛言:“世尊!行有报也。” 又问目连:“何者是行报耶?” 目连白佛言:“随其缘对,善有善报、恶有恶报。” 佛复问:“云何?目连!善有善报、恶有恶报?” 目连白佛言:“三涂八难拷掠搒笞,是谓恶报;泥洹永寂无复生灭,是谓善报。” 佛复问目连:“云何?族姓子!今日本无如来为获报不乎?” 目连对曰:“不也。世尊!” 佛问目连:“云何?族姓子!如今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身黄金色众相具足,为是何报?” 目连白佛言:“如来相好形质之报,非泥洹报也。” 佛问目连:“汝体泥洹耶?云何知善有善报是泥洹报乎?” 目连白佛言:“一切诸法皆悉假号,非有真实。所谓泥洹,泥洹者亦假号耳,故说泥洹须善有善也。” 尔时,世尊告目连曰:“如来于汝则无行也,亦是假号非有真实。汝欲求无上等正觉者,于如来所则无行也,亦是假号。于假号法中欲分别有行无行者,此则不然。” 尔时,世尊说此假号法,有九亿众生发弘誓意,愿乐欲逮有行无行菩萨璎珞。复有无量众生得总持法门。复有三亿众生诸漏尽意解得阿罗汉。 尔时,尊者宾头卢,复从座起,前白佛言:“我亦堪任说菩萨璎珞有行无行,令善男子、善女人得修行之。” 世尊告曰:“善哉,善哉!族姓子!若能说者今正是时。” 尔时,宾头卢白佛言:“世尊!若善男子、善女人于初禅地,分别五阴恶露不净,于中思惟无可贪着,是谓有行;若入定意观无所有虚而非真,观他人身亦复如是,斯谓无行。复次,世尊!若善男子、善女人现身臭处不净流出,是谓有行;深观本末知之为空,是谓无行。复次,世尊!善男子、善女人于二禅地具足四行,是谓有行;知二禅地尽归于空,是谓无行。复次,世尊!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自能开悟教众生类,去离净心起不净想,是谓有行;解了净想本无所有,是谓无行。复次,世尊!若善男子、善女人思惟三禅净除尘劳,不自称叹有所成办,是谓有行;不见尘劳成不成者,是谓无行。复次,世尊!若善男子善女人,在四禅地思惟五阴系意不忘,是谓有行;分别四禅永无苦乐诸缚结着,是谓无行。如是善男子、善女人,菩萨摩诃萨寂观璎珞有行无行。”尔时,尊者宾头卢说此法已,还复本座。 是时,尊者大迦旃延,即从座起礼世尊足,前白佛言:“我今堪任于如来前说有行无行,使众生类得修行之。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于十六圣行不起狐疑者,是谓有行;思惟缚着本性自无,亦无十六圣行之名,是谓无行。” 迦旃延复白佛言:“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拔断三毒淫怒痴法,察彼众生心中所念,有无明心、无无明心,有爱欲心、无爱欲心,有恚害心、无恚害心,悉能分别而无错谬,是谓有行;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观知三毒本无所有,不见生者不见灭者虚寂无形,是谓无行。” 迦旃延子复白佛言:“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于结使聚皆令毕竟,亦不更造兴起尘劳,是谓有行;不于结使见有毕竟不毕竟者,亦不兴造生尘劳患,是谓无行。如是善男子、善女人,菩萨璎珞有行无行。”迦旃延子于佛前说此有行无行已,起礼佛足,还复本座。 尔时,尊者离越即从座起,前礼佛足白佛言:“世尊!我亦堪任说菩萨璎珞有行无行。” 佛告离越:“堪任说者便可说之。” 离越白佛言:“世尊!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于无生法越度生死,不见有度者,是谓有行;沦泥洹空寂然无形,不有众生想,是谓无行。复次,世尊!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得贤圣律,受诸果证,修十二法,是谓有行;若观一切法本由缘聚散,知尽不生更不受证,是谓无行。复次,善男子、善女人!诸佛世尊常所说法,苦习尽道贤圣宝藏,进取泥洹无起灭法,是谓有行;不见贤圣道品之法及泥洹道,是谓无行。如是善男子、善女人,菩萨璎珞有行无行。” 是时,尊者须菩提复从座起,前礼佛足,白佛言:“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从本无行至一切智,观了无形而不可见,是谓有行;不见本无出生诸法,菩萨璎珞亦复如是,不见菩萨璎珞亦不见非菩萨璎珞,是谓无行。” 尔时,世尊问须菩提:“云何?族姓子!汝以何等议而作斯言:‘此是菩萨璎珞,此非菩萨璎珞。’” 须菩提白佛言:“世尊!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于究竟法不生断灭兴计常想,是谓菩萨有行璎珞;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于本无法中诸法悉空,内空外空不起灭空,无所生空道空泥洹空,一切诸法皆空如空,是谓菩萨无行璎珞。” 须菩提复白佛言:“世尊!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得空定净意者,于贤圣法律具足一切诸法窠窟,从须陀洹、斯陀含、阿那含、阿罗汉、辟支佛,上至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庄严具足泥洹之路,是谓菩萨摩诃萨有行璎珞;若复善男子、善女人,修行五十五法,虚空正要一一分别,心不流驰皆归于空,于空无法中无生灭着断,是谓菩萨摩诃萨无行璎珞也。” 尊者须菩提,说此空性有行无行菩萨璎珞时,有十三亿发意菩萨本从等意如来所初建道心,自从是来中间懈怠,今闻长老须菩提说诸法虚寂无生灭着断,各还励意悉发无上正真道意,进求本誓愿欲成就菩萨璎珞有行无行。 尔时,尊者邠耨文陀尼子,即从座起,前至佛所,头面礼足,长跪叉手,白佛言:“世尊!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思惟分别空行法性,不于诸法生吾我心者,是谓有行;摄意常定,心如虚空不着三界,是谓无行。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讲论诸法无生之心,金刚三昧超越八地舍本习绪,是谓有行;若复善男子善女人,得灭意度,一意庄严璎珞其身,进趣无上正真道意,不以成佛以为快乐,虽在众生不为勤劳,金刚之心不可沮坏,是谓菩萨璎珞有行无行。” 如此等九万二千漏尽阿罗汉,各各宣畅菩萨璎珞有行无行也。 菩萨璎珞经卷第八 大正藏第 16 册 No. 0656 菩萨璎珞经 菩萨璎珞经卷第九(一名现在报) 姚秦凉州沙门竺佛念译 有受品第二十五 是时,勇进菩萨白佛言:“世尊!今闻如来说甚深法诸贤圣律所入之门,其有闻知了此法者,亦不见着亦不见脱,于空无法而无所损,不见诸法有所从来有所从去。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深观此法无所从来无所从去,尔乃明达名为解脱。一切诸法各各别异,其所言见悉各离散无有合偶,复于诸法不生想念而有所成,亦复不念有解脱者,所观诸法亦不有内亦不有外,亦无有远亦无有近。得慧菩萨深了本无,其知是者去贡高心不生憍慢,是为善男子、善女人于诸善法而得解脱,便得住于无生灭地。其所住者不见有住,复于诸法住无所住,亦于诸法见无所见,是谓善男子、善女人正其性行不念非邪。其作正见者,便于内性观了色相亦无有色,亦不见色而有色也。何以故?知一切法观空无形,知其本空如色无有色,于一切法亦不有受亦不无受,是谓善男子、善女人于一切法而得解脱。” 是时,勇进菩萨说此有受品时,有十三亿众生,闻此法已皆得不起柔顺法忍,异口同音各称斯言:“今日勇进菩萨大士离于诸着,亦使我等成办此法。我等仁者当以此法教授余人,如我无异悉得解脱毕无所著。” 尔时,世尊告勇进菩萨曰:“夫泥洹心亦不在内、亦不在外、亦复不在两中间止,有受菩萨无生灭处,诸菩萨心道等无二亦无若干。道心适等无若干者,于一切人必有平等无二之心,是谓菩萨故名曰等而无差别。” 是时,坐中有五百天子,闻如来平等之法有受无受,诸尘垢尽得法眼净。复有比丘、比丘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,五百余众皆得须陀洹道。复有无央数天、龙、鬼神、干沓和、阿须伦、迦留罗、真陀罗、摩休勒、人及非人,志趣大乘,皆发无上平等道意。 菩萨璎珞经无著品第二十六 是时,世尊告四部众——比丘、比丘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——及诸菩萨摩诃萨,天、龙、鬼神、八部之众:“若有菩萨摩诃萨,欲逮一切智、欲上菩萨位、欲得金刚三昧、欲得降伏魔官属者、欲逮一切诸法门总持者、欲离此彼处者、欲庄严佛树者,是善男子、善女人,当习如来无著之行。 “复次,善男子、善女人欲得净佛国土教化众生,从一佛国至一佛国,承事礼敬诸佛世尊者,当学如来无著之行。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欲得如来奇特之法甚尊重者,若有众生不于三界受色阴形,欲离五患不处五道,如斯等善男子、善女人,常当修习如来无著之行。” 佛复告:“善男子、善女人!吾般泥洹后正法渐衰,多有众生倚托法服,贪小利养诈发道心,亏损正法无清净意,如斯等人不信三宝至贤之行,虽在我众离我甚远。若复善男子、善女人,修习如来无著之行,虽在凡夫未上菩萨位,执心牢固不舍道意。如斯等人,正使处在亿百千万由延之外,犹去我近。何以故?此善男子、善女人,修习如来无著行故。” 尔时,有菩萨名曰明观,即从座起头面礼足,前白佛言:“世尊!云何名为如来至真无著之行?唯愿世尊一一分别,令诸会者各得开解。” 佛告明观菩萨曰:“我今问汝,汝当报我。云何?族姓子!汝何以故号明观乎?用色耶?用痛想行识乎?因身耶?因名乎?用何等故号明观耶?” 是时,明观菩萨白佛言:“世尊!观色非色亦非有色,色性自空亦不有色,我色彼色本无所有,色空本空色性自空。诸法自然复无自然,诸法然炽本无自然,观色无生亦不见生,生自无生况当有色?但为众生痴心所润,不能自悟遂致苦恼,坠堕生死流转五道,身死名灭复更受身。如来大圣无所染着,知所从来离诸缚着,众行根元悉归于空,痛想行识亦复如是。观识非识亦非有识,识性自空亦不有识,我识彼识本无所有,识空本空识性自空。诸法自然复无自然,诸法然炽本无自然,观识无生亦不见生,生自无生况当有识?但为众生痴心所润,不能自悟遂致苦恼,坠堕生死流转五道,身死名灭复更受形。如来大圣无所染着,知所从来离诸缚着,众行根元悉归于空,无著众行亦复如是,自致无上正真道意,何况善男子、善女人,闻则信解于佛法众?斯乃名曰无著之行。” 是时,明观菩萨复白佛言:“若使善男子、善女人闻如来无著之行,便于是中发菩萨心,虽有是念,亦不供养诸佛世尊,斯于如来无著之行而有耗减。若复善男子、善女人,意欲懈怠不复堪乐修无著行,能自克责念无著行,一念之顷而不忘失,便得发无上至真道意,何况笃信而奉行乎? “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得如来金刚三昧,发弘誓心不可沮坏,斯皆由如来无著圣行而得成就。若复善男子、善女人,得三昧王三昧名曰奋迅勇。若菩萨摩诃萨得此三昧者,便能降伏诸魔官属,此善男子、善女人,皆由无著圣行而有成办。 “若复善男子、善女人得信空法无量圣行,修四意止念念成就,分别内外空寂无形,斯皆出于如来无著圣贤之行。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得四神足心识自由,坐卧经行而无挂碍,游至十方无量世界,礼事供养诸佛世尊,斯亦复是如来无著圣贤之行。 “若善男子、善女人及菩萨摩诃萨,获四意断至十八法、三十七品,庄严佛土成众相好,八种音声过于梵天,其有众生闻佛音响得解脱者,斯亦复是如来无著圣贤之行。若复善男子、善女人,一一思惟空无相愿,不复染着兴是非想,缘此三观当成无上正真道意,斯亦复是如来无著圣贤之行。 “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从无数诸佛世尊受菩萨别,当成无上正真道意,毕志牢固终不中退,亦不为众魔所能沮坏,斯亦复是如来无著圣贤之行。” 尔时,明观菩萨说是如来无著圣贤行时,有八十四亿众生之类,愿乐欲求如来无著圣贤之行。复有无数之众,求于亲近明观菩萨以为师宗。复有无量众生各生斯念:“今日明观菩萨摩诃萨,久如当成无上正真道意。” 尔时,世尊知众会心各生此念,便告明观菩萨曰:“汝今以能宣畅如来无著之行,如来圣慧不可穷尽。却后无数阿僧祇劫,上方去此五十恒河沙数诸佛刹土,佛名无垢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纯有一乘教化众生,不闻缘觉弟子之名,汝当作佛号曰明观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、明行成为、善逝、世间解、无上士、道法御、天人师,号佛、世尊,汝当作佛其号如是。” 尔时,众会一切众生,见如来授明观菩萨决,或有众生觉知者、不觉知者。尔时,世尊观察人心各怀狐疑,佛知其意便告明观菩萨曰:“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在大众中授菩萨决,有觉知者、不觉知者,有八因缘。云何为八?善男子、善女人得如来决,当成无上平等正觉,一切众人无能知者,是谓如来授众生决,己身自觉、余人不知。 “复次,明观!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在大众中为如来所见授决,余人尽见、己不觉知,是谓如来授众生决,余人尽见、己不觉知。 “复次,明观菩萨摩诃萨!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为诸佛世尊所见授决,汝当成佛其号如是,己知受决、余人亦见,是谓如来授众生决,己自觉知、余人亦见。 “复次,明观菩萨摩诃萨!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在大众中为如来所见授决,自不觉知、余人亦不知,是谓如来授众生决,自不觉知、余人亦不知。” 佛复告明观菩萨:“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在大众中受如来决,然此受决之人乃在未行不近如来,近如来者自谓受我决,是谓如来授众生决,远者觉知、近者不觉。 “复次,明观菩萨摩诃萨!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在大众中为如来所见授决,近如来者便自觉知:‘今日如来而授我决。’远如来者复自称说:‘如来今日授我等决,然此众生未应受决。’是谓如来授众生决,近者觉知、远者不觉。” 佛复告明观菩萨摩诃萨:“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为诸佛世尊所见授决,当成佛时其号如是,近者不觉、远亦不知,是谓如来授众生决,远近众生皆不觉知。” 佛复告明观菩萨:“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在大众中为如来所见授决,近者亦觉、远者亦知、余人不见,是谓如来八因缘法授众生决,近者亦觉、远者亦知、余人不见。” 尔时,世尊告四部众:比丘、比丘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,菩萨摩诃萨、天、龙、鬼神、干沓和、阿须伦、迦留罗、真陀罗、摩休勒、人及非人:“汝等颇见明观菩萨受记别乎?” 对曰:“非也。世尊!” 佛复告族姓子:“若有菩萨摩诃萨受如来决,初发道心受别不同,今此明观菩萨受如来决,己自觉知、余人不觉,如此等人未获如来四无所畏,发心自誓未广及众生,亦复未得善权方便,是故受决己自觉知、余者不觉。” 佛复告族姓子:“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受如来决,众人尽见、自不觉知,如此等人发意弘普广及众生,得四无畏发心旷大,有善权方便教化众生,是故受决余者尽觉、己不自知。” 佛复告族姓子:“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受如来决,己身自知、余者亦见,如此等人在七住地分别空观,不计众生有染着想,初发道心不生此念:‘我后成佛度尔所众生、不度尔所众生,心如虚空不可沮坏,以获如来四无所畏,得空观三昧善权方便。’是故受决,己身自知、余者亦见。” 佛复告族姓子:“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受如来决,己身不觉、余者不知,如斯等人未在七住不退转地,虽有善权方便信乐三尊,供养承事诸佛世尊,然未得如来无著之行,未能净佛国土教化众生,是故受决自不觉知、余者不见。” 佛复告族姓子:“若善男子、善女人受如来决,远者得决、近者不得,如此等人弥勒身是。何以故?此善男子、善女人诸根具足,不舍如来无著之行,是故受决,远者自觉、近者不知。” 佛复告族姓子:“若善男子、善女人受如来决,近者觉知、远者不见,亦非众会所能测度,如此等人在菩萨位,未能演说贤圣之行,今师子膺菩萨是也。众相具足不舍法本,于无想法中不坏法性,是故受决,近者觉知、远者不见,亦非众会所能测度。” 佛复告族姓子:“若善男子、善女人如来授决,近者亦知、远者亦见,如此等人众行具足,行不思议无量佛事,超生死海至无为岸。何以故?此善男子、善女人诸根具足,不舍如来无著之行,遍游十方无量世界,作不思议显佛神德,今柔顺菩萨是也。是故,近者亦知、远者亦见。” 佛复告族姓子:“若善男子、善女人受如来决,近者不知、远者不见,如此等人众行未具、未得善权方便,虽复去离五欲之中,未能备悉如来法藏,今等行菩萨是也。” 佛复告族姓子:“若有菩萨摩诃萨,奉持修习八因缘法,我今视之如己无异,亦为十方诸佛世尊所见拥护。” 尔时,释提桓因即从座起,前至佛所,头面礼足,在一面立。须臾之顷,前至佛所,长跪叉手,白佛言:“世尊!我名拘翼号天帝释,唯愿世尊听所启白。” 佛言:“善哉,善哉!拘翼!有所疑难,今正是时。” 释提桓因白佛言:“世尊!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兴显如来无著之行,具足授决八因缘法,我等诸天当护此善男子、善女人至竟成就,终不中退堕于罗汉辟支佛道。” 尔时,释提桓因即于佛前,而叹颂曰: “本无无所著, 永离诸恶趣, 云何如来今, 授决有高下? 昔从无数劫, 功勋不可量, 积功累众德, 一切众相具。 如来诸法本, 无生灭着断, 尊今已授决, 论说高下相。 得定不起思, 生灭无所有, 诸法如幻化, 名号不真实。 知本所从来, 愿乐无生法, 演说三达智, 从限至无限。 今为天帝释, 缚解诸结尽, 愿尊见记别, 久如逮正觉。” 尔时,世尊以偈报释提桓因曰: “汝今天帝释, 功德众行至, 乃从无数世, 积德光明尊。 今为天帝身, 经大小劫数, 三十六成败, 不舍本要誓。 千佛兄弟过, 无复贤劫名, 中间永旷绝, 二十四中劫, 后乃有佛出, 十力无所畏, 清净德普尊, 刹土名普忍。 彼佛极长寿, 在世寿七劫, 教化已周讫, 永寂取灭度。 遗法在世化, 亦复经七劫, 渐渐法没尽, 不闻三尊名。 中间复迥绝, 当复经五劫, 汝于彼刹土, 当绍如来位。 我今授汝决, 本无如来印, 号名无著尊, 三界最第一。 独步无等侣, 说法无穷尽, 当化阿僧祇, 无量众生类。” 尔时,释提桓因闻如来已见授决,头面礼足,绕佛三匝,还复故座。 是时,弊魔波旬心自念言:“今日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教化众生转无著法轮,以善权方便将导一切诸不及者,众菩萨等神通大智皆得授决不退转地。此贤圣等我则不疑,今释提桓因在我部界为我所使,先为如来所见授决。如我今日心离魔行,不在荣冀爱欲之中,何故如来不授我决尔?” 时,世尊知魔波旬心中所念,便告目犍连:“汝能堪任于如来前,说诸菩萨摩诃萨受记别乎?” 是时,目连承佛威神,即从座起,前白佛言:“我能堪任说菩萨摩诃萨受决之法。” 佛告目连:“堪任说者,今正是时。” 目连白佛:“若有菩萨摩诃萨于诸空法生染着心,便自贡高轻蔑前学。如此等善男子、善女人在凡夫地,不应称为菩萨,不应受决得如来号。” 目连复白佛言:“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见人受决便生增上心:‘我今豪贵、斯人卑贱。’如此等善男子、善女人在凡夫地,不应称为菩萨,不应受决得如来号。” 目连复白佛言:“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得佛明慧分别三观空无相愿,便为如来所见授决。然有众生见此人受决,便生憎嫉心:‘如来何为先授此决?’如此等善男子、善女人在凡夫地,不当称为菩萨,不应受决得如来号。” 是时,目连复白佛言:“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得佛神足四无所畏,游诸空界转于法轮,善权方便无所挂碍,所演法教皆有所益,便为如来所见授决。然有众生得世俗智辩才第一,知古明今三世通达,内自思惟而生此念:‘我所苞揽无事不贯,如来何为不授我决?今乃返更授此人决?’如此等善男子、善女人在凡夫地,不应称为菩萨,不应受决得如来号。” 目连复白佛言:“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得无生法忍四等具足,游至十方无量世界,本从此佛而发道心,更从异佛受其记别。然有众生内自生念:‘此非我众,非我徒类,如来何为先授此决、不授我别?’如此等善男子、善女人在凡夫地,不应称为菩萨,不应受决得如来号。” 目连复白佛言:“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转无上法轮,六通变化无所触碍,权诈巧便摄取众生,此菩萨摩诃萨,便为如来所见授决。复有众生在三毒等分爱心未尽,未能适化承事诸佛,内自狐疑而生是念:‘今观此人如有所办,为是如来威力所感?为此善男子审有此化?’于彼此中生犹豫想。如此等善男子、善女人在凡夫地,不应称为菩萨,不应受决得如来号。” 是时,目连复白佛言:“世尊!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生在龙中发菩萨心,众行具足无所缺漏,便为如来所见授决。或有众生内自思惟:‘我得人身诸根具足,明达正法六情完具,如来何为不授我决?今乃返更授此龙决?’如此等善男子、善女人在凡夫地,不应称为菩萨,不应受决得如来号。” 是时,目连复白佛言:“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已得天身发菩萨心,断诸缚着无所恋慕,舍己荣位远离五乐,闭塞六情修清净法,离世八法不堕十恶,便为如来所见受决。然有众生内自生念:‘今观此天众行未足,未舍此形复于人身,何为如来而授此决、不授我别?’如此等善男子、善女人在凡夫地,不应称为菩萨,不应受决得如来号。” 是时,目连复白佛言:“或有众生受地狱形,以佛神力往授其决,如我昔日为佛所遣授提婆达兜决。然有众生内自生念:‘受地狱形苦痛无量,镬汤烧煮,死而更生,刀山剑树、炉炭铁轮、火车炽风、铜柱碓臼,于中受苦痛毒无量。当尔之时何有道心?如来今日返更授决得如来号。然我等已得人身,不授我决?’如此等善男子、善女人在凡夫地,不应称为菩萨,不应受决得如来号。” 是时,目连复白佛言:“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生饿鬼中受饿鬼形,善见菩萨父像、舍利弗祖、善施长者母,受形苦恼,腹如泰山咽如细针,咽长千丈而有千鬲,一鬲千节,虽得浆水化为脓血,眼如深井如千丈崖,然受苦痛不可称量,为饿火所烧求死不得。然佛世尊以大慈悲,即遣舍利弗各授其决,令发道心。然有众生内自生念:‘饿鬼苦恼无量,饥寒苦毒不可称计,然今如来返授彼决、不授我决。’如此等善男子、善女人在凡夫地,不应称为菩萨,不应受决得如来号。” 尔时,世尊告目连曰:“善哉,善哉!族姓子!堪任宣畅菩萨受决无碍之行,真佛之子非思欲生。” 尔时,弊魔波旬内自生念:“咄!我所行将不谬乎?今闻尊者大目揵连所说,不为诸人,正为我耳。”是时,波旬即从坐起,除去贡高舍憍慢心,前至佛所,头面礼足,前白佛言:“世尊!我今愚惑,久处邪见未识真道。今释提桓因为我所统,如来今日先授其决,我即兴意生是非心。唯愿世尊,受我悔过,消灭欲本不着荣冀。” 佛告弊魔波旬:“汝今座上见弥勒菩萨不乎?” 波旬白佛:“唯然。世尊!” 佛告波旬:“此弥勒菩萨当授汝决得菩萨号。” 菩萨璎珞经净智除垢品第二十七 东方去此三十七恒河沙数,有佛土名曰华严,佛名一意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、明行成为、善逝、世间解、无上士、道法御、天人师,号佛、世尊。彼佛如来遣一菩萨,名曰净一切地,具众行本定意不乱,三昧正受无所挂碍。佛所住处皆悉履行,不染法界去吾我想,即从座起,偏露右臂,右膝着地,长跪叉手,前白佛言:“欲有所问,若见听者,敢有所陈。” 佛言:“善哉,善哉!族姓子!欲问如来所怀疑者,今正是时。” 净一切地菩萨白佛言:“世尊!云何善男子、善女人,供养诸佛无诸佛想,于诸法本亦复如是?虽度众生无众生念,行菩萨道不失本意,具足诸愿德行充满,受决心净不离明慧。” 尔时,世尊告净一切地菩萨曰:“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分别思惟大乘行本不可思议深奥之藏,先当习学定意正受,除乱想行,然后乃具六度无极,自观身空观他人心亦复如是。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入等定三昧心不动转,悉能分别一切众行。云何善男子、善女人入定三昧,于一切法思惟分别无有错谬?于是,族姓子!若有菩萨摩诃萨,立根得力逮不退转,便能入定自观身本本所从来,一一分别悉知起灭,来不知所从来、去不知所从去。此善男子、善女人从定意起,复入外身定意,一一分别众生之类。复见无量诸佛刹土,有受形者不受形者。或时善男子、善女人,复更入定观内外身,彼身我身发趣有异身行共同,如我所观,趣大乘者不舍众生,求缘觉者亦不求清净于佛土,弟子学者承声受教离于三有,是谓内外观定身行共同发趣有异。” 佛复告净一切地曰:“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入此等定正受三昧,悉使无量世界尽从化教、从化得度,随意所乐恣其心意游于百千三昧,于中摄意而不错乱,是谓善男子、善女人趣大乘者不舍众生。” 佛复告净一切地菩萨:“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入一身定,便能观察众生心本,有淫怒痴、无淫怒痴,随其本行而度脱之。此善男子、善女人从一身定起,复入众多身定,观众生类有淫怒痴、无淫怒痴,随其本行而度脱之。” 尔时,世尊复告净一切地菩萨:“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入无形观三昧,遍观众生心识所念,众生若干所念不同。复有三昧名观众生心,菩萨摩诃萨得此定意者,便能观察人道众生,遍知十方无量世界,有淫怒痴、无淫怒痴,随其本行而度脱之。” 佛复告族姓子:“复有定意知阅叉心,菩萨摩诃萨得此三昧者,遍观阅叉心识所念,有淫怒痴、无淫怒痴,随其本行而度脱之。” 佛复告净一切地菩萨曰:“复有定意知诸龙心,菩萨得此定意者,便能观察龙道众生心识所念,遍知十方无量世界,有淫怒痴、无淫怒痴,随其本行而度脱之。” 佛复告净一切地曰:“复有定意知阿须伦心,菩萨摩诃萨得此定意者,便能观察须伦所念,遍观十方无量世界,有淫怒痴、无淫怒痴,随其本行而度脱之。” 佛复告族姓子:“复有定意知诸天心,菩萨得此定意者,便能观察天道众生心,遍知十方无量世界,有淫怒痴、无淫怒痴,随其本行而度脱之。” 佛复告族姓子:“复有定意知梵天心,菩萨摩诃萨得此定意,便能观察净志天心,遍知十方无量世界,有淫怒痴、无淫怒痴,随其本行而度脱之。” 佛复告族姓子:“复有定意知欲界众生心,菩萨摩诃萨得此定意,便能观察欲界众生,遍知十方无量世界,有淫怒痴、无淫怒痴,随其本行而度脱之。” 佛复告族姓子:“复有定意知地狱心,菩萨摩诃萨得此定意者,便能观察地狱众生,遍观十方无量世界,有淫怒痴、无淫怒痴,随其本行而度脱之。” 佛复告族姓子:“复有定意知弗于逮众生心,菩萨摩诃萨得此定意者,便能观察弗于逮众生,遍知十方无量世界,有淫怒痴、无淫怒痴,随其本行而度脱之。” 佛复告净一切地菩萨曰:“复有定意知阎浮地众生心,菩萨摩诃萨得此定意者,便能观察阎浮地众生,遍知十方无量世界,有淫怒痴、无淫怒痴,随其本行而度脱之。” 佛复告净一切地菩萨曰:“复有定意知瞿耶尼众生心,菩萨得此定意者,便能观察瞿耶尼众生心意,遍知十方无量世界,有淫怒痴、无淫怒痴,随其本行而度脱之。” 佛告净一切地菩萨曰:“复有定意知郁单曰众生心中所念,菩萨得此定意,便能观察郁单曰众生心,遍知十方无量世界,有淫怒痴、无淫怒痴,随其本行而度脱之。” 佛复告净一切地菩萨曰:“复有定意知一四天下众生心中所念,菩萨得此定意者,便能观察一四天下众生心中所念,遍知十方无量世界,有淫怒痴、无淫怒痴,随其本行而度脱之。” 佛复告净一切地菩萨曰:“复有定意知二四天下众生心中所念,菩萨得此定意者,便能观察二四天下众生心中所念,遍知十方无量世界,有淫怒痴、无淫怒痴,随其本行而度脱之。” 佛复告净一切地菩萨曰:“复有定意知三四天下众生心中所念,菩萨得此定意者,便能观察三四天下众生心中所念,遍知十方无量世界,有淫怒痴、无淫怒痴,随其本行而度脱之。” 佛复告净一切地菩萨曰:“复有定意知四四天下众生心中所念,菩萨得此定意者,便能观察四四天下众生心中所念,遍知十方无量世界,有淫怒痴、无淫怒痴,随其本行而度脱之。” 佛复告净一切地菩萨曰:“复有定意知五四天下众生心中所念,菩萨得此定意者,便能观察五四天下众生心中所念,遍知十方无量世界,有淫怒痴、无淫怒痴,随其本行而度脱之。” 佛复告净一切地菩萨曰:“复有定意知六四天下众生心中所念,菩萨得此定意者,便能观察六四天下众生心中所念,遍知十方无量世界,有淫怒痴、无淫怒痴,随其本行而度脱之。” 佛复告净一切地菩萨曰:“复有定意知七四天下众生心中所念,菩萨得此定意者,便能观察七四天下众生心中所念,遍知十方无量世界,有淫怒痴、无淫怒痴,随其本行而度脱之。” 佛复告净一切地菩萨曰:“复有定意知八四天下众生心中所念,菩萨得此定意者,便能观察八四天下众生心中所念,遍知十方无量世界,有淫怒痴、无淫怒痴,随其本行而度脱之。” 佛复告净一切地菩萨曰:“复有定意知九四天下众生心中所念,菩萨得此定意者,便能观察九四天下众生心中所念,遍观十方无量世界,有淫怒痴、无淫怒痴,随其本行而度脱之。” 佛复告净一切地菩萨曰:“复有定意知十四天下众生心中所念,菩萨得此定意者,便能观察十四天下众生心中所念,遍知十方无量世界,有淫怒痴、无淫怒痴,随其本行而度脱之。” 佛复告净一切地菩萨曰:“复有定意知百四天下众生心中所念,菩萨得此定意者,便能观察百四天下众生心中所念,遍观十方无量世界,有淫怒痴、无淫怒痴,随其本行而度脱之。” 佛复告净一切地菩萨曰:“复有定意知千四天下众生心中所念,菩萨得此定意者,便能观察千四天下众生心中所念,遍观十方无量世界,有淫怒痴、无淫怒痴,随其本行而度脱之。” 佛复告净一切地菩萨曰:“复有定意知万四天下众生心中所念,菩萨得此定意者,便能观察万四天下众生心中所念,遍观十方无量世界,有淫怒痴、无淫怒痴,随其本行而度脱之。” 佛复告净一切地菩萨曰:“复有定意知亿万四天下众生心中所念,菩萨得此定意者,便能观察亿万四天下众生心中所念,遍知十方无量世界,有淫怒痴、无淫怒痴,随其本行而度脱之。” 佛复告净一切地菩萨曰:“复有定意知一佛国众生心中所念,菩萨得此定意者,便能观察知一佛境界众生心中所念,遍知十方无量世界,有淫怒痴、无淫怒痴,随其本行而度脱之。” 佛复告净一切地菩萨曰:“复有定意知十佛刹土众生心中所念,菩萨得此定意者,便能观察十佛刹土众生心中所念,遍观十方无量世界,有淫怒痴、无淫怒痴,随其本行而度脱之。” 佛复告净一切地菩萨曰:“复有定意知百佛刹土众生心中所念,菩萨得此定意者,便能观察百佛刹土众生心中所念,遍观十方无量世界,有淫怒痴、无淫怒痴,随其本行而度脱之。” 佛复告净一切地菩萨曰:“复有定意知万佛刹土众生心中所念,菩萨得此定意者,便能观察万佛刹土众生心中所念,遍观十方无量世界,有淫怒痴、无淫怒痴,随其本行而度脱之。” 佛复告净一切地菩萨曰:“复有定意知亿佛刹土众生心中所念,菩萨得此定意者,便能观察亿佛刹土众生心中所念,遍观十方无量世界,有淫怒痴、无淫怒痴,随其本行而度脱之。如是菩萨摩诃萨,于此定意,尽得具足诸三昧王。” 佛复告净一切地菩萨曰:“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奉持修习此法门者,便获如来众相具足。” 尔时,世尊告净一切地菩萨曰:“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得此三昧定意者,有善权方便教化众生,复有十事得功德业。云何为十?一者、口气清净人多信用;二者、不失本意不讥彼受;三者、善明算数知六十四变;四者、分别空无形相法;五者、知当来法解脱无缘;六者、于现在法念成证法;七者、忆过去行知以无相;八者、于无相法本无自然;九者、起灭自然不着三世;十者、菩萨定意不失次第。是谓菩萨摩诃萨入定三昧,便能观察亿佛刹土众生心中所念,有淫怒痴、无淫怒痴,随其本行而度脱之。”◎ 菩萨璎珞经无断品第二十八 ◎佛复告等行菩萨:“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从初发意发菩萨心,修行五法不怀怯弱。云何五法?一者、劝进前人不舍道心;二者、分别法界不毁法性;三者、一意清净无他异想;四者、行权方便度未度者;五者、得三十二业定意不乱。是谓,等行菩萨摩诃萨!从初发意守菩萨心,修此五法不舍道意。” 佛复告等行菩萨曰:“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初发道心,复有五事。云何为五?一者、分别三世不离空无;二者、净己国土育养众生;三者、分别眼识不受外入;四者、神足神通念则在前;五者、现在众智而自璎珞。是谓,等行菩萨摩诃萨!从初发意修此五法,而得成就无有疑难,进前成佛不怀怯弱。” 佛复告等行菩萨:“若善男子、善女人发菩萨心,当行五法而自璎珞。云何为五?于是,族姓子!若菩萨初发道心入等定意,能令十方天下尽为七宝;二者、使己国土众生断淫怒痴;三者、己成佛时修三空慧;四者、庄严一相不离慧根;五者、行六神通不自称记。是谓善男子、善女人从初发意行菩萨道,行此五法而自璎珞。” 佛复告等行菩萨:“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从初发意行菩萨道,复有五法。云何为五?一者、思惟如来无形相法;二者、诸佛要誓不违本性;三者、自识本命知所从来;四者、不计我人寿命离五苦难;五者、法本自尔不见起灭。是谓善男子、善女人修此五法而自璎珞。” 佛复告等行菩萨:“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从初发意行菩萨道,当行五法不可思议。云何为五?一者、诸佛神德不可思议;二者、诸佛箧藏不可思议;三者、行果受报不可思议;四者、诸佛刹土不可思议;五者、演布道教不可思议。是谓善男子、善女人初发道心,修此五行不可思议,乃至成佛而自璎珞。” 尔时,世尊在于大众,而说此偈: “诸佛不思议, 宣畅道亦然, 思惟众生本, 本末不可睹。 执四圣谛炬, 照彼无明根, 常思无有常, 念除结缚病。 劫数无有穷, 无尽非有尽, 但为众生惑, 欲知本无心。 夫欲学在先, 闻受深奥法, 亦非二乘行, 所能用测度。 佛本自计誓, 蠲除五道渊, 行尽由等心, 故号人中尊。 佛慧无边崖, 神智无有量, 不以身苦本, 永除三世难。 诸佛璎珞法, 自觉无师受, 心定如虚空, 常想乐想缘。 吾从无数劫, 入定不离空, 一意成一道, 故号人中尊。 复于无数劫, 承事诸世尊, 尽生逮无著, 自致最正觉。 诸佛在世化, 正法修道乐, 能净诸佛国, 不染三有乐。” 尔时,世尊说此偈已,复告等行菩萨:“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奉持修习五不思议深奥法者,十方诸佛悉来拥护,不为众魔所能得便。” 佛复告等行菩萨:“若善男子、善女人从初发意行菩萨心,当行五法不可思议。云何为五?一者、以己定意遍施众生,尽在佛处而不退转;二者、不猗三道而受果证;三者、无量法海皆现在前;四者、众相法门具足智辩;五者、分身教化得六度慧。是谓,族姓子!从初发意行菩萨心,行此五法不可思议,便能具足如来众行。” 佛复告等行菩萨:“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思惟分别五苦法本。云何为五?一者、分别色原不生识着;二者、思百八痛无有苦乐;三者、永断众想不兴乱意;四者、解十二因缘本无此行;五者、识神无形不可究尽。是谓,等行菩萨!若善男子、善女人分别思惟五苦法本者,亲近佛藏不离贤圣众道之原。” 佛告等行菩萨:“若善男子、善女人从初发意修菩萨心,复有五法不可穷尽。云何为五?一者、无数功勋不可穷尽;二者、八十四智不可穷尽;三者、如来法慧不可穷尽;四者、诸法要定不可穷尽;五者、八种音响不可穷尽。是谓,等行菩萨!若善男子、善女人从初发意修菩萨心,修此五法不可穷尽,便能具足如来之法。” 尔时,世尊复告等行菩萨:“若善男子、善女人从初发意修菩萨心,修行六度不可思议法。云何为六?于是,善男子、善女人不惜身命,随前所索不逆人意,于中具足施度无极。虽具施度,摄持戒人不毁戒性,见暴逆者劝令忍辱。若人懈怠,劝令精进。或有众生着六十二见,心意错乱不识虚无泥洹大道,摄彼众生一意禅定,除去乱想不生二见。或有众生永在闇冥怀愚痴心,以权方便摄彼众生令见慧明。” 佛复告等行菩萨:“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从初发意修菩萨心,于一度中便当具足六度无极。云何于一度中便能具足六度无极?或有众生一心持戒不毁戒性,于持戒中具足布施,不讥彼受常行忍辱。若有众生见毁辱者,不兴乱想无瞋怒心,日夜精勤无懈怠心。虽持禁戒定意不乱,于戒性中不毁于禅,演布智慧除愚闇心,是谓菩萨在戒度无极,便能具足六度无极。” 佛复告等行菩萨:“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从初发意修菩萨心,得忍度无极,降伏心意不念贡高,于忍度无极复当具足六度之法。不舍忍心而行布施,虽有所施不起想着。于中具足戒性之法,若人击打不起乱想自摄心意。具足修习忍度无极,具足定意不毁禅法,于忍度中具足禅行。若复善男子、善女人已得忍度,分别五阴成败所起,思惟三毒知从痴爱,以道慧观察永无所生。是谓善男子、善女人于忍度中具足六度之法。” 佛复告等行菩萨:“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从初发意修菩萨心,于禅定中复当具足六度无极,摄取众生除去乱想。云何菩萨于禅定中具足六度?于是善男子、善女人,观空身相不见起灭,定心不乱而行布施,不见众生及以财宝,亦不生心:‘今我所施后获大报,庄严佛土本无清净。’便能具足智度无极。” 佛复告等行菩萨:“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从初发意修菩萨心,于智度无极具足六度。云何善男子、善女人于智度无极具足六度?于是善男子、善女人,已能修习智度无极,分别无想无他异行,一一分别名身句身,摄意持戒不毁戒性,若人毁辱不怀忧戚,是谓于智具足戒性。若复善男子、善女人,于智度无极修行忍辱,心如虚空不受秽恶,是谓于智度无极得忍辱心。” 佛复告等行菩萨:“若善男子、善女人得智度无极,摄意精进去懈怠心,分别眼界不可思议,见懈怠者劝令精进,是谓于智度无极具足精进。” 佛复告等行菩萨:“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得智度无极,无极禅定心不分散,一意一念经百千劫摄意自伏,于三十六度皆悉分别,是谓,等行菩萨摩诃萨!众行根原。” 尔时,世尊与等行菩萨说是语时,有无量众生本发心趣于缘觉,今皆回意发于无上正真之道。复有无数诸天世人,得尽信之行不离大乘。◎ 菩萨璎珞经卷第九 大正藏第 16 册 No. 0656 菩萨璎珞经 菩萨璎珞经卷第十(一名现在报) 姚秦凉州沙门竺佛念译 贤圣集品第二十九 ◎尔时,审谛菩萨即从坐起,白佛言:“世尊!我亦堪任宣畅六度清净之行。” 佛告审谛菩萨:“若堪任者,于如来前便可说之。” 尔时,审谛菩萨白佛言:“世尊!若有菩萨摩诃萨修习六度清净之法,兼修八门诸佛禁法,此善男子、善女人,于六度法具足清净之行。” 净意菩萨白佛言:“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欲礼十方诸佛世尊,承受正教修习奉行,如此等善男子、善女人,于六度法清净具足。” 那罗延菩萨前白佛言:“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断诸结使不生染污,于六度法清净具足。” 净法界菩萨白佛言:“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解自然法性不毁道门,于六度法清净具足。” 善解幻菩萨白佛言:“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分别八法除去荣辱,于六度法清净具足。” 过量菩萨白佛言:“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在大众中转无上法轮,摄身口意无他异念,于六度法清净具足。” 法藏菩萨白佛言:“解四空定无我人想,思惟法界不毁智本,是谓六度清净具足。” 心净菩萨白佛言:“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摄眼根不兴识想,耳鼻身口意亦复如是,于六度法清净具足。” 师子大将白佛言:“众生沈翳永处闇冥,布现慧光使知道趣,于六度法清净具足。” 时有菩萨名曰慧眼,问文殊师利:“云何菩萨摩诃萨摄身口意不毁戒性,于六度清净具足?” 是时,文殊师利报慧眼菩萨:“诸菩萨摩诃萨解空无我,施无想报,于六度法清净具足。” 慧眼菩萨又问:“云何?族姓子!如来色身众德具足,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,身黄金色犹如金𧂐,为是有想报耶?无想报耶?” 文殊师利报慧眼菩萨曰:“如来色身是有想报,如来法身是无想报。” 慧眼菩萨又问:“施去贪求、内心清净,除去想着乃获大果,六度之法非无想报。云何乃成法身之报?” 时,文殊师利报慧眼菩萨曰:“云何?族姓子!如来色身为有耶?为无耶?” 慧眼菩萨报曰:“如族姓子所说,如来色身是有报、非无报,如我观察如来身者,亦非有报亦非无报。” 时,文殊师利复问:“云何如来身亦非有报亦非无报?” 慧眼答文殊师利曰:“如来身者众功德具,妙色庄严观无厌足,其见形者皆发无上正真道意,是谓色身之报。云何如来色身无报?于是,族姓子!如来在世教化终讫,潜神无为终无变易,一相无形不可沮坏,是谓如来色身无报。” 尔时,文殊师利复问慧眼菩萨曰:“云何?族姓子!如来形相不可思议,以有形而无报?以无形而无报?” 慧眼报曰:“如来身者,或有形而无报,或无形而无报。云何有形而无报?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在世教化无量众生,皆得果证获无为道,是谓如来色身有形而无报。云何无形而无报?于是,如来色身在世教化,现神足变终讫说法,于无余泥洹界而取般泥洹,是谓如来色身无形而无报。” 尔时,文殊师利知诸众生心中所念各有狐疑,未能畅达有报无报。复问慧眼菩萨曰:“云何?族姓子!如来色身如幻如化,云何于幻化法中而有无报,一切众生得法性如道果清净?若眼界所摄,云何于众生道性而得无报?” 又问慧眼:“如来色身不可思议,终讫说法寂然灭度,无生老病死,已舍色身不复受形,一相无相亦不可见,权说假号亦无真实。如来者亦无如来亦无佛,云何以无为道,是如来色身无报?” 文殊师利又问:“云何?族姓子!如来色身无为报,泥洹无为报,是一异乎?假使是一者,亦无如来,云何有无报?说有二无者,则如来色身非泥洹报。” 尔时,慧眼菩萨报文殊师利曰:“本无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四大色身,于现法中亦是有报亦是无报,灭尽涅槃是曰无报。” 尔时,慧眼菩萨复报文殊师利:“众生所行六度无极,若人布施亦无施想,亦复不见有受施者,是谓为施具足施度无极。若复有人戒身具足不毁于戒,亦复不见有持戒者,是谓于戒具足戒度无极。” 慧眼菩萨复语文殊师利:“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恒修忍辱,有轻慢者不生憍慢,亦不自念见有忍辱,是谓具足忍度无极。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勤加精进修十六圣行,不见有人勤精进者,是谓具足进度无极。” 慧眼菩萨复语文殊师利:“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摄意入定分别三观,亦不见人立定意者,心游十方无量世界承事供养,观一切法如幻如化,是谓具足禅度无极。” 慧眼菩萨复语文殊师利:“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宣畅如来无量法界,眼识清净不可思议,一一分别悉无所有。若耳闻声知所从来,鼻嗅彼香知所从来,一一分别而无所有。若舌尝味知所从来。如来心识分别诸法神足无量,是谓具足智度无极。” 慧眼菩萨复语文殊师利:“复有定意名无尽法门,菩萨摩诃萨得此无尽法门者,超越三乘成菩萨号。复有观察法门,菩萨摩诃萨得此法门者,观察法界不住二地。复有色像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成如来法无尽之藏。 “复有不退转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转清净法不见色像。复有广济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化彼众生不自为己。复有佛普响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雨法甘露润泽一切。复有诸佛境界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现说微妙真如性法。复有现教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庄严刹土翼从成就。 “复有无等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分别如来深奥之义。复有法要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宣畅如来不思议法。复有善根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分别诸根永离五道。复有幻化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分别无尽旷大之法。复有摄行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分别句义无形像法。 “复有称可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便能充饱虚想法者。复有一得意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善根淳熟得四无畏。复有法海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善业具足不舍道性。复有光炎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普现光炎演法无尽。复有神足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广游诸界不染三道。复有日月光明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遍照苦恼拔济得度。 “复有无生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方便导化应自然津。复有无极慧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超三界患不见有度。复有智生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尽知诸法所归趣处。复有无著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以智慧光蠲除闇冥。复有根原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分别四法不思议行。复有因缘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分别十二痴行之本。复有道慧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不阙法性如来三等。复有忍智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坐树王下降伏魔宫。 “复有弘誓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不舍众生而取灭度。复有苦行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现食麻米诸行具足。复有独步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自现奇特无与等者。复有心净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蠲除心垢无所染着。复有究竟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皆使众生入出要道。复有无欲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除去贪着无染着心。 “复有法处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愍哀一切不舍本愿。复有道业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分别诸根立上人法。复有心不转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发道心者立不退转。复有法藏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道慧清净受慧果证。复有化道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发无生心不见动还。复有法璎珞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庄严国土清净众生。 “复有深奥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深入法藏具七觉意。复有无畏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安处诸法说贤圣行。复有除垢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安处诸法无所染着。复有净行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分别三向空无相愿。复有法身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分别一切无著空行。复有法力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无量空界获大智慧。 “复有无碍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敷演道教无所挂碍。复有大慈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润及一切不舍妄想。复有大悲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拔济苦难不生尘劳。复有喜心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蠲除一切忿怒心。复有护心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分别四谛不二之法。复有广施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除去三想不计吾我。 “复有神通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遍游十方无量世界。复有无尽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分别义趣修三句法。复有演畅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功德具足怀来道故。复有清净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净除口过不兴十恶。复有十力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执金刚心不可沮坏。复有无量善根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便能具足如来神力。 “复有如来行灭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不起吾我我人寿命。复有息意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永断生老病死之苦。复有增益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诸善功德日日增长。复有欢喜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充饱一切渴仰道者。复有无怒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除心缘着无颠倒想。复有悕望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成就众生三法本行。 “复有无念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尽使众生无三毒念。复有法义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出生诸法不失次第。复有速疾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分别根元成道行迹。复有思惟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分别内外观诸不净。复有香熏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当以戒德香普熏一切。 “复有善权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随形适化不见度者。复有晓了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分别音响而取度之。复有无我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解知诸法空无所有。复有善住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弘誓坚固心不动转。复有无数身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一一分别不限众生。复有善入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尽化众生进入法律。复有法自在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堪受正法不耻下问。 “复有净妙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游诸佛国不怀怯弱。复有无侣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心自乐寂不娆一切。复有无量功德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眷属成就得果实报。复有放光明法门。菩萨得此法门者,遍照一切诸在闇冥。复有无欺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具足口行不犯四过。复有劝德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愍诸不及雨不死法。复有依凭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尽令众生而有归趣。 “复有拔济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增益功德心净如空。复有无际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不见有度得成就者。复有等行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分别众智无有边际。复有平等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不说诸道有种种乘。复有一意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不见发意有趣道者。复有虚空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入诸等定意不分散。复有然炽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广演一切无穷尽法。 “复有分别法界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一一分别法界所兴。复有越境界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救护一切得至彼岸。复有究竟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不见出生诸法窠窟。 “复有净观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不讥众生见清净法。复有满足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不以劫数以为现远。复有出要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行一切智不起法想。复有出生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出一切法深奥之义。复有利根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闻一趣道立不退转。 “复有次第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修习诸法不失本要。复有法相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一一分别诸法相貌。复有无形相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一切诸法而现在前。复有劫数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执勤苦行不离生死。复有道行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思惟五行观不净想。复有深入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深入法宝无尽之藏。 “复有化导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育养一切众生之类。复有来往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周旋教化心无懈怠。复有成就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道果成熟不舍五趣。复有彻照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一意入定无若干想。复有无量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所行众法不可思议。复有如来禅定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修习现在无量空行。复有应响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具足众愿永除意想。 “复有变化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分身散形所愿自由。复有无阙减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净除众生意想所念。复有通达来往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一一毛孔净众生界。 “复有无形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教化无形法界清净。复有无碍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无量众生离四非常。复有苦音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令习苦众生永离缚着。复有习音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令缚着众生永离习绪。复有尽音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令有尽众生至无尽泥洹。 “复有道音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不兴六十二尘劳之心。复有威仪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进止行来不失仪则。复有真性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分别眷属不处卑贱。 “复有直视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分别五阴一向趣道。复有天行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往入天人修清净本。复有人行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入人道众生诱进令度。复有畜生行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随形入化悉归道门。复有饿鬼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劝令除贪无所悕望。复有地狱法门,菩萨得此法门者,现身入化使发善心。” 尔时,慧眼菩萨即于佛前而说颂曰: “无著不可污, 不染三界有, 德香净一切, 法门无穷尽。 八百六度行, 世雄所宣畅, 分别众生心, 意趣各不同。 无量诸德本, 权现入世俗, 既布善道教, 超至无为岸。 今日大慈哀, 演法无穷极, 过去恒沙佛, 演法亦如今。 福业修五德, 降伏倒见者, 色身无身报, 诸佛深奥藏。 无报非有报, 泥洹性自空, 众生自兴念, 存心报无报。 行除分别想, 思惟如来业, 非生非无生, 故应菩萨门。 说法非有法, 亦无众生想, 乐想去苦想, 生灭永已寂。 福响自然应, 如空无所著, 一意成正觉, 色报为所在。 统王天世间, 真谛不可尽, 入定现非常, 终归灭尽本。 道心不在内, 亦复不在外, 苦想若干念, 求道尽根原。 思惟百千定, 生生未始断, 系意乃断心, 乱想何由生? 菩萨所行业, 法门各不同, 欲求无量法, 当于众生求。 法法自然生, 法慧无窠窟, 寻生本无生, 何有法原本? 积智过百劫, 修慧不懈怠, 进成八等行, 故号人中尊。 有报非有报, 亦无色身相, 璎珞众智业, 现身教化俗。 表里如紫金, 音响极柔渜, 所说不唐捐, 闻者皆得度。 我如萤火光, 自照无益彼, 佛日照大千, 不知闇冥处。 岂敢以朝露, 增益江海润? 承佛大圣威, 故说菩萨门。 菩萨放慧光, 永除众生冥, 拔愚惑根本, 贤圣道在前。”◎ ◎菩萨璎珞经三道三乘品第三十 尔时,世尊告舍利弗:“汝等观此慧眼菩萨,得四辩才众智自在修心意定,在大众中演畅菩萨诸法深奥。此菩萨者,久如当成等正觉乎?” 时,舍利弗白佛言:“世尊!我等声闻所见微鲜,岂能测度大圣法典?唯愿世尊演布道化,使众会者悉闻其要。” 尔时,世尊告舍利弗:“谛听谛听,善思念之!吾当与汝宣畅正要。” 舍利弗言:“如是。世尊!” 佛告舍利弗:“西北去此十四江河沙数,彼有佛国名众智自在,佛名慧造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、明行成为、善逝、世间解、无上士、道法御、天人师,号佛、世尊。彼佛如来初发道心广大无崖,超过众圣诸受别者。彼佛如来发此弘誓之心:‘若我成佛与生死别,不处愦闹五浊鼎沸,使我国土清净无瑕。我既成佛,翼从成就,男女各别无贪欲心。’复发此愿:‘使我国土一切众生光光相照,无有日月星宿光明,水精、琉璃、车𤦲、马瑙、真珠、虎珀、金银、七宝庄严己国。使我国土同一水乳,亦令我刹有一浴池如四天下,凫雁鸳鸯尽七宝身,悲鸣相和共相娱乐。浴池东口所流水处纵广千由旬,浴池南口纵广千由旬,浴池西口纵广千由旬,浴池北口纵广千由旬,当浴池中央有自然七宝高座,高下纵广各千由旬。诸十方无量无限无边际恒沙国土大乘菩萨,坐树王下永除心结,降伏魔宫成无上道,即于其日来至此刹,诣我浴池升七宝座,演说大乘不退转行。大乘翼从发弘誓者皆诣我国,使我国土无大乘菩萨、无大乘辟支佛、无大乘声闻者。’” 佛复告舍利弗:“今此慧眼菩萨,大乘牢固心难沮坏,当生彼国成等正觉,教化众生无有穷极。彼国人民寿命各等,无有中夭之者,欲知其寿亦如无量佛国,但男女众生不如阿弥陀佛国得道者也。” 是时,舍利弗闻佛所说,怪未曾有,一切众会皆怀狐疑,即从座起,偏露右臂,右膝着地,长跪叉手,前白佛言:“世尊!今闻如来演说大乘不退转行,大乘翼从成己国土,愿乐欲闻。云何为大乘菩萨?云何为大乘辟支佛?云何为大乘声闻?” 佛告舍利弗:“菩萨三乘各有三品,辟支三乘亦有三品,声闻三乘亦有三品。于是,舍利弗!欲知菩萨三乘者,今与汝说。有菩萨大乘,有菩萨辟支佛乘,有菩萨声闻乘,是谓菩萨三乘。又,舍利弗!辟支佛三乘者,有辟支佛菩萨大乘,有辟支佛菩萨缘觉乘,有辟支佛菩萨声闻乘,是谓辟支三乘。又,舍利弗!声闻三乘者,有声闻大乘,有声闻辟支佛乘,有声闻无著乘,是谓声闻三乘。” 时,舍利弗复白佛言:“世尊!云何为菩萨大乘?” 佛告舍利弗:“慧眼菩萨所生国土,慧造如来境界是也。若有菩萨摩诃萨,发弘誓心不乐小道,如上所愿,尽得生彼慧造国土。” 时,舍利弗复白佛言:“世尊!云何为菩萨辟支佛乘?” 佛告舍利弗:“西北去此过十四江河沙已,复过十四江河沙数,有佛土名为净泰,佛名无动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十号具足。国土清净无淫怒痴,上下恭顺贵修清虚,彼土众生尽修一行,普出家学无上正真修平等觉。彼佛境界有一浴池,纵广一佛世界,浴池东口百千万由旬,浴池南口百千万由旬,浴池西口百千万由旬,浴池北口百千万由旬。诸有菩萨修大乘辟支佛者,尽生彼国。异类奇鸟数十百种游戏池中,种种香熏遍布世界,生七宝树华果香洁。彼池水中忧钵莲花、钵头牟花、拘物头花、分陀利花,皆生于池水中。当池中央有七宝高座,纵广高下过众生界,尽诸贤圣所居之处。如是,舍利弗!彼佛国界无有菩萨大乘,唯有菩萨辟支佛乘。所以者何?皆由宿愿而得生彼,分别三十七道品法,共相娱乐演布道教。是谓,族姓子!菩萨辟支佛乘所居之处,非菩萨声闻乘所能逮及。” 尔时,世尊与舍利弗便说此偈: “如来不思议, 诸法各殊特, 菩萨大乘慧, 刹土亦各异。 贤圣辟支乘, 普集同一味, 相劝现教化, 演布无比法。 演畅清净音, 平等无二心, 由宿本愿报, 故生彼刹土。 处七宝高座, 雷吼震三界, 所度无有量, 自然应法律。 不计生死本, 不怀忧喜想, 不著有无行, 不计本末空。 今汝舍利弗! 欲知辟支乘, 国土佛姓号, 所说义如是。” 尔时,舍利弗复白佛言:“世尊!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以广长舌神口所说菩萨大乘、菩萨缘觉乘,今已具知。愿乐欲闻菩萨声闻乘所行法则,其事云何?” 尔时,世尊告舍利弗:“西北去此度二十四江河沙已,复过二十四江河沙数,彼有佛土名毛孔光,佛名法观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十号具足。彼国清净,一切众生具四空定,神足变化超过贤圣。彼有浴池如上无异,皆由宿愿而得生彼,剃除须发着袈裟法服,具足六度空无相愿,所度众生不可称量。彼土菩萨声闻乘者,胜我国土一生补处。所以然者,今此菩萨逮阿惟颜,百劫教化尽趣道门,各各成就立不退转故。不如彼国菩萨声闻,一日所化济度众生,百倍千倍巨亿万倍,不可以譬喻为比。” 尔时,世尊与舍利弗复说颂曰: “清净如金精, 亦如星中月, 禁戒威仪具, 乃生彼佛国。 法观大贤圣, 宿积无量行, 分别虚无慧, 心正无余想, 说法度众生, 一会恒沙数, 尽令具足成, 菩萨声闻乘。 吾昔发意错, 苦行不可量, 不与彼因缘, 王此五浊世。 今虽成佛道, 神足自在游, 欲愿至彼土, 无由在其例。 诸佛境界异, 所愿各不同, 欲与彼缘者, 发愿岂在晚?” 尔时,世尊与舍利弗说此偈已,时座上百亿那术诸天人民,皆发弘誓旷大之心,愿乐欲生法观如来菩萨声闻佛土。彼佛刹土,无有菩萨大乘、无有菩萨辟支佛乘,唯有菩萨声闻乘,尽生彼国共相娱乐,皆由宿愿而得生彼。 尔时,舍利弗复白佛言:“世尊!今闻如来说菩萨摩诃萨菩萨大乘、菩萨辟支佛乘、菩萨声闻乘,一切众生皆悉奉行信乐承受。今请如来说辟支佛菩萨大乘、辟支佛辟支佛乘、辟支佛声闻乘,愿乐欲闻解心狐疑。” 尔时,世尊告舍利弗:“谛听谛听,善思念之!吾当与汝一一分别。” 舍利弗答曰:“如是。世尊!” 佛告舍利弗:“去此西北四十四江河沙,有佛土名曰雷吼,佛名如意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十号具足。彼国殊特七宝成就,众生贤柔辩才通达智慧如海,言不妄发说清白事以为禁戒,法法成就不相拒逆。彼有浴池如上所说,彼浴池中有七宝金刚师子之座,高广上彻众生之表。一切辟支佛菩萨大乘悉生彼国,共相敬顺不怀贡高,本所造缘不违誓愿,住寿恒沙神足自在。” 尔时,世尊与舍利弗而说颂曰: “虚空无边际, 清白行各异, 心如本无慧, 缘觉所由刹。 缘觉菩萨乘, 由昔发意得, 光相自严饰, 不计优劣行。 永离诸苦恼, 不阙诸法相, 乃从无数世, 行至得成佛。 正法如虚空, 四大无所因, 聚散须臾间, 无生不起灭。 人身多忧虑, 缘对所缚着, 彼土寂然定, 脱此众患恼。 若使群萌类, 精进殖功德, 欲获不死法, 当愿生彼国。 正使彼佛念, 欲来至我土, 无缘无起想, 终不来此国。 所以诸佛国, 各各殊特别, 由宿所发愿, 所度各不同。 法辩神妙义, 义辩决众疑, 应辩如声报, 此四悉具足。 若欲立成就, 愿乐彼佛者, 弘誓旷大者, 立志不虚诈。” 尔时,世尊与舍利弗说此偈时,尔时座上七万比丘,本求小乘断漏取证,尽皆回意,愿生彼国为辟支佛菩萨大乘。复有无数诸天人民,逮须陀洹果。 尔时,舍利弗白佛言:“世尊!闻如来说菩萨摩诃萨三道三乘,又复演说辟支佛道菩萨大乘,一切众会莫不欢然,功德具足善心生焉!今欲愿闻辟支佛辟支佛乘,其义云何?亦使众生心得开寤。” 尔时,世尊告舍利弗言:“去此西北八十四江河沙数,复过此数,有佛土名曰清琉璃,佛名身相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十号具足。彼国宽博无众秽恶,刹土平整坦然无碍。彼有浴池清凉微妙,于池中央有七宝高座,高广严饰至众生际。诸有得辟支佛辟支乘者,尽现彼国周流教化,讲论妙法殊胜之行。诸有发愿欲生彼者,皆遂本心中间无碍。” 尔时,世尊与舍利弗而说颂曰: “一向心意识, 执意不可动, 本愿所牵连, 乃生彼佛土。 积德如恒沙, 要拔生死元, 本无性常定, 泥洹清净乐。 辟支缘觉乘, 执心无边崖, 琉璃刹土妙, 身相如来居。 面如白莲花, 香熏一切刹, 不受余道果, 解脱至要妙。 佛界旷无疆, 所度不可计, 辟支要集处, 说法义无穷。 解空无有空, 志趣不退转, 行过神仙表, 故号辟支乘。 夫欲崇深妙, 如来无著行, 咸各齐发愿, 成佛无有难。 众生上中下, 用心各不同, 唯当摄一意, 道果自然至。” 尔时,世尊与舍利弗说此颂时,有七十千比丘,皆发弘誓愿生彼国。复有菩萨行人无央数众,愿乐欲见身相如来、至真、正觉,及彼刹土诸辟支佛。 尔时,世尊知彼众生心中所念,便放顶相光明照彼佛国,如掌观珠晃然大明,尽见彼国清净无瑕大圣贤土。尔时,世尊还摄光明从顶而入。诸菩萨众欣然大寤,即从座起,礼世尊足,前白佛言:“今蒙大圣布演道化,既蒙光明得见彼土,使我等身舍此形命,愿乐欲生琉璃佛刹。” 尔时,世尊告众菩萨:“诸族姓子!发意旷大弘誓深固,汝等各各尽生彼国,同时成佛功德成就。”时诸菩萨见授决已,起礼佛足还复本座。 尔时,舍利弗白佛言:“世尊!今闻如来说菩萨大乘、菩萨辟支佛乘、菩萨声闻乘,辟支佛菩萨乘、辟支佛辟支佛乘,一切众生诸来会者,信心成就各获道证。未闻如来说辟支佛菩萨声闻乘,唯愿开解随时发遣,令众会者咸得闻知。” 尔时,世尊告舍利弗:“西北去此一亿七百万江河沙数,彼有佛土名曰兴显,佛名广曜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十号具足,今现在说法度人无量。世界净妙众德具足,志趣皆同不相违背,四等平均哀愍一切,周旋教化不离本行,兴显正法神足变化。彼有浴池七宝庄严,光光相照视无厌足。于浴池中生众花果,香熏苾芬不可称计。当池中央七宝高座,纵广高卑上至梵天。一切大圣尽集彼土,宣畅如来六度无极,智慧闻施不离本愿,十六殊胜如来深藏,一一达了而现在前。彼土众生无淫怒痴邪见之者。彼浴池者,一名尽垢,二名受证。若有菩萨摩诃萨,本誓牢固心愿清净,得生彼刹诸根清净六情完具,悉诣浴池自恣所欲,即于池上诸尘垢尽,成辟支佛菩萨声闻乘,得等正觉道,众相庄身观无厌足,斯由宿愿成道果证。” 尔时,世尊与舍利弗而说颂曰: “心为众行本, 导引度识崖, 弘誓自将御, 无畏成正觉。 忘空不计形, 蠲除心想法, 三有去形累, 自然觉道成。 佛本修空慧, 不于彼此求, 悉灭前后心, 从是成道果。 今生非后生, 假号成其名, 人以幻法惑, 没溺于深渊。 兴显刹土妙, 诸圣尽云集, 广曜如来尊, 在彼而教化。 佛心无不定, 志坚不可动, 行尽获果实, 乃得生彼刹。 池如八解味, 饮者除众患, 结缚自然解, 便获无上道。 辟支声闻乘, 功德不可尽, 执意不分散, 寻应如来行。 光明接化人, 演说功德业, 心净如明珠, 不为尘欲染。 彼刹实奇特, 众行不思议, 有欲愿乐者, 吾前未有疑。 我当扶接汝, 威神拥护身, 勿生懈怠意, 于后悔无益。 昔从无数劫, 不遇贤圣人, 一失人道本, 欲求甚为难。” 尔时,世尊与舍利弗说此偈时,座上有七千居士,舍憍慢心除去贡高,不着荣饰内自克责:“我等愚惑染俗来久,今闻如来深要正法。”各从座起,前礼佛足,即于佛前发弘誓心:“我等愿乐欲生彼国,唯愿世尊神力将接,无令同誓中有挂碍。” 尔时,世尊告居士等:“汝发道心实为难有,我当证汝成等正觉。”时诸居士闻佛授决,即从座起绕佛三匝,头面礼足还复本座。 尔时,舍利弗复白佛言:“世尊!今闻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已说菩萨摩诃萨三道三乘之行,复说辟支佛菩萨三道三乘之行。诸来会者闻此正法,皆发无上平等正觉,应一相行不失本际,施为佛事不思议法。未闻如来说声闻菩萨三道三乘之行,唯愿世尊今宜知时,当与众会敷演正要,令诸狐疑永无犹豫。” 尔时,世尊告舍利弗:“谛听谛听,善思念之!吾当与汝一一分别。” 舍利弗白佛言:“如是。世尊!” 尔时,佛告舍利弗:“去此西北过百千亿江河沙数,有佛土名师子口,佛名法成就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十号具足,现在说法。大圣所行无不周遍,诸菩萨法皆悉具足,土界清净威仪礼备,寿命极长无三恶道,以戒德香而自娱乐,五分法身以为禁戒。彼有浴池清净殊特,香气苾芬无不周普。彼土虚寂无有石沙,秽恶泰然,亦无山河石壁。彼有浴池深且清凉,一切众圣尽集彼浴共相娱乐。池中有龙,神德无量三十二头,随时降雨普润世界。当池中央有七宝高座,纵广一亿由旬,诸有得声闻菩萨乘者,诣彼七宝无畏之座,演说菩萨三十二殊特之业,六度四等无生灭法,斯由宿愿乃得生彼。” 尔时,世尊与舍利弗而说颂曰: “声闻菩萨乘, 功勋不思议, 光明普所照, 不复兴名想。 刹土极清净, 道慧自娱乐, 永离诸欲爱, 正法恒显曜。 日夜奉修道, 行净无所染, 不见法相本, 见有窠窟处。 佛藏甚深妙, 果实不唐捐, 宿愿所追逮, 乃得生彼刹。 彼国尽贤圣, 演吐甘露法, 蠲除众秽恶, 无生老病死。 颁宣诸法典, 度人无有量, 尽趣无为海, 寂然取灭度。” 尔时,世尊与舍利弗说此偈时,座上有七亿那术众生,闻如来与舍利弗说声闻菩萨大乘之行,此等诸人本求声闻断结受证,今闻大圣说声闻大乘菩萨之行,各从坐起至世尊所,头面礼足白佛:“我等愿乐欲生师子口刹土法成就如来所,修清净行,志求无上正真之道。” 佛言:“善哉,善哉!族姓子!汝等心意旷大无崖,乃能发此声闻菩萨摩诃衍心,必果所愿亦无有虚。”时彼诸人闻佛授决,欣然欢喜绕佛三匝,头面作礼,还复本座。 尔时,舍利弗复白佛言:“今闻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已说菩萨摩诃萨三道三乘,已说辟支佛菩萨三道三乘,复说声闻菩萨乘。未闻如来说声闻菩萨辟支佛乘,唯愿世尊以时敷演,使众会者永无狐疑。” 尔时,世尊告舍利弗:“汝欲闻声闻辟支佛菩萨乘者,谛听谛听,吾当演说。” 舍利弗白佛言:“如是。世尊!” 佛言:“舍利弗!西北去此度一百亿江河沙数,彼有佛土名曰昼度,佛名清净观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十号具足。佛土清净总持不忘,菩萨所行法不思议,化度众生一向修道,诸法炽盛得佛圣行,神足变化无所触碍。彼有浴池清净无秽,众果茂盛香气馥芬。于池水中生种种华:优钵莲华、拘牟头华、波头牟花、分陀利花。复有异类奇鸟数十百种,在彼池中共相娱乐。诸有得道声闻辟支佛菩萨乘者,尽生彼刹。于池中央有七宝座,纵广高下如一亿刹土,上过众生际,诸有发意求声闻辟支佛菩萨乘,尽生彼刹。” 尔时,世尊与舍利弗而说颂曰: “昼度清净刹, 诸圣尽云集, 共说诸道教, 变化无穷极。 清净观如来, 本愿之所致, 念念无余想, 唯修无上道。 舍本除闇冥, 现佛光明慧, 内外悉清净, 无复三毒患。 一切众生类, 闻法辄开悟, 菩萨三道乘, 无缘得生彼。 辟支三道乘, 亦复不得生, 声闻辟支乘, 乃得生彼刹。 汝等,舍利弗! 观彼清净界, 所度不可量, 非我所能及。” 尔时,世尊与舍利弗说此偈已,复有无数百千众生,内心自念:“我等愚惑沈翳生死,不闻如来无畏大法,如今闻说彼刹清净善根具足,我等愿乐欲生彼土。” 尔时,世尊知彼众生心中所念,便告诸天人曰:“汝等后生生彼国土清净之处,同日同名尽成无上等正觉道。”时诸众生闻佛授决,欢喜踊跃不能自胜,即从座起头面礼足,绕佛三匝,还复本座。 尔时,舍利弗白佛言:“世尊!以闻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说菩萨摩诃萨三道三乘,复说辟支佛菩萨三道三乘,复闻声闻菩萨乘、复闻声闻辟支佛乘,一切众会莫不欣然。今请如来说声闻声闻菩萨乘,令众会者悉得开解。” 尔时,世尊告舍利弗:“汝欲闻声闻声闻菩萨乘者,谛听谛听,善思念之!吾当与汝一一分别。” 舍利弗白佛言:“如是。世尊!” 佛告舍利弗:“去此西北八十四江河沙数,有刹土名曰无尽,佛名彻听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十号具足。彼国清净众生柔和,三世智慧以为道教,行菩萨法不失总持,一切众生尽同一意,奉修正法共相娱乐,无量三昧而现在前,行诸佛观不失本要。彼有浴池微妙无比,贤圣大慈所游戏处,常转法轮不退转行,使诸菩萨悉得成就,诸有发意中间不退,尽得生彼无尽刹土。” 尔时,世尊与舍利弗而说颂曰: “无尽清净刹, 彻听如来国, 本愿所追逮, 众想悉成就。 一切诸贤圣, 尽应彼刹土, 众德自璎珞, 演说无比教。 开化一切人, 皆同其至味, 入定等三昧, 众行悉具足。 本从无数劫, 行权不舍愿, 十力无所畏, 故生彼佛刹。 世尊普慈盖, 愍哀一切人, 念想不离愿, 自然成正觉。 犹如日光明, 悉照于万品, 菩萨所行慈, 一切普蒙恩。” 尔时,世尊与舍利弗说此偈时,有十三亿众生,皆发无上,愿生彼国为声闻声闻乘,上修无上梵行。 尔时,世尊知众会心中所念便笑,口出五色光,绕佛三匝还从面门入。时,舍利弗即从座起,整理衣服,长跪叉手,前白佛言:“唯然,世尊!佛不妄笑,愿闻其意。” 佛告舍利弗:“汝见此十三亿那术人不?后将来世过此贤劫尽同一愿,当生彼土成等正觉修清净行。”◎ 菩萨璎珞经卷第十 大正藏第 16 册 No. 0656 菩萨璎珞经 菩萨璎珞经卷第十一(一名现在报) 姚秦凉州沙门竺佛念译 ◎供养舍利品第三十一 尔时,尊者长老须菩提,在大众中窃生此心:“今闻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说极妙之法,无限旷大不可思议,非是辟支所及。诸法自然无有生灭,云何于无生灭法中有三道三乘?”是时,长老须菩提即从坐起,齐整衣服偏露右臂,右膝着地长跪叉手,即以此偈而叹颂曰: “本无如来法, 如空无有形, 云何于三道, 各有三乘行? 一相本无相, 亦不见生灭, 学道无穷尽, 息心为第一。 如海无增减, 吞流无有厌, 虚空正法性, 旷大亦复然。 佛为众圣王, 三界无等侣, 演布无穷慧, 度于未度者。 功成不念报, 不求尊豪贵, 勉济一切人, 获于无上道。 如日照天下, 处闇悉蒙明, 圣人降神生, 莫不得蒙济。 四大本无主, 忽然在五道, 受入三毒根, 遂生有无想。 形累在缚着, 识想乃滋甚, 如没在深渊, 欲济甚为难。 菩萨大乘学, 刹土各不同, 设欲取灭度, 舍利为所在。 唯愿人中尊, 敷演令开悟, 普为大世界, 分别善恶趣。” 尔时,长老须菩提以此偈问佛已,即从坐起,绕佛三匝,还复本位。 尔时,世尊复以此偈报须菩提: “佛子须菩提, 空慧为第一, 畅达三世法, 所说甚玄微。 所念不为己, 愍念一切人, 常想灭生死, 永在无为处。 佛道不思议, 摄意乃应律, 入定神足力, 应感不可量。 菩萨大乘迹, 现变如恒沙, 教化已周讫, 寂然灭心意。 见成未必成, 犹有存亡心, 成亦本无成, 乃应解脱慧。” 尔时,世尊告须菩提:“过去无数恒沙诸佛所说道教,济度众生各各不同。或有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教化众生净佛国土,从一佛国至一佛国,供养承事诸佛世尊,接度众生于无余泥洹界而般泥洹,然后如来乃取灭度。或有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净己国土,现不思议神足变化,入佛定意,敷演道教三十七品。或经一劫至百千劫,教化终讫,皆使众生永离众苦,于无余泥洹界使般泥洹,然后如来现般泥洹,留身在后,普使一切兴致供养,显极伎乐而娱乐之,神变光明六度无极,复令无央数众生悉得无为大道。或有如来,在世教化修勤苦行,荷负众生为人重任,游至诸佛一切刹土,承受正法修无上大道。复于彼刹现神足道,于无央数诸佛世界,教化周讫现取灭度,复现留全身舍利,遍满三千大千世界,育养众生净佛国土。教化既周,复使无数众生于无余泥洹界而般泥洹,然后如来乃取灭度。” 佛复告长老须菩提:“如来法身众德具足,色身教化不可称量,复留全身舍利接度众生,所度众生不可穷尽。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信心牢固恭奉三宝,及供养三世诸佛世尊,其功德福不可称量。” 尔时,长老须菩提白佛言:“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信佛信法信比丘僧,除去犹豫不怀邪见,供养法身及现在色身,及供养全身舍利,此三功德何者为多?” 尔时,世尊告长老须菩提:“云何?族姓子!若有人得信解脱,起七宝塔遍一天下,随时供养种种香花,其功德福宁为多不?” 长老须菩提白佛言:“世尊!甚多甚多。” 佛言:“故不如得信解脱善男子、善女人供养舍利,缯彩华盖、种种香薰,其功德福不可称量,不可以譬喻为比,胜彼供养一天下塔者上。何以故?起七宝塔随时礼敬,皆因舍利乃得供养。” 佛复告长老须菩提:“复置此塔。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供养全身舍利满一天下,随时供养缯彩华盖、种种香薰,并供养一天下七宝塔,其功德福宁为多不?” 长老须菩提白佛言:“世尊!甚多甚多。” 佛言:“故不如得信解脱善男子、善女人供养一色身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其功德福不可称量,不可以譬喻为比。何以故?此善男子、善女人,供养一天下七宝塔及一天下全身舍利,缯彩、华盖、种种香薰,皆由如来色身而得供养。” 佛复告须菩提:“云何?族姓子!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得信解脱,于二天下起七宝塔,其供养二天下全身舍利,并二色身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缯彩华盖、种种香薰。云何?须菩提!其福宁为多不?” 须菩提白佛言:“甚多甚多。世尊!” 佛言:“故不如善男子、善女人供养法身,承事讽诵玩习不懈,其福甚多甚多,不可以譬喻为比。何以故?此善男子、善女人,供养二天下七宝塔,及二天下全身舍利,复供养二色身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缯彩华盖、种种香薰,皆由法身而得供养。” 佛复告长老须菩提:“云何?族姓子!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于三天下起七宝塔,并三天下全身舍利,及三色身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缯彩花盖、种种香薰。如是供养,其福宁为多不?” 须菩提白佛言:“甚多甚多。世尊!” 佛言:“故不如善男子、善女人受持讽诵法身,其福甚多甚多。何以故?三天下七宝塔,及三天下全身舍利,及三色身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皆由法身而得供养。” 佛复告长老须菩提:“云何?族姓子!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于四天下起七宝塔,及四天下全身舍利,及四色身如来,缯彩花盖、种种香薰。如是供养,其福宁为多不?” 须菩提白佛言:“甚多甚多。” 佛言:“故不如善男子、善女人受持讽诵法身政教,其福甚多,不可以譬喻为比。何以故?供养四天下七宝塔,及四天下全身舍利,及供养四色身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皆由法身而得供养。” 佛复告长老须菩提:“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于小千天下起七宝塔,及小千天下满中全身舍利,及供养百色身如来,缯彩花盖、种种香薰。如是供养,云何?族姓子!其福宁为多不?” 须菩提白佛言:“甚多甚多。世尊!” 佛言:“故不如善男子、善女人受持讽诵法身政教,其福甚多甚多,不可以譬喻为比。何以故?供养小千天下七宝塔,及供养小千天下全身舍利,及供养百色身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皆由法身而得供养。” 佛复告长老须菩提:“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于中千天下起七宝塔,及中千天下满中全身舍利,及供养千色身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缯彩华盖、种种香薰。作如是供养,云何?族姓子!其福宁为多不?” 须菩提白佛言:“甚多甚多。世尊!” 佛言:“故不如善男子、善女人受持讽诵法身政教,其福甚多甚多,不可以譬喻为比。何以故?中千天下起七宝塔,及供养中千天下全身舍利,及供养千色身如来,皆由法身而得供养。” 佛复告长老须菩提:“云何?族姓子!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于大千天下起七宝塔,及大千天下全身舍利,及供养万色身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缯彩花盖、种种香薰。如是供养,其功德福宁为多不?” 须菩提白佛言:“甚多甚多。世尊!” 佛言:“故不如善男子、善女人受持讽诵如来法身政教,其福功德甚多甚多,不可以譬喻为比。何以故?大千天下起七宝塔,及大千天下全身舍利,及供养万色身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皆由法身而得供养。” 佛复告长老须菩提:“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于三千大千天下起七宝塔,及大千天下满中全身舍利,复供养一亿色身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缯彩花盖、种种香薰。如是供养,其福功德宁为多不?” 须菩提白佛言:“甚多甚多。世尊!” 佛言:“故不如善男子、善女人受持讽诵法身政教,其福功德甚多甚多,不可以譬喻为比。何以故?三千大千天下起七宝塔,及三千大千天下满中全身舍利,复供养一亿色身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皆由法身而得供养。” 佛复告长老须菩提:“云何?族姓子!且置三千大千世界,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从一佛世界至百千佛土,起七宝塔满中全身舍利,复供养亿百千色身如来,其福功德宁为多不?” 须菩提白佛言:“甚多甚多。” 佛言:“故不如善男子、善女人受持讽诵法身正教,其福功德甚多甚多,不可以譬喻为比。何以故?一佛境界至亿百千世界,起七宝塔满中全身舍利,复供养亿百千色身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皆由法身而得供养。” 尔时,世尊与须菩提而说颂曰: “菩萨行善权, 随形而适化, 不于空深识, 功勋自严身。 夫欲尽空际, 达了本无观, 心住形不滞, 正观自觉悟。 众生法界异, 所趣解脱同, 超越生死岸, 无复有无识。 人本染四流, 四駃水所漂, 四大各还本, 及成四果证。 若复入正定, 分别有无慧, 显曜无尽法, 辩才智无碍。 安般自摄意, 不起众乱想, 众结颠倒心, 铲以智慧剑。 识相本无形, 细入无有间, 所行不思议, 受决乃得悟。 诸佛国清净, 现变无有双, 皆由正法身, 获此巍巍尊。 本无无三道, 亦无成正觉, 皆由众生念, 使有优劣心。 忍为诸法藏, 行净无点污, 尽生更不造, 斯由法身果。 观诸法所行, 闻法无厌足, 化导一切人, 尽同正法味。 乃于无数劫, 究尽生死海, 清净观三世, 了达法身本。” 尔时,世尊说此偈时,有无数百千众生皆发无上正真道意。复有五百比丘、二百五十优婆塞,远尘离垢得法眼净。 是时,长老须菩提白佛言:“世尊!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三达无碍神通清净,演说法身甚深微妙。欲有所问,唯愿大圣顾愍开悟。” 尔时,世尊告须菩提:“有所疑难,今正是时,如来当为一一分别。” 时,须菩提白佛言:“世尊!如来色身、全身舍利,此二法性有何差别?” 佛告须菩提:“善哉斯问!如来色身众德积聚,演布道教训以三业。云何为三?一者、身行清净防塞不善;二者、口言真诚不说非邪;三者、意专向道无他异念;是谓三业具足清净得至道场。全身舍利虽复真体,离此三业永无言教,正可有威神光明,恭奉得福,故有优劣。” 时,长老须菩提复白佛言:“如世尊所说,以有三业各有进退故有差别。所谓供养色身及供养全身舍利,法性同壹法无若干。今问如来色身及全身舍利,不问如来三业教诫,云何世尊以三业报答?夫三业者识界所摄,识非色身、色身非识。” 尔时,世尊告须菩提:“云何?族姓子!全身舍利光明威德,与如来色身有异无乎?” 须菩提白佛言:“世尊!全身舍利亦有威神功德,随人所念各充其愿。如来色身众相具足,亦有威神功德,接化众生无有穷极。所度各异,故有差别。” 佛复告须菩提:“云何?族姓子!如来现变光相具足,遍满十方无量世界,执权方便随形适化,全身舍利复有此功勋不乎?” 须菩提白佛言:“世尊!如本生契经所说,顶王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十二那术劫在世教化,说法周讫即舍其寿,于无余泥洹界而般泥洹,留身舍利遍满世界。复经十二那述劫,世人供养如佛存在,说法教化所度亦等。是故,世尊!如来色身、全身舍利各无差别。” 尔时,世尊告须菩提:“顶王如来全身舍利在世教化,为是本识?非本识耶?” 须菩提言:“非也。世尊!皆是顶王威神所接。” 尔时,世尊告须菩提:“如是如是,如汝所言。此顶王威神,全身舍利有是言教。是故色身、全身舍利法性不同。” 尔时,世尊与须菩提便说此偈: “过去顶王佛, 在世教化久, 十二那术劫, 说法无增减。 周讫取灭度, 留身演布教, 所度无有量, 修一进成佛。 舍利识非识, 顶王威神故, 舍本不着本, 澹然入无为。 卿今虽获空, 漏尽无有碍, 分别如来境, 非汝狭劣局。” 尔时,座上有八万四千诸天人民,闻佛所说皆发无上正真道意:“我等后作佛时,皆如顶王如来教化不异。”时,须菩提绕佛三匝,头面礼足还复本位。 菩萨璎珞经譬喻品第三十二 尔时,世尊说法璎珞,讲法身福功德无量。座中有五千菩萨,即从座起头面礼足,绕佛三匝便退而去。 尔时,尊者大目乾连,内自思惟:“此五千正士,闻佛所说三身法宝,不肯受持各退而去,此必有缘事不空。”尔时,目连即从座起,偏露右臂,长跪叉手,白佛言:“唯然,世尊!此五千正士修菩萨道,已入如来深法之藏,行过声闻辟支佛上,今闻世尊说法璎珞三身深义,不肯受持各退而去。” 佛告目连:“止!止!族姓子!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闻此义者头破为七分,沸血从面孔出。何以故?此恶人等,本从无数阿僧祇劫,恒喜诽谤毁辱正法。” 尔时,目连复重白佛:“唯然,世尊!愿说诽谤受罪云何?” 佛告目连:“此五千正士,从过去恒沙佛已来,亦修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一心、智慧、善权方便,便起想著有悔过心,于如来所便有退转,方当经历勤苦之难,千佛过去犹不得度。此五千正士,最上首者名曰勇智,虽修菩萨摩诃萨行,欲求成佛终不可得。譬如士夫欲于空中造作七宝宫殿,五色玄黄雕文刻镂,如此善男子、善女人,乃能作不?” 目连白佛言:“不也。世尊!何以故?虚空无象,不可造作。” 尔时,世尊告目连曰:“此勇智菩萨,光明佛时作师子王,吾为梵志修清净行。时师子王,晨朝跱立六处不动,奋迅身体便大雷吼,走兽伏住飞者堕落,然后乃趣旷野山泽,案行局界求觅群兽,逢一象王杀而食之,髀骨鲠咽死而复稣。时有木雀在师子前,求觅软虫取而食之。师子张口告木雀曰:‘与吾挽此骨,却后若得食当相报恩。’木雀闻之,入口尽力,拔骨乃得去之。时师子王后日求食大杀群兽,木雀在侧少多求恩,师子不报。” 佛告目连:“时师子王,以此偈报木雀曰: “‘吾为师子王, 以杀为家业, 啖肉饮其血, 以此为常膳。 汝既不自量, 脱吾牙齿难, 还得出吾口, 此恩何可忘?’ “尔时,木雀复以此偈报师子曰: “‘我虽是小鸟, 诚应不惜死, 但王不念恩, 自负言誓重。 若能小宽弘, 少多见惠者, 没命终不恨, 不敢有讥论。’ “尔时,师子王竟不报恩,舍之而去。木雀自念:‘吾恩极重反更轻贱,今当追后,要伺师子便,不报怨者终不行世,在在处处终不相离。’时师子王复杀群兽恣意食之,饱便睡眠无所畏惧。时彼木雀,飞趣师子当立额上,尽其力势啄一眼坏。师子惊起左右顾视,不见余兽,唯见木雀独在树上。时,师子王语木雀曰:‘汝今何为乃坏吾目?’时,彼木雀以偈报师子王曰: “‘重恩不知报, 反更生害心, 今留汝一目, 此恩何可忘? 汝虽兽中王, 所行无反复, 从是各自休, 莫复作缘对。’” 佛告目连:“时师子王岂异人乎?莫造斯观,所以然者,今此勇智菩萨是;时木雀者,今汝摩诃目揵连是。此正士等,自从是来恒行诽谤,不信如来三身之要,方当经历地狱之难。” 佛复告目连:“若有菩萨摩诃萨修净璎珞得三身定者,神足游戏无所挂碍,为人重任荷负众苦。譬如空界无所不覆,净妙璎珞三身法者亦复如是,满足一切众生所愿。譬如大海深广清净,不受秽恶诸不净者;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,得净妙璎珞三身法者,不受尘垢缚着颠倒。譬如摩尼宝珠光明彻照,非日月星辰光明所能遏绝;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,获净妙璎珞三身法者,不为五通神仙禁咒神药所能制持。譬如四道受证自信通慧已度五道,不为众邪所见留住;譬如灭尽定人烧尽本行,菩萨摩诃萨尽生死根,信心牢固不兴诽谤。譬如士夫得如意珠,随意所念皆现在前;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,得如意正定,观众生类纯熟根者,渐渐训导各至无为犹如不退转法,不复堕落染着生死。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,虽处生死不怀畏惧,言我当复退转在生死中。譬如非男非女之人,将示殊妙五乐之中,亦不生心染着情欲;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,周旋教化遍入五道,知而不着不起想念,拔济众生不可称量。” 尔时,世尊与目连而说颂曰: “菩萨本意净, 犹如金刚山, 执意不可毁, 受证如弹指。 虽在世教化, 不着缘本想, 遍学一切法, 竖立大法幢。 犹如二士夫, 执意各有术, 相将至戏堂, 各欲现其伎。 须弥四宝山, 纵广甚峻高, 三百三十万, 六万由旬数。 一人在山顶, 手执甘露瓶, 一人在山下, 执瓶受甘露。 写者亦不泄, 受者不捐弃, 彼人各凡夫, 未获通慧道。 云何目乾连, 此为极难不? 虽难未足奇, 三法身甚难。 从亿千万劫, 欲闻净璎珞, 分别三身慧, 斯法最为难。 卿今莫愁忧, 已超众苦患, 得闻三法要, 自济复济彼。 若有族姓子, 笃信修习法, 现世尽诸漏, 神通游自在。 所生国土净, 七宝宫殿成, 诸根悉完具, 心净如虚空。” 尔时,世尊与目连说此品时,有亿那术天人皆发无上正真道意:“愿所生国土尽同一相,无有诽谤三法身者。” 尔时,目连起礼佛足,绕三匝已,还复本座。◎ ◎菩萨璎珞经三世法相品第三十三 尔时,世尊告软首菩萨:“吾昔成佛,积功累行自致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弃国捐妻不贪荣位,宣布一切诸佛法藏,随前适化而度脱之。犹如医王疗救众病,随病轻重然后投药。若有众生今身现在种过去病,菩萨亦知而救护之;或复众生身已过去种未来病,菩萨亦知而救护之。” 是时,尊者劫宾㝹白佛言:“世尊!云何善男子、善女人,身处现在种过去病?云何身过去种未来病?云何身在未来种现在病?” 尔时,世尊告劫宾㝹曰:“善哉,善哉!族姓子!于如来前而问斯义,多所利益。何以故?过去当来今现在佛所宣法藏,施为佛事不思议法,庄严佛树进行成佛。” 尔时,世尊与劫宾㝹,而说颂曰: “清净声柔软, 遍闻十方界, 具足诸善根, 拔苦离众恶。 分别三世行, 无入无所生, 如来悉观察, 独善无等侣。 初发弘誓心, 不为少许人, 意广如虚空, 济度恒沙数。 今在树王下, 众相自严饰, 降伏诸外道, 奉修正法教。 首戴七觉花, 身被惭愧服, 和颜忍辱心, 独步无有难。 无畏如师子, 勇慧无有难, 色像如月初, 谛视无厌足。 一切十方世, 悉来供养尊, 随本心所愿, 尽归解脱门。 本我所发愿, 不限劫数期, 哀愍诸众生, 为演甘露法。 欲求人身难, 闻受正法难, 生处中国难, 遭遇真人难, 豪贵执信难, 悭嫉惠施难, 缚着受证难, 分别三世难。” 尔时,世尊复告劫宾㝹:“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分别三世淫怒痴病,远离缚着无复生灭,神足自由变化无方。如此善男子、善女人,入三世定意三昧,尽知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所行,众善根本悉现在前。诸佛世尊八等正道进趣泥洹,所以诸佛出现于世,观察众生究尽根原令知道门,如来三达观三世法无量无限不可思议。或有众生应闻过去法,如来便说过去灭尽众行不起。或有众生应闻现在法,如来便说现在正教远离缚着。或有众生应闻未来法,如来便说未来未生不起灭法。” 是时,尊者劫宾㝹白佛言:“世尊!云何众生应闻过去法,如来与说过去灭尽众行不起也?云何众生应闻现在法,如来与说现在正教远离缚着也?云何众生应闻未来法,如来与说未来未生不起灭法?” 尔时,世尊告长老劫宾㝹:“谛听谛听,善思念之!” 劫宾㝹白佛言:“唯然,世尊!愿乐欲闻。” 佛告长老劫宾㝹:“若有菩萨摩诃萨,观了三世无量无限不可思议,非是辟支罗汉所及。何以故?如来所行非彼境界。若有菩萨摩诃萨,身处现在众行具足,应从过去如来受决,便闻现在如来说过去法,过去灭尽众行不起,心即开悟即得受别,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十号具足。是谓菩萨摩诃萨身处现在应闻过去法,过去灭尽众行不起。” 佛复告长老劫宾㝹:“复有菩萨摩诃萨,身处现在应闻现在法,从现在佛而受记别,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十号具足。是谓菩萨摩诃萨身处现在受现在别,去离缚着无生灭想。复有菩萨摩诃萨,身处现在应闻未来法,如来与说未来未生不起灭法。是时,菩萨心即达悟即得受决,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十号具足。是谓菩萨摩诃萨身处现在说未来法,未来未生不起灭法。” 是时,长老劫宾㝹白佛言:“世尊!但菩萨摩诃萨分别三世众行所趣耶?为声闻辟支亦有此行乎?” 佛告劫宾㝹:“从信地、见地乃至三耶三佛地,皆有三世无量无限不可思议众行所趣便受名号。” 是时,长老劫宾㝹白佛言:“世尊!云何从信地、见地乃至三耶三佛地,皆有三世无限无量不可思议众行所趣得受名号耶?” 佛告长老劫宾㝹:“汝欲广知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分别三世众行所趣,今当一一敷演其义,从信地、见地、薄地、无淫怒痴地,从须陀洹乃至三耶三佛,皆悉分别三世所趣。云何菩萨摩诃萨,从信地、见地、薄地、无淫怒痴地,分别三世众行所趣?于是,族姓子!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以信解脱,得根、力、觉意、八真行善,有时成就有时不成就。如此等人,或在圣地或在凡夫地,从不退转乃至一生补处,是谓菩萨摩诃萨永离凡夫受如来决,是谓,族姓子!菩萨摩诃萨从信地、薄地、无淫怒痴地各各有别。” 是时,长老劫宾㝹白佛言:“世尊!云何菩萨摩诃萨,从信地乃至无淫怒痴地,或在圣地或在凡夫地?” 佛告长老劫宾㝹:“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从初发意求无上道,身处现在闻过去法,便不信乐而舍之去。何以故?本无信乐故有狐疑,中道退还不至究竟。尔时,弊魔波旬即得其便,化作佛形往至菩萨所,劝进菩萨言:‘善男子知不乎?我前所说非、如今说是,汝应闻未来法、应得受决,今乃闻吾说过去法,唐劳其功不成果报。汝何不速舍本意更发弘誓,然后乃成无上等正觉?’菩萨闻之心怀犹豫,即便退转在凡夫地。是谓菩萨摩诃萨于三世法不获无上正真、等正觉。” 佛复告长老:“劫宾㝹!云何菩萨摩诃萨分别三世众行所趣,牢住圣地而不退转?于是,族姓子!若有菩萨摩诃萨,从信地乃至无淫怒痴地,身处现在闻过去法众行所趣,不疑不难无所畏惧,心即开解霍然大悟,便闻如来授其名号,当为无上正真、等正觉。尔时,弊魔波旬化作佛形,来至菩萨所,语菩萨言:‘善男子知不乎?我前所说是、今所说非,若能变悔从吾教者,便成无上正真等正觉。’菩萨闻之心遂欢喜:‘将非波旬化作佛像来沮我意乎?’心如金刚不可坏败。如此善男子、善女人,离凡夫地恒在圣地,是谓菩萨摩诃萨闻过去法心不退转。” 佛复告长老劫宾㝹:“如汝所问,从须陀洹乃至三耶三佛,分别三世众行所趣,或在凡夫地或在圣地。于是,族姓子!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以现在身闻过去法,应从过去而得信解,返从波旬说邪径道:‘善男子为知不乎?过去已灭众行无本,十方世界空寂无形,何不求方便发弘誓心?如是行者得佛不久。’菩萨闻之便怀犹豫:‘我今所行将非如是乎?’即舍本愿退菩萨行,方欲修习魔之言教,是谓菩萨摩诃萨于过去法便有退转。” 佛复告长老劫宾㝹:“如汝所问,菩萨摩诃萨已得圣地离凡夫地者,善思念之。于是,族姓子!犹如有人身处现在闻过去法,心不恐惧无所疑难。波旬复来坏败菩萨言:‘我所说者权诈合数非真实法,汝今舍前本心,更发无上至真等正觉,成如来道正尔不久。’菩萨闻之心自念言:‘吾已受决在无上道,今此非佛,是弊魔波旬耳。’便舍之去,不与从事。是谓菩萨摩诃萨离凡夫地牢住圣地。” 尔时,世尊与劫宾㝹而说颂曰: “如来等正觉, 分别三世空, 永离诸缚着, 乃应贤圣地。 如来授其决, 称国土名号, 不为魔所坏, 无能移动心。 从亿百千劫, 定意不错乱, 自然得觉悟, 乃应如来慧。 八等正真道, 运济诸苦厄, 不恋诸财宝, 恒与身命诤。” 尔时,世尊与劫宾㝹说此偈已,时座上有七亿众生,闻说三世平等正法言教,皆发无上正真道意。 尔时,座上复有无量众生,心犹未悟各有狐疑,内自思惟:“今日如来所说言教演三世法,受决成佛各有前后。十方诸佛亦当说此三世法不乎?” 尔时,世尊知彼众会心中所念,便放眉间相光明普照十方无量恒沙刹土,一一光明有百千亿恒沙刹土,一一刹土有百千亿莲华,一一莲华有百千亿摩尼珠,一一摩尼珠现百千亿七宝讲堂,一一讲堂现百千亿七宝高座,一一高座现百千亿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一一如来尽说菩萨三世众行所趣六度无极。 尔时,众会尽见十方无量世界奇特异变叹未曾有,各各白佛言:“世尊!甚奇!甚特!未曾所见、未曾所闻。今日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放此光明,普见诸佛所行法则。”或见众生在如来前而受决者,或见众生听受法者,或见众生得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庄严身者。如是众会所见不同,一切十方诸佛世界兴致供养,香华缯彩遍满三千大千世界。 尔时,世尊观察众生心中所念,复以神足感动十方无量世界,请诸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演说三世平等正法。 东方去此八江河沙,有佛土名曰思惟,佛名无念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十号具足,一加趺坐遍满三千大千世界,即于大众而说颂曰: “过去众行趣, 不见生灭本, 解脱应受决, 乃应贤圣地。 法性离诸有, 不造三世尘, 勇猛超众行, 如花自然敷。 如来现教诫, 普润有形类, 清净如明珠, 心坚如安明。 诸佛功德具, 永离诸更乐, 防制尘欲爱, 自然无所染。 佛法实奇特, 二乘所不及, 权智现众变, 具五分法身。 我亦无师受, 不从有为学, 沐浴甘露渊, 解脱庄严身。” 南方去此八江河沙,有佛土名曰庄严,佛名严净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十号具足,一加趺坐遍满三千大千世界,在大众中而说颂曰: “今日十方佛, 普现神足变, 各说三世本, 究尽如来业。 一相本无形, 深入无边崖, 以法讲受人, 如空无所念。 法鼓震大千, 十善功德具, 拯济下劣人, 永离生死海。 诸佛所以现, 变化不可量, 因缘成道果, 乃应贤圣地。 十方刹土集, 各说三世法, 自然逮正法, 定意现在前。 一一诸毛孔, 放百千光明, 演说诸道教, 消灭三毒本。” 西方去此八江河沙,有佛土名净复净,佛名越净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十号具足,一加趺坐遍满三千大千世界,在大众中而说颂曰: “众生性若干, 不观解脱慧, 三世法常住, 起灭如法性。 贤圣入定观, 分别十二缘, 七处观三法, 悉归真如性。 不愿乐生天, 亦不侥幸法, 是为明三世, 常念择善友。 种福明为慧, 最为第一义, 分别有无想, 故号人中尊。 诸法各有性, 所行悉归空, 如人测度空, 先当分别身。 瞻睹如来颜, 诸法自然足, 口演八种音, 度人无有量。” 北方去此八江河沙,有佛土名曰化成,佛名无染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十号具足,一加趺坐遍满三千大千世界,在大众中而说颂曰: “四大本无性, 自生自然灭, 我不造彼缘, 物物无所有。 无著宣解脱, 牵引示甘露, 恣人本所愿, 各令获果证。 吾昔行施度, 统领十方界, 七觉自然宝, 充满一切人。 留教化众生, 不念四无想, 永离八不闲, 恒与贤圣俱。 本从三达智, 闻此三世慧, 今离三垢尘, 受决三世尊。 行施未曾悔, 专意离颠倒, 诸在邪径者, 示之以正道。” 东北方去此八江河沙,有佛土名曰忍慧,佛名香尽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十号具足,一加趺坐遍满三千大千世界,在大众中而说颂曰: “法性自然生, 无形不可睹, 习圣禁戒律, 无数非有数。 住本亦无住, 寻究本无形, 甚深难测度, 乃应在圣地。 分别现在法, 不染空无想, 过去生已尽, 得离三世患。 身为众患器, 漏出诸不净, 能舍入正慧, 渐至无为道。 意正不染邪, 不舍大道心, 心净如炼金, 趣道亦不难。 人生在五道, 分别内身观, 三世为何从, 令人怀愚惑。” 东南去此八江河沙,有佛土名贤圣普集,佛名观世苦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十号具足,一加趺坐遍满三千大千世界,在大众中而说颂曰: “诸佛观一切, 三世空无相, 慧断爱欲本, 乃应贤圣地。 造志勤苦行, 供养恒沙佛, 众智一切具, 故号人中雄。 信为甘露法, 不生二见心, 在众如师子, 所说震十方。 生死诸秽浊, 根本不可寻, 了达三世患, 亲近如来律。 夫欲求佛道, 慧实为第一, 焚烧狐疑丛, 自然无所念。 佛游无量境, 慧光之所照, 净除一切法, 分别三世行。” 西南去此八江河沙,有佛土名无量藏,佛名忍慧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十号具足,一加趺坐遍满三千大千世界,在大众中而说颂曰: “念持诸法本, 缘想不可坏, 行至自然固, 乃应在圣地。 诸佛行方便, 德训化众生, 菩萨修弘誓, 四等无增减。 增上无为道, 清净无所染, 遍布智慧云, 消灭三世患。 贤圣在世化, 令修止观法, 一一分别慧, 乃应贤圣道。 三世本性空, 念想不思议, 生灭更互兴, 入定乃得除。 不着三界有, 尔乃获无尽, 为人演威仪, 永获安隐处。” 西北去此八江河沙,有佛土名曰贤善,佛名贤柔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十号具足,一加趺坐遍满三千大千世界,在大众中而说颂曰: “如来现权慧, 统领十方界, 分别三世空, 乃应贤圣行。 法界不可量, 如空无穷尽, 得佛定法忍, 不兴二见心。 吾昔得授决, 分别内外空, 今自致正觉, 得离三世苦。 如来广长舌, 百福自严饰, 蠲除思想心, 至诚无二业。 佛为众行本, 演畅十二门, 息意成道迹, 不复由五道。 犹如仰射空, 势尽还复堕, 宣畅三世法, 无量不可穷。” 上方去此八江河沙,有佛土名曰吉祥,佛名行尽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一加趺坐遍满三千大千世界,在大众中而说颂曰: “过去诸贤圣, 颁宣正真典, 不染名色法, 乃应贤圣律。 菩萨本发意, 上修如来教, 深法无增减, 不见解脱人。 彻听无量世, 分别众生根, 专一思惟一, 成就有无法。 无相非有相, 不念三世识, 观了无所有, 得号人中尊。 一切诸法本, 因缘合会成, 思惟无形法, 空寂本无形。 十住道地法, 心念不退转, 一行成正觉, 无复生老死。” 下方去此八江河沙,有佛土名曰极深,佛名宝聚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、明行成为、善逝、世间解、无上士、道法御、天人师、佛、世尊,一加趺坐遍满三千大千世界,在大众中而说颂曰: “忍智修道果, 永离三世本, 自净复净彼, 乃应贤圣法。 为说无上道, 周旋无有方, 执权尽诸行, 度人无懈怠。 遭遇贤圣乐, 闻法信受乐, 度人断垢乐, 泥洹永寂乐。 我行过三界, 远离恶报业, 得亲善知识, 闻法日增益。 超越三界表, 神足游虚空, 无象如有象, 愚者所修习。 六度大乘法, 忘已万物尽, 得升十住地, 故愍复来化。” 尔时,长老劫宾㝹,闻十方佛三世之法众行所趣,心开意解霍然大悟,即从坐起,头面礼足,还复本位。有无央数诸天、人民、天龙、鬼神、干沓和、阿须伦、迦留罗、旃陀罗、摩休勒、人及非人,皆发无上正真道意。复有无数诸天人民,闻佛演说三世法本,皆叹佛德深义无量,诸佛法身不可沮坏,亦非罗汉辟支所及。是时,众会悉皆愿乐分别身中内外三世,进趣道场逮不退转。◎ 菩萨璎珞经卷第十一 大正藏第 16 册 No. 0656 菩萨璎珞经 菩萨璎珞经卷第十二(一名现在报) 姚秦凉州沙门竺佛念译 ◎清净品第三十四 尔时,长老邠耨文陀尼子白佛言:“世尊!今闻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说三世法,诸天人民八部鬼神皆兴供养,宿卫菩萨摩诃萨进成佛者,当来过去现在诸佛,演说三世分别智慧,然炽一切诸法所生。复以神足道力所化,感动三千大千世界,修行执心不舍本愿,清净国土净除众生迹。” 是时,长老邠耨文陀尼子复白佛言:“世尊!若有菩萨摩诃萨,修习本无一相之法,内自思惟分别身相内外清净不生染着。云何菩萨摩诃萨,内自思惟分别身相内外清净?” “于是,族姓子!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行六度无极诸佛所行,一切诸法悉皆清净。云何诸法一切清净?于是善男子、善女人,分别三世悉无所有,不见成就三乘道者,从须陀洹乃至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皆修三世清净之行,内自观身分别识想,有时清净有时不清净。云何菩萨摩诃萨有时清净、有时不清净?于是族姓子!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分别三向空无相愿,不见吾我我人寿命一切诸法,从须陀洹乃至菩萨摩诃萨所说清净。 “复次,邠耨文陀尼子!无学无著无所生灭,分别空观三无学法,有时清净有时不清净。云何三无学法有时清净、有时不清净?于是,族姓子!于未来中分别一切诸法,所修正法一一思惟有觉有观正受三昧,有时清净、有时不清净。” 邠耨文陀尼子白佛言:“世尊!云何无学无著无所生灭,分别空观三无为法,有时清净、有时不清净?” 佛告邠耨文陀尼子:“若有无学学人,分别未来一切诸法,永除断灭不兴尘劳。复以此法广及众生,是谓有时清净。复次,善男子、善女人!所修行人习意欲断,未来尘劳永不使起,是谓有时不清净。如是,邠耨文陀尼子!于三无学成就一法。 “复次,邠耨文陀尼子!无学学人分别现在一切诸法,有觉有观正受三昧,永使断灭不生尘劳,是谓有时清净;初习行人于现在法分别思惟,有觉有观正受三昧,永使断灭,是谓有时不清净。如是,邠耨文陀尼子!于三无为法有时不清净。” 佛复告邠耨文陀尼子:“或时无学学人,于是过去法分别一切诸法所生,一一思惟无觉无观,永使断灭不生尘劳,如是成就三无为法,是谓有时清净;若修行人,分别思惟现在诸法无觉无观,亦使断灭不生尘劳,是谓善男子有时不清净,三世分别三有为法亦复如是。” 佛复告邠耨文陀尼子:“无学学人,复当分别三向法性皆悉清净而无所有。云何无学学人于三世中,分别三向而无所有?于是无学学人,于未来法分别一切诸法所生,有时清净、有时不清净,是谓族姓子于三有为法成就一法。” 佛复告邠耨文陀尼子:“所修学人,复于未来分别一切法诸法所生,皆空皆寂而无所有,永使断灭不兴尘劳,是谓族姓子有时清净、有时不清净。” 佛复告邠耨文陀尼子:“无学学人,于现在法复当分别无愿正行,有时清净、有时不清净,亦使断灭不生尘劳,是谓于有为法有时清净、有时不清净。” 佛复告邠耨文陀尼子:“所修行人,于现在法思惟分别无相正受,有时清净、有时不清净,亦使断灭不生尘劳,是谓于三无为法有时清净、有时不清净。” 尔时,邠耨文陀尼子复白佛言:“世尊!唯此三空三向有时清净、有时不清净耶?颇有诸法有时清净、有时不清净乎?” 佛告邠耨文陀尼子:“如是如是。族姓子!如汝所问。一切诸法有时清净、有时不清净。从须陀洹上至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有时清净、有时不清净。从四意止、四意断、四神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觉意、八贤圣行,有时清净、有时不清净。” 尔时,邠耨文陀尼子白佛言:“世尊!云何有时清净、有时不清净?” 佛告邠耨文陀尼子:“汝欲闻从第一义有时清净、有时不清净耶?为欲闻三世诸法有时清净、有时不清净乎?” 邠耨文陀尼子白佛言:“世尊!愿乐欲闻,从第一义有时清净、有时不清净。” 佛告邠耨文陀尼子:“一切诸法无数非有数,亦不住亦不不住,是谓于三世法而得清净;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亦不见住亦不见不住,于住想着生染污心者,是谓不净。菩萨弘誓遍救一切众生之类,虽度众生不怀望想,是谓清净;若复生意兴想著者,是谓不净。 “现智慧光除去闇冥,是谓为净;于中便生想着,是谓不净。导引众生永处无为,是谓为净;见有所度生染污意,是谓不净。一意一向趣无为道,亦使众生同己所得,是谓为净;而自称说我有所度,是谓不净。道在人心随类教化,精进勇猛不怀懈怠,是谓为净;所修勤力心不退转,然有想着欲成无上正真之道,是谓不净。 “分别诸行空无所有性本自然,是谓清净;复自分别不断望求,是谓不净。无数身行皆知为空,不生想念有所成办,是谓清净;自叹功劳染着身法,是谓不净。口所演教无有边崖,亦不自念有无之道,是谓清净;能舍一切进修威仪,欲得成无上正真之道,是谓不净。 “分布文字总持诸法强记不忘,是谓清净;不见文字出生诸法,不信空慧成道教者,是谓不净。一切诸想皆归于空,是谓清净;本无名号为作名号,复欲于中成无上道,是谓不净。痛想行识无著无缚,推求境界亦无所有,是谓清净;识神无为非眼界所睹,方欲殷勤知其巢窟,是谓不净。一切诸法不见受入,方欲求觅诸道出生,于中不惑成道教者,是谓清净;虽生诸法意有进退怀三道心,是谓不净。 “精勤法界习智受证,是谓清净。知诸佛法一而不二,复无起灭虚寂无形,是谓清净。十力所住不远十地,进修明慧化诸境界,是谓清净。观察诸法永离三毒,是谓清净。 “大乘正法超越生死,是谓清净;诸法无著自生识想,是谓不净。诸法无教为生六度,是谓清净;知转轮法为立处所,是谓不净。修习诸法尽同一相,是谓清净;诸法无生为说出生起二见心,是谓不净。如来达圣转大法轮,空性无形永处泥洹,是谓清净;不见诸法不见泥洹,有此二心欲成无上正真之道,是谓不净。三世诸法有上中下,以次受证无所恋着,是谓清净;于中起想见受证者,是谓不净。 “本无增减悉归于空,是谓清净;设见增减分别诸法,是谓不净。诸法无生受无生证,是谓清净;设见诸法有所出生,为起识想记其名号,是谓不净。不见诸法粗涩柔软是谓清净;若复分别见有粗涩柔软者,是谓不净。诸法无上不见动转,是谓为净;设复分别见动转者,是谓不净。诸法永寂不可护持,是谓为净;设复分别受持诸法,斯是善法斯非善法,是谓不净。 “一切诸法无有内外,解知身法悉归于空,是谓为净;若复分别内外诸法,此是内法此是外法,有此二心者,是谓不净。一切诸法聋不闻声,是谓清净;若复分别诸法有聋有声起二见者,是谓不净。诸法成就一切道品,是谓为净;见有出要见道果者,是谓不净。百千万行无有穷尽,悉归虚空而无想念,是谓清净;见有漏尽断结除缚,是谓不净。 “一切诸法皆空无形,生者自生灭者自灭,亦不见生亦不见灭,是谓清净;若复分别见有起灭,是谓不净。一切诸法亦无师受,自然觉悟成八等行,是谓清净;若复见有从师咨受分别高下,是谓不净。忍心不起得柔忍心,断诸结使永息不起,是谓为净;若能思惟不计本行,有起有灭便有二心分别诸法,是谓不净。夫欲求道亲善知识,是谓为净;设复思惟意怀懈怠中有退心,是谓不净。本末转法音响教授,是谓为净;设复有见转大法轮音响受教,是谓不净。未有诸法十二缘起,寻能分别舍而不从,是谓清净;见有然炽灭结使者,是谓不净。 “一切诸法甚奇甚特,去不可穷来亦不尽,接度众生得至彼岸,是谓为净;若复见度彼岸者,是谓不净。诸法未来思惟永灭,是谓清净;见有未来有起灭者,是谓不净。现在分别八十四行,庄严如来威颜容色,是谓为净;见有现在起爱乐心染着容色者,是谓不净。诸法无生不见造作,自然与律应度无极,是谓为净;若见造作一切诸法,应禁戒律兴此心者,是谓不净。 “一切诸法无有形像,悉归无为应无上道,是谓为净;设复见彼形色之变自生念想,是谓不净。一切诸法独而无侣,诸法无说不见言教,是谓为净;见有说法有言教者,是谓不净。诸法不起不染三世,是谓为净;见三世法有起灭者,是谓不净。诸法无猗不着三界,是谓为净;见有依猗着三界者,是谓不净。诸法无身唯法为体,是谓为净;见有法身度知见者,是谓不净。 “当来过去现在诸佛,去亦无数来亦无尽,所说道教各无参差,是谓为净;若复宣说三世诸佛言教增减者,是谓不净。诸法无形亦无色像,是谓为净;复以诸法造色像者,是谓不净。诸法不可睹见寂然虚空,是谓为净;若复宣说诸法可见者,是谓不净。诸法无量不相违背,是谓为净;见有诸法有量有数者,是谓不净。诸法无境亦无刹土,教化众生净佛国土,是谓为净;若见众生净佛国土化众生者,是谓不净。 “诸法平等泥洹一性,是谓为净;见有受果成就道者,是谓不净。诸法出要不念法报,是谓为净;见有出要受法报者,是谓不净。诸法尽生永离形色,是谓为净;见有离生受形色者,是谓不净。诸法常定初不变易,是谓为净;见有动转变易不住者,是谓不净。诸法不可觉知,亦无有人能寻迹者,是谓为净;见有形迹可寻追求者,是谓不净。” 佛复告邠耨文陀尼子:“若有菩萨摩诃萨,执持修行净不净者,现世便得无尽慧三昧正受定意,便能超越诸佛境界,从一佛国至一佛国,教化众生净佛国土。一一分别诸法所趣,以四等心普润一切,以渐教授各令得度,随本所愿各使充足,复以神通宿命智观,审知根本净其行迹。 “或时菩萨入正受三昧得神通慧,诸佛世尊复加威神,分别法性自然而生自然而灭,生非我生灭非我灭。菩萨大士无有是念:‘由我出生,有此法生、有此法灭。’菩萨摩诃萨无有是念:‘我今已成菩萨、某不成菩萨,我成菩萨法、某不成法,我成究竟、某不成究竟,我成菩萨幻术、某不成幻术,我成菩萨教化、某不成教化,我成菩萨音响、某不成音响,我成菩萨神通智、某不成神通智,我入菩萨境界、某不入境界,我过众行本、某不过众行本,我修菩萨律、某不修菩萨律,我净菩萨刹、彼不净刹。’ “如是,邠耨文陀尼子!菩萨摩诃萨初无此念,分别诸法有高有下。何以故?菩萨得此定意正受三昧者,神足自游随意所念,不于诸法有增减心。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得此定意者,堪任周旋教化众生净佛国土,从一佛国至一佛国,礼事恭敬诸佛世尊,复以善权方便与作善知识,微说道教至无为道,亦使众生立信坚固,相视如父、如母、如兄、如弟各无异心,展转共相教授,随意所念尽成道果。是谓菩萨摩诃萨入此定意,便能具足一切诸法。” 尔时,世尊与邠耨文陀尼子而说颂曰: “一切诸法本, 所归门不同, 各各境界异, 所行法亦然。 我说清净道, 众行不可尽, 今粗与卿说, 净其不净行。 诸佛不可量, 言教亦无尽, 今粗说正要, 分别诸道果。 诸佛义广大, 空慧非有异, 彼此具成就, 悉归解脱门。 众智根门净, 诸佛所加叹, 断念除众想, 具足众智说。 诸佛所演教, 令知恩爱患, 忘有不处有, 故得人中尊。 佛本积宿行, 自致无上尊, 具足菩萨法, 演布大乘业。 众智现在前, 尽知众生原, 分别无生灭。” 是时,世尊复告邠耨文陀尼子:“若有菩萨摩诃萨,便得具足诸度无极,分别法界微妙之行,智慧增益演布导训,皆使周遍得四无畏众智自在。复得出要度不度者,心念诸法皆现在前,禅智满足念识为食,法界为身总持为行,恒常周旋诸佛国土,令诸众生皆悉具足,成就佛道分别诸定,行善权方便。诸佛所行悉过其量,从众生心所念善恶,皆能分别随类而化,从无央数亿千万劫,一心入定不毁正法无他异想。” 尔时,世尊复与邠耨文陀尼子而说颂曰: “吾昔求佛道, 未受菩萨别, 经历亿百千, 禅定不移动。 究竟一切法, 不生染着想, 从是得作佛, 得为人中尊。 “(经本从此已下少七偈,顺本记之译人语也) “一切诸法不可思议,众生境界亦复如是。若复善男子、善女人入无形三昧,遍观三千大千世界,应度众生亦当觉知,无限无量不应度者亦当觉知,三世起灭亦当觉知。如是,邠耨文陀尼子!菩萨摩诃萨得此定意者,清净不清净行。” 菩萨璎珞经释提桓因问品第三十五 尔时,释提桓因白佛言:“世尊!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说一切诸法皆使清净,及诸无量恒沙佛土诸佛世界,清净如空皆无所有,今复闻说尽当觉知一切诸法。云何于诸法之中无形不可见,而欲觉知一切诸法乎?” 尔时,世尊告释提桓因:“善哉,善哉!拘翼!乃能于如来前而问斯义,今当与汝一一引譬,智者以譬喻自解。犹如幻师化作万物、国土、城郭、宫殿、屋室、饮食、床卧、贫贱、富贵、名号、姓字、父母、兄弟、仆从、给使,复幻作人左右卫从。如此幻师所见化法,或经劫数供给所须衣被、饮食、医药、床榻、卧具,受者实受施者实施。如卿观之,为实有不乎?” 是时,释提桓因白佛言:“无也。世尊!何以故?一切诸法皆空皆寂幻化非真,愚者深着便致颠倒,无来无去无著无缚无尽无不尽,幻化无形亦不可猗。” 佛告释提桓因:“如是如是。拘翼!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,得如幻三昧自然定意,分别一切诸法所起,无缘无著不见成败,化导一切众生之类,不见有度不见无度,度无所度化无所化,皆空皆寂复无生灭。何以故?如幻定意正受三昧,甚深微妙无有边崖,如幻境界不可思议,唯有菩萨摩诃萨遍能观察乃得达了,亦不见生亦不见灭,亦复不见当有生者,亦复不见已有生者。何以故?菩萨所入不可思议,非是罗汉辟支所知。菩萨所度犹如虚空,虚空所度无形无像,如幻三昧亦复如是,亦无东西南北四维上下。 “拘翼当知,今当与汝引喻。犹如凡夫本无形色,未能分别禅定根本,生亦不知生,不生亦不知不生,亦复不知当生已生,未能究竟心所念法,亦不见住亦不见不住,亦不见尽亦不见不尽。何以故?心本无形不可猗着,亦非三乘所能思议。拘翼当知,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,入此如幻三昧,一切诸法皆现在前,无有边际亦无境界,有亦不见有、无亦不见无。何以故?菩萨境界不可思议,所行法则遍满三千大千世界。 “拘翼当知,今当与汝引喻。犹如娑竭龙王意欲念雨,若在六天便雨甘露,若在四天王上能雨七宝,难陀、优钵难陀龙王及摩那斯龙王,雨六天上,便雨衣被、服饰、香璎、华鬘;若雨第四天上,自然饮食各令充足。云何?拘翼!此龙所作为实有不乎?” 尔时,释提桓因白佛言:“无也。世尊!何以故?但彼诸天功德,乃使诸龙王等献奉供养。” 佛复问释提桓因:“云何?拘翼!七宝宫殿衣被服饰,皆龙所降本无所有,今复自说诸天福德故使诸龙降雨诸宝。诸龙及宝物,为有为无?” 释提桓因白佛言:“世尊!义说法说亦不有龙亦无宝物。何以故?一切万物皆空皆寂,我身及天亦无所有。龙所降雨亦无有雨,亦不见尽亦不见不尽。愚惑之人自生识想。” 佛告释提桓因:“如是,拘翼!菩萨摩诃萨入如幻三昧,尽观一切诸法、诸法所生,亦不见生亦不见不生。见诸法门有尽无尽,见幻化法门有尽无尽,复见无量无限教化法门,复见无量无限诸佛世尊游步法门,复见无量无限诸根罗网见入法门,复见无量无限诸物世界成败劫烧,心意广大,超越诸佛所行法门。如是,拘翼!当知诸法无生无灭,但以众生自生识着,未入定意观察人心,不解空慧而获无生。” 尔时,世尊与天帝释而说颂曰: “出要入道门, 分别三世行, 展转由五道, 破有不处有。 菩萨如实观, 分别慧明道, 本我所造行, 如今乃克获。 世界皆如空, 彼我无二想, 恭恪于诸佛, 今获无顶相, 颜貌如优昙, 广长覆面门, 不生亦不灭, 德为天人尊。 拘翼当念本, 众行不缺漏, 勇猛不懈怠, 究竟本末空。 于坐不起想, 不见有趾立, 不猗众行本, 故号为沙门。 实无有泥洹, 亦无五道趣, 菩萨所游处, 权化见有生。 从无央数劫, 无欲无所贪, 初无有悔心, 况当有猗着? 自从是已来, 修善不离本, 一行成佛道, 得转无上法。 猗托生死中, 教化无数人, 令知无生法, 自然应道教。” 尔时,世尊与释提桓因说此偈时,无数百千诸天人民,即于坐上得无生心。复有无数诸天、龙神,皆发无上正真道意。 佛复告释提桓因:“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及四部众:比丘、比丘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,受持讽诵此如幻定意无尽法者,便能具足无量法藏。云何为无量法藏?欲具足如来辩才者,当学此如幻定意无尽法藏。复次,拘翼!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欲得究竟觉知佛慧者,当学此如幻定意无尽三昧。复次,拘翼!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欲得游至诸佛世界亲近佛者,当学此如幻定意无尽三昧。” 佛复告释提桓因:“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欲得转无上法轮如佛所转,在大众中而无畏者,当学此如幻定意无尽法藏。复次,拘翼!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欲得诸佛百千总持自娱乐者,当学此如幻定意无尽法藏。” 佛复告释提桓因:“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欲得一切众生愿者,净佛国土神足变化者,当学此如幻定意无尽法藏。复次,拘翼!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欲使诸佛世界无量众生无量性行尽同一趣者,当学此如幻定意无量法藏。复次,拘翼!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欲使无量世界诸佛刹土合为一者色如黄金,当学此如幻定意无尽法藏。何以故?一切诸佛皆从此生,过去诸佛皆从此如幻定意,得成无上正真之道。现在十方诸佛世尊,亦皆从此如幻定意无尽法藏,得成无上正真之道。当来无数恒沙诸佛,亦当习此如幻定意无尽法门。” 佛复告释提桓因:“我今与汝引譬,智者以喻自解。犹如猛火光焰赫炽复更益薪,大风所吹遂复炽盛。烧焚山野无有休息,要尽草木火势乃减,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,发心起学济度众生,分别思惟法界所趣,乃至无数恒沙刹土,复观虚空众生根原,复自思惟恒沙刹土无数世界众生心意所念根原,一一分别复自计挍:‘吾以何智具足彼愿?’一一分别已法所趣,当转何法云何教化。尔时,菩萨复自思惟:‘我本发愿具足诸善,遍化众生充足我愿。’复自具足威仪礼节,转入三世根本之行,自念转法入不思议。如是挍计应度不度,一切世界或有或无,复更周旋诸佛世界,无限无量不可思议,与共周旋立功德业,不断正法要誓所趣,行大慈悲执弘誓心,究尽生死心无缺减。何以故。一切众智悉具足故。复观众生心意所念,应由何路而得将导,恒念众生如母爱子。是故菩萨摩诃萨,执此勤苦无量之心,复入无量无限三昧,观察世界不舍本誓,如是广大无限之用。” 尔时,世尊与释提桓因复说颂曰: “菩萨初发心, 弘誓甚广大, 要尽虚空际, 所愿乃具足。 当度众生时, 不见有所度, 解知三世本, 因缘不久寄。 心正不动倾, 正本应道教, 恒求善方便, 以次至解脱。 心不怀怯弱, 昼夜思惟法, 一行得成佛, 亦不从师受。 身本心各行, 道力知清净, 出家在空野, 入定身不动。 然炽一切法, 普照十方界, 自修宿命智, 乃知众生根。” 尔时,世尊与释提桓因说此法时,一切众会莫不欣然,皆发无上正真道意。 菩萨璎珞经本行品第三十六 尔时,有天子名众首璎珞,即从座起,偏露右臂,齐整衣服诸根寂静,从先佛已来常修梵行,三处已尽果愿已办,右膝着地长跪叉手,前白佛言:“唯然,世尊!所居方界去此极远,愿欲所问,若见听者敢有所启。” 佛告众首璎珞菩萨:“善哉,善哉!族姓子!为众导首发开童蒙,竖法大幢演慧光明,有所疑结今正是时,如来当为一一分别,随问还报使得开解。” 尔时,众首璎珞菩萨即白佛言:“世尊!颇有一生补处菩萨更不进修无上正真之道,得成佛不乎?颇有一住立根德力菩萨大士,乃至八地菩萨大士,更不进修无上正真之道?颇有诸天,众行具足立不退转,诸根具足不复人身得成佛不乎?唯然,世尊!当以方便而发遣之。” 尔时,世尊告众首璎珞菩萨曰:“善哉,善哉!族姓子!乃能于如来前作师子吼。谛听谛听,善思念之!从初发意乃至成佛,菩萨所行诸法不同,或有菩萨摩诃萨,弹指之顷求菩萨心,即成无上正真之道不经日夜。或有菩萨从初发意不舍弘誓,乃至六住进求佛道,便有退转而不成就。或有菩萨从初发意乃至七住,进趣成佛不经八地。” 尔时,众首璎珞菩萨问:“云何?菩萨摩诃萨弹指之顷发菩萨心,即成佛道不经日夜。云何菩萨从初发意乃至六地,有退转者而不成就?云何菩萨乃至七住进趣成佛不经八地?” 尔时,世尊告众首璎珞菩萨曰:“若有菩萨摩诃萨,弹指之顷求菩萨道,不经日夜而成佛者,此善男子、善女人,诸根具足未曾经历生死之难,或从何会一旦修天来生此间,或从无怒佛土来生此间,或从无量佛土一闻如来说本末空无生灭道,便成无上正真之道。 “或有菩萨摩诃萨,众行具足得如来明慧法观,复修如来念佛、念法、念比丘僧、念天、念安般、念死亡,念修四意止、四意断、四神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觉意、八圣道,亲善知识,于淫怒痴不大殷勤,增益善本,亦使众生具足善根。虽在六地心生犹豫:‘咄!我将非七住菩萨乎?’或复自念:‘我审然不疑。’复为伪化菩萨坏败此菩萨言:‘汝今已得本末空慧。’此菩萨闻已欢喜踊跃:‘我今闻神德菩萨所见证明,今当得无上正真之道。’斯则不久,便于六住退转,乃堕声闻辟支佛道。” 佛复告众首璎珞菩萨曰:“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已在六地具足菩萨行,复自思惟:‘我今审然在八住地,当成无上正真之道。’亦复不久,亲近善知识方便为说八住行法:‘善男子知不乎?汝今已在八住地中,莫自贡高轻余菩萨。如是,善男子!当成无上正真之道亦复不久。’菩萨闻之欢喜踊跃不能自胜,便随善男子教在闲静处,一心自念。如是彼菩萨即在八住行中立不退转,施为佛事经历劫数成佛不久。” 佛复告众首璎珞菩萨曰:“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行菩萨道,复为异菩萨所见劝勉:‘汝今成佛教化众生亦复不久。’菩萨自念:‘我无此行,云何当成无上正真之道?将非此人使我不成究竟?’执心牢固便得进前,在七住地得不退转。是谓菩萨摩诃萨在六住中有退不退。” 尔时,众首璎珞菩萨问:“云何八住菩萨即得成佛不经胞胎,有是无耶?” 佛言:“有之。八住菩萨观一切法如空如幻空寂无形,所行法则亦复如空,欲度众生亦无众生想,往诣十方诸佛世界,听受无量法教一切诸佛本无身想,亦当分别内外无形,遍问诸佛一切诸法无有厌倦。复当教授一切众生舍是就是深入禅定,可坐知坐可卧知卧,若化众生不失时节,为说深法令众生类尽得度脱。如是菩萨摩诃萨,具如此行时,便得佛三昧,教化众生净佛国土,已净国土便入菩萨正要,已入正要便能出生一切总持法门,已具法门则能示现辩才无碍。当来过去现在诸佛所演法教,皆悉具足变化无方,诸法成就各无错乱,能净一切众生心垢,便得解脱无碍法慧,十方诸佛皆来拥护此善男子、善女人,成就诸法十力具足悉无所畏。 “菩萨如是分别众生心识所念,一一选择终不舍之。立一切人使获本末空慧,无量无限十方世界安处道教,种种方面皆有离别,十方世界皆有合会。复于十方无量世界,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众智璎珞而现在前。复于无量刹土一一诸佛,名号姓字皆悉分别;如一方面无量诸佛世界分别无量诸佛姓字,十方境界诸佛姓字亦复如是。 “菩萨摩诃萨复使十方无量世界或舒或缩,如十方世界已舒已缩,复使无量无限恒沙刹土,以智慧力或舒或缩。一一名号复于无量无限见如来面,复以慧力或舒或缩。如是无量无限恒沙诸佛刹土分别诸佛名号,皆悉分别如是十方诸佛法界分别名号,然诸佛世尊皆来拥护此菩萨,使得成就。 “菩萨摩诃萨得此大乘意入本末空定,不失菩萨威仪法则,遍能观察众生根本,复能知诸佛心识所念。彼菩萨不当名为菩萨,当名如来。何以故?解一切法超越众行,于一切法不怀狐疑,行等如来,得一切如来正法。或知一生、知百千生、知阿僧祇无量佛法,受持讽诵,成就佛道亦不忘失,入一切智不见吾我,觉知诸佛法总持强记亦不忘失。 “彼菩萨观一切法为见光明,以智慧光照愚痴冥智不退转。彼菩萨摩诃萨,以善权方便教化众生无有挂碍。彼菩萨已得无量法,耳根清净闻无尽法,自然应化信而不从。彼菩萨摩诃萨无量无限使众生身变化非一,或现无央数色还合为一,复从无色至无数色,使众生类莫不信解,出广长舌普覆三千大千世界复还为一,如是教化无央数众。” 佛告众首璎珞菩萨:“若有菩萨摩诃萨,十方世界虚空边际尽能了知此众行者,便名为菩萨补如来处。” 尔时,世尊复与众首璎珞菩萨而说颂曰: “十方闻法界, 示现众生路, 修行诸佛事, 人中菩萨尊。 在众成就道, 遍知菩萨行, 超越一切行, 十力无有碍。 诸佛常拥护, 面见而在前, 称扬其功德, 叹法无有上。” 菩萨璎珞经卷第十二 大正藏第 16 册 No. 0656 菩萨璎珞经 菩萨璎珞经卷第十三(一名现在经) 姚秦凉州沙门竺佛念译 闻法品第三十七 尔时,有菩萨名文殊师利,即从坐起,摄持威仪,前至佛所,长跪叉手,白佛言:“云何?世尊!名曰闻法得成无上正真之道,闻如空等空无所闻,亦无善恶诸法相貌。法无形相,云何?世尊!言受持讽诵本末空慧。”尔时,世尊默然不对。 时,文殊师利复更白佛:“夫闻法者,为有言教乃得闻法?为无言教乃得闻法?”尔时,世尊默然不对。 文殊师利三白佛言:“法有生灭,法无生灭,一切诸佛所转法轮,为有转耶?为无转耶?” 尔时,世尊告文殊师利:“云何?族姓子!一切诸佛皆转法轮,亦有转亦无转。汝今所问,为问有转?为问无转?” 时文殊师利白佛言:“世尊!今所问者,亦问有转亦问无转。” 佛言:“族姓子!诸佛正法,亦不有转亦不无转。” 文殊师利复问:“云何亦不有转亦不无转?” 佛言:“诸法如空,故无有转,故无无转。” 文殊师利又问:“今日如来,为有转耶?为无转耶?此诸菩萨众生,为闻法耶?不闻法耶?” 佛言:“族姓子!诸法清净,众会菩萨亦复清净。以是之故,亦不有转亦不无转。” 文殊师利又问:“云何有转无转?” 佛告文殊师利:“众生无转,本末空慧乃谓为转;一切众会、我身及汝皆谓无转,本末空慧乃谓为转。” 文殊师利又问:“云何有转?云何无转?” 佛言:“有断无转,无断有转;生灭无转,无生灭者乃谓有转。” 文殊师利又问:“云何有转无转?” 佛言:“有边际缚着乃谓无转,无边际缚着是谓有转。” 文殊师利又问:“云何有转无转?” 佛言:“一切世间见然炽法是谓无转,一切世间不见然炽法是谓有转。” 文殊师利又问:“云何有转无转?” 佛言:“净无量福福祐众生是谓无转,见净无量福福祐众生是谓有转。” 文殊师利又问:“云何有转无转?” 佛言:“净无量众生根本成一切智是谓无转,见净一切无量众生是谓有转。” 文殊师利又问:“云何有转无转?” 佛言:“亦不有转亦不无转,故谓有转无转。” 尔时,世尊与文殊师利说有转无转时,有八千比丘、三千比丘尼,逮得本末空慧心不退转。复有无数众生,闻此未曾有法,皆发无上正真道意,于将来世悉皆成佛同一名号,精进勇猛与我无异。 菩萨璎珞经净居天品第三十八 尔时,世尊与文殊师利说此闻法转不转品时,时有净居天子,乃从过去无量诸佛殖诸功德,承事供养诸佛世尊,从一佛国至一佛国,通尽法藏辩才无碍,行大慈悲得空法性,权现生天欲度天故,即从坐起,整顿衣服,及诸将从俨然起立。时彼天子前至佛所,头面礼佛足,白佛言:“世尊!我等诸天宿种功福今得生天五乐自娱,左右侍从自然响应,游戏浴池快乐难量,为修何福得生天上?我所居宫四十九由延,七宝殿堂与世奇妙,后有浴池有七宝树七重围绕,为修何福乃获此德?” 尔时,世尊告净居天子曰:“善哉,善哉!天子!乃能于如来前而问此义,今当与汝一一分别,善思念之!过去恒沙诸佛世尊亦说此义,现在未来一切诸佛亦当说此微妙之法。云何?天子!我今问汝,汝当一一报我。汝所居天前过去者可记不乎?” 答曰:“不也。世尊!过去诸天其号名字不可称记。” “云何?天子!汝今此身为有常?为无常?” 天子报曰:“如我今身,是有常法非无常法。” 佛复告天子:“设汝今身是有常法,过去诸天今为所在?” 答曰:“磨灭。” 佛言:“云何?天子!过去诸天悉皆磨灭,汝今此身焉得存在?” 天子报言:“过去诸佛皆取灭度,今日世尊何由而生?” 佛告天子:“过去诸佛及我今身,为同不乎?” 天子答曰:“不也。何以故?过去诸佛,于过去中是过去现。” “云何言过去诸佛皆悉灭度?” 天子又问:“为有三世?为无三世?” 佛报天子:“有三世名,然三世行异。” 天子又问:“如来今说有过去佛,我则不疑。复说十方现在诸佛,我亦不疑。云何世尊说有未来世佛?” 世尊报曰:“汝今问我,为问过去三世?为问现在三世?为问未来三世?” 天子白佛:“我亦不问过去三世、现在三世、未来三世,今日但问三世诸佛。云何未来说言佛乎?” 佛告天子:“未来佛者有二因缘。云何为二?或有过去诸佛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行大慈悲众相具足,行善权方便入五道中,教化众生不坏法界。复现在俗,或为梵天、或现释身,隐佛形像,是谓菩萨摩诃萨未来成佛。或有菩萨受如来慧施行佛事,游至三千大千佛土,供养承事诸佛世尊。既未成佛众相未具,或作天身或作鬼神不毁法界,是谓,天子!未来成佛,有此因缘。 “复次,天子!过去诸佛世尊复有二因缘。云何为二?得师子奋迅三昧,在闲静处心无所著,内自思惟十法无量功德。云何为十种?是菩萨修诸佛世尊念所念法,是谓无尽之行。 “复次,天子!菩萨摩诃萨,分别如来一切诸法,是谓无尽之行。 “复次,天子!菩萨教化众生,尽趣无上正真之道,是谓无尽之行。 “复次,天子!菩萨分别无量诸佛世界,净佛国土教化众生不毁智慧,如所念法而成就之,是谓无尽之行。 “复次,天子!菩萨如佛世尊所行禁戒修解脱法,因此禁戒教化无量众生,尽发无上正真之道,是谓无尽之行。 “复次,天子!菩萨观过去当来今现在诸佛出要,在树王下降伏众魔,执心如地不可倾动。是时弊魔波旬,作若干变化来恐于佛,或人头兽身或兽头人身,或四眼八眼至百千眼,或作猿猴虎豹来恐于佛,执心如地不为倾动,是谓无尽之行。 “复次,天子!菩萨于亿百千劫疆记总持而现在前,或于一生至百千生,或念一劫至百千劫,其中所行或善或恶,一一分别悉不忘失,是谓无尽之行。 “复次,天子!菩萨能分别三世诸行,诸善功德尽现在前,如弹指顷,能使三千大千世界蜎飞蠕动之类,尽成无上正真之道,或成罗汉缘觉辟支之道,是谓无尽之行。 “复次,天子!菩萨摩诃萨,复忆过去无数诸佛所度众生身口意行,不坏诸法演布智慧广及一切,是谓无尽之行。如是,天子!菩萨摩诃萨得此师子奋迅定意者,则能具足三世诸法。 “复次,天子!或时菩萨分别十无相法。云何分别十无相法?于是善男子、善女人,内自观身分别诸行诸根纯熟,或有善行或不善行,或时清净或时不清净。 “复次,天子!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外观他人身,一一分别诸根纯熟诸根不纯熟,或时清净或时不清净,是谓天子一无相行。 “复次,天子!若彼行人内自思惟摄意不乱,如我所行不违圣典。时诸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出入经行与身口意相应,怀来法宝转大法轮,以无生心教化三世未度众生,于中便获自然法轮,无限无量悉入法律,是谓二无相法。 “复次,天子!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发弘誓心遍满三千大千世界,智慧思惟亦无穷尽,音响流利无所障碍,分别一切众生音响,或以一音报百千万音皆演道教,普润一切众生之类,是谓三无相之法。 “复次,天子!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转无上法轮广化众生,皆取灭度不染三世,诸天人民魔若魔天所未曾转而佛独转,是谓四无相法。 “复次,天子!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于一生中出家学道,剃除须发受持禁戒,身既清净亦使众人乐其所乐,是谓五无相法。 “复次,天子!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性行合空,从空往来无量无限,终不自为教化众生,超卓过空无所触碍,是谓六无相法。 “复次,天子!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于一切众生独步无碍,于诸法智演通慧义,坐放光明普到十方无量世界,或取灭度现无常义,或存或亡,或示相好、或隐相好,于中教化无量众生净佛国土,是谓七无相之法。 “复次,天子!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复有通慧名曰降魔,得此定意者,降伏四魔:爱、欲、死、天魔,使菩萨依猗此法而得成就,欲为法王最在前者,先当习此降魔定意,是谓八无相之法。 “复次,天子!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遍学诸法深入至要具足善本,亦使无量众生得入此要,见菩萨力增长止观,已尽无尽无生灭法。虽见相貌本无相貌,坐卧思惟菩萨众行,是谓九无相之法。 “复次,天子!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具足十善之本。云何为十?身三、口四、意三,众法自在不染著有,乐无量无为,复能乐无量百千定意,一一定意化无量众生。是谓十无相之法。如是,天子!夫习法者当习无法,无行为行、无观为观,是谓为王众行中妙,一切诸佛之所叹誉,为行佛事为无等侣。” 尔时,天子复白佛言:“云何?世尊!三世诸佛则无三世,如世尊所说,过去诸佛还至现在,现在诸佛复至未来。法界不定,云何世尊言有三世乎?此义不然。何以故?过去已灭权还现在,现在未动复说未来,众法相违。云何言过去诸佛数如恒沙?当来诸佛数如恒沙?现在诸佛数如恒沙?” 尔时,世尊告曰:“善哉,善哉!族姓子!今汝所问皆承佛威神,令汝得问此义。谛听谛听,善思念之!吾当与汝一一分别。” 天子:“受教!如是。世尊!” 佛告天子:“过去云何为过去乎?” 天子白佛:“渐渐生灭故曰过去,昨色非今色故曰过去,昨身非今身故曰过去,昨力非今力故曰过去。” 尔时,世尊复问天子:“云何?族姓子!身想知为异乎?” 天子白佛言:“不也。世尊!” 佛又问:“名色更乐为异乎?” 天子白佛言:“不也。世尊!” 佛又问:“出要至道为有异乎?” 对曰:“无也。世尊!” 佛告天子:“止止!族姓子!佛藏广大非汝境界。过去智有限,现在智有限,未来智有限。何以故?一切诸法,法法相生、法法相灭,本无法者,无过去当来今现在,亦无今世后世善行恶行,亦无贤圣有果证者,是谓,族姓子!云何言有三世法乎?” 尔时,天子复白佛言:“三世名号云何而生?何由而灭?” 佛告天子:“生本无生、灭本无灭,一切诸法亦复如是,生本无生、灭本无灭。何以故?性自然空故。” 尔时,天子复白佛言:“世尊!今日如来,为在生耶?为在不生耶?” 佛告天子:“如来身者,于过去未来现在,亦不在生亦不在无生,是故无过去未来现在。” 天子白佛言:“世尊!但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过去未来现在无生?一切诸法尽无生耶?” 佛告天子:“一切诸法皆悉无生,亦不见生亦不见无生。” 天子白佛:“我人寿命众生根本至六度无极,为有生耶?为无生乎?” 佛告天子:“起不见起亦不见不起,诸法不可得而自成就,故曰无生。三世诸佛,无欲无污亦不有生,亦不无生故无所起,三昧正受亦复如是,说无所说故无言教。” 天子白佛:“四依四道为有生耶?为无生乎?” 佛告天子:“四依四道本无所生,况今有生?当来亦不生。” 尔时,天子白佛言:“世尊!净地、性地、薄地、本无地、无淫怒痴地,为有生耶?为无生乎?” 佛告天子:“有受有取乃至一切诸法,色、痛、想、行、识、痴、爱、更乐,乃至生、老、病死,从须陀洹乃至无上道,亦不有生亦不无生。” 尔时,天子白佛言:“世尊!云何有生?云何无生?” 佛告天子:“得如意度无极者,是故不见有生不见无生。” 天子白佛:“云何如意度无极,亦不有生亦不无生?” 佛告天子:“从此岸至彼岸,不见众生有生者有灭者,亦不见巢窟处所,是故亦不见生亦不见无生。” 天子白佛:“一切诸法及如来身,为在有生?为在无生?” 佛告天子:“亦在有生亦在无生,亦不见有生亦不见无生,是故三耶三佛亦不在有生亦不在无生。” 佛告天子:“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得此通慧定意观了诸法,不在有生不在无生,如来经法亦复如是,不在有生不在无生。何以故?诸法无著无缚亦无解脱,是故降伏四魔。” 佛复告天子:“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成就智者,则能具足一切诸法,复当修于十法。云何为十?一者、亲近善知识求为朋友;二者、行大慈悲广及一切;三者、满足前人随意所念;四者、净一切界断诸结使;五者、修清净道为人重任;六者、荷负众苦不讥彼受;七者、教化愚人训诲正要;八者、教诲愚惑令信正道;九者、与法相应不讥彼受;十者、一心奉法不与邪部共相参预。是谓,族姓子!若善男子、善女人修持正法得此定意,便能具足一切诸法。” 尔时,世尊复告天子:“若有男子、女人恭敬于师,复当修习十无碍法。云何为十无碍法?一者、游至十方礼事诸佛,是谓族姓子一无碍;二者、于诸智慧无缚无脱念断灭法,二无碍;三者、于诸苦乐心寂然灭,三无碍;四者、在空闲处思惟禅定意不错乱,四无碍;五者、菩萨法本七出要道无有增减,五无碍;六者、一切色相本无所有不见来处,六无碍;七者、计本无形不有生灭解知无常,七无碍;八者、一心入定,道本自然不着诸法;九者、一意一行与法相应不相违背;十者、亦不在内亦不在外自然起灭,十无碍。如是,族姓子!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分别思惟十无碍者,便能具足一切诸法。” 佛告天子:“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一心念顷尽能具足一切诸法,当修十法第一义辩。云何为十?一者、生智尽智无生灭智;二者、四等平均无吾我想;三者、喜安自守不失四信;四者、所言如意不违本愿;五者、道心牢固法法成就,所行正见不违本相;六者、修六重法观本无相;七者、怨仇一等无有是非;八者、一向信心了本所生;九者、讲授诸法不有法想;十者、金刚定意不毁如性。是谓,族姓子!若善男子、善女人具此十法者,便能具足一切诸法。” 佛复告天子:“善男子、善女人修十法施亦无施想,便能具足一切诸法。云何为十?一者、坐树王下心不移动;二者、恒乐闲居不处愦乱;三者、修三向定趣泥洹门;四者、禅寂定意自灭乱想;五者、检意修道永无贪着;六者、法施财施不生想念;七者、相好自严照曜世界。八者、方便令无觉者;九者、显曜正法示慧光明;十者、代人受苦不求相报。是谓,天子!若善男子、善女人行此十施,不起世想则能具足一切诸法。何以故?此善男子、善女人,心如金刚不可沮坏,菩萨所行诸法如是,亦非罗汉辟支所知。” 佛复告天子:“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修十清净法者,复能具足一切诸法。云何为十清净法?一者、道当清净,秽浊非道;二者、道当一意,多想非道;三者、道当知足,多欲非道;四者、道当尊敬,憍慢非道;五者、道当检意,放逸非道;六者、道当显曜,自隐非道,六者道当连属,无行非道(三本皆同第六重出);七者、道当精勤,懈怠非道;八者、道当觉悟,愚惑非道;九者、道当教化,矜吝非道;十者、道近善友,习恶非道。是谓,天子!善男子、善女人修此十法者,则能具足一切诸法。犹如日光永除闇冥,照曜世人各得眼目,菩萨亦复如是,习此十法便能具足一切诸法。天子当知,犹如真金内外明净,所欲作器皆悉成就。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,内无尘垢外有所照,亦如虚空普覆一切。菩萨亦复如是,修此十法亦无想念:‘我有所办,教化众生断诸结着。’ “复次,天子!犹如须弥山王四宝所成,须弥山王亦无此念:‘我四宝所成,趾立四海中央。’菩萨得四辩才亦复如是,不念此辩所说如应。何以故?本无想念故。犹如大地普载万物,树木花果及诸药草尽皆生长。地亦无此念:‘我能成办长养诸物。’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,不作此念:‘我化众生行大慈悲,从一佛国至一佛国,拥护一切诸不度者。’ “天子当知,犹如四大海水出种种宝,诸有众生往采宝者随意而归,海水亦不念:‘我生诸宝给与众生。’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,救济苦人,给施七宝。所谓七宝者,七觉意是,菩萨亦不作是念:‘我施七觉意宝,善根具足、庄严佛树、众好自严饰。’何以故?本无想念。 “天子当知,犹如法界出生诸法大慈大悲六度无极。法界亦不作是念:‘我出生诸法大慈大悲六度无极。’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,出生诸法教化众生,亦不念言:‘我有所度。’ “天子当知,犹如入定比丘断除众想心不移动。入定比丘亦不作是念:‘我今神力入定自在。’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,随所念法悉皆成就,所言真诚不违本要。 “天子当知,犹如金刚不可沮坏。何以故?本性自尔。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,与法性相应不失本际。犹如明珠广有所照,明月珠者亦不作是念:‘我有所照,令众生见其光明。’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。犹如得仙道人,意有所愿皆能成办。彼五通人亦不作是念:‘我今所念皆悉成办。’菩萨亦复如是。犹如工巧之人善解六艺,或以刀剑或以矛槊坏败大众。彼工巧人亦不作是念:‘我今所作人中最上,降伏大众,无有与我等。’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,入无量三昧正受定意,感动三千大千世界,亦不自称誉:‘我有此神力,感动诸世界莫不周遍。’ “犹如转轮圣王本修十善五戒,具足统领三千大千世界,千子勇猛七宝具足,诸粟散小王尽来朝贺。尔时,转轮圣王亦不作是念:‘我今众德具足、相好严身、统领四域。’何以故?福向性尔不相违背故。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,修菩萨道敬承佛教,恒行教化天人蒙恩,所度众生不可称量。何以故?菩萨亦无是念:‘我当济度无量众生,于无余泥洹界而般泥洹。’空性自尔,无有众生能使不尔。 “犹如农夫随时种种作不失时节,前子非后子后子非前子,各各长大共相受入。然彼谷子不作是念:‘我有所生、彼有所损。’何以故?本性自尔,无有人使令不尔者。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,遍学诸法行菩萨道,复以十善功德之本净众生根,皆趣无为之道。尔时,菩萨不作是念:‘我今有所济度从此至彼。’何以故?本性自尔,无有人使令不尔。犹如甘雨随时下降,百谷草木随时滋长。然彼云雨亦不作是念:‘我有润泽有所长养。’何以故?本无心故。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,法云一降普润三千大千世界,令众生类尽得润泽,不舍本愿行菩萨道。菩萨亦不作是念:‘我今能降法雨,普润三千大千世界,使众生类尽得开解。’何以故?本无心意,弘誓之心性自然故。 “如是菩萨摩诃萨入此三昧定意,能使众生至竟清净,非余清净;能使众生至竟安隐,非余安隐;能使众生得到彼岸,非余得到;能使众生获度无极,非余能度;能使众生至竟欢喜,非余欢喜;能使众生断结使,非余能断;能使众生安处良祐福田,非余能安;能使众生受人信施福度一切,非余能受福度一切;能使众生入于贤圣法律,非余能入贤圣法律;能使众生立不退转,非余能立不退转地;能使众生得一切智尽遍三千大千刹土,非余能遍三千大千;能使众生为人作将导,非余能作将导。何以故?菩萨摩诃萨习此定意,无量法行普周一切使得蒙济,为开法性弘誓法门,不可思议无限广大,不为一人净菩萨道,普及一切难度众生,于中建立应度无极。 “或时菩萨救济一人故,没命代受苦恼。或有菩萨为一人故,从劫至劫初不舍离,要使得度后乃自灭度。或有菩萨欲净己界断诸缚着,净除众生根本,安处清净正法出要。复有菩萨执勤苦行不着天福,恒在五道周旋教化。 “或有菩萨得四无畏,教化众生不怀怯弱。或有菩萨得四辩才,人来诘问理通无碍。或有菩萨堪任说法,不着荣冀侥幸求利。或有菩萨得总持门,分别法观修不净行。或有菩萨得佛定意,立一切智不舍却妄想。或有菩萨得佛出要,令一切人出家学道。或有菩萨得神通慧,行权方便随形而入。 “或有菩萨得无形观三昧,入虚空界行不思议。或有菩萨得灭尽定,现取灭度不处泥洹。或有菩萨得七观道,外现威仪内实充足。或有菩萨得天眼通,遍察十方无量诸佛,咨受未闻而自娱乐。或有菩萨得天耳通,遍闻众声分别善恶,辄往能度不令堕坠。或有菩萨得心意通,以神足力往而度之。或有菩萨得宿命通,自知宿命亦知他人所从来处,随类降伏不堕边际。 “或有菩萨得漏尽通,能断一切众生结缚。或有菩萨坐树王下,得佛神德威仪法则,威仪成就、种性成就、父母成就、居家成就。或有众生得佛光明,住佛所住心进如月初。或有众生住佛慧地,能以智剑割断尘垢。如是菩萨摩诃萨七十五法、如来深藏不思议行,得成作佛终不退转,亦非罗汉辟支所及。 “如是,天子!菩萨摩诃萨得此众行定意者,能使三千大千世界尽黄金色,招唤一切众生之类,悉向无上正真之道。 “如是,天子!当以此法教化众生,乃应菩萨律。复有菩萨修十二法,所行无碍,进止行来修菩萨道。云何为十二?一者、降伏魔兵现十力行;二者、与共功德无生灭想;三者、能以神力充一切愿;四者、依无著力见佛变化;五者、如己所种善本功德,能施一切无有悔吝;六者、修第一法过于佛量;七者、知生为苦不染三有;八者、无尽道本而自娱乐;九者、知声闻行亦不染着;十者、知缘觉法舍离不从;十一者、无碍道法行九次第;十二者、当化父母眷属成就。是谓,天子!十二无碍清净道本,菩萨当念修习成其道果。 “天子当知,菩萨摩诃萨当习一心定意,想知灭有十事,知过去未来现在,如佛所行而无有异。云何想知灭有十事?一者、观色形像本无所有,亦不染着起形想法,菩萨摩诃萨如佛所行而无有异。尔时,菩萨修相好度无极,一一相者,如佛所行而无有异。菩萨神智变化无方,应化众生随缘往度,如佛所行而无有异。尔时,菩萨化无量身色像第一,以八种音声劝导众生,如佛所行而无有异。又彼菩萨净佛国土,观察众生心意所念,威仪礼节不失禁戒,如佛所行而无有异。尔时,菩萨复入定意正受三昧,能忆众生分别音响强记不忘,如佛所行而无有异。又彼菩萨行十明慧,无限无量不可穷尽,亦使众生习此法本,应适随时转无上法轮,如佛所行而无有异。又彼菩萨得四无畏,在大众中作师子吼,不断贤圣如来正法,复以此法教化众生,皆悉成就得无上道,逮一切智无所挂碍,如佛所行而无有异。又彼菩萨口所演教,遍布一切入三世行,尽诸有漏成无漏行,神通智达能化一切,如佛所行。又彼菩萨得佛无畏十力具足,见佛国土众生清净,如佛所行而无有异。 “如是,天子!菩萨摩诃萨行此十事者,进成作佛而无有难。何以故?一切诸法本无所有,亦不来时亦不去时,诸法无相相亦无所有,诸法无声声本无形,本性自空。何以故?声从空出还归于空,众生染污从起识想。天子当知,吾昔求道,从无敷劫分别本末,未能究尽一法定意。云何为一法?所谓无念也。菩萨得无念定意者,观一切法皆悉无形。如是,天子!吾今成佛,由此一行,得成无上正真之道。” 尔时,净居天子前白佛言:“世尊!如今所闻菩萨所行,诸法无量难可究竟,众生若干诸根不同,云何欲得成无上正真之道?又闻佛言,如佛所行而无有异。今问如来,云何如佛所行而无有异?唯愿世尊一一分别。” 尔时,天子复白佛言:“菩萨所行其法各异,志意所趣行迹不同。云何?世尊!如佛所行菩萨不异者,何以故不名为佛?何以故十力不具降伏魔宫?何以故不名为一切智?何以故不名为觉了一切诸法?何以故不名为遍观行菩萨道?何以故不坐佛道场颁宣缘起?何以故不名为最正觉?何以故?不知三世正法诸佛所行?何故不住寿一劫宣布智慧?何故不依猗诸法修正受定意?何故不分别法界进无量慧教诲菩萨以为眷属?” 尔时,世尊告净居天子曰:“善哉,善哉!族姓子!如汝所问,已过诸量,今当与汝说。谛听谛听,善思念之!天子!今问菩萨所行与佛无异者,一切善男子、善女人,觉了诸法无形不可见,菩萨弘誓广及一切当来过去今现在有形之类,展转相成未获智慧清净空观,设当得智慧者,故名为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倚菩萨慧化度众生,自得复授彼,是谓菩萨道能断三毒、不兴十恶、尽如来境界,是谓名为十力。已越凡夫立菩萨行迹,心不移动于无上正真之道,是谓名为菩萨。若复善男子、善女人,分别法界共相受入,是谓名为一切智。犹如诸法本无相貌,以众生故各有名号,可就知就、可舍知舍,不离善本修菩萨道,是谓名为菩萨。 “犹如菩萨分别无一无二,自然出生诸度无极。复自觉了亦使众人同其法相,是谓名为佛。犹如彼菩萨不见二三诸法所生,善察不忘思惟达了,法从何起?法从何灭?转法轮者为是何人?闻法是谁?能解知一切诸法者,是谓名为菩萨。犹如菩萨以其慧眼遍观三千大千世界,有爱欲心无爱欲心,有愚痴心无愚痴心,有瞋恚心无瞋恚心,复能思惟遍断根本者,是故名慧眼。 “复次,慧眼菩萨周旋往返游诸佛境界,尽知众生心心所念应度不度,便能入化随类度之,是谓名为菩萨。犹如菩萨以诸光明普有所照遍诸境界,示以无量智慧,忆诸佛世尊深奥之法,是谓名为菩萨。 “犹如菩萨以智慧光乃能照曜虚空境界,如来神智而现在前,闭塞罪门开泥洹路,复不染着十八本持无著无缚,是谓名为菩萨。犹如菩萨以佛威仪而自修习分别,如来独步无侣,名色六入更乐受有生死,过去三世众生本末一一悉知,名为无等侣。 “犹如菩萨绍继如来、不断佛种施行佛事,生者不知生、灭者不知灭,本无虚寂具四等心,亦复分别本无今有、本有今无,解了悉空不生若干念,是故名为佛。犹如菩萨得神通慧观众生,劫有近有远,劫远不以为戚,劫近不以为喜,成劫败劫亦复如是,摄意持心而不乱者,是故名为菩萨。” 佛复告净居天子:“若善男子、善女人行菩萨道,复当思惟一切诸法,从初发意乃至成佛,不计吾我我人寿命,自然其行断诸尘垢,此乃名曰修菩萨道。 “复有菩萨发求道者,为一切众生荷负苦行,亦复不见有得道者,亦复能度阿僧祇无量众生,有受证者不受证者,于中受决无所染着,此乃名曰修菩萨道。 “复次,天子!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分别三空无量深法如实知之。云何为三空?一者、有觉有观;二者、无觉有观;三者、无觉无观。是谓三空,菩萨所行。” 复告天子:“复有三空。云何为三?一者、尽空;二者、无尽空;三者、非尽非无尽空。是谓三空,菩萨所行。” 佛复告天子:“复有三空:一者、生空;二者、无生空;三者、非生非无生空。是谓三空,菩萨所行。” 佛复告天子:“复有三空。云何为三?一者、住空;二者、无住空;三者、非住非无住空。” 尔时,净居天子白佛言:“世尊!过去当来今现在诸法,一切众生尽有生灭着断,有此三空不乎?” 佛告天子:“我今与汝说,善思念之!云何为住空?所谓住空,无为寂静是也。天子当知,云何为无住空?汝身及我是也。云何为非住非无住空?一切有形三世诸法是也。” 佛复告天子:“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解此三空者,便能尽解一切诸法,五盛阴身亦复如是,是谓菩萨道。” 佛复告天子:“诸法无合无散,亦不见净亦不见不净,亦不自念言:‘若我成佛,当于某处生,国土郡县父母宗亲姓氏名氏。’亦复不念:‘生某劫中寿命长短。’复不自念言:‘身黄金色坐花树下,当成无上正真之道。’是谓菩萨道已能具足,得不退转行无生心,本无一相况有二相。 “尔时,菩萨分别诸法悉归空寂,恒自将护不为弊魔得便,趣无所趣转无所转,如是已入法界无量空慧,能自严饰众相之法。” 佛复告天子曰:“犹如眼色内外无主,三事共合乃成眼识,痛想行识亦复如是,内外成就乃成诸识。” 佛告天子:“我今与汝引喻,智者以喻自解。犹如伊罗钵龙王,金福山侧于中止住,七宝殿堂七宝垣墙七宝树木,梯陛街巷皆七宝成,雕文刻镂众宝所成。时彼伊罗钵龙王,身体绝白如雪珂𧂐,金盖逐后,身体香,璎悉七宝成。复以七宝以作食器,纯紫磨金造作华鬘。复以七宝作钟鼓乐器,七处齐平口齿齐正,容貌端严视无厌足清净香洁,左右回转无所触碍,有此众德不可称量。 “然,释提桓因领三十三天天王中尊,心有所念如弹指顷,欲使金福山侧伊罗钵龙王,如屈伸臂顷往至三十三天者,左右侍从给使天王寻到无碍。 “尔时,天王释提桓因,欲使诸天证其功德,即被以七宝庄严龙身。时天帝释乘此神龙东西游观,当于尔时,伊罗钵龙王复以神力化作种种供养,承事恭顺彼天帝释。龙自化形三十二首,一一首上口有七牙,一一牙上有七浴池,一一池中有七百莲华,一一华上有七百玉女,一一玉女复将七百使人,作倡伎乐共相娱乐。若复天王释提桓因意欲懈息,即诣七宝殿后至一浴池,名曰香洁,躬入浴池,乘伊罗钵龙王恣意游戏。 “尔时,天王释提桓因,以入一好浴池乘此龙已,众宝杂厕庄严其身,作倡伎乐五欲自游,共相娱乐乐不可言。尔时,伊罗钵龙王,舍本形状不作龙身,以己神力变作三十三天像,复入一浴池,及彼诸天将诸玉女共相娱乐,亦如天帝释无异。左右观见此变化,天身龙身各无有异,身与天身同、色与天色同,共在一浴池无有变异,释身、龙身一而无二。何以故?皆由宿积功德所致。设此二人本求无上正真道者,今日成佛亦复不久,行从心得心净道成,如彼天宫本不知所从来去亦无所至,一切众行皆空皆寂。 “天子当知,汝今此身及彼天宫日月天子,悉归磨灭不可久保。是故,天子!当解法性成败所趣起灭常分,唯有泥洹最安最妙,非刀剑咒术能摧毁坏败。” 尔时,世尊复告天子:“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,获无碍定意弘誓牢固,以菩萨三昧七宝而自璎珞,以七觉意花庄严其身,善住无碍定意不乱,身放光明无不有照。击法鸣鼓声彻十方,竖法高幢显扬威仪,身钩锁骨力过天人,增益一切诸度无极,于自然法律皆悉成就。肌肉软细不受尘垢,演慧法轮法王中胜入深法藏,以诸菩萨用为眷属,八解浴池用洗心垢。不断众人弘誓之本,坐道树下舍一切业,不吝国荣,用此惠施而成佛道,出此声响:‘今日正是时,吾不成佛者不起于座,要觉所觉乃起于座,唯地树神乃知我心。’ “尔时,世尊说是语时,十方无量恒沙刹土,有八十亿垓及神通菩萨佥然俱至,天地大动。十方诸佛各于其方,称扬其德告四部众:‘今日菩萨释迦文者,于沙呵刹土,当成无上正真之道。汝等堪任能至彼者,摄持威仪而往亲觐。’是时,十方诸神通菩萨承佛圣旨,佥然兴敬礼佛三匝,各持香华诣忍世界,兴致供养围绕道树,称善无量忍心如地,衣毛不竖系意在前,不左右顾视,慈心遂盛愍伤苦厄。‘我今所以欲成佛者,矜愍一切。’说是语时,天地六返震动。尔时,世尊直前瞻视七日不动,诸天龙神八部之众,皆来围绕拥护菩萨,至成作佛令得究竟。我亦不舍菩萨所行。 “复次,天子!菩萨神足行六圣法,进前成佛乃应道教。吾前成佛,由此六行行大慈悲。云何为六?一者、慈仁哀愍不度;二者、兼施周满一切;三者、广演圣慧不有进退;四者、行三空慧净摄国土;五者、摄取国土无进退心;六者、受佛印信封可众生;是谓六事得成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。” 佛复告天子:“菩萨摩诃萨复有六事,念化众生不怀懈慢,充足一切众生之愿。一者、精进断诸漏结;二者、苦行不舍道心;三者、自忆摄身口意;四者、追师求受正法;五者、修德为众生故;六者、入定观察根原;是谓菩萨摩诃萨具此六事便应通慧。” 佛复告天子:“诸佛世尊修此六法,得成无上正真之道,广化众生转深法轮入总持门。云何为总持?所为总持者,乐法清净总持。菩萨入此总持者,能使众生娱乐法乐之乐。” 佛复告天子:“复有无边际总持,菩萨得此总持者,使无边际众生立八解脱。” 佛复告天子:“复有无断转法总持,菩萨得此总持者,使诸众生闻法不断。复有觉道了众生本总持,菩萨得此总持者,令阿僧祇众生知本所从来。复有行迹无碍总持,菩萨得此总持者,知自然法无起无灭。复有诵法不忘总持,菩萨得此总持者,获诸法门不起法想。 “如是,天子!菩萨总持百千亿数非心所念,菩萨由此总持,便得游戏百千三昧。” 佛复告天子:“有四贤圣如来辩才,菩萨得此贤圣辩才者,向泥洹门而无有碍。云何贤圣辩才?于是,天子!或有菩萨初心入定,后心向道行如来智,不坏前心入定之意,是谓菩萨贤圣辩才。 “复次,天子!菩萨入定,前念后念寂然不动,能具相好布现世人,纯以菩萨左右侍卫,是谓菩萨贤圣辩才。 “复次,天子!或有菩萨现如入定,心游无量诸佛世界,采取殊妙贤圣法律,一切众生无觉知者。 “复次,天子!复有菩萨入灭尽三昧无形正定,复从定起作无数变,一切众生无觉知者。或现一劫至百千劫,或现一月或现一日乃至七日,或现成佛取般泥洹。是谓,天子!菩萨辩才功德无量。” 尔时,世尊告天子曰:“若有菩萨独步三界,供养诸佛世尊者,先当习此贤圣辩才。若欲超过声闻辟支佛者,欲供养诸佛世尊者,欲尽三世无量法者,欲得解脱如佛解脱者,欲使众生一时成佛者,如是,天子!此菩萨摩诃萨当习此贤圣辩才,受持讽诵为人解说,虽不能多,初夜可;虽不能初夜,一时问可;虽不能一时,弹指顷可。何以故?三世诸佛一切诸道皆从此生,为世光明,诸困苦者自然安隐。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身生疮癞脓血流溢,彼人闻此贤圣辩才即得除差。若善男子、若善女人,脊曲负天目盲耳聋喑哑不言,遭值善知识,与说四贤圣辩才,即蒙解脱无有众苦。如是,天子!若我曩昔不得四贤圣辩才,终不能成贤圣四辩才。何以故?其功德福难可限量,若从一劫至百千劫,复无数恒沙劫中叹誉此法无以为喻。” 佛复告天子:“吾今略说其要。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至如来所头面礼足,以此为首,乃至十方无量刹土,礼事供养信心不断,种种华香悬缯幡盖,问佛深义增益功德,知一切法如幻如化,兼化一切说菩萨道,一一分别平等大道。菩萨众行种种不同,众生性行亦复如是。种种菩萨境界、种种菩萨智慧、种种菩萨威仪、种种菩萨妙行、种种菩萨神足、种种菩萨出要、种种菩萨入不染着境界、种种菩萨无惑心自娱乐。种种菩萨法要,分别无量法故;种种菩萨通慧,观众生纯熟根故;种种菩萨道慧,不舍本末定故;种种菩萨深观,入定意故;种种菩萨弘誓,不违本愿故;种种菩萨勇猛,成办诸法故;种种菩萨精进,不怀懈怠故;种种菩萨勤苦,不念劫远近故;种种菩萨大慈悲,心平等故;种种菩萨大悲,愍念一切故。种种菩萨喜心,未曾起怒故;种种菩萨护心,放舍一切故;种种菩萨不净观,自观内诸法故;种种菩萨数出入息,内自摄意故;种种菩萨十二缘起,自灭诸法故;种种菩萨观五盛阴,念断诸想故。 “如是,天子!菩萨摩诃萨观察诸法不可思议,净一切迹应一切智,成一道本归一泥洹,乃应贤圣辩才,分别如来所说经戒。云何为经?所谓经者,契经、歌、授决、本末、久远事、相应、生经、方等、未曾有法、因缘经、譬喻、深藏断结,是谓,天子!菩萨摩诃萨学此法者,便能具足。” 佛复告天子:“若有菩萨欲得具足如来身相者,三十二大人之相、八十种好,八种羯毗音声、圆光七尺。欲得如是相者,当学贤圣辩才。欲得如来法身具足五分法身者,当学贤圣辩才。欲摄取一切菩萨具足六度无极,成一切智具足佛法,当学辩才。” 佛复告天子:“若有众生,欲不断诸法、不猗四大达如来深奥妙法,欲得如是,当学贤圣辩才。欲入智慧深渊,乘三达智游戏于百千三昧,当学辩才。欲灭本姓名号成如来名号,欲离缚着不乐居业,欲得如是者,当学贤圣辩才。 “如是,天子!菩萨摩诃萨通学诸法已成大乘迹,具足本愿、佛国成就、众生清净,于佛法藏无所挂碍,解了诸法如幻如响,如芭蕉树、如镜中像、如梦中所见,亦如幻化悉无所有。如是,天子!菩萨解了诸法,便能礼事诸佛世尊,从一佛国至一佛国,听受佛法入深妙藏。” 佛复告天子:“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欲得转轮圣王七宝导从领四天子,欲作梵天王及释提桓因,欲得如是者,当学贤圣戒律。” 尔时,世尊说此语时,九十八亿得阿罗汉皆怀变悔,前白佛言:“我等过重,舍本所习今堕边际,唯愿世尊垂愍教诲,欲得修习贤圣辩才。”如是再三,佛默然可之。复有无数众生闻此法已,诸尘垢尽得法眼净。 佛告净居天子:“此贤劫中七百佛过,汝当作佛,名曰智积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、明行成为、善逝、世间解、无上士、道法御、天人师,号佛、世尊。” 菩萨璎珞经卷第十三 大正藏第 16 册 No. 0656 菩萨璎珞经 菩萨璎珞经卷第十四(一名现在报) 姚秦凉州沙门竺佛念译 十方法界品第三十九 尔时,世尊将欲灭度,却后九十日当取般泥洹,告四部众:“吾昔成佛于摩竭国,既成佛后在法乐讲堂,十方恒沙一切菩萨皆来云集来至我所,各各劝进令我说法。 “尔时,有菩萨名优钵莲花藏,而白我言:‘世人多愚,不识真法,唯愿世尊,敷演正义,令一切众,得蒙解脱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波头摩藏,来至我所,前白我言:‘沈翳生死,流转五道,唯愿世尊,开甘露门,久饥虚者,得蒙济度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曰喜藏,前白我言:‘世多有苦恼,缚着十二缘,不睹大圣颜,唯愿当济度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栴檀藏,前白佛言:‘五浊鼎沸世,不识真正法,慧日既以降,唯愿除闇冥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金刚藏,前白佛言:‘众生然炽剧,恒贪着五欲,不识如来性,唯愿颁宣法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曰力藏,前白佛言:‘一切世无常,生灭各有限,尊今既降形,何不时说法?’ “复有菩萨名无垢藏,前白佛言:‘尊今如莲花,不着诸尘垢,内外悉平等,布现如来法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清净藏,前白佛言:‘天师久不现,世人恒在冥,尊今既降形,唯愿时说法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如来藏,前白佛言:‘过去诸恒沙,如来、等正觉,出现皆说法,尊今何故默?’ “复有菩萨名曰濡首,前白佛言:‘生世值佛难,闻尊经法难,得受人身难,度脱众生难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曰慈氏,前白佛言:‘一切众苦患,皆由恩爱生,世多非法人,唯愿尊开悟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曰师子,前白佛言:‘夫人欲闻法,断除三碍形,尊今无上师,愿度一切人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曰无量界,前白佛言:‘佛力无所畏,法界不思议,过去当来佛,说法于此处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虚空藏,前白佛言:‘本无等正觉,无染无所污,平等度脱人,何故寂然住?’ “复有菩萨名曰慧造,前白佛言:‘生死甚为苦,如人没在渊,尊今大船师,唯愿时渡济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曰光造,前白佛言:‘众行今已尽,已离三界苦,慈悲四等心,本誓今所在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曰法造,前白佛言:‘众生界难量,一切恩爱会,三宝久断绝,愿尊时说法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曰无著,前白佛言:‘智慧光明降,照除三毒冥,世人五苦患,唯尊演正法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曰无畏,前白佛言:‘执意如金刚,弘誓甚牢固,心净如虚空,愿救诸厄人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曰护觉,前白佛言:‘智人已降形,当度无数人,愿救济一切,使得至彼岸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曰无生,前白佛言:‘正法不思议,晓达者甚少,无数劫积行,愿莫唐其功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曰神足,前白佛言:‘慧眼今已降,当度不肖人,本无平等慧,令离诸苦患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曰雷声,前白佛言:‘众行本无慧,智达一切人,明断诸尘垢,尊今正是时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曰雷音,前白佛言:‘佛尊过一切,智行无数劫,自生自然灭,无量无过尊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曰常悲,前白佛言:‘尊本积苦行,经历生死难,佛日今已出,莫知愚痴冥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曰幻化,前白佛言:‘思惟一切法,幻化亦非真,道当以平等,愿尊时敷演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曰无厌,前白佛言:‘三世众生苦,未闻八正道,最胜今已降,渴仰天师久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曰勇猛,前白佛言:‘是以无数世,积行不可量,威神复一切,愿除一切恼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曰觉知,前白佛言:‘佛慧无有量,演法无有穷,住本亦不住,愿转正法轮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曰善行,前白佛言:‘无生本无生,今日尊已生,现形于五浊,愿度一切人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曰正见,前白佛言:‘三界第一尊,天人所供养,转法震大千,如今寂然默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曰法净,前白佛言:‘设从无数劫,欲叹尊功德,究尽百福业,未尽如毫厘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曰无相,前白佛言:‘本无本无相,尊今出众相,行尽得作佛,何为入禅定?’ “复有菩萨名不思议,前白佛言:‘一切众生类,不见生灭苦,了本知众相,唯尊愿时赴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曰导首,前白佛言:‘一切诸法空,因缘共合会,久不转法轮,何为入正定?’ “复有菩萨名曰轮转,前白佛言:‘平等无憎爱,愍念一切故,尊今已顾屈,何为复睡眠?’ “复有菩萨名无量辩才,前白佛言:‘大圣人中尊,经历劫数勤,今已成正觉,愿愍一切人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曰生尽,前白佛言:‘一切众行本,尽归于无常,常身非常身,尊今计常身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曰本末空,前白佛言:‘虚空无边际,众生难觉悟,本无如来现,时演勿有疑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曰多悲,前白佛言:‘夫欲自利者,先度一切人,尊从众生出,今违本誓愿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曰显德,前白佛言:‘神足无量法,六度无增减,众相自严身,愿尊时屈神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曰一意,前白佛言:‘十方诸菩萨,尽来诣忍土,欲得闻正法,唯尊时觉悟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曰不虚妄,前白佛言:‘世尊大慈愍,思惟入正定,无量已过量,时至可说法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曰喜乐,前白佛言:‘知生无量行,行过三界表,尊今三世尊,愿度三界人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曰本无,前白佛言:‘尊今极神妙,道力不思议,成佛为众生,何不转法轮?’ “复有菩萨名摩诃衍,前白佛言:‘三乘同一趣,未闻正法言,尊今当分别,令知泥洹要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曰劫数,前白佛言:‘人生当归灭,舍一复就一,唯愿尊降伏,不生不复灭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曰受证,前白佛言:‘生老病死痛,五阴为祸原,十二牵连缚,唯尊愿拔济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曰不眴,前白佛言:‘我等所居刹,去此甚久远,唯愿今世尊,说法使我闻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曰捷疾智,前白佛言:‘尊具七觉意,具足四等心,当悟诸不悟,愿尊度脱之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曰常举手,前白佛言:‘大人众相满,显扬一切法,已得离诸着,亦使众生离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曰法意,前白佛言‘过去诸如来,说法无有量,尊今既成佛,愿时转法轮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日月盛满,前白佛言:‘世间皆非常,一切皆归空,解知无所生,尊今人中上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曰无量称,前白佛言:‘身净不造恶,口净言诚信,超越一切上,过于诸天人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曰无与等,前白佛言:‘如来从如生,降神度生死,但当时说法,何为怀犹豫?’ “复有菩萨名曰远离,前白佛言:‘从无央数劫,时时乃有佛,如日现花敷,何为不现光?’ “复有菩萨名曰威神,前白佛言:‘十力无有比,获空无相愿,法身如安明,唯愿开甘露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曰道力,前白佛言:‘空观无想念,行亦寂然灭,从是自致佛,天人所恭敬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无所倚,前白佛言:‘众生若干种,不识解脱门,须尊前将导,乃到无畏处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闲静观,前白佛言:‘人心如流水,念念皆生恶,尊当断其根,永灭无萌兆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无尽意,前白佛言:‘越度生死海,净修行梵行,众生甚饥虚,说法令充足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不违信,前白佛言:‘三界都炽然,众生无恃怙,尊当慈愍念,为说真有要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善权现,前白佛言:‘通尽一切藏,安处无为境,究尽本无行,今尊何思虑?’ “复有菩萨名达本原,前白佛言:‘四大聚一处,皆由宿识行,痴爱共相生,愿尊示现法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曰山岳,前白佛言:‘所以诸佛兴,济度三千世,使无明众生,永断三恶道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曰逮觉,前白佛言:‘未获今已获,不种生死本,世尊心常定,愿从禅定起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曰贤护,前白佛言:‘一切诸法本,生灭无所起,智达三界苦,尽断诸有漏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无与等,前白佛言:‘诸佛法不异,唯化人为本,本从等意来,大慈今所在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曰大天,前白佛言:‘众生宿有限,得睹如来形,未闻真谛法,唯愿时演说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曰行道,前白佛言:‘今睹身色相,一切众行具,至诚逮正觉,何不行佛事?’ “复有菩萨名曰离垢,前白佛言:‘本尊所发愿,乃为阿僧祇,令彼颠倒等,乃睹于正路。’ “尔时,复有菩萨名曰无尽,前白佛言:‘观颜如花开,容貌无等双,功德过八难,何故而寂然?’ “复有菩萨名曰无悕望,前白佛言:‘十力哀出世,教化天世人,从此至彼岸,贤圣所行业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曰佛慧,前白佛言:‘从此虚空际,遍满十方世,皆来欲听法,洗除心垢患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曰人本,前白佛言:‘三界悉苦患,亦无逃避处,唯须神力接,尔乃永得安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曰天王,前白佛言:‘身垢三百五,恒染污人心,当以智慧光,蠲除令无余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曰无怒,前白佛言:‘我从平等慧,故来省觐尊,欲听无量法,修习本无行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曰无欲,前白佛言:‘我忆过去世,有佛名能仁,劝进令说法,如尊无有异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曰入定,前白佛言:‘曾闻成佛道,三覆转法轮,如今何为默,不闻一转声?’ “复有菩萨名曰海相,前白佛言:‘今我得通智,皆闻于正法,愍彼众生等,故劝请如来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师子吼,前白佛言:‘一相本无相,诸法悉空寂,众生所不达,尊今当分别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曰大豪,前白佛言:‘天尊甚巍巍,众相无有比,欲闻璎珞法,开悟一切人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曰乐居,前白佛言:‘如花优昙钵,亿千劫乃出,佛亦过于是,今现何自隐?’ “复有菩萨名曰趣道,前白佛言:‘法法自相生,不染三界有,愿雨七觉花,普润一切人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曰讲法,前白佛言:‘众生无缘想,当以法因缘,空净心无垢,尊当具分别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曰眼通,前白佛言:‘尊本行此愿,当度不度者,今日期已至,愿说空无慧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曰无顶相,前白佛言:‘世间甚可愍,颠倒众生多,迷惑于正道,愿示慧明处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曰得总持,前白佛言:‘忆念过去世,与尊共弘誓,当度恒沙人,令至无为岸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曰无与等,前白佛言:‘尊今广长舌,如花覆面形,皆由说正法,故获此福报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曰大施,前白佛言:‘尊本惠施人,不望受其报,今得人中尊,巍巍乃如是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曰究竟净,前白佛言:‘六度大智慧,当遍于世间,令愚惑之徒,悉趣本无行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无著观,前白佛言:‘四辩无所著,应对一切人,一一决断疑,皆由宿报缘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曰好喜,前白佛言:‘昔缘善知识,成就道法门,今既得成佛,非法云何果?’ “复有菩萨名甚深智,前白佛言:‘兴造一切行,众德自璎珞,唯佛能演畅,从有至边际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花鬘子,前白佛言:‘功德累劫积,解无真际法,德为三界尊,斯由闻法报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曰色相,前白佛言:‘如来丈六身,金刚至难坏,愿以无形法,普及诸萌兆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观外身,前白佛言:‘如日光所照,普除一切冥,今未睹佛光,愿示威仪相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具足相,前白佛言:‘常想无常法,系意入禅定,离垢过三界,度脱一切人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纯熟根,前白佛言:‘诸佛所行法,唯度人为事,已果本所愿,快哉时说法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曰众生根,前白佛言:‘法界不思议,众生根亦然,愿以神足力,示现于一切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曰通慧,前白佛言:‘光相如雪山,世人所宗仰,今虽睹一宝,唯愿说二宝。’ “复有菩萨,前白佛言:‘佛道甚深妙,讲授一切法,当王于三界,皆由诸法本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曰极微,前白佛言:‘十方诸世尊,遣我等来此,唯欲闻正法,不乐贤圣默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曰色身,前白佛言:‘无量诸佛等,戒律清净具,自得复授彼,充饱一切愿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净音声,前白佛言:‘十慧十无生,十法想知灭,十地功德具,十力愿说法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曰常定,前白佛言:‘我今最下劣,众智未广普,唯愿尊今日,示我神足道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曰无底,前白佛言:‘本我自发誓,要当闻言教,尊今不说法,我终不舍去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曰焰光,前白佛言:‘佛道甚为难,法起无有尽,能净一切垢,乃应入道真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曰法眼,前白佛言:‘无量总持门,声震于天地,说法度众生,令得成佛道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曰慈仁,前白佛言:‘诸法甚深奥,如空无端绪,达本无诸道,故号人中尊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曰一乘,前白佛言:‘生死尘劳垢,八难为垣墙,此苦莫能济,唯佛能度脱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曰盛明,前白佛言:‘苦哉老病死,三界为大患,慧日既降出,然默不说法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曰长寿,前白佛言:‘世人寿命短,更乐所缚着,六识所囋𠯗,唯愿尊消灭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曰算数,前白佛言:‘一切众生类,三毒所覆蔽,愿尊当降神,疗以法医药。’ “复有菩萨名合曼掌,前白佛言:‘声震于十方,道降甘露雨,无尽深法藏,非佛谁能宣。’” 尔时,世尊告诸大众:“斯等菩萨百千亿数,各各劝进兴敬道法,各各说请殷勤于佛。吾当尔时,放舌相光明,普照三千大千世界,还摄光已告众菩萨:‘吾今所以得广长舌,分别诸法悉无所有,复以八声震动十方无量佛国悉令闻知。’” 尔时,世尊与诸大众,而说颂曰: “一切诸法本, 因缘合会生, 十方诸刹土, 空寂皆无形。 道意自然着, 功德众相满, 分别内外法, 无形无所有。 我闻既成佛, 度脱一切人, 有大法璎珞, 庄严佛土净。 卿等欲得闻, 究尽本末空, 一一当分别, 令至无为岸。 吾昔四弘誓, 当度不度者, 岂须诸人请, 令各有怨心? 吾本初发意, 亦不限齐人, 但缘未及道, 故复默然耳。” 尔时,众会一切菩萨闻佛说偈,各各踊跃不能自胜,皆称善哉叹未曾有:“如来将欲敷演法教,度脱众生为成法界,三世劳苦悉蒙解脱。” 尔时,座上未得神通凡夫学人二万余众,皆发无上正真道意,各各发愿善心生焉,欲得闻此大法璎珞。 菩萨璎珞经十智品第四十 尔时,弥勒菩萨白佛言:“世尊!云何?菩萨摩诃萨先习何法、有何功德,得成无上正真等正觉,应大法璎珞乎?” 佛告弥勒:“善哉!族姓子!谛听谛听,善思念之!若有菩萨摩诃萨,欲成无上正真等正觉,与大法璎珞相应者,欲断生死根原者,欲兴显如来正法者,欲得无量定意如世尊者,欲得如尔法性游戏者,如是菩萨摩诃萨,当学无量智门。 “云何为无量智门?弥勒!善听!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有十明智,一意一念一时之顷,悉知无量众生境界,分别思惟不失法界,便成无上至真等正觉。 “云何为十明智?所谓十明智者,菩萨摩诃萨一时之顷,能使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尽生兜术天,共修善行各无异心,令余众生无觉知者。 “复次,弥勒!菩萨摩诃萨一时之顷,能使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,成菩萨道法法成就,与诸贤圣共相娱乐,有异众生无觉知者。 “复次,弥勒!菩萨摩诃萨一时之顷,能使三千大千世界其中众生未立根德力者,同时出家修无上梵行,剃除须发着三法衣,手持应器行十二法,时到分卫福度一切,或时坐禅分别身观,然有众生无觉知者。 “复次,弥勒!菩萨摩诃萨一时之顷,能使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,成菩萨道诣树王下,吉祥献草结加趺坐,内自思惟:‘今日当成无上至真,必然不疑,先当感动一切世界,神通得道贤圣之人来拥护我,令余众生无觉知者。’ “复次,弥勒!菩萨摩诃萨一时之顷,能使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,成菩萨道皆转法轮,四谛如尔法苦习尽道,亦令众生修而得度,随其所念成三乘果,令余众生无觉知者。 “复次,弥勒!菩萨摩诃萨一时之顷,能使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,诸根纯熟具五分法身,众相具足弘誓成就,施行佛事降伏魔兵,然余众生无觉知者。 “复次,弥勒!菩萨摩诃萨一时之顷,能使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,成菩萨道尽成如来等正觉,入佛意三昧,各各分身教化众生入贤圣法律,令余众生无觉知者。 “复次,弥勒!菩萨摩诃萨一时之顷,能使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,成菩萨道入如意定意,尽令山河石壁瓦石草木变为七宝,给施贫苦普令充足,然后乃说六度无极,令余众生无觉知者。 “复次,弥勒!菩萨摩诃萨一时之顷,能使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,成菩萨道入金刚定意,能化一切尽黄金色,如佛色相而无有异,皆令成就成无上道,令余众生无觉知者。 “复次,弥勒!菩萨摩诃萨一时之顷,能使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成菩萨道,过去当来今现在得佛根力觉意,分别空无相愿,觉了诸法悉无所有,使余众生无觉知者。 “复次,弥勒!如是菩萨摩诃萨行十明智,至成无上正真之道,必然不疑。” 尔时,弥勒白佛言:“世尊!今闻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所说正法,坦然大悟,愿令众生逮此智慧。” 菩萨璎珞经应时品第四十一 尔时,法妙菩萨白佛言:“云何菩萨摩诃萨进修无上正真之道成最正觉,执持威仪应时之行,乃能具足大法璎珞?” 佛告法妙:“若有菩萨摩诃萨,欲得具足成无上至真等正觉,具足如来大法璎珞,当修十慧大法璎珞,便能具足大法璎珞。 “于是,族姓子!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欲闻如来大法璎珞应时之行者,谛听谛听,善思念之!云何为十?所谓十者,若菩萨摩诃萨自知时到,当成无上至真等正觉,便不失期诣树王下,执弘誓心,心如虚空断除众想,是谓菩萨摩诃萨应时之行。 “复次,法妙!若复菩萨审自知已,今我时到化彼众生,姓氏字氏不越局界,要当度脱一切众生,然后乃定,是谓菩萨摩诃萨应时之行。 “复次,法妙!若复菩萨深自知已,我今当成无上等正觉,复当授菩萨决,国土翼从方面所在,是谓菩萨摩诃萨应时之行。 “复次,法妙!若复菩萨审自知已,我今已获众智自在,当使众生如我无异,寻时入彼而教化之,普令众生获此自在无碍之法,是谓菩萨摩诃萨应时之行。 “复次,法妙!若复菩萨入解脱门施行佛事,变化一切形碍之法,皆令归于无尽之藏,亦使众生同己所得,是谓菩萨摩诃萨应时之行。 “复次,法妙!菩萨审自知已,我今已获无形四空定法,及四等心慈悲喜护,复以此定教化众生,普令一切同己所得,是谓菩萨摩诃萨应时之行。 “复次,法妙!若复菩萨审自知已,执持威仪不失礼节,可行知行、可坐知坐,昼夜孜孜不违道教,到时入城不左右顾视,福度众生其慧无量,亦使众生同己所得,是谓菩萨摩诃萨应时之行。 “复次,法妙!若菩萨审自知已,观众生根本应度不度,受彼信施量腹而食,还至闲静坐卧思惟:‘今所受施以支四大,得行道德成最正觉,复以此法化导一切,普令众生同己所得。’是谓菩萨摩诃萨应时之行。 “复次,法妙!若复菩萨审自知已,如我今日应贤圣律,导化一切无有增减,渐渐前进入五道中,察彼心意而度脱之。若入人道为说禁戒,令彼众生知犯罪之苦,示以正道而度脱之。若入天道处彼天宫,为说无常磨灭之法,劝勉使修十善之行,舍天重位修无上道。若入畜生苦痛之中,为说抵揬欺诈之法,使生善心改更之义。若入饿鬼丑陋之中,为说悭贪缚着之心,使发善心改往修来。若入地狱受罪人中,为说五逆难救之法,复令地狱众生心开意解善心得生,毕其罪苦得复人中。是谓菩萨摩诃萨应时之行。 “复次,法妙!若复菩萨审自知已,众行已具众智自在,得不思议,当以神足感动一切。自试神足而无挂碍,从一佛国至一佛国,承事诸佛礼敬世尊,务修梵行禀受不及,亦使众生同己所得。是谓,法妙!菩萨摩诃萨修此十慧应时之行者,得成无上正真之道成最正觉,便能具足大法璎珞。” 菩萨璎珞经十不思议品第四十二 尔时,道胜子菩萨白佛言:“世尊!云何菩萨摩诃萨,入五道中周旋往来,教化众生净佛国土,成无上至真最正觉乎?行不思议大法璎珞耶?” 佛告道胜子菩萨曰:“谛听谛听,善思念之!若有菩萨摩诃萨,欲成无上至真等正觉,行不思议大法璎珞者,当修十法。云何为十?若有菩萨摩诃萨,入五道生死随类而化,一加趺坐遍满十方诸佛世界,复以音响震动三千大千世界,于中教化一切众生,悉发无上正真道意,乃使众生无觉知者,是谓菩萨摩诃萨所行正法应不思议。 “复次,道胜子!若复菩萨摩诃萨,入五道中教化众生,以一句义充足一切诸佛世界,有形之类悉得闻知,然彼众生亦不自觉,从所闻法皆发无上正真道意,是谓菩萨摩诃萨修于正法不思议行。 “复次,道胜子!若复菩萨摩诃萨,入五道中教化众生,以一光明遍照三千大千刹土,其见光者皆发无上正真道意,然不见形,皆令一切入解脱门,是谓菩萨摩诃萨修于正法不思议行。 “复次,道胜子!若复菩萨摩诃萨,入五道中教化众生,一意一念一时之顷,以一法身遍满三千大千世界,皆使众生普令闻知,尽令众生具足法界,然彼众生不知所从闻,皆发无上正真道意,是谓菩萨摩诃萨修于正法应不思议。 “复次,道胜子!若复菩萨摩诃萨,入五道中教化众生,以神足力尽化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尽作佛形,然彼各各相教为说十二勤苦之行,共相济度不可称量。然彼众生不自觉知,为谁所度?是谓菩萨摩诃萨修于正法应不思议。 “复次,道胜子!若复菩萨摩诃萨,入五道中教化众生,以一智慧分别一切无形之法无所挂碍,普使有形之类解此正要而得度脱。若彼众生不自觉知,如我今日为谁所度?是谓菩萨摩诃萨修于正法应不思议。 “复次,道胜子!若复菩萨摩诃萨,入五道中教化众生,一念之中尽能普见一切诸法,分别法界行不思议,皆使众生闻此道教,同时成道无所障碍。然彼众生不自觉知为所从闻,是谓菩萨摩诃萨修于正法应不思议。 “复次,道胜子!若复菩萨摩诃萨,入五道中教化众生,令彼众生尽得神通,游戏十方无量世界,闻诸十方诸佛说法,解知诸法如幻如化。然彼众生不自觉知,如我今日为谁开悟?是谓菩萨摩诃萨修于正法应不思议。 “复次,道胜子!若复菩萨摩诃萨,入五道中教化众生,使三世中一切有形,成等正觉皆悉成就,是谓菩萨摩诃萨修于正法应不思议。 “复次,道胜子!若复菩萨摩诃萨,入五道中教化众生,入深法藏分别妙智,超越过去当来现在,独步三界亦无等侣,复令众生与己无异,是谓菩萨摩诃萨修于正法应不思议。是谓,道胜子!菩萨五根德力入五道中教化众生,诸法殊胜不可测量,亦非罗汉辟支所知。” 菩萨璎珞经无我品第四十三 尔时,有菩萨名曰心智,白佛言:“若有菩萨摩诃萨,分别身观解无我想,云何成就菩萨道观?” 尔时,世尊告心智菩萨曰:“若有菩萨欲得成就菩萨道观者,当行十法。云何为十?若有菩萨摩诃萨,未住菩萨位安处无为,究竟道本成就弘誓,自观无我复化众生如己无异,是谓菩萨摩诃萨无我之行。 “复次,心智!若复菩萨摩诃萨,能化无身现有形身,复化有身现无形身,以有我为无我、以无我为有我,于中化导一切众生,是谓菩萨摩诃萨具足一切心智之法。 “复次,心智!若菩萨摩诃萨,欲成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成无生心,解诸法本不可乐法,是谓菩萨摩诃萨无我之心得成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。 “复次,心智!若复菩萨摩诃萨,已得空心解我无有亦无生灭,复以此法教化一切知无我想,有此智慧不自称扬,于诸深法最为第一,是谓菩萨摩诃萨为修第一无我之行。 “复次,心智!若菩萨摩诃萨,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分别一切诸法相,亦不见法众相之本,及其一切诸法之本亦复如是,众生起无我想内外诸法及一切智,是谓菩萨摩诃萨修无我行。 “复次,菩萨摩诃萨!若复善男子、善女人,见劫成败、见劫不成败,不以成为喜、不成为忧,于两中间不起吾我想,菩萨摩诃萨逮无我法。” 佛复告心智菩萨:“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舍一切身入灭尽三昧,分别行本知所从来,出要无为至于大道,是谓菩萨摩诃萨无我之行。 “复次,心智!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得无我心,分别一切十二因缘,生者不知所以生、灭者不知所以灭,于诸法本悉无我想,是谓菩萨摩诃萨于诸法本无我之行。 “复次,心智!若复菩萨摩诃萨,分别一切诸法之本,亦不见近亦不见远,本无所生亦无所起,是谓菩萨无我之行。 “复次,心智!若有菩萨摩诃萨,于不起法忍解知心识悉无所有,于中得成无上至真等正觉,亦不见成亦不见不成,是谓菩萨摩诃萨无我之行。 “如是,心智!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欲得具足学无我之行者,必至坚固,终成无上正真之道。 “复次,心智!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欲具足一切诸法者,当学无我之法。云何为无我?所谓无我者,究竟至成此亦无我,分别四大思惟本原此亦无我,一切诸佛出世教化此亦无我,不见众生有所度脱,坐树王下降伏魔兵悉无所有,是谓菩萨无我之行。不见三世总持法本,无所著智亦不在内外,分别思惟悉无所有,是谓菩萨无我之行。” 佛复告心智:“若复善男子、善女人,入空定意究竟如来深法之藏,亦不在此亦不在彼,解知一切悉无所有。若复善男子、善女人,以神足力入定意定,显曜一切无相法观。云何为无相?诸佛世尊所教化,度脱一切不以言教,是谓无相。云何为无相?一切诸佛于众生本而自游戏,是谓无相。坐一树下得成无上正真之道,是谓无相之行。如是,心智!若有菩萨摩诃萨,习持此法逮无我法者,便成无上正真之道。”◎ ◎菩萨璎珞经等乘品第四十四 尔时,座中有菩萨名曰净眼,即从座起,偏露右臂,长跪叉手,前白佛言:“云何?世尊!菩萨摩诃萨,发趣大乘至无碍慧,为修何法灭大乘迹?” 尔时,世尊告净眼菩萨曰:“善哉,善哉!族姓子!今汝发问者,皆佛威神之所致也。谛听谛听,善思念之!吾当以偈发遣汝疑。” 是时,世尊便说颂曰: “不以坏败色, 得趣平等道, 观色道不异, 乃能乘大乘。 思惟色与道, 如尔性亦然, 不见坏败道, 智者所修行。 道性本无坏, 寻究不可尽, 最应第一义, 乘此至无碍。 愚者心颠倒, 求道阴持入, 染著于三界, 不离受生分。 诸法无受取, 上下及中间, 不见有散落, 此名趣大乘。 若见法非法, 在二意不动, 亦不生二见, 发趣亦复然。 二为有为法, 亦名无为法, 除二不见二, 乃应无上道。 超越凡夫地, 未至贤圣道, 得趣未成就, 亦是世福田。 能离世八法, 犹华不着水, 超越百劫行, 尔乃趣大乘。 在在修正业, 处处现神足, 度人不见度, 心口意密行。 不退生死道, 心亦无怯弱, 执意如金刚, 最应无碍慧。 虚空无善恶, 法界恒清净, 法亦本无法, 岂有染污者? 不见舍邪法, 而修无上道, 复无下劣人, 是为大乘相。 诸法本无相, 如空不可持, 求相本自空, 智者当觉知。 夫欲行无碍, 善权为第一, 充彼众生愿, 将导至道场。 善友为正法, 牢固不忘舍, 永离阴持入, 不习调疑盖。 若使佛出世, 及以取灭度, 正法恒存在, 终以不变易。 诸法有正证, 善恶不朽败, 真际性亦然, 常住不移动。 所修极甚深, 魔界无所著, 诸法亦复然, 永离邪见党。 欲求无上道, 不着修行法, 非有想无想, 是应无碍慧。 佛慧无所著, 法法无所生, 无见起灭道, 乃应大乘行。 或以头目施, 信心无所舍, 不见有受者, 妄想无所著。 诸法本无生, 寻究无窠窟, 法相亦复然, 端绪不可见。 若人欲究空, 欲知其边岸, 昼夜思忆念, 唐劳其功夫。 愚惑执吾我, 计常不能离, 坠堕三涂难, 不获究竟处。 真人贤圣道, 三达无挂碍, 犹未尽空原, 况复斯等类? 人皆计是常, 无明不自照, 滋长生死苦, 何由至解脱? 财施无所著, 欲求无上道, 施道二不俱, 何况永究竟? 禁戒无我行, 安处第一法, 亦复无此相, 念戒慧度行。 不修自然得, 智除无明根, 戒具清净道, 净如月无垢。 身如泡聚沫, 亦如电过目, 意根如野马, 戒为清净道。 最胜无等伦, 众圣天中天, 息心一切恶, 寂定度无极。 犯戒及持戒, 定乱无若干, 分别诸法界, 戒为无漏道。 获忍度无极, 堪受诸苦恼, 普慈诸众生, 无有高下想。 追忆过去法, 生灭不久停, 称讥毁誉法, 安能得其便。 节节解其形, 终不生恶念, 分别内外事, 身心铿然住。 怨仇欲来害, 灭此危脆身, 忍之如地载, 不计有好恶。 忍辱大弘誓, 见对无想念, 故使诸众生, 见者莫不欣。 欲截大乘海, 慎莫怀怯弱, 端身正其心, 便获无生忍。 本从无数劫, 流转生死中, 为一众生故, 躬被弘誓铠。 诸法无起灭, 复无坏败想, 愚人心颠倒, 不解过去慧。 法界性常住, 学者不究竟, 当了知本末, 生者无所生。 众生不深达, 微妙无碍慧, 当求巧方便, 除去颠倒心。 诸佛兴出世, 不值度所度, 亦复不放舍, 精进勇力强。 分别一切法, 如幻野马光, 求实无果报, 如空观无形。 众生不谛念, 自兴染着想, 渐示至道教, 令知无为处。 方便念此义, 所愿者必得, 一一思惟观, 无碍智慧成。 念持内外行, 处处求空性, 无猗无所著, 生死本末净。 进学乐空闲, 独处无所畏, 思惟禅定慧, 善趣六神通。 在众犹如野, 一心无错乱, 不失威仪法, 是谓微妙定。 定法有若干, 息意无漏行, 增上二解脱, 是谓微妙定。 遍观一切法, 安处心不移, 于一复数一, 是谓微妙定。 道心遂牢固, 灭意心永息, 接度淳淑人, 是谓微妙定。 恒忆等正觉, 如来法身道, 厌患诸色想, 是谓微妙定。 复修六思念, 不违次第行, 除念无思想, 是谓微妙定。 四双八辈人, 从生无为道, 无数非有数, 是谓微妙定。 智者修四禅, 不用识空定, 了别内外身, 是谓微妙定。 十方诸佛等, 遥见此众生, 不由眼见色, 自然成道教。 亦复见此人, 在在方说法, 不生耳声想, 识灭不复着。 众生想无量, 一意而悉知, 不兴二心见, 便生若干念。 忆念过去劫, 恒沙不可数, 前心后亦然, 勇猛不懈怠。 复游无量刹, 示现神足道, 心住身自随, 令知变化法。 演说甘露道, 不失进趣行, 从劫至百劫, 不尽无碍慧。 逮智度无极, 分别阴持入, 为人说妙法, 不计有吾我。 行权方便道, 等分淫怒痴, 因缘无垢着, 令知清净道。 本我自造行, 解脱无所畏, 缘等合会成, 诸法无处所。 自观亦观佛, 观空法亦然, 生死泥洹迳, 智者乃觉悟。 善解智慧性, 令求慧光明, 亿载尘闇冥, 㸌然见大明。 此智谓大智, 佛智不思议, 将导众生类, 成此无上智。 夫计一切智, 无能过是者, 修此众智具, 大乘道果成。 除智虽有号, 非有真实道, 此智众智上, 救济一切难。 若欲求智慧, 如求虚空性, 无心疾于彼, 况复生乱想? 虚空无量界, 无形不可见, 此智亦复然, 无量无边岸。 假使一切人, 乘此智慧舟, 游戏生死岸, 直至泥洹海。 若人百千劫, 欲叹此功德, 智慧大炬明, 无能尽其藏。 无尽不可尽, 亦无八无闲, 能诵无碍慧, 天人中最尊。 初不堕恶趣, 六情常完具, 生天及人中, 豪贵众中上。 一切众生类, 皆当成道智, 受持此正法, 未曾怀恐惧。 拥护正法本, 安处无为道, 当转正法轮, 布现于世间。 于亿百千劫, 终不堕生死, 必成等正觉, 斯由无碍慧。 勇猛人中上, 降伏魔官属, 精进智慧强, 总持不忘失。 如有一人念, 普饮江河水, 周行游四域, 不能尽其源。 智者权方便, 思虑内自念, 唯饮四海水, 尔乃普周遍。 欲成无上道, 无碍智慧光, 受持念讽诵, 受莂亦不久。 虽佛未出世, 现相三十二, 便为行佛事, 广济无量人。 今我成正觉, 三界第一尊, 斯由受持此, 无碍大慧藏。” 当其世尊说此法时,甚深难量不可思议,亦非罗汉辟支所及。尔时,座上十千天人,皆发无上正真道意。复有三万七千菩萨得不起法忍。复有无量比丘,有漏心得解脱;四十六垓众生,诸尘垢尽得法眼净。 菩萨璎珞经三界品第四十五 是时,有菩萨名净施王,前白佛言:“世尊!如我从佛所闻正要法甚深,若有菩萨摩诃萨受菩萨记号,则受六十二见邪迳之道。何以故?六十二见者,皆出生菩萨、出生菩萨道果。道果者,则出生六十二见。所以者何?菩萨道果不从欲界、不从色界、不从无色界得,不从有为无为、有漏无漏得。何以故?菩萨名字不可得亦无处所,六十二见邪迳名号亦复如是,本竟清净无形而不可见。 “云何?世尊!犹如有人欲得寻究虚空边际,料量齐限青黄赤白,复与五阴施设名字,色痛想行识,是生是灭、是有为是无为、是有漏是无漏、是有常法是无常法、是苦是乐。云何?世尊!此士夫于深法中有慧不乎?” 佛告净施王菩萨:“虚空无形而不可见,云何立字与作名号?欲于空中求空,此事不然。” 尔时,施王菩萨白佛言:“如是,世尊!菩萨道果及无碍慧,三十七品、空无相无愿、六十二见,悉无所有而不可见,亦如虚空无形不可护持,诸法之相非愿求可得。何以故?本无所有故,以超三界越过三世。若不尔者,佛及菩萨道便生二见,以有二见便有二想,以有二想便堕邪部,以堕邪部便入五趣,已入五趣流转生死,诽谤贤圣道言非道,亦不言有贤圣法律。愚惑之人自相谓言:‘佛异道异生死亦异,生死既异岂有泥洹?亦复无佛修菩萨道,何况当有成无碍慧乎?此事不然。’” 尔时,坐上有菩萨名曰究竟,问净施王曰:“云何?族姓子!菩萨摩诃萨发趣大乘辩无碍慧,得成无上至真等正觉。” 净施王菩萨曰:“若有菩萨从初发意至成无上等正觉者,习菩萨行非为不习,亦不舍正法而习邪业,亦不见行菩萨道,亦不见不行菩萨道,是谓菩萨摩诃萨以过行地习无所习。” 究竟菩萨复问净施王曰:“云何?族姓子!菩萨摩诃萨以过行地习无所习,而修无上道得菩萨号?” 净施王报究竟菩萨曰:“不受取一切诸法之相,眼耳鼻口身心,以过此界故超诸地习无所习。” 究竟菩萨复问:“云何?族姓子!以过行地习无所习乎?” 净施王菩萨报究竟菩萨曰:“不遍过诸地习菩萨道。何以故?一切诸法出生菩萨道教。” 究竟菩萨曰:“云何?族姓子!诸法复有境界乎?何以故说超过诸地习无所习?” 净施王菩萨曰:“诸法如如道性亦如,亦不见来时亦不见去时,是故菩萨摩诃萨出生道教习无所习。” 究竟菩萨谓净施王菩萨曰:“族姓子!云何发趣道心?” 净施王曰:“如道如。” 究竟菩萨曰:“云何如道如?” 净施王曰:“夫道如者,亦不在过去当来今现在,是故菩萨摩诃萨于三世中不见道性清净如亦清净,尔乃发无上至真等正觉,如过去如如、未来如如、现在如如,自然性空,亦不见来亦不见去,趣无所趣,尔能发无上至真等正觉习无所习。” 究竟菩萨复问:“云何发无上至真等正觉习无所习?” 净施王菩萨曰:“失道径者乃能发趣于道,加以大哀令无恐惧,虽处三界五无间处不怀其劳,等心周遍能发道意习无所习。” 究竟菩萨复问:“云何?族姓子!若如无目焉得视瞻?吾今倍生狐疑,唯愿开解,今当为我说之,除去犹豫,令心得寤。如汝所云,失道径者能发趣于无上道,加以大哀令无恐惧,于平等法亦无增减。是病无能疗之,唯族姓子为我演说,令心重疑而得微轻。” 净施王菩萨曰:“善哉,善哉!族姓子!令发汝问者,皆佛威神之所感也。今文殊师利为众上首,因可请求令知机变。” 时,究竟菩萨谓文殊师利:“向我狐疑。净施王言:‘云何?族姓子能解。’唯愿演说令无余难。” 时,文殊师利报究竟菩萨曰:“大哀菩萨三界无碍,若入深妙其法审谛习无所习,亦无所著亦无所疑,亦无所难亦无所畏。若如是者已为得哀,得住本际而得安身,无所归者得受其归。虽处三界五无间处不损其劳,等心周遍能发道意习无所习。” 究竟菩萨复问:“云何?文殊师利!以何为本?若如所言习无所习,诸法所生可有异乎?可以眼耳鼻舌身意异乎?大哀菩萨平等异乎?” 文殊师利言:“且止!且止!族姓子!其言道者,非有道也。若不念有吾我寿命众生之类,是者以得大哀,等心周遍能发道意习无所习。” 究竟菩萨复问:“文殊师利!夫道性如,不持三界不舍三界,云何得发无上至真等正觉道乎?” 文殊师利曰:“心无所持亦不有缘,亦不因四大地水火风,亦不猗五阴色痛想行识,亦不于六衰兴六尘劳。不念有德、不念无德,不著于俗、不生道心,无罪福念、无慧无愚,不见有余、不见无余,亦不见戒身、定身、慧身、解脱身、解脱所见身,不见缠缚生死染着、泥洹清净,不见本无生灭着断。亦不见有常无常、苦空无我,悉观诸法寂泊虚空,住如是者住无所住,已得等哀平等无二习无所习,得发无上至真等正觉,虽处三界五无间处不辞其劳。” 究竟菩萨闻是法已,倍复踊跃不能自胜:“唯愿文殊师利!令我逮此无习之习,获泥洹第一无碍,复缘此法而得安隐。” 文殊师利答曰:“族姓子!若住学地习无所习,然有悕望于诸法者,便有所缘欲得安隐。此则不然。所以者何?若无所缘则无安隐,岂得从缘得获泥洹?其法寂静无所从来,不缘过去念灭不断,不想现在有计常心,不虑未来有对无对。是故诸法不住有习亦无所习,不见有念亦无所念,亦不有安亦无所安,亦不贡高无有断灭,一切诸法无闻无声亦无音响,不见有余不见无余,是则名曰得处安隐而获泥洹,通达诸法无起灭想。” 文殊师利复告究竟菩萨曰:“若族姓子若念无念不生于念,中间无意后无灾异,设当生念有灾异者,是则不安。从本至竟不脱有患亦无患,若当分别不见有灾不见无灾,是乃名曰通达泥洹永处安隐,无复往还有习无习,应第一义。” 尔时,究竟菩萨言:“云何?文殊师利!若有士夫作是说言:‘空有住耶?空无住耶?空有习无习耶?有生无生耶?’若言是者,其义云何?” 文殊师利言:“云何?族姓子!若空有住若空无住,若空有猗无猗,有习无习,有生无生,有愿无愿,有想无想,其念是者,云何得至泥洹应于无习?” 时,究竟菩萨曰:“云何?族姓子!空者亦不有住亦不无住,亦不缘二亦不缘一,复无中间。离此者,当复云何得至泥洹第一无习?” 文殊师利答言:“若空有住亦无所住,若空无住本无所住,有猗无猗,有习无习,有生无生,有愿无愿,有相无相,本无有相非不有相,相亦无相,无相亦无相。一切诸法亦复如是,不见有作不见无作,非不有作非不无作,不见有相无相,不见有异无异、有求无求,不念我有所作我无所作,不猗身口意言善恶行,是乃应于第一无习。所以者何?无生死想,不著有为不着无为,不缘三世根本深固,不言泥洹永寂无为。是谓,族姓子!菩萨大士从初发意乃至成佛,于其中间不生是者,应于无上无习不习。” 时,究竟菩萨复问:“云何?文殊师利!何谓觉欲菩萨有求无求、有生死无生死,不念三世有尽无尽、有至不至、有常无常,复于诸法觉禅三昧有增有减?作如是者,岂有生死不乎?” 文殊师利言:“云何?族姓子!生死何所止处?” 答言:“处无所处。” 又问:“云何?与道合耶?” 答曰:“生死者则与道合,道者则是生死。” 究竟菩萨言:“云何?族姓子!日明闇冥共合不乎?” 文殊师利言:“族姓子!明与闇合,但汝不见谓为不合。” 究竟菩萨又问:“云何?族姓子!冥止在何所?” 文殊师利言:“不可见者,是谓闇冥。处无所处。所以者何?若日出时月亦俱照,岂可复言无益于明乎?共相受入不可离别。族姓子且听!如日出时冥为所在?归东归西归南归北,四维上下为在何所?勿生斯观。所以者何?闇者常在无所归趣,明亦如是与闇共合,当观此义生死与道合,道则是生死。” 文殊师利复语究竟菩萨言:“近取方喻,智者以此自悟。须弥山者,东黄金色,南水精色,西琉璃色,北白银色,其有趣者色岂有异乎?莫造斯观。所以者何?色者是一亦无若干,但愚者念谓为有异。是故,正士!道与生死合,生死与道合,其知此者,一切诸法亦复如是。何以故?皆悉空故。云何生念于诸法中言不合者,此事不然。” 时,究竟菩萨复问文殊师利:“未解脱者,复与解脱合乎?” 对曰:“如是。” 又问:“云何?族姓子!解脱未解脱合耶?” 答曰:“未脱者已脱,已脱者不念有脱、不念无脱。无脱者无性,无性者无生,无生者亦不见来时亦不见去时,是谓为道亦为泥洹。” 又问:“云何无求无脱而为大道?” 文殊师利言:“于脱不念有脱,是为不脱、是为道,不生二见者乃应泥洹。” 究竟菩萨又问:“其道者与泥洹异乎?” 文殊师利言:“不也。族姓子!道一无二,道则是泥洹,泥洹则是道,亦无若干。” 究竟菩萨复问:“颇复有法出于泥洹耶?” 答曰:“无也。” 又问:“谁处泥洹言泥洹耶?有法从来,此是俗法,此是道法,此生死法,此泥洹法?” 文殊师利言:“无处所者则是泥洹,亦无往者亦无来者,无生无灭亦无著断。其知道者亦复如是,道等泥洹亦等,求之不可见亦无处所,是故道等泥洹亦等。” 究竟菩萨又问:“颇有巧便住无所住而学道耶?” 文殊师利报曰:“住无所住异于道耶?欲从此法而学道乎?” 究竟菩萨又问:“何者是道?何者非道?” 文殊师利言:“住无所住者此则为道,何得从住而学道乎?此则不然。从有为法至无为法,从净戒身、三昧身、智慧身从住学乎?此亦不然。是故当知,不从无住而学道也。夫学道者,不缘三十七品、空无相愿、戒、定、慧、解脱、知见品,诸禅三昧身相众好,权现适化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一心、智慧、解脱而学于道,此法不然。何以故?道者非学亦无有学,不见贡高住无所住,作如是者乃应于道。不缘三界论慧之想,复不见法成无上道,作此观者乃有住处,如道性空泥洹亦空。是故,正士!勿生狐疑于泥洹道。” 尔时,究竟菩萨复问文殊师利言:“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欲求无上至真等正觉,当行何法而得至道?” 文殊师利报言:“族姓子!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从初发意乃至成佛,于其中间不失道心,虽处五无间处亦不复畏,五阴、六衰、生老病死,世间苦恼魔若魔天,无能奈何。若男子、女人欲求道者,亦不见法有常无常、有为无为、有漏无漏、有脱无脱,亦不见法是我所非我所、我人寿命、善恶所趣,悉空悉寂,一切法性生死泥洹亦复如是。诸世俗法及与度世凡夫佛法、学不学法声闻缘觉,普皆一等而无差别,解空无相,弃捐诸种无生无行,于此法等修如此业,随宜分别作如是学,乃谓为道。” 尔时,究竟菩萨赞文殊师利言:“善哉,善哉!如所说者饶益一切。我自思惟,不敢有疑于诸法相。何以故?如诸法者,无吾无我亦无寿命,分别法观平等无二。如来至真解脱无碍,唯佛能察演布说耳。所以者何?如来以尽诸漏,爱欲声色秽患未曾复起,贪欲结网人尊皆脱,诸生死苦已断无余,善权方便住无所住,处形教化为人执劳,皆为众生而演经典,使趣无为泥洹大道,所尽以尽无所复尽,所度以度无所复度,施为佛事广济无量。复以圣慧渐度彼岸,独善无伴亦无畴匹,应正觉律习无所习,心无愦乱专精一意,常怀惭愧如耻不及,内外清净如水澄净,圣慧道德如海无厌,定意三昧游无量界,贤圣默然以自娱乐,真谛受证终无有疑。今文殊师利!赐有此德难量难测,现不思议总持法门,亦使鄙贱逮此深藏,多所饶益感动一切。” 尔时,文殊师利说此法时,有七万二千立行菩萨住不退转地,皆逮得深法之藏。复有无量众生皆发无上正真道意。梵释四天王、天龙鬼神,皆兴供养,散花烧香加敬微意向文殊师利。 菩萨璎珞经卷第十四